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老年国画大学堂 葡萄
定价:24.00元
作者:曹国鉴,韩嘉明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10205576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8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老年国画大学堂·写意花鸟画技法》是在总结作者曹国鉴五十余年写意花鸟画艺术实践和二十年老年大学教学经验基础上编写出的。本套丛书内容详实,尤其侧重于基础技法的讲解,在笔法、墨法、色法、水法及构图方面论述充实,文字与图解相对照便于初学者自学。本书为《老年国画大学堂·写意花鸟画技法》之《葡萄》分册。全书切中老年人学画心理,总结老年人学画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融入到具体技法讲解中,使本书更具实用价值。
目录
作者介绍
曹国鉴,字慕植,祖籍安徽歙县,室名雅怡堂。1936年生。师从汪慎生先生,后又得到陈半丁、高希舜、王雪涛诸先生的教诲,画艺日趋成熟。画风受林良、陈淳、石涛、八怪及海派画家的影响。作品《雪梅图》被中南海收藏。《曹国鉴花鸟画教学》教材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原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现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画研究会会员、今日华夏艺术中心特聘画师、文化部侨联文华阁书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书画家协会顾问,并在新华社、外交部等十余所中央部委的老年大学任教。艺术简历刊于《中国当代书画家印款辞典》《中国历代书画名家大辞典》。韩嘉明,女,1941年10月26日生。书画世家。自幼受故宫顾问外祖父李浚之(响泉)、湖社画家舅老爷李鹤筹(枕湖)及二舅李树智(晴湖)、母李树萱(冷云)影响修习国画。毕业于中国画研究会人物进修班,由蒋兆和、黄胄、叶浅予、黄均诸先生授课。中国画研究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创作研究员、辅仁美术研究会研究员。18岁作品《百蝶图》参加北京“三八节”画展获奖,并加入北京国画社,在此期间临摹了大量古代人物画作品,并坚持练习素描,从师于老一辈画家王重年教授。1959年从师于黄均教授专攻工笔人物画。并从师北京师范大学郭预衡教授修习古典文化。作品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各种画展,《月夜仕女》、《蝶恋花》等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选入画集。《水月观音图》于日本参展入编《中日邦交20周年现代中国书画名作展画集》。作品《嫦娥奔月》为中南海收藏。作品《竹林仕女图》选入《北京辅仁大学建校七十周年画集》。
文摘
序言
《老年国画大学堂 葡萄》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厚积薄发”的艺术呈现。曹国鉴和韩嘉明老师在书中展现的,不是简单的技巧堆砌,而是对国画葡萄多年积累的理解和感悟。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并非将所有技法一次性灌输给读者,而是通过“主题式”的讲解,让读者在学习绘画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不同的艺术风格。比如,书中有一章节专门讲解“写意葡萄的笔墨意趣”,强调了笔墨的灵动性和挥洒性,以及如何通过寥寥数笔来传达葡萄的生命力。另一章节则侧重于“工笔葡萄的精细描绘”,详细讲解了勾线、填色、晕染等步骤,让读者能够画出细腻而逼真的葡萄。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于“葡萄色彩的运用”的讲解。老师们不仅仅教我们如何调色,更重要的是教我们如何运用色彩来表现葡萄的成熟度、光泽感和季节感。比如,如何用浅绿、深绿、嫩黄来表现不同成熟度的葡萄,如何用紫红、墨紫、青紫来展现葡萄丰富的色彩变化。这些讲解,都让我对色彩的运用有了全新的认识。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葡萄在不同季节的形态变化”的介绍,这让我能够根据季节的不同,画出不同韵味的葡萄。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国画葡萄的创作,是一个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过程。
