正版 JTG D70/2-2014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第二册 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

正版 JTG D70/2-2014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第二册 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公路隧道
  • 隧道设计
  • 交通工程
  • 附属设施
  • JTG D70
  • 规范
  • 设计标准
  • 公路工程
  • 隧道工程
  • 交通设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弘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交通出版社
ISBN:9787114115431
商品编码:1527167095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7-01

具体描述

书名: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第二册 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JTG D70/2—2014

定价:50.00元

作者: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 主编

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7-1

ISBN:978711411543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第二册):交通工程与附属设(JTGD70/2-2014)》内容丰富,调整了隧道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分级和设施配置要求。新增部分交通安全设施、监控设施设计要求。调整了部分隧道通风、照明、消防设计参数。强化了接地与防雷设计要求。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公路隧道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配置等级
4 交通安全设施
4.1 一般规定
4.2 标志
4.3 标线
4.4 轮廓标
5 通风设施
5.1 一般规定
5.2 通风标准
5.3 设计风速
5.4 排烟
5.5 风机
5.6 通风控制
6 照明设施
6.1 一般规定
6.2 人口段照明
6.3 过渡段照明
6.4 中间段照明
6.5 出口段照明
6.6 紧急停车带和横通道照明
6.7 应急照明和洞外引道照明
6.8 照明控制
7 交通监控设施
7.1 一般规定
7.2 交通监测设施
7.3 交通控制及诱导设施
8 紧急呼叫设施
8.1 一般规定
8.2 紧急电话设施
8.3 隧道广播设施
9 火灾探测报警设施
9.1 一般规定
9.2 报警区域和探测区域的划分
9.3 火灾探测器
9.4 手动报警按钮
9.5 火灾报警控制器
9.6 火灾声光警报器
……
附录A隧道标志版面
本规范用词用语说明
附件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第二册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JTG D70/2——2014)条文说明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第二册 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内容概述 本书是国家标准《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系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专注于公路隧道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的设计与应用。全书共分四个章节,详细阐述了公路隧道在交通组织、安全保障、运营维护以及环境控制等方面所需的各类工程设施的设计原则、技术标准与实施要求。 第一章 交通工程设计 本章是全书的核心内容之一,旨在为公路隧道提供安全、高效的交通环境。 交通组织与流线设计: 车道布置与宽度: 针对不同等级公路及隧道长度,规定了车道数量、宽度、分隔带设计标准,确保车辆通行顺畅,减少拥堵风险。特别强调了对大型车辆、超限车辆的通行能力考量。 交通标志与标线: 详细列举了隧道内外交通标志的种类、设置原则、尺寸要求及反光性能标准。包括限速标志、禁止标志、指示标志、警告标志等,以及车道线、停止线、导向箭头等标线的设计规范。要求所有标志标线应清晰可见,易于辨识,与隧道环境融为一体,避免视觉干扰。 交通诱导系统: 介绍了隧道交通诱导系统的组成、功能及设计要点。包括可变信息标志(VMS)、交通信号灯、流量监测设备等。旨在通过实时交通信息发布,引导车辆合理分流,控制进入隧道的流量,预防交通拥堵和事故。强调了诱导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匝道与出入口设计: 针对隧道与其他道路连接的匝道和出入口,规定了坡度、曲率半径、视距要求,以及与主线连接的过渡段设计。确保车辆在进入和离开隧道时能够平稳、安全地完成变道和减速/加速。 照明系统设计: 照明等级与分区: 根据隧道长度、交通量、地形地貌等因素,明确了隧道入口区、内部区、出口区等不同区域的照明等级要求。