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西方音乐史及作品赏析/高等院校音乐课程“十三五”规划立体教材》旨在建立多维立体的西方音乐史及作品欣赏的学习模式。“以史为线,以欣赏为链”,横向以古希腊到20世纪的西方音乐发展史为脉络,纵向设立“名作欣赏”二维码链接,各章尽量做到理论知识点历史沿革的连续性。在欣赏曲目的安排上多选择西方音乐历史上的经典之作,部分作品兼顾了中小学新课标教材涉及的相关曲目,以体现音乐教育专业教材的实用性。与以往的西方音乐史及欣赏教材不同的是,《西方音乐史及作品赏析/高等院校音乐课程“十三五”规划立体教材》的曲目欣赏部分的作品需要读者扫二维码进入欣赏的设计页面和网络资源链接,二维码资料中还包括相关知识的拓展阅读和拓展欣赏曲目,读者可在读史论知识的同时听赏作品,从而增强感性认知,使音乐史论知识立体化,同时加强读者与编者的互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古希腊和古罗马音乐
第一节 古希腊的音乐生活
一、抒情诗歌的繁荣
二、古希腊悲剧艺术
三、古希腊的乐器
第二节 古希腊的音乐理论
一、古希腊的基础音乐理论
二、古希腊音乐的教化功能
第三节 罗马帝国的音乐及音乐活动
一、罗马帝国的世俗音乐活动
二、早期的基督教音乐
第二章 中世纪音乐
第一节 格里高利圣咏的形成与横向发展(第一阶段)
一、格里高利圣咏的形成和基本音乐特征
二、圣咏在教会中的运用
三、格里高利圣咏的横向扩展
第二节 格里高利圣咏的纵向发展(第二阶段)
一、早期的复调音乐
二、圣母院乐派的复调音乐
三、经文歌
第三节 中世纪的音乐理论和世俗音乐
一、中世纪早、中期的音乐理论
二、世俗音乐
三、中世纪器乐
第四节 14世纪新艺术时期的音乐(第三阶段)
一、法国新艺术
二、纪尧姆·德·马肖
三、14世纪的意大利音乐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
第一节 文艺复兴早期到法国一弗兰德乐派
一、英国音乐对欧洲大陆的影响
二、勃艮第乐派
三、法国一弗兰德乐派
第二节 16世纪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的音乐
一、宗教改革的音乐
二、反宗教改革的音乐——罗马乐派
三、威尼斯乐派
第三节 16世纪的世俗音乐
一、世俗歌曲的体裁
二、16世纪的器乐音乐
第四章 巴洛克时期音乐(1600年一1750年)
第一节 概述
一、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生活
二、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征
第二节 歌剧的产生及早期的发展
一、概述
二、歌剧的产生及其在意大利的发展
三、歌剧在其他国家的发展
第三节 其他大型声乐体裁
一、清唱剧
二、康塔塔
三、受难乐
第四节 器乐音乐的发展
一、巴洛克时期的乐器
二、巴洛克时期器乐体裁的发展
第五节 巴赫和亨德尔
一、巴赫
二、亨德尔
第六节 巴洛克时期的其他作曲家
一、科雷利与小提琴艺术
二、维瓦尔第与协奏曲
三、D.斯卡拉蒂与奏鸣曲
四、库普兰与羽管键琴曲
五、拉莫与《和声学》
第五章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
第一节 概述
一、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生活
二、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
第二节 前古典主义时期的器乐
一、奏鸣曲
二、弦乐四重奏
三、协奏曲
四、交响曲
第三节 前古典主义时期的歌剧及其他声乐体裁
一、喜歌剧的兴起与繁荣
二、格鲁克和他的歌剧改革
三、其他声乐体裁
第四节 海顿和莫扎特
一、海顿
二、莫扎特
第五节 贝多芬
一、生平
二、器乐创作
三、声乐作品
四、历史地位及评价
第六章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上)
第一节 概述
一、浪漫主义时期的基本情况
二、浪漫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三、浪漫主义的音乐观念
四、浪漫主义音乐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舒伯特与舒曼
一、舒伯特
二、舒曼
第三节 门德尔松与肖邦
一、门德尔松
二、肖邦
第四节 柏辽兹与李斯特
一、柏辽兹
二、弗朗兹·李斯特
第五节 韦伯、瓦格纳、勃拉姆斯和布鲁克纳
一、韦伯
二、理查德·瓦格纳
三、勃拉姆斯
四、布鲁克纳
第六节 晚期浪漫乐派
一、马勒
二、理查德·施特劳斯
第七章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下)
