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一带一路”的实施,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当今世界来说,其意义都非常重大。从对外开放的角度看,“一带一路”进一步巩固、扩大了我国与中亚、东南亚以及更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互利合作,拓宽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同时,“一带一路”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是在国际政治新环境和国内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将自身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一大创举;“一带一路”的实施必将形成世界范围的全面区域合作的新格局。此外,“一带一路”建设将创造牵引内陆地区及世界经济增长、繁荣的新物流模式和发展平台,使沿线各国的丰富资源得到全面、合理开发,增大全球资源供应量,促进各种资源的自由流动,不断扩大经济发展规模和总量,造福于沿线各国人民。可见,“一带一路”的提出是党中央应对全球发展面临的新变化、新问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符合当今国际社会各国的利益需求,彰显了人类对美好社会的共同追求,体现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和践行。
传承丝路花雨,再现古道情缘。“一带一路”涉及国家众多,其沿线国家80余个,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50余个,“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30余个,涵盖的人口数十亿。在未来,“一带一路”进程中的很多项目涉及的国家和实体可能更多。对这些熟悉或者陌生的国家,我们祖先的驼队曾经一路西行,传播着友谊、展示着东方文明。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除了要继续秉承古丝绸之路精神,还要充分认识到相关各国国情不同、自然条件差异大、人文环境复杂、宗教民族矛盾多的现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世界上典型的多类型国家,是多民族、多宗教聚居区域,古代“四大文明古国”都诞生于此。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是不可低估的重要因素,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一带一路”是“为己所欲”,便可简单地“施于人”。对于“一带一路”建设,中国的广大民众将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其中,中国大量的企业也将“走出去”参与建设,这为加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宗教间的人文交流和相互理解,消除彼此隔阂,增加尊重互信创造了条件。“一带一路”建设的前提是不能不了解沿线各国国情,不能不问文化差异和宗教禁忌。所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了解世界是同等重要的。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走进勇敢朴素的国度:全景蒙古国
一、广袤的天地:蒙古国的自然地理
(一)辽阔广袤的地域
(二)发展变革的区划
(三)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
(四)分布不均的水资源
(五)特殊的自然地理现象
二、自然的馈赠:蒙古国的自然资源
(一)十分丰富的动物资源
(二)种类繁多的植物资源
(三)储量巨大的矿产资源
(四)极具潜力的农业和畜牧业资源
三、引人入胜:蒙古国的旅游景观
(一)风景城市
(二)特色景点
(三)自然风光
四、民生与保障:蒙古国的国民生活
(一)有所进步的社会保障
(二)不断完善的医疗体系
(三)循序渐进的现代教育体制
(四)逐渐完备的交通运输设施
五、红蓝旗与神骏马:蒙古国的国家象征
(一)红蓝色国旗
(二)神骏马国徽
(三)国歌
第二章 草原雄鹰——蒙古国政治鸟瞰
一、源远流长:游牧政治文明的发展与嬗变
(一)奴隶制政权时代:蒙古高原游牧文明的政治进程
(二)封建军事化帝国的崛起:一代天骄与马背民族的兴起
(三)北元及清代蒙古地区的政治制度概况
二、雄鹰奋起:蒙古人民共和国诞生记
(一)大漠烽烟起:民国时期蒙古独立运动始末
(二)历史转折点:蒙古人民共和国诞生记
(三)红色革命记忆:蒙古国的社会主义时代
三、后冷战时代:蒙古国的政治大转型
(一)权力的重心:大权在握的大呼拉尔议会
(二)政策风向标:总统及行政部门概览
(三)百花齐放的蒙古国政党制度
四、走向正轨:初具雏形的蒙古国司法及法律体系
(一)走向正轨:法院组织体系及其职权
(二)初具雏形:法院的行政管理制度及保障措施鸟瞰
(三)建章立制:蒙古国的司法改革前景分析
五、睁眼看世界:蓬勃发展的蒙古国政治文化
(一)迷惘与觉醒:转型期的政治文化
(二)浸润民主潮流:新政治文化的建立
第三章 跌宕起伏:蒙古国经济解读
一、前世今生:蒙古国经济制度
(一)畜牧业向“农牧业一工业”的转型
(二)长期的计划经济
(三)史无前例的私有化改革
二、盛衰荣辱:蒙古国经济现状
(一)十年辉煌创造亚洲经济发展奇迹
(二)五年衰退出现严重经济下滑危机
三、相机抉择:蒙古国现行经济政策
(一)财税政策
(二)货币政策
(三)投资政策
(四)产业政策
(五)劳动就业政策
(六)对外贸易政策
第四章 繁荣兴盛:蒙古国现代文化艺术概览
一、多题材关照生活的蒙古国文学
(一)蒙古国现代文学的诞生与发展
(二)情感勃发的蒙古国诗歌
(三)题材丰富的蒙古国小说
(四)经典迭出的蒙古国戏剧
(五)逐步走向成熟的蒙古国文学批评
二、传承悠久的蒙古国艺术
(一)草原精神的独特吟唱
(二)绚丽缤纷的蒙古舞台艺术
(三)蓬勃发展的蒙古国电影
三、锐意改革日臻完善的科技、教育、医疗卫生、体育
(一)改革进取的科研体系
(二)严谨完备的蒙古国教育体制
(三)蒙古国著名大学
(四)新闻出版、广播电视
四、欣欣向荣的医疗卫生、体育
(一)日益完善的医疗卫生
(二)持续繁荣的体育运动
第五章 传统与现代并行:蒙古国的民族与宗教
一、蒙古国民族概况
(一)民族成分相对单一的国家
(二)喀尔喀蒙古人
(三)蒙古国的“少数民族”——哈萨克人
(四)文化载体——民族语言文字
(五)国家有关协调民族关系的政策措施
二、历史悠久的蒙古国礼仪习俗
(一)相见礼仪
(二)服饰礼仪
(三)饮食习惯
(四)婚嫁与丧葬习俗
(五)其他民俗
(六)传统禁忌
(七)主要节日
三、宗教信仰
(一)传统宗教与非传统宗教
(二)多教派交织的蒙古国宗教问题
第六章 “多支点”外交:蒙古国的对外战略
一、蒙古国外交政策回顾
(一)冷战时期:“一边倒”亲苏外交政策
(二)冷战后:“多支点”下的均衡外交