评分这本书《老年国画大学堂 葡萄》给我的感觉是“意犹未尽”的学习体验。曹国鉴和韩嘉明两位老师的讲解,虽然详尽,但总能留有余地,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探索。我一直觉得,画画最难的是“神似”,也就是画出对象的精神气质。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予了我很大的启示。书中不仅仅教我们如何画出葡萄的“形”,更重要的是教我们如何画出葡萄的“神”。比如,在讲解“葡萄果实”的画法时,老师们强调要画出果实的“圆润感”和“颗粒感”,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依偎”的亲密感。在描绘“葡萄藤蔓”时,则要画出它的“生命力”和“韧性”,以及它“缠绕生长”的动态。在表现“葡萄叶片”时,则要画出叶片的“舒展”和“翻卷”,以及它们在风中“摇曳”的姿态。这些细节的刻画,都充满了艺术的感染力。此外,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范例作品”,这些作品风格各异,技法多样,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我尤其喜欢书中一些“意境深远”的作品,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描绘,更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让人观之,仿佛置身于葡萄园之中,感受到丰收的喜悦和生命的活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国画葡萄的创作,是一个将技巧、观察、情感和意境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活动。
评分收到《老年国画大学堂 葡萄》这本书,我第一反应是它的编排设计非常贴心。曹国鉴和韩嘉明老师仿佛完全站在老年学习者的角度,考虑到了我们可能存在的视力、体力以及学习习惯上的特殊性。书中的字体清晰,排版疏朗,图片色彩饱满,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葡萄的画法,而是注重“写意”精神的传达。在讲解技法的同时,也融入了对葡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的解读,这让我在学习绘画的同时,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门艺术。书中关于“如何用笔墨表现葡萄的“神韵””的讲解,让我受益匪浅。老师们强调,画葡萄不仅仅是模仿其外形,更重要的是捕捉其内在的生命力。比如,如何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变化,来表现葡萄的晶莹剔透;如何通过线条的刚柔并济,来展现藤蔓的生机勃勃。这些讲解,让我对国画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葡萄的“串””的画法,老师们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散点透视”和“墨色层次”来表现葡萄串的立体感和空间感,以及如何通过“留白”来营造葡萄的透明感和空气感。这些细节的处理,都让画面更加生动、自然、富有艺术感染力。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绘画技法的教学书籍,更是一本能够滋养心灵、陶冶情操的艺术读物。它让我感觉,学习国画,不仅仅是掌握一种技能,更是一种与古老智慧对话的过程。
评分这本《老年国画大学堂 葡萄》实在是太令人惊喜了!拿到手的时候,我首先被它沉甸甸的质感所吸引,封面设计朴实却又不失雅致,那几串饱满欲滴的葡萄仿佛触手可及,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翻阅。作为一名退休不久的退休教师,我一直对国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喜爱葡萄题材,觉得它象征着多子多福,寓意吉祥。以前也曾尝试过一些国画入门的书籍,但总觉得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步骤不够清晰,看得我有些云里雾里。而这本《老年国画大学堂 葡萄》则完全不一样。它从最基础的笔法、墨法讲起,循序渐进,没有丝毫的跳跃感。曹国鉴老师和韩嘉明老师的讲解,通俗易懂,仿佛就像面对面的教学一样,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够很快地进入状态。特别是对于葡萄的“写意”和“工笔”两种画法的讲解,分析得非常透彻,既讲了写意法的精髓,又细致地示范了工笔法的勾勒填色。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于葡萄“串”的画法,如何表现出疏密有致、层次分明,以及如何用墨色的浓淡干湿来塑造葡萄的体积感和光泽感,这些细节的讲解,真是点睛之笔。我迫不及待地跟着书中的步骤,拿起笔来尝试,虽然画出的第一串葡萄并不完美,但那种成就感是无法言喻的。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画册,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它激发了我学习国画的热情,也让我看到了自己无限的可能性。我打算每天抽出一点时间,跟着书里的教程练习,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一定能画出自己满意的葡萄图!
