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5G移动无线通信技术 | ISBN: | 9787115448729 |
5G移动通信系统 从演进到革命 | ISBN: | 9787115431516 |
5G无线网络及关键技术 | ISBN: | 9787115436498 |
5G 2020后的移动通信 | ISBN: | 9787115415622 |
5G属前沿技术,集合业界领先通信企业在5G方面的全新研究成果,涵盖内容丰富、全面。作为国内第1本深入全面5G网络相关技术细节的书籍,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
内容简介
1.5G移动无线通信技术本书概括介绍了全球5G的研究工作,并阐述了关键的组件技术,包括D2D、毫米波通信、大规模MIMO、多点协作、无线网络编码、干扰管理和频谱问题。书中强调了5G在汽车、建筑、能源和制造业经济领域的重要性,以及它与物联网、机器类通信(MTC)和网络物理系统之间的关系。
2.5G移动通信系统 从演进到革命本书集合业界领先通信企业在5G方面的全新研究成果,分别从5G需求与愿景、5G相关关键技术、系统设计与样机验证等方面,进行深刻、详细的分析、介绍,提炼出其中的关键技术点进行详细阐述,力求向读者展现一个完整的5G研究现状。3.5G无线网络及关键技术本书全面讨论了第五代移动通信无线网络架构和相关关键技术,内容涵盖5G网络发展与业务需求、5G网络架构、5G智能无线网络架构、无线网控制承载分离技术、多制式协作与融合技术、5G网络资源管理、移动边缘计算、无线网络虚拟化技术、频谱共享技术等不同层面。本书可供具有一定移动通信技术基础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通信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读物。
4.5G 2020后的移动通信
作者简介
Afif Osseiran,是爱立信全球研究院大师级研究员,兼欧盟METIS 5G项目总体负责人。他目前担任职务是爱立信CTO办公室的无线电通信总监。他拥有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自1999以来,他在爱立信公司担任过多个职位,曾与人合作编著了两本有关IMT-Advanced的书,他也是IEEE的高级会员。
Patrick Marsch,是诺基亚无线电研究部门的负责人,并担任5G-PPP项目METIS-II的技术经理。他也是EASY-C项目的技术项目协调员,该项目建立了世界上第1大的LTE-Advanced研究测试平台。他与人合作编著了《移动通信多点协作》(Coordinated Multi-Point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剑桥大学出版社,2011年)一书。
Jose F. Monserrat,是瓦伦西亚理工大学通信系的教授。他是IEEE的高级会员,曾参与欧洲的多个项目,包括NEWCOM、PROSIMOS、WINNER+,METIS和METIS-II。
目录
1.5G移动无线通信技术1. 概述
1.1 历史回顾
1.1.1工业和技术革命: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1.1.2 移动通信的发展:从1G到4G
1.1.3 从移动宽带到极限移动宽带
1.1.4 物联网(IoT)和5G的关系
1.2从ICT产业到社会经济
1.3 5G基本原理: 海量数据,250亿连接设备和广泛的需求
1.4 全球5G倡议
1.4.1 METIS 和5G-PPP
1.4.2 中国:5G推进组
1.4.3 韩国:5G论坛
1.4.4 日本: ARIB 2020和未来专项
1.4.5 其他5G倡议
1.4.6 物联网的活动
1.5 标准化活动
1.5.1 ITU-R
1.5.2 3GPP
1.5.3 IEEE
1.6 本书的内容介绍
第二章 5G用例和概念
2.1 用例和需求
2.1.1 用例
2.1.2 要求和重要性能指标
2.2 5G系统概念
2.2.1 概念简介
2.2.2 极限移动宽带
2.2.3 海量机器通信
2.2.4 超可靠机器类通信
2.2.5 动态无线接入网络
2.2.6 极简系统控制面
2.2.7 局部内容和数据流
2.2.8 频谱工具箱
2.3 总结
第三章 5G架构
3.1 介绍
3.1.1 NFV和SDN
3.1.2 RAN架构基础
3.2 5G架构的高级要求
3.3 功能架构和5G灵活性
3.3.1 功能分拆准则
3.3.2 功能分拆选项