详细规定了各个区域所需的最小平均亮度、亮度均匀度、眩光限制等技术指标。 光源选择与灯具布置: 介绍了不同光源(如LED、高压钠灯等)的适用性、能效、显色性等特点,并提出了灯具的布置方式(如单侧、双侧、中心对称布置)及间距计算方法。强调了灯具的防腐蚀、防潮、抗震等性能要求。 智能照明控制: 阐述了基于交通流量、自然光强度等参数的智能照明控制技术。通过自动调光、分段控制等方式,实现节能与保障照明效果的平衡。 隧道进出口光适应设计: 重点介绍了“明暗适应区”的设计,即在隧道入口和出口设置过渡照明,帮助驾驶员在明亮的外部环境和相对黑暗的隧道内部之间,以及黑暗的隧道内部和明亮的外部环境之间,快速适应光线的变化,减少“黑洞效应”和“白墙效应”,提高行车安全。 通风系统设计: 通风方式选择: 详细阐述了纵向通风、横向通风、半横向通风以及自然通风等不同通风方式的适用条件、优缺点及设计原则。 污染物扩散模拟与计算: 介绍了利用CFD(计算流体动力学)等专业软件进行隧道内污染物(如CO、NOx、PM2.5等)扩散模拟与浓度计算的方法,以预测不同通风策略下的空气质量。 风机选型与布置: 提供了射流风机、风机房风机等不同类型风机的选型依据,包括风量、风压、噪声等参数,以及风机的最佳布置位置和数量计算。 通风控制策略: 提出了基于交通流量、污染物浓度、火灾报警等触发条件的通风控制策略,以保证隧道内空气质量,并在火灾发生时提供必要的排烟功能。 第二章 安全设施设计 本章聚焦于保障隧道内人员和车辆的生命财产安全。 消防系统设计: 火灾探测与报警: 详细介绍了各类火灾探测器(如感温、感烟、火焰探测器)的选型、布点原则及联动控制要求。明确了火灾报警信号的传递与处理流程。 灭火设施: 规定了隧道内灭火器的设置种类、数量、配置位置及维护要求。根据隧道长度和交通量,提出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泡沫灭火系统等的设计要点。 消防给水系统: 确定了消防水源、消防水池容积、消防管网布置、水泵选型等设计参数,确保火灾发生时消防水源的充足与稳定供应。 消防通道与疏散设计: 强调了设置足够数量和合理间距的消防通道和安全出口,以及清晰、醒目的疏散指示标志。规定了疏散通道的宽度、净高等要求,以保障人员快速、有序疏散。 监控与通信系统设计: 视频监控系统: 规定了监控摄像头的布设密度、视角范围、分辨率、夜视功能等要求。强调了视频监控系统与交通管理中心(TMC)的联动,实现对隧道内交通状况的实时监控和异常事件的及时发现。 通信系统: 介绍了隧道内公众通信系统(如手机信号覆盖)、应急通信系统(如对讲机通信)的设计要点。确保在紧急情况下,管理人员、救援人员及公众之间的信息畅通。 交通事件检测系统: 阐述了基于视频分析、地磁传感器等技术的交通事件检测系统。能够自动识别车辆故障、交通事故、拥堵等事件,并及时向管理中心报警,便于快速响应。 紧急救援设施: 应急电话: 规定了应急电话的设置数量、间距、技术要求及与监控中心的连接方式。 消防栓与灭火器: 再次强调了其设置密度和可达性。 救援设备存放点: 明确了事故救援车辆、起重设备等专用救援设备的停靠区域和存放要求。 交通管制设施: 介绍了包括路障、反光锥、警戒带等用于临时交通管制和现场保护的设施。 排水系统设计: 路面排水: 考虑隧道内降雨、车辆清洗等产生的积水,设计了坡度、排水槽、排水口等,确保路面不积水,避免影响行车安全。 洞内排水: 针对隧道结构渗漏水、地表水等,设计了集水井、排水沟、排水泵站等,将水排出洞外。 应急排水: 考虑突发性大水量情况,设置了应急排水设施。 第三章 附属设施设计 本章介绍贯穿隧道运行始终的各类辅助性设施。 管线综合布置: 管线类型: 涵盖了通信线缆、电力线缆、消防给水管、通风管道等多种管线。 布置原则: 强调了管线布置的安全性、可维护性、经济性。通常采用管廊、吊架、附着式等方式,避免相互干扰,并预留检修空间。 防火隔离: 对易燃易爆管线与普通管线进行有效隔离,并采取防火措施。 供配电系统: 电源可靠性: 规定了主电源、备用电源(如发电机、UPS)的设置要求,确保照明、通风、监控等关键系统在主电源故障时仍能正常运行。 负荷等级划分: 根据不同设备的重要性,将其划分为不同负荷等级,并相应设计不同的供电保障措施。 配电设计: 介绍了配电柜、电缆桥架、电缆选择等技术细节,确保电力传输的安全和稳定。 防灾减灾设施: 边坡防护: 针对隧道出入口及明挖段的边坡,设计了锚固、挂网、植被等防护措施,防止滑坡、塌方。 地质灾害监测: 介绍了地质雷达、渗漏监测、沉降监测等监测设备,用于及时发现地质变化。 抗震设计: 针对地震多发区域,规定了隧道结构及附属设施的抗震设防要求。 交通管理中心(TMC)设计: 功能要求: 明确了TMC作为隧道交通管理与控制核心的各项功能,包括信息收集、综合分析、指挥调度、应急处置等。 设备配置: 介绍了服务器、显示屏、控制台、通信设备等TMC所需的各类硬件设备。 软件系统: 强调了交通管理软件、视频监控软件、应急指挥软件等的集成与应用。 第四章 运营与维护 本章着眼于隧道建成后的长期安全运行和高效管理。 日常巡检与维护: 巡检周期与内容: 规定了对隧道结构、照明、通风、监控等各项设施的日常、定期巡检内容、频率和记录要求。 设备维护: 提出了各类设备的预防性维护、故障维修等技术要求。 清洁与环境管理: 强调了隧道内部的清洁卫生,包括路面冲洗、墙面擦拭、排水口清淤等,以及噪音、振动等的控制。 应急预案与演练: 预案编制: 指导编制针对火灾、交通事故、地质灾害等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应急响应流程: 明确了事故发生后的报警、人员疏散、现场处置、交通管制、信息发布等具体流程。 定期演练: 强调了定期组织应急演练的重要性,以检验预案的有效性,提升应急响应能力。 交通流量管理与优化: 数据分析: 通过对交通流量、速度、密度等数据的长期监测与分析,识别交通瓶颈,预测拥堵趋势。 