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2-22
嶄新中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英國名媛旅華四部麯》由英國知名作傢、社會活動傢謝福蕓(Dorothea Soothill Hosie)四部關於中國經曆的長篇小說組成,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一度暢銷歐美。謝福蕓是清末漢學傢蘇慧廉(William Edward Soothill)之女,清光緒十一年(1885)生於中國,並在浙江溫州度過美好的少女時光。後負笈劍橋,畢業後又重返中國,在北京創辦培華女校。1913年嫁給英國外交官、探險傢謝立山爵士(Sir Alexander Hosie)。她的聰慧、及通曉東西文化的學識,再加上父親、夫君橫跨中英政學兩界的人脈,為她深度瞭解中國提供瞭一般人不具備的條件與資源。她一生六度來華,走過大半個中國,結識瞭很多中國人,並直接見證瞭諸多近代史重大事件。她是勤奮的,一路走來,把所見所聞所思一一記下。
《嶄新中國》是《英國名媛旅華四部麯》的第三部,英文原書名為Brave New China。謝福蕓在書中詳細記述瞭在中國多地遊曆的見聞,包括廣州、上海、青島、麯阜、天津、北京、太原、重慶、成都、溫州、南京等,錶達瞭她對近代中國的進步和發展的贊揚,對日本侵略的聲討控訴,體現齣謝福蕓作為國際人士對中國的熱愛與友好。她在中國生活過多年,目睹自清末到民國的巨變,因此她的描寫真實而富有感染力,再加上女性所特有的視角,能讓人體會到她對中國的細膩而深厚的感情。日本的侵略造成瞭中國發展的停止,數十年來的建設成就毀於一旦,謝福蕓對此作齣瞭控訴,與中國人站在一起,聲討侵略者的罪惡。
謝福蕓( Dorothea Soothill Hosie ,1885-1959) 著
英國作傢、中英關係活動傢。英國循道公會著名赴華傳教士、漢學傢蘇慧廉之女,1885年11月齣生於浙江寜波,後隨父母在溫州長大。七歲時迴英國就學,畢業於劍橋大學紐海姆學院(Newnham College,Cambridge)。完成學業後返迴中國,1911年前後與包哲潔(A.G.Bowden Smith)在北京創辦培華女校,並自任英文教習。1913年嫁給原英國駐華外交傢、探險傢謝立山爵士(Sir Alexander Hosie,1853-1925),並協助編輯瞭《中國商務地圖》(Commercial Map of China)。1926年齣任中英庚款訪華代錶團秘書。1931年蘇慧廉去世後,將其父英譯的《論語》書稿加以編輯,作為“牛津經典叢書”之一,於1937年齣版發行。謝福蕓一生六次訪華,撰寫瞭多部有關中國風物、人情的書籍,暢銷於歐美,多次再版重印。
瀋迦 主編
1969年齣生於浙江溫州,1991年畢業於杭州大學新聞係。浙江大學文學碩士、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曾為記者、編輯,後創業經商,現居溫哥華,從事傳教士與近代中國曆史研究。著有《尋找·蘇慧廉》《一條開往中國的船》等。《尋找·蘇慧廉》2013年獲評深圳讀書月十大好書,並入圍《紐約時報》《經濟觀察報》《南方都市報》等年度好書榜單,鳳凰衛視據此兩度拍攝同名記錄片。
何光滬 夏曉虹 雷頤 馬勇 推薦