第一节 19世纪的法国和意大利歌剧
一、法国大歌剧和抒情歌剧
二、从罗西尼到威尔第
三、真实主义歌剧及普契尼、马斯卡尼、雷昂卡瓦洛
第二节 民族乐派(上)——俄罗斯音乐文化
一、民族乐派概述
二、俄罗斯音乐文化
第三节 民族乐派(下)
一、捷克——斯美塔那与德沃夏克
二、挪威——格里格
三、芬兰——西贝柳斯
第四节 法国印象主义音乐
一、德彪西
二、拉威尔
三、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第八章 20世纪的音乐
第一节 概述
一、导言
二、音乐生活
三、音乐风格及理论
四、20世纪的音乐体裁
第二节 表现主义
一、勋伯格
二、贝尔格和韦伯恩
第三节 新古典主义
一、斯特拉文斯基
二、兴德米特
三、萨蒂和“法国六人团”
第四节 新民族主义
一、匈牙利音乐
二、英国音乐
三、美国音乐
第五节 1945年以前的其他形式
一、苏联音乐
二、微分音音乐和噪音音乐
第六节 1945年以后的先锋派
一、序列音乐
二、偶然音乐
三、电子音乐
四、新音色
第七节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音乐
一、简约派和拼贴
二、第三潮流和新浪漫主义
三、流行音乐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音乐是一门独特而抽象的艺术,其特殊的属性决定了音乐的历史不同于一般的通史。对音乐历史的了解不仅要对其发展的各阶段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文艺思潮乃至人们的心理状态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音乐历史的学习离不开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认知,还要以音乐作品欣赏作感性支撑。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作品所承载的信息有时比音乐历史常识的介绍更具说服力,然而只有音乐作品欣赏没有史料及文化背景的支撑,音乐欣赏又会陷入尴尬的境地。因此在音乐历史的学习中音乐与历史是一枚双刃剑。如果说音乐史是理性的,音乐欣赏则是感性的,理性与感性二者结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西方音乐是伴随着西方文明而诞生的艺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形成了相比其他区域而言更为科学规范的学术体系,并且有着极为严谨清晰的历史沿袭。国人在对西方音乐的学习中首要面对的是:地域差异、文化差异、时空差异这三大差异。本书力图从宏观上介绍西方音乐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文化思潮、姊妹艺术作品、音乐社会活动及风格流派和作曲家生平,并对经典作品加以微观的分析与品评。在史实介绍上注重与音乐作品的结合,在音乐欣赏中注重从文化的根源上获取音乐审美的理性支撑,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读者获得在感性及理性上的全面认识。
本书旨在建立多维立体的西方音乐史及作品欣赏的学习模式。“以史为线,以欣赏为链”,横向以古希腊到20世纪的西方音乐发展史为脉络,纵向设立“名作欣赏”二维码链接,各章尽量做到理论知识点历史沿革的连续性。在欣赏曲目的安排上多选择西方音乐历史上的经典之作,部分作品兼顾了中小学新课标教材涉及的相关曲目,以体现音乐教育专业教材的实用性。与以往的西方音乐史及欣赏教材不同的是,本书的曲目欣赏部分的作品需要读者扫二维码进入欣赏的设计页面和网络资源链接,二维码资料中还包括相关知识的拓展阅读和拓展欣赏曲目,读者可在读史论知识的同时听赏作品,从而增强感性认知,使音乐史论知识立体化,同时加强读者与编者的互动。
本书承载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广二维码书籍的东风,这也契合了编者的初衷。编者希望借助当今的网络便捷优势作一本立体的西方音乐史及欣赏的书籍,以馈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本科生和音乐爱好者。本书的编者皆为湖北高校的西方音乐史及欣赏课程教学的一线教师。在编写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加之精力与时间有限,难免会有疏漏,望国内同行批评指正。
西方音乐史及作品赏析/高等院校音乐课程“十三五”规划立体教材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