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试点改革与刑事诉讼制度发展》从中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变迁中的刑事诉讼地方性试点改革现象入手,通过对其总结与分析,从而揭示其对刑事诉讼立法的影响,探讨刑事诉讼立法如何回应司法机关的试点改革,并从经验层面归纳中国刑事诉讼立法变迁的变革路径、总体特点、实际成效以及内在局限,进而提出并论证中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实现学术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作者简介
郭松,1977年生,湖北省潜江市人,四川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至今已在《法学研究》《清华法学》《政法论坛》《法制与社会发展》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其中有多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或转摘,并独著或与他人合著著作五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等多项课题,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项四项。博士论文曾获全国百篇优秀论文博士论文提名奖。
目录
第一章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价值
三、研究框架
(一)基本概念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目的
第二章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的立法变革
一、导言
二、展开路径
(一)承继固有、借鉴外来
(二)先采苏联、后习英美
(三)立法主导、多方参与
(四)理性建构、经验确认
三、总体特点
(一)借鉴域外、取法西方
(二)回顾过去、总结经验
(三)回应社会、适应发展
(四)利益争夺、权衡妥协
四、实际成效
(一)逐步确立了现代刑事诉讼的基本理念
(二)形成了结构相对合理、制度趋于充实、条文较为清晰的法律文本
(三)相对有效地规范与指引了刑事诉讼的实践运行
五、小结
第三章刑事诉讼地方性试点改革的现实分析
一、导言
二、兴起缘由
(一)动力机制
(二)支撑条件
三、实践样态
(一)基本形态
(二)内在特质
四、优势与局限
(一)比较优势
(二)内在局限
五、小结
第四章刑事诉讼地方性试点改革的实践运行
一、导言
二、实践操作
三、技术缺陷
四、弥补措施
五、小结
第五章刑事诉讼地方性试点改革与刑事诉讼立法关系的分析
一、导言
二、实际影响
(一)积极影响
(二)消极影响
三、刑事诉讼立法回应刑事诉讼地方性试点改革的必要性与基本策略
(一)回应的必要性
(二)回应策略
四、小结
第六章中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导言
二、中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发展的总体特点与基本经验
三、中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发展面临的困境
四、中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发展的路径确定
五、小结
第七章余音: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发展的“中国故事”
一、导言
二、刑事诉讼地方性试点改革的制度形成机制
三、司法机关在中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变迁中发挥作用的制度逻辑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出版说明
四川大学的法学教育与法学研究滥觞于20世纪初,曾汇集过一大批知名法学教授,出版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法学论著。1952年下半年全国院系调整,四川大学法律系、政治系连同重庆大学等校的法律系和政治系并入西南革命大学,成为现在西南政法大学的前身,四川大学自身的法学教育因之中断。
1984年四川大学恢复法律系,同年开始重招法学本科生。1985年开始招收法学硕士研究生,是当时为数不多的法学硕士点培养单位。2000年获诉讼法学博士点授予权,2010年获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至此,四川大学法学院已成为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法学教育与法学研究重镇。2017年年底,随着四川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四川大学的法学学科被纳入四川大学一流学科重点建设学科群,学校将持续加大支持力度,促进法学学科建设。四川大学法学院正朝着建设一流法学院和一流法学学科的目标不断迈进。
为更全面地展现四川大学法学院教师的研究成果、历史传统和学术活动,学院组织出版“四川大学法学文库”,其中“学术系列”推出我院教师新近的法学研究成果,“校史系列”整理我院建院以来的学术史料,“讲座系列”汇编知名学者来我院的讲学记录,各系列视情况逐年分批出版。真诚期待学界同仁提出意见和建议,并继续关注和支持四川大学法学院的发展。
序
郭松嘱我为其新著《试点改革与刑事诉讼制度发展》写个序言,这让我非常汗颜,虽说比他年长几岁,但从辈分而言,我们是同门师兄弟,并不差辈,从学术水平而言,我并非远超于他,甚至我一直都认为他是我学习的对象之一。但郭松以友谊之名,将我与这本新作连在了一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我为之写序的“正当性”。
书中说了些什么,说得好不好、对不对,作为同门师兄弟、学习者,确实不适合进行评价。因此,我也基于友谊之名,就本书的出版说一说我对郭松其人与其书的一些感知。
这是本“十年磨一剑”之作,尽管在很多人看来可能还磨得不够好。郭松在以友谊之名“挟持”之时,我们共同回忆了2006~2009年,每天晚饭之后两个“可耻”的、“孤独”的人,想“斗地主”却因“二缺一”而无法成局之时,从川大北苑到南门竹林村、从学府餐厅到东门、从研究生院到文科楼之间无数次漫无目的的闲逛,和在川大东门与北门荷花池边为老人和恋人们而设的休闲椅上一边抽烟,一边闲聊,一边……其时正逢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前后,各行业、学科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回顾与总结三十年来的成就与经验,“试点”“改革”“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等表述开始在学界涌现与流行,本书思考的起点在一定程度上也正是源于那一场回顾与总结背景之中。或许是在荷花池畔,或许是在快活林边,或许是在东门邮局二楼的那个书店,又或许是与恩师、同门在东湖公园读书、散步之时,或许是我们两根孤独的卷烟在荷花池畔忽明忽暗的吞吞吐吐之间,也或许是在夜深人静的东园陋舍孤枕难眠时分。
从十余年前的思想火花初现,到今天最终成书,作为同门师兄弟,也作为忠实的读者,我大致见证了这个过程。虽说毕业之后各在各的校园继续“可耻”地“孤独”着,但至少在郭松的高老师到位之前,我们都为中国移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就本书的一些观点、行文进行过频繁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我以年长者的姿态做出过一些在郭松当时看来错误的批评与浅薄的评论,也修正过文中的一些观点与文字。十年来,虽说学术生产压力普遍巨大、学术生产动机普遍功利、学术生产速度普遍快捷,但郭松一如郭靖,在这个主题上细嚼慢咽,从改革开放的三十周年折腾到了四十周年。如果说时间是质量的保证,那么……
这是本在我看来精雕细刻之作,在以字数作为计算科研成果重要标准的机制之下,尽管本书内容纵贯1949年以来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的立法变革,在仰望高冷的现代世界司法理念之时,也俯察热闹的当下中国司法实践,庞征博引而又切换自如,然全书竟不到18万字,非郭松不能写也,是其今日对待学术的苛刻态度使然。因此,书中的字字句句都可以说是沉思熟虑之后的落笔。直至今日,我仍然清晰地记得我们一起进行“刑事诉讼运行机制实证研究”课题时,他负责审查批准逮捕部分的写作,初稿出来之际,洋洋洒洒近二十万字,不仅问题意识鲜明,而且行文结构与逻辑都无可挑剔,第一次见识了他运用政治学、社会学知识分析刑事诉讼制度实践的能力和水平,当然,也沉重地打击了我的学术信心。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十余年来,除了对学术的真诚与热爱不变(但可能削减)之外,郭松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他不再“孤独”、不再熬夜、开始尝试戒烟、开始长胖……早期研究中飘在刑事诉讼法学之外的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其他学科知识已经很好地渗透其中,这可能是郭松学术的又一进阶吧!
当然,尽管有友谊之名,我还是想问问郭松:哪个地方?谁的地方?
最后,让我们一起,怀念那段岁月,那个朋友!
刘方权于福州
2017年12月27日
试点改革与刑事诉讼制度发展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