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著名美国问题专家王缉思教授重要作品,深入探讨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之路。
拨开中美外交迷雾,透析世界变化趋势,回顾大国关系前车之鉴,展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内容简介
宏观视角
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全方位视角解读中美关系。
现实意义
有助于我们拨开外交迷雾,看清当前的国际局势。
指导作用
帮助我们了解全球大势、看懂国际纠纷后的大国博弈
中美关系是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在经历了起起伏伏之后,中美关系已经走到了一个新阶段。是分道扬镳,还是殊途同归?值得思考。未来,中美能否避免对抗,实现稳定合作与发展?大国冲突的前车之鉴为中美关系提供了哪些启示?中美能否成功构筑新型大国关系?《中美之间》对上述问题进行一一解读,从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生动梳理了中美关系的过去,剖析了中美关系的现在,并谏言了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方向。
作者简介
王缉思,现任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社会兼职有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中华美国学会荣誉会长、中国外交部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等。目前受聘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环球学者”(2011-2015年)。
王缉思的主要教学和研究方向为美国外交、中美关系、亚太安全。著有《国际政治的理性思考》、《多元化与统一性并存:三十年世界政治变迁》(和唐士其共同主编)、《中美战略互疑:应对与解析》(与李侃如合著)等。近年来发表的英文论文包括《中国大战略求索》,发表于美国《外交》(Foreign Affairs)杂志2011年第3-4期,中文论文包括《东西南北,中国居“中”——一种战略大棋局思考》(《世界知识》2013年11月)。
精彩书评
“新型大国关系”目前还是一个开放的概念,需要中美双方在不同层面和领域,通过积极而艰苦的努力来填写实质内容。知名学者王缉思教授编著的《分道扬镳,还是殊途同归?》,是国内第一部对此作历史和现实的分析解读,并就可能的政策选择进行探讨的专著,很值得关心这一重要问题的人士阅读。
——崔立如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高级顾问
处在新时期十字路口的中美关系发展方向,既需要内外的物质基础,也需要当政者的政治决断和战略家的前瞻视野。人们在阅读王缉思教授编著的新作时,将受益于此书的立体思维,并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产生新的感悟。
——杨洁勉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目录
序言
第一章?世界难题:中美能避免对抗吗?
悲观论:中美战略摊牌不可避免 / 005
乐观论:冲突可以避免,合作是主流 / 017
警戒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 033
第二章?旧世界——大国冲突的前车之鉴
古希腊时代的雅典与斯巴达:对战争不可避免的误判 / 045
英德竞争与“一战”:崛起大国和守成大国的和平与对抗 / 051
纳粹德国、日本帝国争夺世界霸权 / 059
美苏冷战:安全困境的??典案例 / 064
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关系的和平先例 / 073
第三章?新世界——中美关系的全球环境
当今全球发展的八大特征 / 082
中美各自面临的全球挑战与机遇 / 102
第四章?漫长与曲折的中美关系史
从盟友到热战和冷战 / 118
中美管控危机之路 / 132
不打不成交——中美相互认识的加深 / 141
第五章?当前的中美关系
沿着不同发展道路“共同进化” / 159
密切而敏感的政治关系 / 168
摩擦与合作并存的安全关系 / 177
难解难分的??贸关系 / 186
文化对外交的深刻影响 / 199
第六章?如何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深化战略共识,承担全球责任 / 209
寻求共通领域,优化舆论氛围 / 229
防止误判,管控危机 / 233
相互调适,调整全球战略 / 234
结?语?分道扬镳,还是殊途同归?
中美对抗的魔咒为何日益逼近 / 244
中美未来大外交 / 253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之路 / 262
参考文献 / 267
编后记 / 279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世界难题:中美能避免对抗吗?