出行信息服务: 向公众提供实时交通信息,引导合理出行,分流交通压力。 事件管理: 快速响应和处理各类交通事件,最大限度减少其对交通的影响。 本书为公路隧道的设计、建设、运营及维护提供了系统性的技术指导,是从事公路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相关专业人员的重要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那种非常厚重、专业的气息,封面设计简洁有力,书名《正版 JTG D70/2-2014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第二册 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直接点明了其权威性和专业性。我之所以会关注到这本书,主要是源于我最近在负责一个大型的城市地下交通枢纽项目,其中包含了多条连接城市不同区域的隧道。而这类项目的核心挑战之一,恰恰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高效、安全的交通流通,并确保各种配套设施的可靠运行。 从书名中的“交通工程”这几个字,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与隧道交通相关的问题。比如,如何在隧道入口和出口处进行有效的交通组织,以避免瓶颈效应?隧道内部的车道划分、标志标线设计需要遵循哪些特殊的原则,才能在光线不足、视线受限的情况下依然保持清晰有效?对于隧道内的交通诱导和信息发布系统,有哪些最新的技术和规范要求?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这些方面,尤其是如何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隧道的智能化交通管理。 而“附属设施”这一部分,在我看来更是公路隧道能否安全、舒适运营的关键。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照明、通风和排水,更包含了贯穿整个隧道生命周期的安全保障体系。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隧道消防系统设计的最新标准,包括火灾探测、报警、灭火和排烟等关键环节;通风系统如何根据隧道长度、交通流量和地形条件进行优化设计,以保障空气质量和行车舒适度;以及在紧急情况下,如何通过完善的应急救援通道和设施,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阅读技术规范类书籍时,我通常会关注其内容的系统性和实用性。一本好的规范,不仅要提供明确的设计条文,更应该能够解释这些条文背后的设计理念和工程原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阐述各项设计要求的出发点,并辅以相关的计算方法和典型图示,使我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尤其是在面对一些复杂的地质条件或者特殊的交通需求时,如何基于规范进行灵活的设计,是我非常希望从书中获得的指导。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出现,对我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来说,无疑是一份及时雨。它所涵盖的“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正是我的项目中最需要深入研究和遵循的关键技术领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扎实的设计理论基础和前沿的技术指导,帮助我克服项目中的技术难题,确保设计方案的安全、高效和可持续性。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显得十分厚重和专业,书名“正版 JTG D70/2-2014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第二册 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非常醒目,让人一看就知道其内容的重要性。我最近正在负责一个跨区域公路干线的规划设计工作,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路段需要穿越山区,因此对公路隧道的各项设计规范都有着强烈的学习和参考需求。而这本第二册,恰好聚焦于“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这一关键领域,对我而言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在我看来,公路隧道的交通工程设计,是保障其通行效率和行车安全的核心。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隧道入口和出口交通组织的设计原则,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交通标志、标线,以及如何利用隧道内的交通监控和信息发布系统来优化交通流。尤其是在一些长隧道或多洞隧道群的设计中,如何实现不同洞室之间的交通协调和信息共享,以及如何处理突发事件时的交通疏导方案,是我迫切希望从书中获得的知识。 同时,隧道内的附属设施,更是直接关系到隧道的安全性和使用舒适度。我对书中关于隧道照明设计的要求充满了好奇,比如在不同天气和时段下,如何保证充足的行车视距;通风系统的设计参数和控制策略,如何才能有效排除有害气体,维持良好的空气质量;以及排水系统的设计流量和方式,如何才能应对各种降雨情况,避免隧道内积水影响通行。