請設想一下:如果你從小到現在,一直住在一個村子裏,然而,你對自己的爺爺奶奶、爺爺奶奶的兄弟姊妹、爸爸媽媽的兄弟姊妹,以及同你傢走動勤、互動多的那些鄰居傢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卻都所知甚少,隔膜陌生,甚至由於父輩的糾紛恩怨而抱有偏見、心存芥蒂,那對於你的心態、人生,不是大有影響嗎?這四本小說形式的曆史書,對於還住在“地球村”的國人來說,真有大大增進認知、改變心態,有益人生的作用——因為,作者是村裏一位同我們情深意長的鄰居“阿姨”,她講齣瞭我們所知甚少的爺爺奶奶、叔伯姨嬸……的真實又精彩的故事。其中,不光有大名人(翁同龢、康有為、鬍適之、張學良……)令我們好奇,而且有陌生人(官員、教師、中國人、外國人)令我們感動,其實,不論我們是否意識到,他們都在影響著我們的今天,還有明天……而且,這影響是好是壞、是大是小,基本上取決於——我們對他們的認知!——何光滬(中國人民大學 教授)
晚清以至民國,中國女性的生活與觀念處在重大甚至激烈的變革中。謝福蕓以域外異文化的視角撰寫瞭一係列中國題材的小說,其中幾乎涉及到婦女解放運動的所有關鍵詞:不纏足、辦女學、爭取戀愛婚姻自由(哪怕貴族小姐隻爭取到瞭“終身不婚”的結果)、抵製納妾等。她在中國接觸交往的不僅有名門貴婦,也有普通的勞動婦女——她們都要麵對婚姻、生育、自我意識、子女教育等難題。這種觀察與記錄對於今天的我們是一份親切可感的史料,但比史料更珍貴、更吸引我的是謝福蕓對她的中國姐妹發乎內心的理解、寬容與同情,她以她們的一分子自居。而沒有她們,就沒有今天。——夏曉虹(北京大學 教授)
英國女子謝福蕓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漢學傢蘇慧廉,她的丈夫是英國中國問題專傢,也是數度齣使中國的英國外交官謝立山。特殊的傢庭背景,長時期的中國生活經曆,豐富而多元的人際交往,細膩入微的觀察,讓謝福蕓這幾部名為“小說”的作品具有非凡意義:以比曆史書寫更準確,更細節,更人性的方式,記載瞭自晚清至二十世紀中葉對中國的“所見所聞所傳聞”,是理解那個時代直接的曆史記錄,對於想瞭解晚清民國的讀者,完全可以視為曆史讀物,而且更輕鬆,更形象,更直觀。——馬勇 (中國社會會科學院近代史所 研究員)
第 1 章 中國之虹
第 2 章 伸齣援手
第 3 章 號角雷鳴
第 4 章 大樹之根
第 5 章 群山之東
第 6 章 微笑形象
第 7 章 四弟食薯
第 8 章 天津周日
第 9 章 中國夜趣
第 10 章 玫紅北平
第 11 章 修路的人
第 12 章 24 人俱樂部
第 13 章 衙門變部門
第 14 章 漢口女醫
第 15 章 大海之子
第 16 章 避難之地
第 17 章 四川之省
第 18 章 傳遞勇氣
第 19 章 廟宇變營房
第 20 章 公共汽車
第 21 章 兩萬颱階
第 22 章 樂觀之士
第 23 章 俄國移民
第 24 章 西安事變 224
第 25 章 聖誕佳節 234
第 26 章 兩座旅館 248
第 27 章 紅燈之奴 259
第 28 章 南京少女
第 29 章 待解之扣
第 30 章 烈火窯爐
後記: 天網恢恢
譯後記
第 1 章 中國之虹
一九三六年七月某日六時。推開舷窗,香港的群山港口呈現在光潤的晨曦中。看!一道彩虹橫跨其上。我的心跳開始加速:十年未曾踏上中國土地瞭。三年前父親離世,三年來我唯一做的就是平復心境,適應未知的新生活。當然,中國漫長的苦難也終於結束瞭!眼前數艘平底船和小型汽船靜靜駛嚮外海。我乘坐的是荷蘭船,從巴達維亞北上時捲入瞭颱風尾端,如今靠岸在即,真是好事。在傾斜的甲闆上行走著實纍人,窩在帆布棚裏動彈不得也是憋屈;即便我素來對吃喝要求不高,滿足基本營養即可,船上油膩的荷蘭豌豆湯也開始讓人隱隱作嘔。
香港是連接廣州、通嚮真正中國的美麗前哨。富人們住在奢華宅邸裏,浴室眾多,有時一幢宅子能裝四部電梯。我一心一意隻想去廣州,很快就搭上瞭一艘汽船,駛嚮那個偉大而古老的城市。汽船的駕駛室、馬達室、頭等艙外都放置著布滿倒鈎的鐵絲網,以防海盜侵襲,過去二十年一直如此。如今寬闊的珠江航道上海盜越來越少,這些鐵絲網不再必需,不過是警告而已。
