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气候》是《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之一,是在1984年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气候》一书的基础上重新编写而成的。该书根据新的长期气候资料改写了中国气候的一般内容,包括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子与天气系统、气候要素特征与气候区划等。同时,总结了近30年气候理论、概念和方法论的重大发展,并突出了5个新的方面:用气候系统以及圈层相互作用观点阐述中国气候的基本问题;阐述中国气候与东亚季风的关系;全面说明影响中国气候的人类与自然因子;深入论述古今气候变化以及气候监测和气候预测的重要研究成果;用新的资料重新进行气候区划。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
前言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气候的意义
第二节 气候与气候系统
第三节 中国气候研究的历史
一、经典气候研究时期
二、现代气候研究时期Ⅰ:1950年代到1970年代
三、现代气候研究时期Ⅱ:1980年代以来
第四节 中国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几个核心问题
一、东亚季风
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影响
三、青藏高原的作用
四、短期气候预测
五、气候变化
六、全球气候变暖
七、人类活动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章 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中国气候的自然地理环境
一、中国的地理位置与海陆分布
二、中国的主要地貌单元
三、中国的植被
四、中国的土壤
五、中国的水文概况
第二节 东亚大气环流系统
一、东业大气环流概况
二、东亚大气活动中心
三、对流层大气环流
四、描述东亚大气环流的指数
五、夏季东亚大气环流遥相关
第三节 东亚季风气候
一、东亚季风的概念
二、东亚夏季风
三、东亚冬季风
四、东亚季风的年代际变率
第四节 西北干旱和半干旱气候
一、干旱半干旱气候特征
二、干旱气候变率
三、西北气候转型问题
第五节 青藏高原高寒气候
一、青藏高原气候的主要特征
二、青藏高原的动力、热力作用
三、青藏高原的环流与季风
四、青藏高原气候的遥相关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章 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子
第一节 海洋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一、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二、西太平洋暖池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三、热带印度洋海温和南海海温变化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四、黑潮区域海温变化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五、北极海冰变异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六、南极海冰变异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第二节 陆面过程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一、地表反照率异常变化的影响
二、土壤温度的影响
三、土壤湿度的影响
四、植被的影响
五、积雪的影响
第三节 青藏高原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一、青藏高原地形动力作用对中国季风气候的影响
二、青藏高原大气冷热源平均状现及变化规律
三、青藏高原大气热状况异常变化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四、青藏高原积雪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第四节 大气涛动和遥相关型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一、主要的大气涛动与遥相关型
二、北极涛动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三、其他环流型的气候影响
第五节 人类活动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一、增强的温室效应
二、气溶胶增加的气候效应
三、土地利用的变化
四、城市化效应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东亚季风的活动和变率
第一节 亚洲季风系统
一、亚洲季风系统的分区
二、亚洲夏季风活动的基本特征
三、亚洲冬季风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东亚夏季风的季节进程与季风爆发
一、东亚热带夏季风的建立过程
二、南海夏季风爆发的主要特征
三、东亚夏季风的爆发机制
四、东亚夏季风的推进
五、东亚夏季风的撤退
第三节 东亚季风的水汽输送及其对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
一、东亚地区水汽的来源及季风在水汽输送中的作用
二、东亚夏季风爆发对水汽输送的影响
三、中国主要雨季的水汽输送特征
四、东亚水汽输送的异常及其与中国旱涝的关系
第四节 东亚季风的季节内变率与降水过程
一、大气季节内变率
二、东亚季风的季节内变率
三、东亚季风区降水过程
四、东亚季风季节内变率与降水过程的关联
五、东亚季风季节内变率形成机制
第五节 东亚季风的年际变化与中国旱涝形成的关系
一、东亚季风年际变化的主要模态与主要影响因子
二、TBO及其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
三、ENSO事件对东亚冬夏季风及其降水的影响
四、亚洲季风区遥相关与中国夏季降水
第六节 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率与中国气候变化的关系
一、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大气环流特征
二、1970年代的演变特征
三、海气相互作用年代际变化
四、中国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
五、中国气温的年代际变化
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章 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天气系统
第一节 锋面、温带气旋和反气旋
一、锋面的定义与结构
二、影响中国天气气候的锋面
三、温带气旋的源地、分类与路径
四、温带气旋的结构与形成
五、温带反气旋
六、风暴轴变异对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
第二节 热带气旋和其他热带天气系统
一、热带气旋的结构和天气
二、热带气旋的气候特征
三、热带辐合带及其季节变化
四、越赤道气流对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
第三节 副热带高压与南亚高压
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结构与成因
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的变动
