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骨铭心》是著名作家叶兆言2018长篇小说新作。《夜泊秦淮》之后25年,新历史小说扛鼎之作。这是一部以男人们为主角的正气之作,群像小说,书写男人家国情怀,兄弟情谊,描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风云变幻,裂变时代的痛与爱。比《夜泊秦淮》更大气阳刚、正气磅礴。
叶兆言
1957年出生,南京人。1974年高中毕业,进工厂当过四年钳工。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1986年获硕士学位。80年代初期开始文学创作,创作总字数约五百万字。主要作品有七卷本《叶兆言文集》,《叶兆言作品自选集》,三卷本叶兆言短篇小说编年《雪地传说》、《左轮三五七》《我们去找一盏灯》以及各种选本。另有长篇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煞》、《别人的爱情》,《没有玻璃的花房》、《我们的心多么顽固》、《苏珊的微笑》,散文集《流浪之夜》、《旧影秦淮》、《叶兆言绝妙小品文》、《叶兆言散文》、《杂花生树》、《陈旧人物》等。2018年4月推出*新长篇小说《刻骨铭心》。
第一章 哈萨克斯坦
烈女游娜
作家努尔扎克
第二章 1926 年的大明照相馆 31
在大明照相馆的留影
刺杀冯焕庭
第三章 黄金十年
亚声的遗骸
雨花台下
第四章 爱住金陵为六朝
希俨参与了首都计划
高云岭45 号
成了电影明星的秀兰
第五章 新都游览指南
秦淮河畔
金陵王气黯然收
虎贲之师
第六章 鸡鸣落日
国际安全区
在南京的阿瑟丹尼尔
清凉古道上的刺客
第七章 摵摵萧萧里
王可大的告白
天若有情天亦老
国民代表大会
后 记
有点多余的匆匆结尾
日本人真的来了,有时候列队从外面经过,有时候是分散的,三个五个,一个两个。最初几天,也许大门上的比利时国旗起了作用,没有日本兵敲门骚扰。这条街上的其他人家,不止一次地被光顾。紧挨着丽君家的另一边,主人是农民银行襄理,很有钱,结果日本兵一次又一次地闯进去,反正里面也没人住,想拿什么拿什么。
有一天,一个日本兵开始敲丽君家的门,感觉里面住着人,有动静,还有条大狼狗在狂吠,试着敲了一阵,敲不开,离开了。这让丽君感到恐惧,小日本前脚走,便让老陈去隔壁,看看卡蜜拉那边有没有事。同时让老陈带信过去,让卡蜜拉那边的人,干脆都搬到丽君家去住,大家集中住在一起也好互相照应。按照现在这个趋势,日本兵迟早还是会来的,肯定会来。
蔡妈和李妈听了老陈的话,立刻表示赞同,都劝卡蜜拉赶快带着孩子搬过去。这边一个男人都没有,实在太危险。卡蜜拉的孩子们心里惦记着能跟那边的孩子玩,惦记着那边的大狼狗,也闹着要搬过去。卡蜜拉掂量了一番,决定听从丽君的意见,答应与老陈一起搬过去。老陈又说,事不宜迟说搬就搬,让她立刻收拾行李。很快,老陈带着孩子们先走一步,先过去了。卡蜜拉与蔡妈和李妈简单地收拾一下,带着大包小包,也随后到达隔壁的院子里。
4
日本兵的骚扰开始了,丽君家门上的比利时国旗被扯下来扔在地上,显然用刺刀划过。有一天,来了一队日本兵,由两个戴着袖标的中国人带着,说是上门检查,问有没有收留支那士兵,若是有,请立刻自己走出来,否则严惩不贷。说话间,日本兵开始搜查,每个房间草草地看一遍。戴袖标的中国人会说日本话,丽君请他翻译,告诉领队的日本军官,说卡蜜拉是比利时公民,这里是她的住宅;也就是说,这里是外国人的财产。日本军官听了,点点头,让负责搜查的日本兵继续,搜了一会儿,什么也没发现,便准备将老陈带走。老陈急得连声大叫,说他从来没当过兵;他都一把年纪了,怎么看也不像个当兵的。卡蜜拉用法语对日本军官说话,说老陈是这里的雇工,日本军官听不懂法语,皱着眉头听着。丽君故意与卡蜜拉说法语,再翻译成中文,戴袖标的中国人又翻译成日文,日本军官听了,过去检查老陈的手心,很仔细地看了一会儿,又将他胸部衣服扯开,看肩膀上印痕,在他胸口狠狠捶了一拳,挥挥手,示意将老陈放了。