3.3.3 特定应用的功能优化
3.3.4 集成LTE和新的空中接口来满足5G需求
3.3.5 多RAT协作功能
3.4 物理架构和5G部署
3.4.1 部署赋能工具
3.4.2 5G灵活的功能分布
3.5 总结
第四章 机器类通信
4.1 介绍
4.1.1 用例和MTC分类
4.1.2 MTC需求
4.2 MTC基础技术
4.2.1 短包的数据和控制
4.2.2 非正交接入协议
4.3 海量MTC
4.3.1 设计原理
4.3.2 技术元素
4.4 超可靠低时延MTC
4.4.1 设计原则
4.4.2 技术元素
4.4.3 uMTC功能总结
4.5 结论
第五章 终端到终端通信
5.1 D2D:从4G 到 5G
5.1.1 D2D标准: 4G LTE D2D
5.1.2 5G中的D2D: 研究活动的挑战
5.2 移动宽带D2D无线资源管理
5.2.1 移动宽带D2D RRM技术
5.2.2 D2D的RRM和系统设计
5.2.3 5G D2D RRM概念举例
5.3 临近通信和紧急服务多跳D2D通信
5.3.1 3GPP和METIS中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要求
5.3.2 网络辅助或者无网络辅助的终端搜索
5.3.3 网络辅助多跳D2D通信
5.3.4 多跳D2D 无线资源管理
5.3.5 临近D2D通信性能
5.4 多运营商D2D通信
5.4.1 多运营商D2D搜索
5.4.2 多运营商D2D模式选择
5.4.3 跨运营商D2D频谱分配
5.5 结论
6 毫米波通信
6.1频谱与法规
6.2信道传播
6.3毫米波系统的硬件技术
6.3.1设备技术
6.3.2天线
6.3.3 波束赋形架构
6.4部署场景
6.5 架构和移动性
6.5.1 双连接
6.5.2移动性
6.6 波束赋形
6.6.1 波束赋形技术
6.6.2波束发现
6.7物理层技术
6.7.1双工方式
6.7.2传输方案
6.8结论
7 5G无线接入技术
7.1 多用户通信的接入设计原则
7.1.1正交多址系统
7.1.2扩频多址系统
7.1.3多址方法的容量限制
7.2滤波的多载波:一个新的波形
7.2.1基于滤波器组的多载波
7.2.2通用滤波OFDM
7.3用于高效多址的非正交方案
7.3.1非正交多址(NOMA)
7.3.2稀疏码多址(SCMA)
7.3.3交织分多址(IDMA)
7.4密集部署的无线接入
7.4.1小区部署的OFDM数字参数
7.4.2小小区子帧结构
7.5 V2X通信的无线接入
7.6用于大规模机器类型通信的无线接入
7.6.1大规模接入的问题
7.6.2 扩展接入预留
7.6.3直接随机接入
7.7结论
8 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
8.1介绍
8.2理论背景
8.2.1 单用户MIMO
8.2.2多用户MIMO
8.2.3大规模MIMO的容量:摘要
8.3大规模MIMO的导频设计
8.3.1导频数据之间的权衡和CSI的影响
8.3.2减少导频污染的技术
8.4大规模MIMO的资源分配和收发机算法
8.4.1用于大规模MIMO的分布式协调收发机设计
8.4.2干扰分簇和用户分组
8.5大规模MIMO中基带和射频实现的基本原理
8.5.1大规模MIMO实现的基本形式
8.5.2基于CSI的预编码的混合固定波束成形(FBCP)
8.5.3用于干扰分簇和用户分组的混合波束成形
8.6信道模型
8.7 结论
9 5G中的协调多点传输
9.1 介绍
9.2 JT CoMP使能器
9.2.1信道预测
9.2.2簇和干扰基底成形
9.2.3用户调度和预编码
9.2.4干扰减缓框架
9.2.5 5G中的JT CoMP
9.3 JT CoMP与超密度网络的结合
9.4分布式协作传输
9.4.1具有本地CSI的分散的预编码 滤波设计
9.4.2干扰对齐
9.5带高级接收机的JT CoMP
9.5.1具有多个天线UE的JT CoMP的动态分簇
9.5.2网络辅助干扰消除
9.6结论
10 中继与无线网络编码
10.1 中继技术和网络编码技术在5G无线网络中的角色
10.1.1 中继的复兴
10.1.2 从4G到5G
10.1.3 5G中的新型中继技术
10.1.4 5G中的关键应用
10.2 多流无线回传
10.2.1 直传与中继的协同传输模式(CDR)
10.2.2四向中继(FWR)
10.2.3 无线模拟有线(WEW)回传
10.3 高度灵活的多流中继
10.3.1 多流中继的基本思想
10.3.2 实现5G高吞吐量
10.3.3 性能评估
10.4 缓存辅助的中继
10.4.1 为何缓存
10.4.2 中继选择
10.4.3 中继间干扰的处理
10.4.4 扩展
10.5 小结