三、两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中国天气
四、南亚高压的形成和东西振荡
五、南亚高压与中国天气气候的关系
第四节 阻塞高压和大陆高压
一、阻塞高压的空间结构和地理分布
二、阻塞高压的气候特征
三、阻塞高压的形成和维持机制
心、大陆高压基本特征
五、阻塞高压和暖高压对中国天气气候异常的影响
第五节 急流
一、一般特征
二、急流分类
三、东亚西风急流的季节演变特征
四、东亚急流与东亚大槽和中国天气
五、急流和风暴轴
第六节 中尺度对流系统
一、中尺度对流系统与极端气候事件
二、一般特征和形成条件
三、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的大尺度背景
四、影响我国的强对流中尺度系统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章 季节性重要天气与气候过程
第一节 寒潮
一、寒潮的定义与标准
二、寒潮发生的时间分布特征
三、寒潮发生的空间分布特征
四、寒潮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五、强寒潮过程及其影响
第二节 低温连阴雨和低温冷害
一、春季低温连阴雨和低温冷害的定义
二、低温连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
三、低温连阴雨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四、低温冷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五、低温冷害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六、典型连阴雨过程和低温冷害及其影响的个例分析
第三节 梅雨
一、梅雨期与梅雨强度
二、梅雨和梅雨系统的主要气候特征
三、梅雨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四、典型梅雨过程及其影响
第四节 高温
一、高温定义和监测指标
二、高温发生的时间分布特征
三、高温出现的空间分布特征
四、高温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五、极端高温过程及其影响
第五节 秋雨
一、秋雨概况
二、秋雨的空间分布
三、秋雨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四、秋雨典型个例分析
第六节 干旱
一、中国主要的干旱区
二、常用的大气干旱指标
二、不同季节干旱的空间分布特征
四、干旱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和百年际变化趋势
五、极端干旱过程及其影响
第七节 洪涝
一、洪涝的概念
二、洪涝的空间分布和年循环特征
三、洪涝的气候变化特征
四、洪涝的个例分析
主要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气候要素特征
第七章 中国气候区划
第八章 中国的古气候变化
第九章 现代气候变化
第十章 气候变化的监测与预测
附图:中国气候区划图
前言/序言
《中国气候》是《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之一。自然地理是由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以及生态与环境条件等组成的一个科学领域。这些部分自身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并且明显地相互作用,从宏观和具体过程上,构成了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复杂演变过程。学科交叉性是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征,由于各部分存在着明显的学科渗透和融合,往往能够发现新事实、新现象,甚至提出新的理论生长点,而气候是与自然地理其他分支学科关系最密切的部分之一。
《中国自然地理·气候》1984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陶诗言、程纯枢、王德辉三人负责全书的汇编和定稿,具体执笔人有高由禧(原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徐淑英、陈建绥、林振耀、吴祥定、王德辉(原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程纯枢与陈咸吉(中国气象局),出版后受到了国内众多读者的欢迎。许多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地学工作者都从中受益匪浅。
《中国自然地理·气候》出版后的近30年中,全球和中国的气候学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但出现许多新的内容,而且从理论、概念、方法论上都有重大发展。今天,对该书进行改写、甚至重编不但十分必要,而且迫切。根据编辑委员会主任孙鸿烈院士提出的要求和各委员与各部专著主编的多次讨论,我们确定了新的编写大纲,通过近三年的努力,《中国气候》终于完成。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1)气候统计和分析使用的资料不少于30年,至少包括1971~2000年时段,尽可能延长到2006年。
2)从气候系统以及圈层相互作用的观点阐述中国气候的基本问题,并且增加了气候与地貌、植被、水文等方面关系的阐述等。
3)突出了中国气候与东亚季风的关系,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中国作为一个季风国家所具有的主要气候特征及相关重要灾害。
4)全面说明了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子,尤其是海洋、青藏高原、大尺度环流、温室效应、气溶胶效应、土地利用变化和城市化效应等。
5)气候变化以及气候监测与气候预测的重要研究成果。目前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跨学科研究的一个焦点,中国地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有许多重要特点,这在第九章中有较完整的说明。古气候的研究也受到了很大的重视,尤其是近千年与末次冰盛期以来的古气候变化研究是深入了解和认识以及预测现代与未来气候变化的一面镜子,具有很大的借鉴和印证作用。也可以借此确定现代气候变化在地球气候系统长期演变中的位置。气候变化的监测与预测完全是新的一章。
6)重新计算了气候区划的指标,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薪的中国气候区划。
参加本书编写的单位有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等,共有近百位专家参加编写。陶诗言、李维京、吴炳义、赵宗慈、陆日宇、周天军、张庆云、林朝晖、王亚非、封国林、张祖强、黄朝迎12位专家欣然担任本书评阅人,提出许多中肯的修改意见。在编写过程中,系列专著编辑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郑度院士给予了很多指导;中国地理学会、中国气象局和国家气候中心也给予了多方支持。最后还应提及宋亚芳和张锦同志,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做了大量组织协调与打字绘图等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没有上述这些人热情的帮助和支持,本书是决不能完成的。另外,本书得到国家科学技术部“气候变化的检测和预估研究(2007BAC03A01)”课题的支持,一并表示感谢。
中国气候(附中国气候区划图)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