这以后,三三两两的日本兵,时不时地就会过来骚扰。这一带住家大都空关,所以大家在猜想,这些日本兵一次次地光临那些空宅子,目的很明确,无非是想捞些东西,同时也是在动女人的脑筋。
进入这个城市的日本兵,像发了狂的野兽一样,正在到处寻找女人。很多女人被强奸,这些不幸消息,最初是由两名过路的婆媳带来的。她们本是住在下关的居民,日本人进城前,已经进了国际保护区,以为在那里可以获得安全。没想到日本人在安全区里甄别中国军人,一口咬定她们的丈夫是支那士兵,不由分说便强行带走。这婆媳俩就向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外国人哭诉,外国人又代她们向日本宪兵求助,但没有任何结果。
第二天,来了两个日本宪兵,身边还有个会日本话的翻译。婆媳俩向翻译求救,翻译跟宪兵说话,宪兵就让她们跟他们走,说是去指认她们的丈夫。两个女人救丈夫心切,也不顾安全委员会外国人的警告,把“千万不要离开难民区”置之脑后,跟着日本宪兵走了。结果刚离开难民区,走过一排空房子,两个日本宪兵便让翻译在路口等候,命令婆媳俩跟着他们进空房子,又命令两人分开,一个在东边一间,一个在西边一间,然后就把她们强奸了。两个女人还想叫喊,做媳妇的听见隔壁婆婆在哭,刚惨兮兮地喊了一声“妈”,便被狠狠扇了一记耳光。
再然后,婆媳俩眼泪汪汪地被带出来,那翻译还在等候。大家脸上都是愧色,翻译不看她们,她们也不看翻译。两个日本宪兵心满意足,很快乐地说笑着。走过一所小学,里面关着许多被俘的中国兵,整整齐齐地坐在操场的地上。其中一个宪兵就让翻译转话,让婆媳俩进去看看有没有她们的丈夫。那些中国人都穿着军服,破衣烂衫,有的脸上还有血污,一看就不可能是她们的丈夫。他们一个个垂头丧气,无精打采地抬起头来,十分无助地看着她们。从小学出来,继续往前走,穿过一片废墟,迎面有几个男人被押过来,手都被反绑着,明显不是军人,其中有个男人,婆媳俩倒是认识的。
那男人见了她们立刻停下步来,满脸要求救的样子;日本宪兵就问这是不是她们要找的人。婆媳俩跟翻译解释,说这人她们认识,说他不是当兵的,翻译再说给日本人听。日本人听了,有些不耐烦,挥手示意继续往前走,表示不用理睬他。那个男人当然也听明白了,急得直跺脚,不肯再往前走。负责押送的日本士兵非常愤怒,恶声斥骂,连拖带拽,端起手上的刺刀,对准他的胸口就是一刀。婆媳俩看到这么惨烈的场面,吓得魂飞魄散,腿都软了。日本宪兵示意她们赶快离开,继续往前走,再往前走,场面变得更加恐怖。有一片空地上,布满了尸体,横七竖八地都堆在一起,人压着人,都是些被打死的男人。其中一名日本宪兵便让她们前去辨认,看看这些尸体中有没有要找的丈夫。婆媳俩听明白意思,过去小心翼翼地辨认,巡视了一大圏,发现有张脸的侧面有些像,上前翻过身体仔细看,却发现是认错人了。
接下来又是继续赶路,不止一次会遇到被押送着的中国人,成队的中国士兵,看着这些并不认识的男人,婆媳俩便会想到空地上的尸体。一路上不停地看到尸体,有男的,也有女的,有的女人还赤裸着下身。她们开始后悔,早就开始后悔了,现在想后悔也来不及。不知道会把她们带到哪里去,婆媳俩跟翻译商量,说好话,说不打算再找自己的丈夫了,她们现在最想做的,是赶快重新返回难民区。她们心里也明白,已经走到了这一步,恐怕很难再回到被称之为“国际安全区”的难民区。最后被带到一处兵营,翻译什么话也没说,拍拍屁股就离开了。兵营里已有三个中国女人在那儿,正捋高了袖子在洗衣服。婆媳俩一到那里,宪兵就非常凶地让她们跟着一起洗衣服。