11 干扰管理,移动性管理和动态重配
11.1 网络部署类型
11.1.1 超密集网络或网络密集化
11.1.2 移动网络(MNs)
11.1.3 异构网络
11.2 5G中的干扰管理
11.2.1 UDN中的干扰管理
11.2.2 移动中继节点的干扰管理
11.2.3 干扰消除
11.3 5G中的移动性管理
11.3.1 UE控制与网络控制的切换
11.3.2 异构5G网络中的移动性管理
11.3.3 移动性管理中的内容可感知
11.4 5G中的动态网络重配
11.4.1 控制面 用户面的分离带来的节能
11.4.2 基于移动基站网络的灵活部署
11.5 小结
12 频谱
12.1 介绍
12.1.1 4G频谱
12.1.2 5G的频谱挑战
12.2 5G 频谱格局和要求
12.3 频谱接入模式和共享场景
12.4 5G 频谱技术
12.4.1 频谱工具箱
12.4.2 主要技术组件
12.5 5G的频谱价值:从技术-经济学的角度分析
12.6 总结
第13章 5G无线传播信道模型
13.1 简介
13.2 建模需求与场景
13.2.1 信道建模需求
13.2.2 传播场景
13.3 METIS信道模型
13.3.1 基于地图的模型
13.3.2 随机过程模型
13.4 小结
14 仿真方法
14.1评估方法
14.1.1 性能指标
14.1.2 信道简化
14.2 校准
14.2.1 链路级校准
14.2.2 系统级校准
14.3 5G建模的新挑战
14.3.1 真实场景
14.3.2 新波形
14.3.3 大规模MIMO
14.3.4 较高频段
14.3.5 终端到终端链路
14.3.6 移动网络
14.4 结语
缩略语
参考文献
2.5G移动通信系统 从演进到革命1.1 5G总体愿景 1 1.2 驱动力和市场趋势 3 1.3 典型业务、场景与性能挑战 4 1.4 可持续发展与效率需求 7 1.5 5G关键能力 8 1.6 小结 10 参考文献 10 2.1 候选频谱 11 2.1.1需求 12 2.1.2 候选频谱 14 2.2 传播特性 23 2.2.1 对系统设计的影响 24 2.2.2 传播特性分类 24 2.2.3 5G信道传播特性研究思路 27 2.2.4 测量与建模结果 30 2.3总结 35 参考文献 36 3.1 5G标准化组织概述 37 3.1.1 ITU 37 3.1.2 3GPP 39 3.1.3 NGMN 40 3.1.4 IMT-2020推进组 41 3.2 5G的标准化进展 42 3.2.1 ITU的5G标准化进展 43 3.2.2 NGMN的5G进展 46 3.2.3 中国IMT-2020推进组的5G进展 48 3.2.3 3GPP的5G进展 49 3.3总结 51 参考文献 51 5.1 5G新型多址技术面临的挑战与设计框架 93 5.2 5G与非正交多址 95 5.2.1 正交多址与非正交多址 95 5.2.2 5G与非正交多址 97 5.3 非正交容量界分析 97 5.3.1 下行正交非正交容量界分析 98 5.3.2 上行非正交容量界分析 100 5.2.3 非正交容量界给5G多址方案的启示 102 5.4 MUSA 102 5.4.1 MUSA下行设计及和其他方案比较 103 5.4.2 MUSA上行设计及和其他方案比较 107 5.4.3 MUSA应用场景与性能优势 111 5.5 SCMA 111 5.5.1 SCMA基本概念 111 5.5.2 SCMA码本设计 113 5.5.3 SCMA低复杂度接收机设计 116 5.5.4 SCMA应用场景与性能优势 116 5.5.5 SCMA未来研究方向 119 5.6小结 119 参考文献 120 6.1 无线全双工简介 123 6.2 全双工自干扰抑制 124 6.2.1 全双工自干扰抑制原理 125 6.2.2 基于数字参考重建的自干扰抵消 127 6.2.3 基于模拟参考重建的自干扰抵消 128 6.2.4 天线域自干扰抑制 130 6.2.5全双工自干扰抵消的实测性能 133 6.3 全双工在蜂窝系统中面临的挑战 135 6.4 小结 137 参考文献 137 7.1 5G链路自适应的新需求和新趋势 139 7.2 小数据分组编码 141 7.2.1 低码率的TBCC码 141 7.2.2 结合码空间检测的差错校验方法 143 7.3包编码技术 144 7.3.2 技术方案 145 7.3.3复杂度分析 147 7.3.4 仿真分析 148 7.4 软HARQ技术 148 7.4.2 软HARQ方案 149 7.4.3 基于包编码的软HARQ方案 154 7.5 小结 156 参考文献 156 8.1 5G网络架构需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8.2 现有网络存在的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8.2.1 网络架构发展历程与内在逻辑 错误!