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明心学核心理念——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本书广角度、全方面展现心学大师的一生——历经百死千难,终得悟;
★新增篇目——朱子学与阳明理学异同;
★《王阳明大传》译者杨田翻译的第二部心学作品。
《王阳明详传》与《传习录》等书并称为研究王阳明的重要资料,对各国阳明学研究者带来巨大影响。
本书从多角度、全方位描述了王阳明尝尽了人生的艰辛,*越了得失荣辱之境,洞悉了生死之理,明白了“尽人事,知天命”的奥义,从而总结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思想。本为文臣,却建立了盖世之功,青史留名,永垂千秋,即便历经千秋万代,其事迹依然令人振奋。
高濑武次郎:
东京大学文学博士、教授,日本近代著名哲学家,研究中国学代表学者。曾为天皇讲过汉学课程,因研究阳明学广为世人所知。主要相关著作有《王阳明详传》《中国哲学史》《日本之阳明学》《阳明主义的修养》《老庄哲学》等。
译者:杨田
国际关系学院日语专业学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阳明心学爱好者。现主要从事翻译工作。翻译作品有《王阳明大传》《犹太人笔记本的秘密》《宫本武藏》《枪支里的科学》《图解绿色住宅》《日本建筑小史》等。
第1篇 王阳明的家系
阳明先生名守仁、字伯安,其先祖可以追溯到晋代的光禄大夫王览。王览本是琅琊郡人氏,但至其曾孙王羲之时,整个家族迁至山阴地区。明代文人湛甘泉在其撰写的《阳明先生墓志铭》中写道:“公出于龙山状元大宗伯公华。……遥遥远派于晋高士羲之,光禄大夫览焉。公其有所本之矣!夫水土之积也厚,其生物必蕃,有以也夫。”
远祖王羲之
追慕祖先,仿效其言行举止并以此鼓舞自己的志气,这是人之常情。虽然王羲之距王阳明已有千余年,但是在整个王氏族谱中,声名为显赫而且为世人所景仰的也就非王羲之莫属了。
在王阳明的故乡,王羲之的传诵度非常高。兰亭是王羲之当年与风流雅士们把酒赋诗的地方,《兰亭集序》千百年来更是脍炙人口。兰亭离王阳明的家非常近,此外在附近还有王右军书楼和王右军旧居。
王羲之当年罢官后,和文人墨客尽情于山水之游。如果将王羲之当年到过的地方都走上一遍的话,会深深地感悟到王羲之对当地的影响。而且,当地书法爱好者层出不穷,这也应该归功于王羲之的影响。
每当我读王阳明的传记,或者读王羲之的传记时,都会叹服不已。两位王氏伟人虽时隔千余年,但其风骨和言行举止却是如此相似。这可能要归功于王阳明对先祖的追慕,使他继承了王羲之的风采,此外祖辈留下的族规家训或者其他的东西对他也产生了影响。
在《阳明先生年谱》和《阳明先生墓志铭》中,从王羲之至二十三世孙官至迪功郎的王寿都有记载。至于晋代的王览是不是王阳明的祖先,时至今日已很难确定,认一个千余年前的人物为祖先,确实有些夸张,但俗话说得好:“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历史上延续千年血统的名家也不是没有,所以我认为王览应该是王阳明的祖先。
《忠义传》中的王纲父子
王寿将王氏一族从山阴地区的达溪迁徙至余姚,自此其后人也都成了余姚人。王纲是王寿的第五代孙,在明史的《忠义传》中有其传记。王纲,字性常,善于识人,文武兼备,与诚意伯刘伯温是好友。
王纲曾经对刘伯温说:“老夫性在丘壑,异时得志,幸勿以世缘见累,则善矣。”但是,刘伯温却爱惜王纲之才,*终向明太祖举荐了他。洪武四年(1371年) ,王纲被征召至京师,时年七十二岁,齿发精神犹如壮年。太祖见之,大为惊讶,试问其治国之道。王纲一一作答,让明太祖非常满意,于是立即被任命为兵部郎中。
没过多久,潮州地区的百姓起事,朝廷委任王纲为广东参议,前往广东督军粮。王纲对其亲近的人说,“吾命尽兹行乎”,他决心赴死并写信给家人做*后的诀别。
王纲携儿子王彦达乘单舟前往潮州,对起事百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他们不要谋反。潮州百姓感激涕零,纷纷叩头谢罪。一场百姓起事顺利平息。但是,在返回途中路过增城时,王纲父子被海盗曹真所虏获。曹真请求王纲出任海盗们的头领,但王纲却劝诫他们说:
“汝等究竟何许人也?当今圣上下旨平定地方叛乱。汝等本是良民,理应安享太平盛世,奈何挑起匪乱,自寻死路?”
