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这是一场基于“忧患意识”的写作。没有枯燥的数据,撇开玄虚的分析,作者以80后军人特有的思考角度和清新笔法,打破军事专业藩篱,把“高精尖”掰开揉碎了说给你听。
美军是当今世界上强大的军队,也是全世界军队研究、学习的对象。全书从作战、训练、支援、文化四个方面介绍美军,99篇“千字文”谈古论今,旁征博引,视角虽小,格局乃大。本书无论对于我军基层官兵,还是广大军迷以及关心国防建设的普通读者来说,都会是一本宜读宜咂摸的军事通俗读物。
作者简介
许述,解放军中校,军事历史专业博士,《中国国家历史》和网易签约作者。在军校读过,在基层干过,在机关待过;以从军为业,以键盘为朋,以争胜为本;在军内外媒体发表文章50余篇,接受过包括凤凰卫视在内的多家电视台采访,参与过多项部队重大课题的编写。五年酝酿,半年分娩,于是有了《这才是美军》。
精彩书评
▲《这才是美军》我是用两个晚上一口气读完的;我自诩在我军中高级指挥员中是比较了解美军的;本书的内容与我对美军的印象和看法是高度契合的。
——王洪光(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在书中,可以看到古今中外大量的军史战例,仅出处就有300多个,可以看到中国军队当下的不少问题和作者的独到思考,作者文风清新,笔调幽默,真正把“阅读”变成了“悦读”,读之有思有获还不疲不累,这更是难得。
——戴旭(知名军事专家)
目录
序一│王洪光
序二│戴旭
向美军学什么(代前言)
作战篇
01. 减7加4,居然不是负数
02. “顶点论”考验三大世界性帝国
03. 美军战略思想的“变”与“不变”
04. 打一枪换一种打法
05. 军事技术VS战争艺术
06. 既要低头走路,也要抬头看天
07. 不在美军摔跤的地方跌倒
08. 克劳塞维茨可以批,孙子不可以批?
09. 咬定失利不放松
10. 想象力是军人的翅膀
11. 指挥是指挥,管理是管理
12. 几个头儿,听谁的?
13. 一支任务部队,两套指挥班子
14. 把打仗当训练
15. 像打游戏那样打仗?
16. 美国为什么很少搞“航空管制”?
17. 从648到1
18. 唯快不破
19. 无远弗届
20. “混搭”在军界
21. 美军为何对自己的航母狂轰滥炸?
22. “公有地盘”变成“私有领地”
23. 把“怕”字从心里赶出去
24. 飞行员在敌占区被迫跳伞历险记
25. 当你浴血奋战,耳边却传来妻子要你回家的声音
26. “非军事战争行动”?顺序没写错
27. 天啊,一个手无寸铁的人居然俘虏了一支分舰队
28. 机器人战士,这不是科幻片
29. 沙尘暴也阻挡不了美军的炸弹
30. “夜战”,已经不是美军的短板而是优势
31. 美军怎么搞战前动员?
32. 啥都不会,也得上前线
33. 杀人不见血
34. 杀鸡就用杀鸡刀,杀牛才用牛刀
35. 空军司令升空作战之后
36. 中国特种兵PK美国特种兵
37. 吃饭凑份子,打仗AA制
38. 既要胜利,又不要太多伤亡
39. 在你战死沙场之后
40. 10多名阵亡者,每个人都有雕像
训练篇
41. 虐待还是训练?
42. “定期开展基于‘糟糕情况’的训练”
43. 不知道欧文堡?你out了
44. 除了红军蓝军,“红队”又是什么的干活?
45. “训练死”不是否决票
46. 趴在地上被坦克碾过去是什么感觉?
47. 美军演习咋看不到几个兵?
48. 学员管理学员
49. 美军为什么不敢说谎?
50. 美国军校学员毕业为啥争着去一线部队?
51. 军营里怎样打伞?美国海军居然写进法规
52. 海军陆战队司令竟比总统说话好使
53. 美军“打虎”记
54. 所有人都向哪类军人致敬?
55. 美军应对新媒体,从拒绝到欢迎
56. “不讲政治”的后果
57. 两个细节毁了一个上将
58. 将军向士官敬礼
59. 中将因何事向士兵道歉?
60. 直升机,坐还是不坐?这是个问题
61. 捆绑双手丢入水中,不是杀人是训练
62. “差不多先生”是谁?
63. 美军这样管军车
64. 美军怎样把一个落后单位带成先进典型?
65. 美军竟搞“连坐法”
66. 如何对付“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人?
67. 被开除,不是卷铺盖走人那么简单
68. 一件衣服,几个名字
69. 正吃饭呢,教官突然大喝一声“Time's up!”