向干活的女人打听,婆媳俩才知道,什么帮着找丈夫,压根就是骗人鬼话。接下来一周,几个可怜的女人白天洗衣服——她们的所在地是宪兵队,紧挨着伤兵医院,洗不完的衣服;到晚上,总会有日本兵偷偷钻进房间拉人,将她们拉到外面树林里。天天如此,可能是地处宪兵队的关系,有长官约束,强奸行为都是发生在外面的树林里。一开始,她们也不敢反抗,后来摸到了规律,到晚上只要一有人摸进来,她们便在黑暗中大声喊叫;一喊叫,那些日本兵就不得不逃之夭夭。她们中间有个哺乳期的女人,带着孩子,每天都要喂奶。有个日本宪兵显然看中她了,一有机会,便过来逗小孩玩。有一天,还送了一罐奶粉给她。这女人也明白那家伙的意思,先还是不肯要,后来想想,拿了也就拿了。这里的女人根本搞不清楚自己被谁强奸过,可以肯定的是,那个日本兵不是个好东西。
就像不明白为什么会被骗到这儿来为日本兵洗衣服一样,婆媳俩后来又被释放了,为什么会释放她们,也不明白。可能是有外国的记者要来,可能是日本人又找到新的女人了,反正莫名其妙地就被释放了,而且警告她们赶快离开,立刻滚蛋。婆媳俩经过这番磨难,也不敢再去寻找丈夫。外面还是那么乱,到处还能见到站岗的日本兵,端着枪,刺刀闪亮,本来是打算重新返回国际安全区,走着走着,就走错了路,就来到了高云岭,就来到了丽君家附近。一个男人突然从小巷子里窜了出来,他在前面跑,后面有三个日本兵在紧追,一边追,一边开枪。那个男人转眼跑得没了踪影,日本兵站在三岔路口,不知道应该往哪个方向去。就在这时候,他们看见了婆媳俩,对着她们指指戳戳,感觉就要往这边过来,行进中,其中一个日本兵可能听到了什么动静,又发现了目标,用手指朝那边点了点,于是三个气势汹汹的日本兵都扭转过身体,朝东南方向追过去。
选摘自《刻骨铭心》第六章《鸡鸣落日·在南京的阿瑟丹尼尔》
叶兆言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真是炉火纯青,每一个转折都像精准计算过的棋步,让人在不经意间就陷了进去。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达到了令人惊叹的深度,主角的挣扎、犹豫、最终的抉择,都不是简单的标签化处理,而是带着泥土和汗水的真实感。我尤其欣赏它在描绘时代变迁时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没有宏大的口号,只有琐碎日常中个体命运的无声抗争与坚韧。读完之后,那种久久不能散去的怅然若失感,正是优秀文学作品的标志——它不是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抛出了一个值得我们反复咀嚼的问题。故事中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比如一个老物件的质感,一段被遗忘的歌谣,都在不言中丰富了整个世界的肌理。这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幅用时间慢慢晕染开来的水墨画,每一笔都恰到好处,留白之处更引人遐思。这种细腻和克制,在当今很多追求快节奏和强情节的小说中是极为罕见的宝贵品质。
评分与其他同类题材的作品相比,这部小说最让人耳目一新的地方在于其对“留白”艺术的运用达到了极致。很多重要的转折点,作者选择不予详述,而是将巨大的想象空间留给了读者。例如,关于某个关键人物最终的命运,书中只是给了几个模糊的意象,并没有给出明确的交代。这并非是作者的疏懒,而是一种深思熟虑的选择,它强迫我们跳脱出作者预设的框架,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去“完成”这个故事。这种互动性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参与感和个人的情感代入。它挑战了当代阅读中对“清晰度”的过度渴求,提醒我们,有些最深刻的伤痛和最美好的事物,恰恰是无法用语言完全捕捉和描摹的。这种含而不露、意在言外的叙事手法,是作者成熟心智的体现,让作品拥有了更广阔的解读空间和更持久的生命力。