评分当我第一次翻开《老年国画大学堂 葡萄》这本书时,我的第一感觉是它充满了“人情味”。曹国鉴和韩嘉明老师的语言朴实而真诚,没有丝毫的卖弄和生涩,仿佛是长辈在指导晚辈一样,让我倍感亲切。这本书最让我赞赏的一点,就是它对“葡萄的细节刻画”的重视。我们都知道,葡萄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果实,以及它们聚合在一起形成的饱满串状。书中详细讲解了如何用“点”、“染”、“擦”等多种技法来表现葡萄果实的体积感、透明感和光泽感。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如何画出葡萄的光泽”的讲解,老师们运用了“留白”和“提染”的技巧,让每一颗葡萄都仿佛在阳光下闪耀,生动无比。同时,书中对“葡萄叶片”的描绘也毫不含糊,各种形态的叶片,无论是舒展的、卷曲的,还是大小不一的,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为画面增添了丰富的层次和动感。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葡萄的诗词和典故”的介绍,这让我在学习绘画的同时,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葡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绘画技法的指导书,更是一本充满文化底蕴的艺术读物,它让我从多个维度去欣赏和理解国画葡萄的美。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钻研《老年国画大学堂 葡萄》这本书,越看越觉得这本书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兼具。曹国鉴和韩嘉明老师的教学方式,没有空洞的理论,更多的是扎实的技法讲解和大量的示范。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于“葡萄的构图”的讲解。以往我画葡萄,总是随心所欲地画,画面显得杂乱无章。而这本书则从“黄金分割”、“S形构图”等多个角度,为我们提供了多种构图的思路和范例。无论是表现葡萄的丰收景象,还是描绘一串串挂满枝头的葡萄,都能找到合适的构图方式。这让我意识到,好的构图是画好一幅画的灵魂。同时,书中还深入讲解了“葡萄的质感表现”。如何用墨色的浓淡干湿来表现葡萄的透明感和光泽感,如何用笔法的顿挫来表现果实的饱满程度,这些都是我以前从未深入思考过的。比如,书中用“飞白”技法来表现葡萄表面的反光,用“点触”的笔法来塑造果实之间的缝隙,这些巧妙的运用,让画面栩栩如生。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葡萄与背景的结合”的讲解。如何利用留白来突出葡萄的主体,如何用简单的背景来烘托画面的意境,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绘画技法的教程,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欣赏和创作国画艺术的启蒙读物。它让我看到了国画的魅力,也让我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对艺术的渴望。
评分当我翻开《老年国画大学堂 葡萄》这本书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个关于这本画册的疑问:它到底能教会我多少实质性的东西?那些看似简单的笔触背后,是否蕴含着深厚的功底?曹国鉴和韩嘉明两位老师,他们的教学风格是怎样的?是那种高屋建瓴的理论派,还是脚踏实地的实践派?我带着这些忐忑的心情,开始细细品读。令我惊喜的是,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合理,逻辑清晰。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技法,而是从最基础的“葡萄的结构构成”入手,详细讲解了果实、藤蔓、叶片的各个部分的形态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对于我这样对植物形态不够敏感的人来说,这是打下坚实基础的第一步。接着,书中开始介绍葡萄的“勾线”技法,无论是表现葡萄的饱满圆润,还是藤蔓的遒劲舒展,都讲解得细致入微。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不同线条的运用,比如表现葡萄的圆润感,会用到圆转的线条;表现藤蔓的生长感,则会用到富有弹性的曲线。这让我明白了,看似简单的线条,其实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力。然后,就是“设色”的部分。葡萄的颜色变化,从翠绿到深紫,再到成熟时的墨黑,每一种颜色都有其独特的韵味。书中对这些颜色的调配和运用,以及如何通过色彩的层次来表现葡萄的质感和光泽,都给予了非常详尽的指导。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滴水”的处理,那一点点的亮色,瞬间就让葡萄看起来生动无比,仿佛真的沾着露珠一般。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国画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勤加练习,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乐趣,并最终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评分自从我开始阅读《老年国画大学堂 葡萄》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走进了国画的奇妙世界。