作
为当今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近年来的发展及未来走向越来越受到各方的关注。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上很多研究机构和媒体都在讨论,美国的全球主导地位是否正在受到中国这样的新兴??济体的挑战,美国的霸权究竟能否维系等。历史上,类似中美两国这样的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似乎多数都选择了以激烈对抗的方式一决高下。那么,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中美两国能否避免重蹈历史上大国对抗的覆辙?中国是否会甘心在现有国际体系内和平崛起,而美国又能否容忍并接纳一个越来越强大的中国?两国能否创新思维,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这一系列的疑问已??在两国专家和智库中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在这些讨论中,专家学者和舆论领袖分析问题的理论视角、政治倾向、议题范围和认知程度都不尽相同,因此结论也各异。简单归纳,有三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强调中美关系中的对抗因素,认为未来两国战略对抗和军事冲突不可避免,是为“悲观论”。虽然较为温和的悲观论排除了中美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但仍认为竞争,甚至恶性竞争将主导中美双边关系未来的发展方向。
与此相对,第二种看法则关注两国关系中的共同利益,强调利益远大于分歧,并认为中美关系有望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是为“乐观论”。这一观点认为,虽然竞争因素尚存,但双方能够在扩大共同利益的同时避免战略对抗和冲突,拓宽合作面,从而维护两国关系的稳定。
而第三种看法则认为中美关系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两国各自的发展道路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如果中美不能缓解彼此的战略猜忌,妥善处理分歧,那么,两国关系可能会脱离合作与竞争共存的正常轨道,滑向对抗的边缘,是为“警戒论”。如果两国仍将彼此视为战略对手甚至敌人,那结果可能会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因此两国应以实际行动扩大合作领域,为发展新型大国关系注入新的活力。
这三种看法,伴随着中美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相继占据上风。目前,对两国??济界相关人士而言,乐观论仍是推动双边贸易和金融合作的主流意见。而在两国军方智库,悲观论似略胜一筹,表现出在关键时刻“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强硬姿态。警戒论则注意到了2010年以来,国际局势的变化使得两国各界对彼此的看法中负面印象增多,因而提出增信释疑,扩大、深化利益汇合点,建立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利益共同体,为构建破解大国对抗历史宿命、共创未来的新型大国关系提供有力支持。
悲观论:中美战略摊牌不可避免
悲观派从战略目标、实力上升、战略意图、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发展模式、社会转型、战略文化、突发事件等视角来审视中美关系未来发展趋势。在这一派观点中,大国冲突“宿命论”和意识形态“魔咒论”的影响最为突出。前者基于部分历史??验,突出大国实力的变化将可能导致对抗,是典型的权力政治(特别是霸权政治)的体现;后者强调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导致分歧,是冷战思维的表现。此外,也有相对温和的悲观论者认为,中美之间可以避免严重对抗和军事冲突,但是竞争,甚至恶性竞争,将是主导未来中美关系发展的主线。
大国冲突的历史宿命论
在国际政治学界,一些信奉权力政治的“现实主义”学者认为,国家间关系就是一场不断追逐权力的斗争。在以“无政府状态”为特征的国际体系中,保障国家安全的最佳途径是追求权力的最大化,美国如此,中国也不会例外。他们从近现代大国崛起的历史??验出发,认为一个新兴国家的崛起不可避免地会挑战霸权国的地位和??有的国际秩序。威廉二世时代、希特勒时代的德国和军国主义日本,分别挑战了英国和美国的霸权,由此引发了战争。今天中国的崛起,有意无意地都是在挑战美国霸权,其结果也必然会导致战争。他们认为,由于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军事现代化步伐加快,中国将会对美国在亚太乃至全球战略利益构成威胁,对此,美国绝不会坐视不管。所以,中美之间的安全困境难以克服,战略对抗在所难免。
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进攻性现实主义”代表人物约翰·米尔斯海默是“中美必有一战”观点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大国彼此畏惧,相互猜疑,为了生存和安全,会不断扩大自己的战略目标。只要中国实力持续增长,“中国就会像所有潜在的霸权国一样,倾向于做一个霸权国家”。他预言:“中美可能会卷入激烈的安全竞争,最终可能导致双方兵戎相见。” 美国国防部前副部长保罗·沃尔福威茨声称,中国对于“20世纪曾??侵略过它的欧洲列强耿耿于怀,并决心通过操纵民族主义情绪以争取其在国际上应有的地位,而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另外一场世界大战的爆发”。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系教授林蔚称,今天的中国积极寻求把美国从东亚吓走,颇像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试图通过建造“冒险舰队”来恐吓英国。《大西洋月刊》资深记者罗伯特·卡普兰、《纽约时报》评论员理查德·伯恩斯坦、外交政策研究所亚洲项目部主任孟儒、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阿隆·弗里德伯格、加利福尼亚大学??济学教授彼得·纳瓦罗等学者也持类似的看法。
卡普兰在《我们将如何与中国作战》一文中认为,美中两国军队在太平洋上的对峙将是21世纪的国际政治特点;即使两国不会爆发大战,也会陷入具有冷战特点的僵局。他说,作为西半球的霸权国,美国竭尽所能阻止中国成为东半球大部分地区的霸权国,这可能成为21世纪标志性的事件, 中美亚太世纪博弈实属必然。伯恩斯坦和孟儒在《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一文中认为,中美已??成为全球对手,两国关系紧张,利益冲突。他们说,20世纪90年代,冲突是中美关系的主线。在21世纪初,即使不开战,两国之间的争夺也将在全球展开。
