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纪念版)》:文学理论学科入门应读书,一书在手,便可领略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全貌。
内容简介
伊格尔顿是国际文学理论界的领军人物,极富创造力和批判性。《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纪念版)》是作者向普通读者系统介绍和评论西方20世纪文学理论的一本专著。作者将起自俄国形式主义的纷繁复杂的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革命梳理出从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从现象学、诠释学到接受美学以及精神分析理论三条主要的发展脉络,对其产生和流变、问题和局限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次新版,作者新增了一篇“二十五周年纪念版序言”,对文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新的反思。
作者简介
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 ),当代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和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批评家。著有《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如何读诗》《怎样阅读一本小说》等大量著作。
目录
中译本新版译者序言
二十五周年纪念版序言
第二版序
序
导言:文学是什么
一 英国文学的兴起
二 现象学、诠释学、接受理论
三 结构主义与符号学
四 后结构主义
五 精神分析
结论:政治批评
后记
参考书目
索引
中外人名对照表
中译本初版译后记
前言/序言
中译本新版译者前言
本书原据英国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伊格尔顿初版于1983年的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译出。中译本以《西方二十世纪文学理论》为名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1986年初版,1987年再版。初版距今已整整二十年之久。此次由北京大学出版社获英国Blackwell出版公司授权重新出版前,我根据伊格尔顿此书1996年的第二版对原来的译文做了逐字逐句的仔细修订,增加了若干译者注释,并译出了作者为其第二版所专写的长篇《后记》。此《后记》意在概括其书初版13年来西方文学理论领域中所发生的主要变化,不啻为原书的某种续篇,而其中的注释则为读者提供了有关这一阶段的西方文学理论发展情况的极其详尽的参考书目。
本中译本原来的译后记中简单介绍过伊格尔顿的生平。20年后的今天,似乎需要对之再补充数语。我当时描述伊格尔顿的批评观点为“仍然处于发展过程”之中。现在看来,他的思想已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在第一阶段中,他试图将威廉姆斯的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与他自己所受之罗马天主教教育中的那些价值观念调和起来。五年以后,他拒绝了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并转而提倡某种阿尔都塞式的“文本科学”(science of the text)。是为其思想发展的第二阶段。五年以后,他的思想又为之一变。此次他明确地转而提倡“革命批评”,其目标是使文学研究最终致力于实际的社会问题而非单纯的文本知识。本书1996年出第二版时,伊格尔顿尚在牛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St. Catheine’s College)任教。他目前则任教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英美研究系。
本书中译本的初版实为我在理论翻译上的“少作”。20年后的今日,竟有可能将其加以仔细修订而重新出版,我深以为幸,因为这似乎为我提供了一个改正过去的误读与误译的机会。着手修订前,确曾不无惶恐,以为定会于其中发现不少令我汗颜之处。所幸情况其实并非如此。今日重新读来,觉得当年的翻译基本仍可接受。所以,虽然确是做了逐字逐句的认真校对,但改动却并非很多。当然,假如让我今天完全重新翻译此书,其译文风格当会有所不同。此不同读者也许能于正文与后记之间在译文风格上的某些差异而窥见一二。本书中译本原来所取的书名《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在当年广为读者所知,所以现在也一仍其旧,尽管本书书名的直译应为《文学理论导论》。我为中译本初版所写的译后记也基本原封附上,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那么久,似乎应该再重写一篇才是。但窃以为此译后记仍能为读者提供一些信息,并且也带着我自己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某些不成熟的痕迹,就让我把它也在这里保存下来吧,尽管我现在对这篇后记已经并不满意了。
没有我的老师乐黛云,我是不会开始翻译这本书的,这本曾在上个世纪那个渴望新鲜文学理论的80年代为很多中国文学研究者带来了可贵的西方信息的文学理论著作。是乐黛云老师,结束其在哈佛大学和伯克利大学的访问学者工作之后,刚一从美国回到北京大学,即嘱我翻译此书,意在为当时西方现代文学理论的教学提供一些新的信息。如果本译本在当年起到了它的独特的作用,并将会继续保持为一部有用的西方文学理论著作,那么乐黛云老师应该是首先被感谢者。
在修订译文过程中,承蒙坎特伯雷大学Denis Walker博士为我解释若干疑难,其劳不可不记;首都师范大学庄美芝将她对包括拙译在内的三个中译本的前二十几页的译文所做的比较提供给我参考,亦不无小补。在此一并致谢。
虽已经仔细修订,错误仍当在所难免。敬请读者不吝教正。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纪念版)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