此外,我还希望能够了解隧道消防系统的最新设计规范,以及应急救援通道和设施的设置标准。 在阅读技术类书籍时,我个人比较偏爱那种既有理论高度,又能提供实践指导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规范条文,更能深入浅出地解释这些条文背后的设计理念和工程原理,并附带一些典型案例分析和计算方法。这样,我才能在理解规范的基础上,更好地将其应用于实际工程设计中,解决可能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出现,对我目前的工程项目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我期待它能帮助我全面、准确地掌握公路隧道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的设计要求,从而在我的工作中能够做出更科学、更安全、更经济的设计方案,最终为提升公路网络的整体服务水平做出贡献。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人的感觉非常专业且严谨,书名《正版 JTG D70/2-2014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第二册 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直接点出了其内容的核心和权威性。我之所以会关注到这本书,是因为我最近在参与一个山区公路网升级改造的项目,其中涉及到不少隧道工程,而以往在处理隧道内的交通组织和附属设施设计时,总会遇到一些模糊不清或难以界定的地方,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清晰的指引。 对于“交通工程”部分,我比较关注的是它在隧道这种特殊环境下的应用。要知道,隧道内的交通流管理与开阔路段有着显著的区别。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如何在隧道入口和出口处做好交通流的衔接,如何设计清晰有效的交通标志和标线,以及如何利用隧道内的情报板和交通监控系统来实时发布路况信息,引导车辆合理通行,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拥堵和事故的发生。特别是关于隧道内车道线、边缘线、导向标志的设计标准,以及在复杂交叉口或合流段如何处理交通流的细节,是我非常期待深入了解的。 另一方面,“附属设施”的设计,对我来说同样至关重要。一个完善的附属设施体系,是保障隧道安全高效运行的基石。我尤其关心书中关于隧道照明设计的内容,例如不同等级隧道的照度标准,光源的选择,以及照明的布置方式,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司机的视认性和舒适度。同时,我也希望能了解到隧道通风系统设计的一些先进理念和技术,比如如何根据隧道长度、交通密度和车型构成来确定最优的通风模式,以及如何实现通风系统的智能化控制,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规范中没有明确提及,或者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二次设计的场景。因此,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条文的罗列,更能包含一些设计方法的说明、计算公式的推导,甚至是相关的工程实例分析。这样,我才能够真正理解规范背后的逻辑,并在复杂的工程实践中灵活运用,而不是生搬硬套。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出现,恰好能填补我在公路隧道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设计方面的知识空白。我期待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能够全面掌握相关的设计标准和技术要求,提升我在项目中的专业能力,为建设更安全、更高效、更舒适的公路隧道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明了,书名“正版 JTG D70/2-2014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第二册 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清晰地标注在醒目位置,给人一种专业、权威的感觉。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出于工作需要,作为一名交通工程师,对公路隧道的设计规范有着深入的研究和学习需求。而这本第二册,聚焦于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这正是我目前工作中最为关注和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领域。 对于公路隧道而言,交通工程的设计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通行效率以及整体的交通管理水平。书名中“交通工程”四个字,让我对书中关于交通流组织、标志标线设置、信号控制系统、监控设施等内容充满了期待。尤其是在隧道这种相对封闭、视线受限的环境下,合理的交通工程设计是预防交通事故、保障生命财产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详实的设计原则、具体的技术参数,以及最新的行业标准和案例分析。 