二、“等距离”外交:蒙古国对周边国家的外交布局
(一)对俄罗斯:传统睦邻、现实伙伴
(二)对中国:“搭车”与防范心理并存
三、“第三邻国”:蒙古国对美日韩印等国家关系
(一)与美国:各取所需、突出军事
(二)与日本:以政治支持换取经济援助
(三)与韩国: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四)与印度:精神邻居
四、广泛参与、突出经济:对一些国际组织的政策
(一)与联合国
(二)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下简称北约)
(三)与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以下简称欧安组织)
(四)与亚太经合组织
(五)与上海合作组织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这两条丝绸之路古已有之。古丝绸之路,东起古城西安,西至古罗马都城君士坦丁堡,贯穿了河西走廊,连接了欧亚大陆,其辉煌历史始于汉代、盛于唐代;而“海上丝绸之路”始于汉代或更早于汉代,是一条货物的海路运送通道。这两条丝绸之路一直是古代连接东西方陆上和海上的交通要道,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联系的纽带,也是古代中国和西方社会文化交流的象征。有诗为证:“壮志西行追古踪,孤烟大漠夕阳中。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古老的丝绸之路迎来了充满希望的春天。2013年9月,习近平同志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为了使区域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013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出访东盟国家时再次强调:“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发展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5年3月28日,《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正式在博鳌亚洲论坛发布。“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如今落雁尘埃远,不尽天山万古情。”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一带一路”的实施,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当今世界来说,其意义都非常重大。从对外开放的角度看,“一带一路”进一步巩固、扩大了我国与中亚、东南亚以及更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互利合作,拓宽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同时,“一带一路”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是在国际政治新环境和国内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将自身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一大创举;“一带一路”的实施必将形成世界范围的全面区域合作的新格局。此外,“一带一路”建设将创造牵引内陆地区及世界经济增长、繁荣的新物流模式和发展平台,使沿线各国的丰富资源得到全面、合理开发,增大全球资源供应量,促进各种资源的自由流动,不断扩大经济发展规模和总量,造福于沿线各国人民。可见,“一带一路”的提出是党中央应对全球发展面临的新变化、新问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符合当今国际社会各国的利益需求,彰显了人类对美好社会的共同追求,体现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和践行。
传承丝路花雨,再现古道情缘。“一带一路”涉及国家众多,其沿线国家80余个,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50余个,“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30余个,涵盖的人口数十亿。在未来,“一带一路”进程中的很多项目涉及的国家和实体可能更多。对这些熟悉或者陌生的国家,我们祖先的驼队曾经一路西行,传播着友谊、展示着东方文明。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除了要继续秉承古丝绸之路精神,还要充分认识到相关各国国情不同、自然条件差异大、人文环境复杂、宗教民族矛盾多的现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世界上典型的多类型国家,是多民族、多宗教聚居区域,古代“四大文明古国”都诞生于此。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是不可低估的重要因素,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一带一路”是“为己所欲”,便可简单地“施于人”。对于“一带一路”建设,中国的广大民众将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其中,中国大量的企业也将“走出去”参与建设,这为加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宗教间的人文交流和相互理解,消除彼此隔阂,增加尊重互信创造了条件。“一带一路”建设的前提是不能不了解沿线各国国情,不能不问文化差异和宗教禁忌。所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了解世界是同等重要的。
