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06
城市风貌规划理论与实证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基本信息
书名:城市风貌规划理论与实证研究
原价:47.00元
作者:齐新明
出版社:甘肃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226046081
字数:
页码:18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按照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可以得知,城市风貌规划应该从研究城市的风貌背景出发,科学梳理分析现状问题,确定风貌定位,构建风貌体系,科学进行风貌控制,合理实施风貌引导。
《城市风貌规划理论与实证研究》以嘉峪关城市风貌规划作为切入点,呈现给所有关心嘉峪关城市风貌的人们,希望为嘉峪关城市风貌的提升、城市文化的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期盼为今后的城市风貌规划研究提供借鉴的理论和方法。
目录
第一章 城市风貌规划缘起
1.1 城市风貌规划产生背景
1.1.1 全球化导致城市风貌趋同
1.1.2 中国快速转型中的城市特色迷失
1.1.3 城市风貌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1.1.4 城市风貌规划的研究缺失
1.2 城市风貌规划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城市风貌规划研究现状
1.3.1 国外城市风貌规划相关理论综述
1.3.2 我国城市风貌规划的理论研究进展
1.3.3 我国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成果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城市风貌规划理论研究
2.1 城市风貌解析
2.1.1 城市风貌
2.1.2 城市风貌相关概念解析
2.1.3 学科间交叉关系
2.2 城市风貌规划认知
2.2.1 城市风貌规划的含义
2.2.2 城市风貌规划的内涵
2.2.3 城市风貌规划的角色
2.2.4 城市风貌规划的定位
2.2.5 城市风貌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
2.3 城市风貌规划的层次
2.3.1 城市风貌总体规划阶段
2.3.2 城市风貌详细规划阶段
2.3.3 城市风貌规划的技术路线
第三章 城市风貌规划系统构成研究
3.1 城市风貌系统
3.2 城市风貌系统特征
3.3 城市风貌系统构成要素
3.3.1 城市物质空间要素
3.3.2 城市精神文化要素
3.4 城市风貌系统的属性
3.4.1 城市精神文化要素——城市之“风”的属性
3.4.2 城市物质空间要素——城市之“貌”的属性
3.5 城市风貌要素的构成主体
3.5.1 城市精神文化构成主体——文化核
3.5.2 城市物质空间构成主体——风貌载体
3.6 城市风貌要素系统控制与引导
3.6.1 城市视线的控制与引导
3.6.2 城市边界的控制与引导
3.6.3 城市色彩的控制与引导
3.6.4 城市标志的控制与引导
3.6.5 建筑风格的控制与引导
第四章 嘉峪关城市风貌背景解析
4.1 区域概况
4.1.1 区域背景
……
第五章 嘉峪关城市风貌现状
第六章 嘉峪关诚挚整体风貌定位
第七章 嘉峪关城市风貌体系构建
第八章 嘉峪关中心城区风貌控制
第九章 嘉峪关中心城区风貌实施引导
后记
作者介绍
齐新明,出生于甘肃静宁,研究生学历,工学学士,高级规划师,长期从事城市规划管理与研究工作,在国家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文摘
1.3城市风貌规划研究现状
1.3.1国外城市风貌规划相关理论综述
1.城市特色理论研究
国外较早开始关注城市特色,因此形成了相对较多关于城市特色的论述。早在1953年,F.吉伯德所著的《市镇设计》(图1.5),即从总平面图、历史和视觉的美学理论、居住区、城市中心、工业五个方面,结合大量实例探索了城镇的艺术性和特色;美国学者加纳姆于《维持场所精神——城市特色的保护过程》中描述了形成城市识别性的主要成分;意大利著名建筑师阿尔多罗西在其著作《城市建筑学》中提出运用类似性城市和理性主义类型学分析城市特色的方法;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中以生态的视角提出了一种塑造城市特色的方法。所以说,关于城市特色的研究国外涉猎的范围较广,由自然地理到经济社会,再到人们的心理感受,为我们现在对城市特色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启示。
2.城市意向理论研究
国外城市风貌研究论最著名的理论之一是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城市意象是指由个别印象叠加而成的公众意象。凯文·林奇强调各个城市应有各自的特色,所有构成元素应连续统一、关系明确并且便于理解和感知,也就是说,各个城市应具有识别性、意义和结构。在《城市意象》(图1.6)中,凯文林奇提出城市意向理论业已成为一种解读城市的经典理论。基于大量的调查和对认知心理学的运用,林奇提出了城市意象的五种基本要素:边缘、路径、地标、节点和地区。这五种要素相互重叠、交织,形成了城市空间的认知地图。他认为,对人们来说,可意象性存在于每一座城市中,即“可读性”。在广泛的意义上,意象的价值应该能作为一个基本的参照框架而存在,个体能够活动于其中,并将他们的知识添加在框架上。作为被观察者与观察者的双向作用,在辨别环境中各部分的同时,其重要细节被人们感知,并被赋予了含义。根据本书的研究内容,林奇的五要素被引入其中,成为研究城市风貌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3.地域主义理论研究
1947,美国城市与建筑理论家芒福德对国际式思潮提出最早的反思,并以加州和新英格兰为例,提出“海湾地区的建筑形式”是一种“现代主义的具有本土和人文的形式”。1966年,文丘里出版了《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成为对现代主义批判的代表性著作。至20世纪80年代,有关地域主义的理论研究逐渐深入和系统。诺伯格·舒尔兹在《现代建筑之根源》一书中重新提出“新地域主义”,并指出:“任何一种建筑语言都应该与当地的情况相适应。只有表现出真实的、具有根源感的内质,建筑才得以存在。我们已经看到对于地域品质的形象化和补充有助于形成一种表现,即地场景的传统。此外,我们认为任何情境都必须放到复杂的整体联系中去理解。地域的根源性不是类型学的新选择,而是任何一种真实的建筑学都必须具备的维度。”
1981年,希腊建筑理论家亚历山大·楚尼斯和夫人丽莲·勒菲芙首次提出“批判的地域主义”理论,认为现在的“批判的地域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趋势与过去的地域主义有所不同,尽管目的都是创造一种有归属感的、公众的、场所的建筑。楚尼斯认为,过去的地域主义可以称之为“浪漫的地区主义”或“空想的地域主义”。它们以“本土的真实性”来反对那种家长式的强加“它地域”因素的观念,它使用那些以民族性为限定的地区建筑元素并对其加以保护。浪漫的地域主义实际上诱发了一种怀旧的建筑,在这种建筑中,人们几乎产生一种身临本民族的共同历史之中的幻觉。自楚尼斯夫妇提出“批判的地域主义”之说后,美国建筑历史学教授弗兰普顿在1980年《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图1.7)及后来的一批著作中,进一步阐述了“批判的地区主义”的观点,并对其特征作了新的归纳。
……
序言
城市风貌规划理论与实证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