评分这部作品在结构布局上展现出一种近乎建筑学般的精妙构建。它似乎采用了多线叙事,但各条线索之间盘根错节,相互映照,如同迷宫一般,但又绝不混乱。作者高明之处在于,他能在看似松散的叙述中,巧妙地埋下伏笔,这些伏笔在故事的后半段如同暗流般汇聚,形成一股强大的冲击波。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场景转换的处理,不同时空和地点的切换非常自然流畅,没有生硬的跳跃感,仿佛是用一条无形的丝线将所有片段串联起来。读到高潮部分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不是因为谜团被简单解开,而是因为所有的碎片都在那一刻完成了完美的拼合,露出了隐藏在背后的全貌。这种需要读者全程保持高度专注才能完全领略的精巧设计,无疑是献给严肃读者的盛宴。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对我个人情感层面上的触动是极其强烈的。它探讨的主题虽然宏大——关于记忆、救赎与时间的流逝,但切入点却非常个体化和私密。我时常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一种“感同身受”的错觉,仿佛书中的人物正是我生命中曾经擦肩而过的人。作者对于“人性幽暗面”的呈现,既没有美化,也没有过度批判,而是带着一种近乎悲悯的理解,展示了人在极端环境下的复杂反应链。特别是对于亲情和背叛这段关系的处理,写得极其真实,没有脸谱化的善恶对立,而是展现了人性中灰色地带的摇摆不定。这种对“人”这个复杂命题的深刻洞察,让我在合上书本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思考自己生命中那些未竟的和解。它不是提供逃避现实的慰藉,而是逼迫你直视现实的复杂性,并给予你以理解和前行的力量。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说,作者的语言功力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展示。他没有使用那些华丽到令人眼花缭乱的辞藻堆砌,而是选择了一种近乎冷峻的、精确的表达方式,如同外科手术刀般精准地切入主题。这种文字的“质感”非常独特,读起来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感,每一个词语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才被放置在那里,绝无冗余。情节的推进并非完全依赖戏剧性的冲突,更多是通过人物之间微妙的对话张力来完成,那些未说出口的话语,往往比直白的陈述更有震撼力。我反复翻阅了几个段落,只是为了品味那种句式结构的美感——长短句的交错运用,节奏的抑扬顿挫,读起来简直是一种听觉上的享受。这种对文字本身美学的执着追求,使得这部作品超越了单纯的故事叙述,达到了艺术品的高度。它要求读者放慢速度,用心去感受文字的温度和密度,而不是囫囵吞枣地追求情节发展。
评分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京东6.18活动买的,到货迅捷,质量也非常好。
评分好
评分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包装完好,配送及时,正版图书
评分在公众号意外看到的,喜欢他接受采访的感觉。买来品读。
评分正版图书精彩内容建议购买!
评分活动满减优惠购买的,超级划算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