《丝路新语:蒙古国深度观察》 作者:[作者姓名] 出版:[出版社名称],[出版年份] ISBN:[ISBN号码]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对“一带一路”倡议下蒙古国国情的简单罗列,而是力图以一种更具深度、更富人文关怀的视角,去剖析这片位于中俄两大国夹缝中,拥有着悠久历史与独特文化的土地。我们试图摆脱宏大叙事的束缚,深入到蒙古国的肌理之中,去理解其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国民性格,历史的传承如何影响着当下的抉择,经济的发展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与机遇。 第一部分:草原的呼唤与地理的羁绊 蒙古国的地理环境是理解其一切的关键。广袤的草原、险峻的 Gobi 沙漠、巍峨的 Altai 山脉,这些地貌不仅定义了蒙古国的自然风光,更深刻地影响了其人口分布、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本书将详细描绘蒙古国独特的地理特征,从其作为世界第二大内陆国所面临的交通和贸易挑战,到草原文化对牧民生活方式的深刻塑造。我们将探讨其多样的气候条件如何影响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以及矿产资源丰富的地质条件如何成为其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也可能带来环境挑战。 书中将呈现对蒙古国不同区域地理风貌的细致观察。从北部的森林草原,到中部的丘陵地带,再到南部的戈壁沙漠,我们将通过实地考察和历史文献梳理,展现各地独特的生态系统和与之相适应的人类活动。例如,北部地区因其相对丰富的降水,畜牧业更为发达,牧民们世世代代遵循着季节的更迭,逐水草而居。而南部戈壁地区,虽然环境艰苦,却也孕育了独特的耐旱作物和生存智慧。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蒙古国在全球地缘政治中的独特位置。夹在中国和俄罗斯两大强国之间,蒙古国在保持自身独立主权的同时,如何巧妙地在中俄之间寻求平衡,并在国际舞台上发声,是本书关注的另一重要方面。我们将通过历史案例分析,探讨其外交政策的演变,以及这种“不结盟”外交战略如何为其赢得战略空间。 第二部分:历史的回响与文化的传承 蒙古国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从成吉思汗建立的大帝国,到近代的社会主义时期,再到今天的民主转型,每一个阶段都为这片土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本书将深入挖掘蒙古国丰富的历史遗产,但并非简单地陈述历史事件,而是探讨历史如何塑造了当代的蒙古国。我们将关注蒙古族独特的游牧文化,这种文化如何在现代化浪潮中得到传承与变迁,以及它对蒙古国人民的价值观、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产生的深远影响。 我们将从历史的视角审视蒙古国社会的发展轨迹。从古代的部落联盟,到帝国的辉煌,再到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变革。尤其是在20世纪,蒙古国经历了从社会主义向民主制度的转型,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书中将深入探讨其转型过程中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以及这些变革对当下蒙古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蒙古族独特的萨满教、藏传佛教以及与之相关的民间信仰,也将是本书的重要探讨内容。我们将分析这些宗教和信仰如何渗透到蒙古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他们的精神世界和伦理观念。同时,我们也将关注蒙古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以及这种融合对蒙古国国家认同和文化发展的意义。 第三部分:发展的脉搏与未来的愿景 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蒙古国正努力寻求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本书将聚焦蒙古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其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在“去矿业化”和经济多元化方面的努力。我们将探讨其农业、旅游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潜力,以及吸引外资、改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挑战。 本书并非回避蒙古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难,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视角下进行审视。例如,对矿产资源的过度依赖,以及如何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蒙古国面临的重大课题。我们将通过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呈现蒙古国在经济结构调整、环境保护、减贫等方面的政策与实践。 此外,我们还将关注蒙古国在社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教育、医疗、城市化进程、社会公平等议题,都将得到深入的探讨。我们将采访不同阶层、不同行业的蒙古国人民,听取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对国家发展前景的看法和期待。 本书还将展望蒙古国的未来。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蒙古国将如何继续维护其国家利益,如何在区域合作中发挥作用,以及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全球性挑战,都将是本书探讨的重点。我们相信,通过对蒙古国深刻的理解,能够为理解其未来发展轨迹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书特色: 深度与广度并存: 既有对蒙古国地理、历史、文化的宏观把握,又不乏对当下社会经济现实的微观洞察。 人文关怀的视角: 强调对蒙古国人民的理解和尊重,通过鲜活的故事和人物,展现蒙古国的真实面貌。 批判性思维的审视: 不回避问题,对蒙古国的发展现状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并提出建设性的思考。 丰富的案例研究: 结合实地考察、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提供翔实的研究资料和生动的案例。 流畅的叙事风格: 语言通俗易懂,避免学术术语的堆砌,力求为广大读者提供一次愉悦而深刻的阅读体验。 《丝路新语:蒙古国深度观察》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真实的蒙古国形象,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位于亚洲腹地的神秘国度,以及它在国际舞台上所扮演的独特角色。无论您是对地缘政治感兴趣的专业人士,还是对世界文化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本书都将为您打开一扇了解蒙古国的新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