70. 另类的“女男平等”
支援篇
71. 什么因素《孙子兵法》没怎么提,美军却很重视
72. 科学家>谋略家
73. GPS,用还是不用?
74. 美国人当兵图啥?
75.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官
76. 美国军官的“个人先进事迹材料”长什么样?
77. 美军为什么没有军事学(军事战略学)博士?
78. 花旗银行企业公关高级经理居然到阿富汗当大兵
79. 不能“不惜一切代价”,而要用少的钱办多的事
80. 95%的装备“外包”
81. 在前线和老婆视频聊天
82. 吃两天美军食堂,长了五斤肉
83. “伤后10分钟得到救治”
84. 武器不是越先进就越要研制
85. 什么车不怕地雷
86. 可以抵挡AK-47连续射击的防弹装备
87.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88. 美军如何解决住房问题?
89. 退伍上大学,费用政府包
90. 国歌响起来,你在干什么?
91. 五角大楼,美国人想去就去
92. 什么人不在航母服役也可以一住七天
93. 神马,居然不知道AAR,赶紧来瞅瞅
94. 幻灯片损伤战斗力?
95. 军校不是保险箱
96. “每个学员都是运动员”
97. 西点军校的“毕业墙”
98. 哪位将军“爱江山,更爱历史”
99. 美国将军退休后不种花养草都干啥?
后记
精彩书摘
两千多年前,孙子充满想象力地说过这样一句话:“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他要是活到今天,一定会惭愧自己的想象力还不够。孙子设想的两种情况,都有人做到了,不过,藏者往往不是攻者的对手。美军的钻地炸弹由于具备相当的高度和速度,不需要弹头就可以深入地下土层400米的掩体,而对手的武器却够不到美军的发射器。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在一个先进的国家里,军队是先进的那一部分,而在一个落后的国家里,军队则是保守的那一部分。按照这个逻辑,美国是世界上先进的国家,军队自然成为其先进的那一部分,所以美军应该是全世界学习的榜样。2010年,全军喉舌《解放军报》刊文,明确提出:中国军队需要在军事、信息、文化建设等方面向外国军队、特别是向美军学习。咱这本小书,就是响应军报号召的产物。
美国有一句格言:“没有一个伟大的敌人,便没有伟大的国家。”的确,美国总给人这样一个深刻印象——总在寻找敌人,整垮苏联后,又瞄准中国。不管你承不承认,现实是,美国把中国视为现实的对手,“在领土上分裂中国,在政治上颠覆中国,在战略上遏制中国,在经济上挫败中国”。
现在,中国惹不起这个对手,更要命的是,还躲不开这个对手。怎么办?研究对手、学习对手、超过对手。
中国既有向敌人学习并战胜敌人的历史,比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打败了胡人;也有不屑于向对手学习被人家揍得满地找牙的教训,晚清就是一个反面教材。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都说明,要打败对手,首先要了解和学习对手。任何对手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更何况是强大的对手。
近年来,通过中美联合军演等方式,我军已经迈开了向美军学习的步子。对此,美方是什么态度呢?美军太平洋舰队前司令詹姆斯·里昂斯上将明确反对,认为这是在“帮助未来的潜在敌人发展军力”。
向美军学习,并不是要挑战美军,与对方兵戎相见,而是为了在打交道时,多攥个筹码在手里。正如《超限战》作者之一王湘穗在2015年的一次演讲时所说:“中美两国是弈手,是全球这盘棋上的弈手,大家都在下棋。在这个棋盘上,你吃我的子,我吃你的子,互相在吃,斗得很厉害,但是大家要注意,下棋的前提是双方都保持棋盘不要被踢翻,不要把桌子掀了,是共生关系。在共同生活的情况下不断博弈,光看一头不行。”
本书从作战、训练、支援和文化四个方面介绍美军,没有追求系统和完整,而是片段式、启发式的,如果读者阅后有所知、有所思、有所得,那就OK了。本书从细节着眼分析美军,内容多言及美军的优长。有人可能会说我崇洋媚美,甚至说我是“美吹”。如果少数人这样讲,这很正常。如果太多人骂我,那只能证明一件事——100多年来咱们还真是没多少长进。晚清的时候,英国是世界上先进的国家,很多清朝大臣却说对方优长是“奇技淫巧”,还把人家送的科技产品扔到厕所里,直到火烧圆明园才被外国人发现。
为美军评功摆好,并不是说美军就没问题,他们不仅有问题,还多着呢。比如,美军的信息化战争有软肋——如果失去天上的卫星或接收设备芯片被毁,其战斗力也许不如一支原始的军队。也就是说,美军所有的成功依靠信息化,将来它的惨败,也可能因为信息化。信息化是美军独有的优势,也是不可避免的阿喀琉斯之踵。又如,美军的强大离不开美元。伊拉克战争,美军吊打伊军,表面上是靠军事力量,实际上是靠金元力量——美军的投入是对方的285倍!没有强大经济实力的支撑,美军的军事强大就失去了基础。尹卓将军曾分析,一旦我们摧毁其经济霸主地位,美国在其他方面的霸权就会随之瓦解。再如,美军在一些细节上也做得很差:1984年美国空军为C-54运输机采购的咖啡壶,居然贵到7622美元一个;美国海军在P-3反潜机上安装一个小小的马桶座,也高达640美元!2005年8月,美国遭受“卡特里娜”飓风灾害,美军出动7000人救灾。不过,布什总统下令三天后,美军竟还没赶到目的地,到了以后,件事居然不是救灾,而是“找地方睡觉和打牌”。
