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陆维钊中国美术学院血脉文丛结集了学院有代表性的节点上的人物和教学事件,有作者自己的教学活动,教学理论和代表性作品,也有当代和现代艺术理论家对作者研究的文章,《陆维钊文献集/中国美术学院学脉文丛》为丛书之一,由陆维钊先生生平、作品、著作、研究、附录五部分组成,全面展示了陆维钊教授艺术实践和实践所构成的学术理念,是一本图文并茂展现陆维钊书法创作的成果集,具有一定的文献研究价值。
目录
一 生平
先祖考少云公事略陆维钊
缅怀国美书法教育体系奠基人 陆维钊先生
——从两份先生手书的资料谈起章祖安
首届书法专业教育追忆金鉴才
《艺术人生——走近大师·陆维钊》序言 刘江
父亲陆维钊与清华研究院陆昭徽
陆维钊在松江陆昭徽
深切缅怀陆维钊老师李绍然
世纪誓约教育重任
——追念潘天寿先生与父亲陆维钊的专业情怀 陆昭怀
二 作品
三 著述
中等中国历史教科书编辑商例
《三国晋南北朝文选》叙言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古籍名著阅读指南
书法述要
书法的欣赏(提纲)
与中国画花卉专业研究生谈话提纲
如何鉴别一般用墨
造笔不始于秦说述
读《楚辞》杂记
孔子生日辨
孔氏不丧出母辨
书葛氏藏书之毁
序(六则)
题跋(二十八则)
诗(十首)
词(十首)
四 研究
《陆维钊书法选》前言沙孟海
艺苑推三绝书林想百围——怀念导师陆维钊先生
朱关田王冬龄邱振中祝遂之陈振濂
陆维钊书法论章祖安
陆维钊先生的书法教育思想初探刘江
碑帖融合——赵之谦、沈曾植、陆维钊书法之比较 白砥
靖扁书的创造与现代书法艺术
——陆维钊的划时代贡献 薛永年
艺在诗书间许江
关于陆维钊先生的现代性与创造力 陈振濂
通才绝艺合而化之——陆维钊书学思想核心兼实践金垮
砚翻古墨春雷飞率意写心任自然
——简析陆维钊山水花鸟画艺术 李敬仕
汲古创新的诗意书道任平
附录
陆维钊先生艺术年表
后记
精彩书摘
《陆维钊文献集/中国美术学院学脉文丛》:
由于潘先生的坚决抵制,撤书法专业的风波总算平息下去了。接着,潘先生开始亲自来给我们上课,讲课内容是《草诀歌》。他对我们说:“书法我是票友,不内行,因此就只能教你们认几个草字。”他还多次提到,学书法要多向朱家济先生请教,朱先生才是行家。潘天寿先生平时给人的印象是寡于言辞,讲起课来则滔滔不绝,旁征博引,四处逢源,内容极其广泛,虽然直到第三周才言归“草诀歌”这个正题,但他海阔天空式的讲演,大大开拓了我们的思维空间,一下子把我们引入到一个广袤无际的艺术领域,采英撷华,真可谓俯拾皆是。在这场合,从潘先生身上,我才真正领略了大师的风采。
朱家济先生是外聘教授,出身书香门第,是沈尹默在北京大学时的学生。我曾经听张宗祥先生说,朱先生是当时很少几个可以与马一浮先生“谈谈”的人之一。又有一次我向朱先生请教“冯唐易老”的典故,他随口就能背出原文,而且讲得出在《资治通鉴》第几卷,我事后经过核对,几乎一字不差。这位老先生的脾气有点特别,遇到我们提问或回答有不正确,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胡说”二字。他说话绝少,教我们《古代汉语》,从来不讲解,只让我们自己读原文,甚至要我们少看注释。当我提出不看注释无法读懂时,他竟然说:“你要读懂它干什么?”表露出一副十分惊讶的神态。我向他请教诗词作法,他只说“多读”,后来送给我一部《诗韵合璧》,还规定我只准查字韵,不准看上面的例词、例句。我们请他讲解一下某件名作的好处,他思考半天,只回答了“好就好在没法说”一句话。我问:“书法在书卷气之外还有哪些要求?”他就反问我:“书法除了书卷气,你说还能有什么?”他学问那么好,却不写论文,我们都为他惋惜,他却说:“该说的古人都说了,我还有什么好写。”他的这些话,我一直觉得无法理解,今天细细咀嚼,才逐渐体悟到其中的深刻涵义。朱家济先生在指导我们书法训练时,特别强调“下笨功夫”,他认为赵孟頫“以最高的天资服从最严的法度”,是书法家的典范。同时他又用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话,启发我从各种生活实践中去获取对书法生命的深层感悟。