曹真大怒,于是将王纲杀害。王彦达当时年仅十六岁,看到父亲被海盗所杀,他痛苦不堪,边哭边骂,要求海盗将自己一并杀死以陪伴父亲。海盗们大怒,打算也杀死他。但是,曹真却说,“父忠子孝,杀之不祥”,然后释放了王彦达。王彦达将父亲的遗骸装在一个羊皮口袋内,背着这个口袋回到了老家余姚。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御史郭纯向朝廷报告了王纲遇难的经过。朝廷决定在增城为王纲立庙,并授予王彦达官位。但王彦达却痛心于父亲的惨死,终生不仕,自号“秘湖渔隐”。
高洁超脱
王与准,王彦达之子,王阳明之高祖,精通《礼》、《易》,著有《易微》,全篇洋洋数千言。永乐年间,朝廷下令征招散布民间的高士,打算起用王与准。但是,王与准却拒绝出仕,并自号“遁石翁”。
王世杰,自号“槐里子”,王阳明之曾祖,以明经科进入国子监,后来在国子监去世。
王伦,字天叙,自号“竹轩公”,王阳明之祖父。魏瀚著有《竹轩先生传》,称其“环堵萧然、雅歌豪吟、胸次洒落”,赞其人品足可比肩晋代的陶渊明和宋代的林和靖等隐逸名士。现存的竹轩公的著作主要有《竹轩稿》和《江湖杂稿》。竹轩公曾出任翰林院修撰。后来,由于王阳明的功绩巨大,朝廷又追授竹轩公为新建伯。
王华,字德辉,号实庵,晚年又号“海日翁”,王阳明的父亲,曾经在龙泉山中读书,因此又被称为“龙山公”。
英杰之士无须外界的刺激,一样能够精神振奋,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刚毅之士无须外界的帮助,一样能够坚忍不拔,这是庸人难以做到的,而且英杰刚毅之士越是得到外界的刺激与帮助,越能变得勇敢豪健。阅读古今中外的伟人传记主要是为了通过追思伟人的事迹、翻阅伟人的遗作来感受伟人的英灵、触碰伟人的神韵,但由于各人的智愚程度不同,所关注到的点也会出现差异。
刚刚读完一本关于王阳明的著作,尽管书名很长,但我发现它并非一本简单的传记,而是深入剖析了王阳明思想体系的精髓,并且以一种极为独特的视角——一位日本天皇的老师——来解读这位中国古代的圣人。这种跨越文化、历史和政治视角的解读方式,一开始就吸引了我。作者并非仅仅罗列王阳明的生平事迹,而是着重于“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理念的形成过程,以及这些理念如何影响了王阳明一生的实践,从军事才能到哲学贡献,再到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对日本当时学术界和皇室如何看待中国文化的考证,这为我们理解王阳明思想的传播和接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书中引用的史料和文献繁多,但作者的叙述却丝毫不显枯燥,反而如同抽丝剥茧般,层层深入地揭示了王阳明思想的魅力。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炼的论述,试图去体会那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次深刻的哲学之旅,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立体、更具象的认知。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远不止于对王阳明个人及其学说的了解。作者独特的叙事角度,即以一位“日本天皇老师”的视角来解读“中国圣人”,为整本书注入了非凡的深度和广度。它促使我从一个全新的维度去审视王阳明的思想,思考其普适性和跨文化的影响力。书中对王阳明“心学”的阐释,不是枯燥的哲学理论,而是与历史事件、人物心路紧密结合,使得“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等理念,变得鲜活而富有感染力。我常常在阅读中,被作者那种严谨而又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所折服。他通过对史料的细致考证,以及对人物心境的揣摩,勾勒出了一个真实可信的王阳明形象。这本书不仅仅是对王阳明生平的追溯,更是一场关于如何体悟和践行人生智慧的深度探索,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让我耳目一新,它不是那种按部就班地讲述历史人物的传记,而是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扮演了一个极为有趣的角色,他从一个日本皇室教育者的角度出发,审视王阳明的思想,试图从中提炼出能够教导一位帝王的智慧。这种独特的切入点,使得书中对王阳明及其学说的阐述,充满了对“如何治国”、“如何修身”、“如何实现个人价值”的深刻反思。它不仅仅是在介绍王阳明的“道”,更是在探讨“道”的实践意义,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这些看似高深的哲学理念。读到书中对“致良知”的解读时,我深受启发。作者没有停留在概念的阐释,而是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展示了王阳明如何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军事行动中,坚持自己的良知,做出艰难的抉择。这种将哲学与实践高度统一的描绘,让我对这位“圣人”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文字,而是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升华。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视角极其精妙。作者以一位“日本天皇老师”的身份,来“审视”王阳明,这种设定本身就充满了张力。它迫使我们跳出传统的中国中心视角,从一个外部的、甚至带有一丝“他者”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这位中国古代的哲人。作者的论述非常细致,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翻译或介绍王阳明的思想,而是深入地分析了日本当时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和转化过程,以及王阳明学说如何在异国他乡激起了怎样的回响。书中关于王阳明“心学”的阐述,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并非照搬教科书式的解释,而是通过比较、对比,甚至是一些颇具匠心的类比,来揭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的深刻含义。我感觉自己像是参与了一场跨越国界的思想盛宴,在阅读中不断地拓展着对王阳明及其思想的认知边界。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体验,就像是进行一场精妙的考古发掘。作者并非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带领读者一层层地剥离历史的尘埃,去发现隐藏在王阳明思想背后的智慧。以“日本天皇老师”这个身份切入,使得对王阳明思想的解读,充满了对“为政”、“为德”的现实关怀。书中对于王阳明如何将哲学理念运用到实际政治和军事斗争中的分析,非常到位。它不是空谈理论,而是展示了“知行合一”在实践层面的可行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王阳明“致良知”的学说时,所展现出的细腻之处。他不仅解释了“良知”是什么,更深入探讨了如何“致”良知,以及在面对诱惑和挑战时,如何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这本书让我对王阳明这位历史人物,以及他的哲学思想,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仿佛亲眼目睹了一位圣人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留下自己不朽的思想印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