美军将领有一句口头禅:我们不想把军队派去打一场“公平的战斗”。换句话说,美军往往靠压倒性优势取胜,玩的是“大人打小孩”的路数,用刘亚洲将军的话来说,不是“士兵对士兵,炮弹对炮弹”,而是“导弹对子弹,卫星对准星”。有人说,在现代战争中,谋略的地位和作用大大下降了,理由坚挺得让人几乎无法反驳:冷兵器时代,作战双方在武器装备方面差距不会太大,在兵力相当的情况下,谁更懂谋略,谁更会使诈,谁更会用计,往往就是赢家;但在现代战争中,作战双方在武器装备方面的悬殊越来越大,打起来往往一边倒。
不过,如果对手与美军实力相当,美军大概连怎么打都不知道了。况且,大人总会变老,小孩也会长大。什么意思,你懂的。
也许,咱在技术上一时还赶不上美军,但在思想上得跟上,别掉队。2001年,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中实施了比海湾战争更成功的“太空战”。其实早在1982年,美军退役中将格雷厄姆就向当时的总统里根提出了“高边疆”的概念,建议把太空作为新的战略疆界。都说空军出战略家,这个格雷厄姆却是陆军出身。
本书涉及我军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不是“扒粪”,更不是别有用心,而是“爱之深,责之切”。正如丘吉尔所说:“批评让人不痛快,但却是必须的。批评就像是人身体上的疼痛,它引人关注不健康的状态。”
在这个和平年代“鼓吹”向美军学习,你可以说我是鹰派,但不能说我是好战分子。罗马格言说得好:“如果你想要和平,那就做好打仗的准备。”
……
《战鹰腾飞:一部深刻剖析的现代空军力量发展史》 序言:制空权,现代战争的无形绞杀机 在人类战争史上,制空权始终是一个令人魂牵梦萦的战略目标。一旦掌握制空权,便如同拥有了战场的主动权,可以俯瞰大地,精准打击,甚至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地瓦解敌人的抵抗意志。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蹒跚起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雷霆万钧,再到冷战时期的剑拔弩张,直至今日信息时代的瞬息万变,空军力量的发展轨迹,几乎就是一部现代战争形态演进的缩影。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的国家空军,而是以一种更宏观、更具历史穿透力的视角,深入探讨现代空军力量在全球军事格局中的演变、发展及其战略意义,力图揭示其背后驱动的科技进步、战略思想的革新以及地缘政治的深刻影响。 第一章:黎明前的黑暗——航空技术的萌芽与军事猜想 人类对飞行的梦想古老而执着,但真正将其转化为军事力量,却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探索的历程。本章将回顾航空技术从最初的朴素探索,如滑翔机、早期飞艇等,如何逐渐被军事家们捕捉到其潜在价值。我们将探讨早期军事侦察、战场通信等初步应用,以及围绕这些新兴技术产生的种种猜想和预判。这一时期,航空技术的发展往往受到材料科学、动力学等基础科学的制约,其军事价值也尚未完全显现,更多的是一种前瞻性的思考和初步的实践。我们将分析各国在这一阶段的探索情况,以及那些在技术边缘徘徊的创新者们的贡献,为后续空军力量的崛起奠定概念基础。 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制空权的雏形与战术的诞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犹如一场血与火的熔炉,将刚刚诞生的航空技术推上了战争的舞台。本章将详细剖析这一时期空军力量的迅速发展,从最初的侦察机,到后来发展出的战斗机和轰炸机。我们将重点关注空战战术的萌芽,例如缠斗、高低位优势、僚机配合等,以及这些战术如何影响了地面战场的走向。同时,本章也将探讨轰炸机在战略目标打击方面的初步尝试,虽然其精度和载弹量有限,但已经预示着未来空军的战略打击能力。我们会分析一战期间各国空军的组织架构、飞行员的训练模式,以及战争对航空技术创新带来的巨大推动力。从“天空骑士”的浪漫主义到残酷的空战现实,这一章将展现空军力量从无到有的艰难历程。 第三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蛰伏与蜕变——战略空军的构想与技术飞跃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军事思想家们开始深刻反思制空权的战略价值,并对未来空军的发展进行了更为长远的规划。本章将深入探讨这一时期战略空军思想的形成,例如杜黑的《制空权》等经典著作所提出的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如何指导了各国空军的发展方向。