同时,“附属设施”这个词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有了更广泛的联想。除了基本的交通导流和信息发布,我还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消防系统、通风系统、排水系统、照明系统、应急救援设施等方面的详细设计要求和技术说明。这些附属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隧道的运营维护成本、安全保障能力以及用户体验。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对基础设施智能化、绿色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我对书中是否能够体现这些新理念和新技术抱有浓厚的兴趣。 我个人对公路隧道设计规范这类技术性书籍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内容的实用性和前沿性。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条文的堆砌,更能提供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在交通拥堵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书中对于如何通过交通工程设计优化隧道通行能力,是否有所阐述?在面对极端天气或突发事件时,附属设施的应急响应能力如何通过规范来保障?这些都是我希望从书中获得答案的问题。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题目就极具吸引力,直击我作为交通工程师的专业痛点。我希望它能成为我手中一份宝贵的技术参考资料,帮助我在实际工作中更高效、更安全地完成公路隧道相关的设计任务,并能为提升公路隧道的整体服务水平贡献一份力量。我非常期待能够深入研读这本书,从中汲取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扎实,纸质也算得上是比较好的那种,拿在手里有分量,印刷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阅读体验比较舒适。封面上的书名《正版 JTG D70/2-2014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第二册 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非常醒目,让人一眼就能识别出其内容的核心。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速,公路网不断扩张,尤其是穿越复杂地形的公路隧道项目日益增多,而其交通安全与附属设施的设计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和运营效益。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主要集中在它对于“交通工程”部分的具体内容。在现代公路交通体系中,隧道的交通工程设计绝非简单的标志和标线,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交通流的诱导、分流、合流,以及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有关于隧道内行车视距、车道划分、限速设置、超车道(如果存在)设计方面的详细规定,以及如何通过智能交通系统(ITS)的应用来优化隧道交通管理,例如隧道内交通监控、事件检测、信息发布等技术。 另外,“附属设施”部分也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在公路隧道设计中,各种附属设施的合理配置和技术选型,直接影响到隧道的整体安全性、可用性和舒适性。我希望书中能够涵盖诸如隧道照明的等级和布置、通风系统的类型和换气参数、排水系统的设计流量和方式、消防设施的类型和布局、应急救援通道的设置标准等等。尤其是在当前对绿色环保和节能减排要求提高的背景下,书中对于这些附属设施的能耗优化和智能化管理是否有提及,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方向。 作为一名对行业规范有着较高追求的从业者,我倾向于选择那些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实践指导意义的书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严谨的规范条文,同时也能辅以相关的计算方法、设计示例,甚至是典型案例的分析。这样,不仅能够帮助我理解规范背后的原理,更能指导我在实际项目中如何灵活运用,解决可能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 整体而言,从书名的呈现来看,这本书应该是一本非常专业的工具书,能够为公路隧道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的设计提供权威的依据。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相关设计要求,从而在我的工作中能够做出更科学、更安全的决策,并最终提升公路隧道的整体设计水平和运营管理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