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思想史(一)
1. 把西方社会的历史发展阶段作为一定的模型,或者以若干原始部落的情况作为一定的模型,而将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一一加以比拟,由此以得出简捷的结论,这种方法是非常值得怀疑的。我不否认西方古代社会及原始部落社会的情形,对我国古代社会的研究,有其启发性;但这只是一种启发性而已。若超过启发性的限度,必求比而同之,即会走上牵强附会之路。
2. 拿定一二人的著作,当作永远不刊的经典;研究结论的价值,必以与此种经典的说法是否相符作判断,这种方法更值得怀疑。我们首先得承认任何人的知识,都要受到时代及环境的限制。其知识可以应用的范围,也自然有一种限制,而有待于后人的修补。有通贯古今中外的道德精神,但决没有通贯古今中外的行为格式。有通贯古今中外的求知精神,也决没有通贯古今中外的知识结论。尤其是对于一个由具有自由意志的人类所形成的社会,一个含有许多动机动力、互相影响激荡的非常复杂的社会,谁人能根据局部的一时的现象,以规定出有普遍性、永恒性的发展规律呢?
3. 总之,我不是说周代没有奴隶;周初以后的三千多年中,中国社会都有奴隶。也不是说没有农奴;《国语?晋语》郑偃谓“其犹隶农也。虽获沃田而勤易之,将不克飨,为人而已”。这分明说隶农无私田。而周代绝大多数的农夫不是隶农,因其有私田。周代虽有奴隶,但从全般的情形看,奴隶不是周代政权的基础,也不是当时社会生产的主要成分;称周代为奴隶社会,是违反历史事实的。
4. 西周的封建,与西方历史中之所谓封建的大不同之点,在于西周的封建政治,是以西周的宗法为骨干所形成的;甚至可以说,这是宗法社会的政治形态。西周宗法的起点是嫡长的传子制。殷代殷墟前半期,除武丁外,前后三代,是兄弟继承。后期武乙以下的五王,则系父子继承。 但殷代无嫡庶之分,周之太王、王季、文王,在继承上亦无嫡庶之分。故殷末之父子相传,并未形成一个客观的制度。因之,假使殷代也有宗法,与周的宗法制度,不会是相同的。
5. 宗法的亲亲是周的封建政治的骨髓。以孝悌、礼让、仁爱为基底的道德要求,都是由此发展出来的。周的政治,较之后世特富于人道的意味,也是以“亲亲”为根源所发展出来的。考古上所发掘的殷贵族的墓葬,常有大批的殉葬者。但近年大量发掘出的周代墓葬,便几乎可以说没有这种现象,也正是说明了殷周之际的精神上的大转变。此一骨髓的枯竭,便使封建精神归于破灭。
6. 由先秦以及西汉,思想家表达自己的思想,概略言之,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或者可以说是属于《论语》、《老子》的系统。把自己的思想,主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赋予概念性的说明。这是常见的诸子百家所用的方式。另一种方式,或者可以说是属于《春秋》的系统。把自己的思想,主要用古人的言行表达出来;通过古人的言行,作自己思想得以成立的根据。这是诸子百家用作表达的一种特殊方式。
7. 从西周到春秋时代,构成政治社会构造者,大概言之,一是以宗法为中心的贵族,二是住在都邑及近郊的国人,三则是在鄙野的农民。奴隶则不过在宗法贵族中担任一种役使及享受工具的角色。
8. 封建政治、社会的成立,是经过长期氏族社会的积累,并经过周公根据自己的理想,作政治势力的加强控制与扩张的努力,所逐渐形成的。由近代地下材料的发现,知道西周初年的政治势力,北及辽宁,南及江苏,东渐于海,“其范围不是很小而是很大的”。范围内的许多邦国,乃前代之遗,而种族氏族,也极其错综复杂;所以周公的政治理想,未必曾完全实现。甚至一面在形成,一面已开始了某一程度的崩坏。但此一封建制度,曾在历史某一阶段上发生了重大的功用;而其崩坏,在意识与无意识的两种动力之下,是经过了长期的演变,则是无可置疑的。
9. 自秦以后的专制,一方面是把它作为既成事实而继承下来;一方面又不断加入了许多更坏的和较好的因素到里面去。虽然一直到辛亥革命,政治的形式都是专制;但对于秦所建立的专制而言,已经有若干地方走了样,变得更坏或较好。为了对历史事实的把握,在观念中不致混淆,所以我便对秦以后的专制政治而言,称秦为“典型专制政治”。
10. 在封建与专制渐次交替的长期过程中,出现了一个特别的历史的过渡阶段,这即是七雄对立争雄的阶段。一般史家称之为战国时代。本文的目的,是要把两种制度交替的情形,陈述清楚,以便能把握专制政治之何以能成立及什么是专制政治的特性,并解答我国社会何以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战国时代,正是交替的大关键,所以也成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同时,战国时代,乃处于封建制度已经崩坏,专制政治尚未定型,因之,也可以说这是一个政治压力的空隙大的开放时代。在这个开放时代,不仅出现了思想上的百家争鸣,并在政治社会的发展上,也具有专制以外向其他方向发展的可能性。
……