我们将聚焦于这一时期航空技术的飞跃,特别是发动机功率的提升、飞机结构的优化、无线电通信的应用以及轰炸机载弹量和航程的显著增加。这些技术突破为未来大规模、高强度的空战奠定了物质基础。本章还会分析各主要军事强国在这一时期的空军建设重点,例如德国的闪电战空军、英国的皇家空军战略防御构想等,展现出不同国家在战略思想和技术发展上的差异与竞争。 第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空之怒吼——大规模空战与战略轰炸的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现代空军力量真正登峰造 O O 。本章将以宏大的笔触,描绘这一时期空战的残酷与辉煌。我们将分析各主要战场上的空战,从不列颠空战的空地对抗,到太平洋战场上的舰载机争霸,再到欧洲战场的战略轰炸。重点将放在战略轰炸的战术运用和战略效果上,分析大规模轰炸行动如何摧毁敌方工业、削弱敌方士气,以及其对战争进程产生的决定性影响。同时,本章也将深入探讨战斗机战术的成熟,如大编队作战、电子干扰的初步尝试等。我们将审视这一时期航空技术发展的颠峰,如喷气式飞机的出现、雷达技术的成熟、新型炸弹的研发等,这些都极大地改变了战争的形态。从战术层面的空地协同,到战略层面的远距离打击,本章将全面展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空军力量的战略地位和军事价值。 第五章:冷战的阴影与核威慑的幽灵——空军力量的战略转型 冷战的到来,使空军力量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核武器的出现更是将其置于了国家安全的核心地位。本章将深入探讨冷战时期空军力量的战略转型。我们将分析战略轰炸机作为核威慑载体的作用,以及远程轰炸机、空中加油技术和隐形技术等如何构建起“三位一体”核力量的空中支柱。同时,本章还将关注喷气式战斗机的快速发展,以及其在争夺制空权和执行截击任务中的作用。我们将审视地对空导弹等防空武器的发展,以及其对空军战术带来的挑战。此外,本章还会探讨冷战期间发生的多次局部冲突,例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这些冲突中的空战实践,为理解现代空军的战术运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第六章:后冷战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信息、精确与全球力量投送 冷战结束后,世界军事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空军力量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本章将分析后冷战时代空军力量的发展趋势。我们将重点关注信息化作战的兴起,例如预警机、电子战飞机、无人机等新型作战平台的出现,以及它们如何改变了战场态势感知和指挥控制能力。同时,精确制导弹药的广泛应用,使得空军的打击更加精准高效,大大降低了附带损伤。本章还将探讨空军在全球力量投送中的关键作用,例如快速反应部队的部署、人道主义救援以及维和行动等。我们将分析现代空军在面对非对称战争、恐怖主义等新威胁时的调整与应对,以及未来空军发展可能面临的技术瓶颈和战略方向。 第七章:塑造未来天空——新技术的驱动与战略思想的革新 展望未来,航空技术的进步和战略思想的演进将继续深刻影响空军力量的发展。本章将探讨当前和未来可能出现的关键技术,例如高超音速飞行器、定向能武器、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以及新一代作战飞机的设计理念。我们将分析这些技术将如何重塑未来的空战模式,例如改变传统的空战优势、提升战场生存能力,以及实现更具颠覆性的作战能力。同时,本章还将探讨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思想的调整,例如太空军事化、网络攻防与空军的融合,以及如何构建更具弹性、更适应未来复杂环境的空军体系。我们将审视各国在空军领域的最新研发动态和战略布局,为理解未来空军力量的发展提供前瞻性的思考。 结语:永恒的制空权追逐 从早期的木质螺旋桨飞机到如今的隐形无人机,空军力量的发展史,是一部科技创新与战略智慧交织的壮丽史诗。制空权,这一永恒的军事追求,驱动着人类不断突破天空的界限。本书力求通过对现代空军力量发展历程的梳理与剖析,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其演变脉络、战略意义以及对世界军事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这并非一本描绘某一特定国家空军的细节读物,而是旨在揭示支撑起现代空军力量的底层逻辑,以及它在人类战争形态演进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