沙孟海先生是朱家济先生浙江博物馆的同事,也是外聘教授,以治学严谨著称。20世纪80年代末,大概他正在研究执笔的问题,有一次向我打听了朱先生生前对执笔、中锋的看法后,突然站起来惊喜地说:“原来如此!我与他在一个办公室面对面坐了几十年,一直不好意思问他。”他对朱先生谦虚若此,使我深受感动。沙先生没有给我们讲过书法课,他所授的篆刻史和古文字学(主要内容是说文部首和三十五举),章节分明,从上课铃停下到下课铃响起,整个课堂虽然只有我们两三个学生(刘江先生一般也来听讲),却始终洋溢着他中气十足的声音,我们则拼命做笔记,谁也不肯稍怠。因此,他就成了唯一一个没有在课堂上做过示范的老师。我终身难忘的是:1984年义乌文化局派我去请沙先生为新落成的剧院、电影院题字,到杭后听说先生得了癌症,第二天就要上北京动手术。我赶去看望,他问起时,我不慎说出了题字的事,他挣扎着从病床上起来,我和师母怎么也劝不住,先生还责备师母:“他是专为这件事来的,如果不完成,教他回去怎么交代。”我曾问过先生为什么用熟宣纸写招牌字,他说:“生宣纸容易渗化,工人刻起来不方便。”
诸乐三先生注重实际,他总是明确指示我们,汉印中哪几方是最好的,我们习作中哪些地方有毛病,又亲自动笔为我们设计或修改印稿。先生在讲授篆刻中很少涉及纯理论的问题,就与他的为人一样朴实无华。在我的记忆中,他经常用的就是“团得拢”和“苍苍茫茫”这样两个词,前者是指章法,要求印面上的每个字甚至每个笔画,不论距离远近,都要互相顾盼照应;后者是指刀法和笔法,要求有浑厚古拙的意趣,切忌平滑。
……
前言/序言
国美校训箴言:行健、居敬、会通、履远。何谓居敬?“往圣采经典,先师垂教范。”一代代的先师行以垂范、言以规箴,跬成名校的学脉。这个传承不怠的学脉中,既见名师大家的文心使命、绝学精品,又涵他们的人格品类、气质神韵。美院伴山水名湖,守江南文山,一批批艺者聚合于此,成就名校事业,将个人的志节功业化在学院的大业之中,可谓不世出的缘分。此缘在湖山,在人气,在世代风华、人文跬积,让后辈总怀拳拳敬心。
国美建校将近九秩。回顾九十年,仿佛中华艺术教育的缩影,代代先师名家的身影叠映在历史的天际之上,伴青山肃穆、平湖风流,凝成西湖艺苑的人格范型。
国美先师的人格范型首在孤山远志。八十八年前,国立艺术院借西湖罗苑,于湖山清明中创建。蔡元培先生乘周末之暇,来杭举办建院仪典,发表演讲《学院为研究学术而设》。从此,一代年轻精英会聚平湖,追蹑蔡先生的艺教理想,学术研究与国民美育成艺院圭臬。林风眠先生身负重托,面对一片贫弱的环境,将美育视为一种精神信仰的运动,践行中西融合的实验与理想。孤山虽清冷,却包孕着国立艺术院的青春激情。罗苑旁莅苏白二公祠,二公祠所依傍的后山,荒天古木,空谷回声。北宋名士林和靖先生梅林归鹤,就在此处,多少年后,一代禁烟名将林则徐罢官经此,祭扫同姓先贤,出私资修葺墓陵。杭州最后一任知府林启兴学有功,逝后杭城人在此建“林社”之筑。一脉林姓的史秩在林山中隐没,当年的林风眠先生于晨昏漫步、春秋眺望中,胸襟可曾洒落名士风流的逸习?但那湖山蕴含的高情远致,一次又一次地催剥国美先贤的学术肝肠与使命担当,却是可以揣想与追怀的。
国美先师的人格范型的第二特性是清波悲情。去年,我们为“世纪风眠”画展绘制《湖山清明》,遥想初建艺术院的一代名师立身湖畔的景象。但这些载人史册的名师的命运,似乎都充满蹉跎,历尽坎坷。也正是这些传奇式的蹉跎,造就了先师们跌宕起伏的形象。一代名师吴大羽先生以其激情和卓识,在20世纪30年代的学生中负有盛名。在抗战的困难环境中,吴冠中先生曾代表学生们致以激情书信,诚心恳望先生回校教学。吴大羽先生既是画家,又是诗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先生曾写下令人难忘的《别情》:
我以一日之长来到你的面前
敢贪着天功妄自居先
此来只为向大家输所敬诚
不许有一点错过落到你我中间
诗写得如一尊朴玉,刚直坚忍,掷地有声。诗中漾着一种绝然,也沁着一份无奈。从这里我们可以读到知识分子凝血沁心的坦诚。正是这样一位赤诚耿介的艺者,在后来的日子里,屡受坎坷。但也正是这份赤诚,这份坎坷,造就了上海石库门一方天井中的宠辱皆忘与韵致灿然,造就了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上不可多得的抽象精品。曾有人以先生的遭遇自比,却全然无知于这悲情中的品节肝胆、诚心照人。
潘天寿先生亦是著名酌诗者。他的诗沉郁雄强,识鉴高远。他最后的五绝,写于“文革”中的1969年,时在回海宁老家被批斗返杭的途中。诗写于一张灰色的香烟纸上,据说是从地上拾来。“莫嫌笼絷狭,心如天地宽。是非在罗织,自古有沉冤。”这是一个真正的诗者的控诉,字字血、声声怨。但中国诗人又始终心胸方正,襟怀容让,将痛切转向伤逝。
陆维钊文献集/中国美术学院学脉文丛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