宾夕法尼亚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史蒂芬·莫谢尔认为,中国的目标就是要控制亚洲和世界。莫谢尔杜撰了中国称霸世界的三个步骤:基本霸权(控制中国台湾和中国南海)、地区霸权(将中国的控制范围扩展至清朝鼎盛时期的版图)和全球霸权(取代美国,称霸世界)。彼得·纳瓦罗在《即将到来的中国战争》一书中认为,台海危机、中日冲突、朝核问题、??美争夺、伊核问题、气候变化、石油安全、霸权争夺等诸多因素可能会导致中美两国兵戎相见。弗里德伯格在《中美关系的未来:冲突不可避免吗?》一文中认为,即使中美两国的宏观战略目标都是防御性的,但是任何一方为确保自身目标的实现而采取的措施都可能会引起对方的警觉,结果导致对方采取反制措施加以回应。他主张:“美国应该和地区盟友及伙伴一起合作,保持足够的军事优势,威慑中国、制衡中国的军力发展。”
强调崛起大国同守成大国的对抗难以避免的学者,在讨论中美关系时引入了“安全困境”的概念。他们认为,在无政府状态下,国家之间缺乏信任,互相惧怕,安全成为首要目标;为确保自身安全,(国家)被迫攫取更多的权力,以避免受到他国权力的冲击,这又反过来加剧了其他国家的恐惧,并迫使后者做最坏的打算。在一个充满竞争的无政府体系中,没有任何国家能够感到绝对安全,因此,权力角逐的恶性??环难以避免。他们认为,由于美国对中国的战略意图不放心,所以不得不采取措施防范中国。例如,兰德公司前研究员麦艾文曾在《战略防范与亚洲的稳定》一文中直言不讳地说,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对华政策中的“竞争维度”日趋明显。美国深化了同亚洲盟友和伙伴(特别是中国周边国家)之间的安全合作,目的就是通过创建亚太安全机制,有效制约和弱化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并从长远角度有效阻止中国主导亚洲。
与此同时,在中国的舆论界和学术界,持中美必然发生冲突、对抗甚至战争观点的人也不在少数,也就是所谓的“一山不容二虎”。一个典型的论点是,中国已??是世界上国力仅次于美国的“老二”。一些人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含义,当然是取代美国而成为世界的“老大”;但作为世界霸权国的美国,是绝不会和平地放弃其“老大”地位的,一定会竭力用??济、政治、军事手段遏制中国崛起,防止中国的国力超过美国。例如,中国国防大学军事问题专家刘明福教授在《中国梦:中国的目标、道路及自信力》一书中认为,中国国家战略的最高目标就是成为“世界领袖”。中国成为世界领袖国家之日,也正是中国带领全球创造新世界之时。当然,在中国实现领导世界这一战略目标的过程中,美国会竭力限制甚至遏制中国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美之间“冠军争夺战”不可避免。
中国国防大学教授戴旭在《中国应该给美国围堵行为划红线》一文中就指出,美国在黄海军演,宣布插手南海事务,演练针对中国的“海空一体战”,构筑亚洲“小北约”,威胁中国国家安全。为此,中国必须对美国围堵中国的行为划一道明确的红线,不能允许美国在事关中国领土、领海主权,事关中国民族团结和地区和谐等问题上软硬兼施,暗算中国,也不能允许美国在中国周边国家从事危害中国利益的行动。对那些敢于威胁中国的势力集团,中国要运用国家力量,予以警告和反击。此后,他还强调,未来中美之间爆发战争并不是危言耸听。美国正在按照西化中国、在中国周边构筑“C”型包围圈、策动周边国家同中国爆发冲突或策动中国内部民族地区动乱这几个步骤威胁中国国家安全。未来最有可能的情况是,在美国的策划下,与中国有重大领土、领海纠纷的周边国家,因主权问题或将与中国产生冲突乃至爆发战争,也就是“单边代理人战争”。
2011年,奥巴马政府加速亚太“再平衡”战略,时任美国国务卿希??里在《外交政策》杂志发表了《美国的太平洋世纪》一文强调,今后10年,美国外交策略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将大幅增加的投入锁定在亚太地区。2012年1月,美国国防部发表了题为“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的优先任务”的新军事战略报告,强调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军事维度。在此背景下,美国学界对中美关系发展前景越来越悲观,有学者甚至担心,中美矛盾可能会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有学者认为,中美之间存在爆发核战争的风险。
在中国,对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解读也各不相同。其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罗援少将撰文指出:“目前对美国重返亚太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美国是为了凸显自己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并非针对中国;二是认为美国就是为了包围中国、制衡中国。我个人认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不论美国是否有能力包围中国,其意图肯定是存在的。”与罗援的观点类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张文木也指明,美国“重返亚太”具有削弱中国的用意:“资源蛋糕就这么大,且美国已接受欧洲的统一,并为其清扫了苏联这个最大障°?????接下来欧美联合一致的目标必然是削弱中国,以保证西方世界对资源份额的绝对垄断????这在中国看来,显然不能接受,因此必然要与西方斗争。”
意识形态魔咒论
中美两国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历史文化有很大的差异,这是事实。一些美国学者从民主和平论的视角出发,认为中国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发展模式上同美国之间的差异也会导致中美发生冲突。他们说,中国“一党执政”的政治体制从根本上不同于西方政党竞争的议会民主制,缺乏民主是中国社会不稳定的根源。他们主张对中国政府施压,促进中国的民主化改革。
也有学者认为,国家在转型的过程中往往存在很大的风险,会发生冲突甚至暴力。转型国家为了转移国内矛盾,会实行民族主义甚至民粹主义的政策,将内部矛盾转向国外,从而引发同外部之间的冲突甚至战争。这也就是所谓的“转型冲突论”。从这个视角出发,他们认为即使中国正在朝着民主社会转型,转型过程中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也有学者认为,随着中国??济不断发展、社会改革不断深入和社会管理不断增强,现行政治体制不仅不会发生西方期待的变化,反而会更加巩固,表现出很强的韧性。由于中美政治制度之间的差异,
大国关系 中信出版社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