夜間航行尚可忍受,七月的廣州卻熱得夠嗆。空氣潮濕沉重,早上七點就頭昏腦脹,萬幸在沙麵島領事館外陰涼的長廊裏尋到一條長凳。沙麵島民風淳樸,叫“島”有點兒言過其實,不過一條長長的沙灘,有小橋連接主城,橋上也有尖尖的鐵護欄。在這兒可以依稀迴望外來入侵者和半推半就的東方主人之間漫長而嬗變的關係。西方就像強勢的愛人,以剛勁的手腕送來禮物,既讓人甜蜜興奮,又讓人焦慮憂愁。古槐簇擁的大道盡頭,不時見到白褂藍褲的中國女傭,推著白人小孩兒的嬰兒車。中國女傭在百多年前就這樣為白人工作瞭,那時候殖民者還留著厚厚的絡腮鬍,水手們還留著辮子嚼著煙草。
招待我的朋友藉給我一輛汽車,他的中國秘書王先生暫為我的嚮導。朋友激動地說:“現在可要好好看看新中國!這兒的成就令人震驚!”顯然他對此歡欣鼓舞。王先生也很高興,極力建議我盡量看遍全城,還時不時瞟我一眼觀察我對新景觀的反應。
很久以前,1919年,我和我先生曾從北京齣發,一路奔西南到瞭丘陵起伏的西陵,那裏埋葬著數位中國皇帝。我們參觀的第一座陵墓是光緒皇帝陵,距離北京也最近。光緒皇帝是清朝最後一個皇帝,極不受重視,在位時長完全取決於其姨媽慈禧太後。光緒駕崩於1908年,他離世不久慈禧太後也過世瞭。陵墓耗時五年建成,深紅色的庭院有好幾進,規模龐大,前有三座漢白玉石橋,雕有龍紋。整個陵墓建在巨大的正方形石基上,估計所用磚石以韆萬計。石磚堅固無比,壘放講究。陵前樹苗新栽不久,他日當茂密成林,經風曆雨。我先生心滿意足,輕嘆一聲,坐在一堵矮牆上,細細打量眼前美景。這裏安靜宜人,我們坐瞭一個小時。騾夫們走過來勸說道:“先生、太太,再往前走走吧。太陽快落山瞭,前頭山榖裏還有早前的皇帝陵呢,比這個大、耗的錢還多!”
我先生說:“不用再走瞭。知道今日中國還能建得如此恢弘,比參觀多少陵墓都值得。”
王先生和我站在廣州新市民中心門前。市民中心簇新華美,像中國古建築一樣帶著恢弘的威嚴。多希望我先生也能一起感同身受,我們必將被深深打動。這種令人嘆服的新舊結閤的建築風格——名為“中國的文藝復興”——需要西方思想的融匯纔能成形。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兩個北美年輕人拿著在紐約獲得的奬學金,決定到中國去研究建築。偉大的公共建築將在他們手中誕生,並以榜樣的力量將本土建築師從無力與倦怠中喚醒。他們發現水泥和鋼筋也可以建造兩層或三層樓房,同時體現中式建築對於比例的原初理念。中式屋頂悅目的長長脊綫得以保留,脊綫上間或點綴成對的蛟龍或遊魚,高高的圓柱貫通支撐。房簷下繪著舊式山水、牡丹、蝴蝶、雀目和卍字,顔色是中國人曆來熱愛的硃紅、天青和翠綠。建築主體雖是西式的白色鋼筋混凝土,綫條和顔色卻是中式的,美得令人摒息。西方在藝術領域一直受益於中國良多,現在多少可以投桃報李瞭。
王先生驕傲地笑瞭。
他指著我的攝影機,說:“拍一段吧。”
我同意瞭,拍得時候手有些抖。我們沒再說什麼,又來到一座建築——廣州市公共圖書館前。之後他帶著我看瞭一棟又一棟建築,每一棟都能代錶中國人重新湧現齣的建築纔華。其中最傑齣的也許就是新的大學——中山大學瞭,以“中山”命名以示對孫逸仙先生的敬意。大學剛落成三年,二十多個樓群拔地而起,堅固美麗,笑對歲月。更多的樓群還在建設中,花費必然驚人。惟一不和諧的地方就是現代派的盥洗室,嶄新的混凝土裸露無餘。學校建址上還有新栽的樹苗和墾瞭一半的土地,留待大學生學習稼穡,進行農業研究。書生們留著長指甲、遠離釘耙的日子永遠成為過去。
廣州嶄新寬闊的大街著實讓我喜上心頭。過去,這裏木屋骯髒破敗,擁擠不堪,所謂二樓不過就是局促的閣樓,臨在臭不可聞的窄巷上。要把廣州城洗刷乾淨,絕非易事,大力士赫拉剋勒斯也得畏葸退縮。現如今廣州人民做到瞭,而且隻用瞭不到五年時間。他們的方法對所有意欲拓寬街道的中國城市都可行,即要求住傢把前排房子建在後排房子上,如此房前道路立刻變寬一倍。對於很多掙紮在溫飽綫上的普通中國人來說,這個要求何止艱難,簡直絕望,因為重修是強製行為,得不到任何補償。不過無論如何,城市街道變寬瞭,排汙水道加瞭蓋,中國的麵貌看起來確實好瞭很多。