未定义书签。 8.2.2 现网架构导致的现实挑战 错误!未定义书签。 8.3 5G网络架构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8.3.1 5G网络架构设计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8.3.2 5G网络架构设计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8.3.3 5G网络架构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8.4 NFV与SDN 错误!未定义书签。 8.4.1 NFV技术介绍 错误!未定义书签。 8.4.2 SDN技术介绍 错误!未定义书签。 8.4.1 SDN概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 8.4.2 SDN的发展历程和标准化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8.4.3 SDN在5G移动网络中的作用 错误!未定义书签。 8.4.4 NFV和SDN的关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8.4.5基于NFV和SDN的5G网络架构展望 错误!未定义书签。 8.5小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9.1 5G移动性的特点和需求 190 9.2 5G网络中移动性的场景分析 193 9.3 移动性解决方案 195 9.3.1 备选的移动性方案 195 9.3.2 移动性的关键指标 196 9.3.3 影响移动性的关键技术 197 9.3.4 观察和分析 204 9.4 小结 205 10.1 用户为中心的自治网络需求 206 10.2 潜在技术方向 208 10.2.1 基于大数据的用户行为感知与优化 208 10.2.2多维度QCI设计 211 10.2.3用户和业务的智能感知与优化 213 10.2.4特殊场景的性能保障与提升 214 10.3 小结 216 12.1 毫米波信道传播特性:理论和实际测量结果 217 12.2 波束成形算法 219 12.3 毫米波波束成形原型系统 221 12.4 原型系统的试验结果 223 12.4.1室外试验 223 12.4.2室外对室内的穿透 225 12.4.3室外移动 225 12.4.4室内多用户 226 参考文献 227 13.1 超密集网络概述 229 13.2 LTE系统的小区结构及分析 234 13.3 UDN虚拟化技术 239 13.3.1虚拟化整体架构 240 13.3.2小区虚拟化 241 13.3.3终端虚拟化 248 13.4 5G小区虚拟化的关键支撑技术 249 13.4.1数据同步 249 13.4.2无线自回程(Self-backhaul) 250 13.5 小结 253 参考文献 253 14.1机器类型通信市场前景和现有技术 255 14.1.1机器间通信产业与市场 255 14.1.2现有M2M技术 257 14.2海量机器类型通信技术需求 258 14.2.1机器类型通信多元化应用 259 14.2.2机器类型通信终端数量 259 14.2.3机器类型通信终端成本 260 14.2.4电池寿命 260 14.2.5覆盖范围 260 14.3海量机器类型通信的网络功能 261 14.3.1终端的拥塞控制和过载控制 261 14.3.2 MTC终端触发 261 14.3.3 MTC终端分组 261 14.3.4 MTC终端监控 262 14.3.5 其他方面的要求 262 14.4海量机器类型通信的无线技术 262 14.4.1 5G机器类型通信的无线连接方式 262 14.4.2 MTC终端的接入和传输 264 14.4.3 MTC终端的成本优化 266 14.4.4 覆盖增强 267 14.4.5 降低功耗 269 14.5面向海量机器类型通信的网络架构演进 271 14.5.1 5G网络架构挑战 273 14.5.2 面向5G的MTC网络架构 274 14.5.3 M2M网络技术 275 14.5.4 M2M网络关注的领域 277 14.6小结 280 参考文献 2813.5G无线网络及关键技术....4.5G 2020后的移动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