这次终于下定决心,把一直心心念念的《徐复观全集----两汉思想史》(全三册)抱回家了。拿到书的那一刻,就感受到那沉甸甸的分量,不仅是纸张的厚度,更是知识的厚重。我大概翻阅了一下,书的装帧非常精美,纸张的质感也很棒,拿在手里阅读体验就提升了不少。而且,这个系列的名字听起来就非常吸引人,徐复观先生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严谨和深刻,所以对这套书我充满了期待。我个人对历史,特别是思想史方面的内容一直很感兴趣,总觉得了解一个时代的思想脉络,才能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基因。两汉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其思想的演变和发展,对后世的影响更是毋庸置疑。我打算先从其中一本开始,慢慢品读,希望能在这套书中找到我一直以来渴望的解答和启迪。
评分前几天在书店闲逛,偶然间瞥见了这套《徐复观全集----两汉思想史》(全三册)。说实话,第一眼就被它那种厚重而又不失典雅的气质吸引住了。我平时虽然不是历史专业的,但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汉代的哲学和政治思想,总觉得里面蕴含着许多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和反思的东西。这套书的作者徐复观先生,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位学术大家,他的研究总是那么深入透彻,逻辑严密。所以,当看到这套巨著,我毫不犹豫地决定入手。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只是粗略地翻阅了一下目录和前言,但已经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巨大信息量和学术价值。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两汉时期思想世界的大门,里面充满了各种新奇的观点和深刻的见解,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评分拿到这套《徐复观全集----两汉思想史》(全三册)的当下,我就感觉像是完成了一项重要的“学术使命”。我一直认为,真正理解中国历史的精髓,必须从思想史入手,而两汉时期作为大一统王朝的奠基时期,其思想的碰撞与融合,无疑是理解中国文化基因的关键。徐复观先生的名字,我早就如雷贯耳,他的研究方法和批判精神,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这次能拥有这套全集,感觉就像是拥有了一位学养深厚的导师,随时可以向他请教。从初步的翻阅来看,这套书的编排逻辑清晰,脉络分明,似乎能够将庞杂的两汉思想梳理得井井有条。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种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学术风格,相信在阅读过程中,一定能获得极大的启发和满足。
评分这套《徐复观全集----两汉思想史》(全三册)的到来,无疑为我的书架增添了一抹亮色。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而汉代思想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我想要深入了解的领域。徐复观先生的著作,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而闻名,这套书能够集结成册,绝对是思想史研究领域的一大盛事。我虽然还未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一些章节的开头,就能感受到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学术功底和思想深度。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条连接古今的桥梁,让我能够穿越时空的阻隔,去聆听那些先贤的智慧之声。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能够沉浸其中,与智者对话,在思想的海洋中畅游。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思想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那些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时期。《徐复观全集----两汉思想史》(全三册)这本书,在我眼中,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户。徐复观先生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刻的洞察力。我之前阅读过他的一些零散文章,对他的观点非常欣赏。这次能将他的两汉思想史研究集中呈现,让我感到非常兴奋。虽然我还没有开始正式阅读,但从书本的装帧、纸张的选择,以及初步翻阅的排版上,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对这部作品的重视。我期待着能在这套书中,找到我对两汉时期思想变迁的疑惑的解答,并从中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