寬闊的街道把廣州城分成瞭幾大區塊,近郊殘留的棚戶區還留待慢慢整治。在建設現代化都市之初,廣州著力於修建政府大樓。美觀的公共建築的確可以提升城市靈魂,塑造希望與尊嚴。如今廣州市開始關注窮人的居所。西方國傢也許會自下而上改造,而中國人無意間恪守瞭老祖宗的傳統。孔子說:“臨之以莊,則敬。”公共建築有威嚴,社會差距在緩和,可中國的進步不止於此。在廣州,我發現中國人開始鍛煉身體,參與運動樂在其中。一百年前,最早來到此地的白人為瞭生計,在沙麵島建“工廠”,做生意。可年輕的英國男子怎甘心長期囿於一島之上?他們“突齣重圍”,在廣州遍布的水道上劃船運動,嬉戲取樂。這些彼時算不上文雅的舉動吸引瞭大批民眾圍觀,白人官員大感丟臉,命令他們即刻停止。
法令如是說:“諸位請勿再丟人現眼。大汗淋灕乃苦力專屬,與紳士形象不符。”
1936年的今天,珠江三角洲兩側河岸上遊泳劃船俱樂部林立。各大銀行、新開的大型商場、基督教青年會,還有基督教女青年會,周日下午或夏日晚間都會在河道上展開競技,一如英國青年在兩岸山坡漫延的泰晤士河上奮楫爭流。
來自政府教育部門最早的要求是建操場、修滑梯。午休時分——午休也是一項創新——中國小男孩小女孩們通過上行的木頭梯子和下行的光滑滑道體會著重力帶來的快樂。
看著眼前一排排年輕的身影快速掠過,我身邊的女校長微微一笑,說:“我把這滑梯叫‘裁縫之友’。”她的潛颱詞是指滑梯磨褲子。西方帶給中國諸多饋贈,其中最偉大的或許是教會瞭中國人遊戲與運動。
王先生和我步入一座小公園。噴泉掩映在樹叢中,正中央是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的白色陶土塑像,她從肩頭的花瓶中拋灑著生命之水。哦,她後頭有一座化鐵爐,爐蓋下有個銅製航空魚雷模型,尖角處開瞭一道縫,可以投硬幣進去。
模型下麵介紹說:“放入一枚硬幣,買下一架飛機,把中國從外敵入侵中拯救齣來。”我們還在看的時候,一個九歲的小男孩從父母身邊跑過來,投進瞭一枚硬幣。西方帶給中國的遠不止遊戲和運動呀……硬幣叮咚作響,落入錢箱。王先生轉嚮我,滿麵笑容地說:
“我們廣州人這幾天很高興。和平快要降臨瞭,不用再恐懼瞭。”
在王先生指導下,我嚮孫中山先生的巨型雕像錶達瞭敬意。雕像位於辛亥革命誌士雕像群的中心,孫先生呈坐姿,長袍馬褂,一手拿著禮帽。西式禮帽似乎暗指他多年來遠離故土的顛沛生涯。不知他還記不記得當年為瞭中國變革運籌帷幄、在大英博物館思索治國之道的日子?廣州曾迫使他流亡海外,但他最終還是迴到瞭祖輩生活的傢園。
近代文學傢梁啓超同樣來自廣州,也是一位充滿激情的革命者,也許沒有孫中山那麼保守。他一度對孫中山信心幻滅,曾經說:“孫中山最好的角色就是站在一排革命者中間照個相!
但孫中山對祖國的愛是真誠無僞的。王先生滿懷敬意地嚮雕像作瞭三個揖。當時,對人行揖禮於我而言稱得上偶像崇拜,很多中國人也有類似的觀點。幾百年來,在學堂裏,中國人都要雙手相疊,擎一柱香,嚮教室一角濛著灰塵的孔子像龕作三次揖。基督教學校反對揖禮,他們認為不論是對孔子還是孫先生,用三鞠躬錶達崇敬有些過分。很多中國的基督徒今天依然不願意作揖。近幾年祖先崇拜日趨式微,中華民國國旗逐漸取代瞭孔夫子和孫中山。每天早上國旗都會升到學校操場旗杆的頂端,傍晚又伴著孩子們的國歌聲取下。國歌是新寫的,孩子們唱得不整齊,但情緒高昂,旁邊風琴伴奏老師的音樂素養還亟待提高。
幾年前,看到人們對革命之父孫先生的崇拜超過孔子是很有意義的。最近,這種崇拜又升華為對祖國的奉獻之情,其涵義同樣令人深思。當時的我壓根沒想到就在幾個月後,我會對著一所大學禮堂裏的孫中山畫像三鞠躬,內心的崇敬絲毫不亞於祈求“天佑吾王”。
嶄新中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