曹国鉴和韩嘉明两位老师用他们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教学功底,将国画葡萄的奥秘一一展现在我面前。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循序渐进”的学习模式,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从最基础的“笔墨训练”开始,详细讲解了执笔、运笔、控墨等基本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从未想到过,画一条简单的线,竟有如此多的讲究。书中对不同笔触的运用,比如“中锋用笔”、“侧锋用笔”的区分,以及它们在表现不同物体时的效果,都解释得清清楚楚。接着,便是对“葡萄果实”的详细描绘。书中展示了多种画法的范例,从简单的“点画法”到复杂的“勾染法”,每一种方法都配有详细的步骤图和文字说明。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如何画出葡萄的立体感”的讲解,老师们运用了“虚实结合”的笔法,让葡萄看起来饱满圆润,仿佛触手可及。此外,对于“葡萄的藤蔓和叶片”,书中也给予了同等的重视。老师们通过对不同形态的藤蔓和叶片的描绘,展现了葡萄的生长姿态和生命力。书中的一些小技巧,比如如何用“焦墨”来表现老藤的沧桑感,如何用“曙红”来点缀叶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国画并非是难以企及的高雅艺术,只要用心去学,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乐趣,并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评分说实话,在购买《老年国画大学堂 葡萄》之前,我对其内容是有一些顾虑的。毕竟“老年国画大学堂”这个名字,虽然亲切,但也可能意味着内容会比较“养老”,偏向于简单易学,而缺乏深度。然而,当我真正开始研读这本书时,这些顾虑便烟消云散了。曹国鉴和韩嘉明两位老师,他们在这本画册中展现出的,是对国画葡萄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教你画一串葡萄,更在于它引领你进入国画的艺术殿堂,去体会笔墨的韵味,去感受色彩的魅力。书中关于“葡萄的墨法”的讲解,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以为画葡萄只需要用颜色,但这本书却强调了墨色的运用,如何用淡墨、浓墨、破墨等技法来塑造葡萄的体积感和空间感。尤其是“破墨法”的运用,让葡萄看起来更加生动自然,仿佛浑然天成。此外,对于“葡萄的藤蔓”的处理,书中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藤蔓不仅仅是连接果实的纽带,它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表现力。书中通过对不同姿态的藤蔓的描绘,比如缠绕、舒展、弯曲等,赋予了葡萄画面更强的动感和节奏感。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葡萄叶”的画法,如何用“点叶法”来表现叶片的质感和层次,以及如何通过叶片的疏密来衬托葡萄的饱满。这些细节的处理,无非彰显了作者深厚的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国画葡萄的多样性和可能性,也让我对自己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评分《老年国画大学堂 葡萄》这本书,在我看来,简直是为我们这些热爱传统艺术,但又担心自己学不会的“老年学子”量身定做的。曹国鉴和韩嘉明两位老师,用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将原本可能复杂的国画葡萄技法,分解成了易于理解和操作的步骤。我一开始以为,画葡萄无非就是画圆圈,然后填颜色。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其中大有学问。书中首先从“葡萄的生长习性”和“不同品种葡萄的形态特征”入手,这让我对要画的对象有了更深的认识,知己知彼,方能下笔。接着,便是对“葡萄的笔墨技法”的详细讲解。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湿墨画法”的运用,如何通过大量的水墨来表现葡萄的饱满和欲滴,以及如何通过“积墨法”来塑造葡萄的层次感和体积感。这一点,是我之前从未想过的。此外,书中对“葡萄藤蔓”的描绘,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几笔,而是通过流畅的线条和富有弹性的笔触,展现出藤蔓的生命力,以及它缠绕、生长、舒展的各种姿态。还有“葡萄叶”的画法,书中也介绍了多种表现方式,无论是“大写意”的泼墨,还是“工笔”的细致勾勒,都能够根据画面的整体风格进行选择。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国画葡萄的画法是如此丰富多样,而且充满了艺术的创造力。它不仅仅是技法的传授,更是对艺术精神的引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