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套装:世界简史+中国简史+人类简史+哲学简史(套装全四册)

畅销套装:世界简史+中国简史+人类简史+哲学简史(套装全四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吕思勉,房龙,伯特兰·罗素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世界历史
  • 中国历史
  • 人类历史
  • 哲学
  • 通史
  • 套装
  • 畅销书
  • 知识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 ,
ISBN:1231436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436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世界简史》

威尔斯的《世界简史》共有六十七章,从宇宙中的地球写起,一直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和约”,从人类文明的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再现了人类文明酸甜苦辣的历程。

作者抛弃了堆积枯燥的文学史料,以抽丝剥茧的方式将冗长繁杂的文学史料简化精炼,简洁明了、脉络清晰地再现了这段历史,称世界史的经典力作。


《中国简史》

本书原名《白话本国史》(全名《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1923年由商务印书馆印刷出版,是吕思勉先生的史学成名作。本书多次再版重印,流传很广,影响深远。全书分绪论、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现代史、结论六篇,叙述了从三皇五帝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历史的发展大势。内容上条理清晰,见解新颖、独到;文字叙述上简洁流畅,通俗易懂。



《人类简史:听房龙讲人类的故事》

《人类简史:听房龙讲人类的故事》一书共有64章,作者从鸿蒙初辟一直讲到一战结束,对任何真正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事件和细节均详加讲述,再现了人类发展史的浩荡长卷。作者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展示了宏大的人类历史,从人性的角度来描述历史,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以及手绘插图,来讲述艰深难懂的人类发展史,使得全书通俗易懂、趣味盎然。无论是普通读者,还是专家学者,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启发和阅读的快感。本书于1921年出版,多次再版重印,也是作者的成名之作。


《哲学简史》

《哲学简史》是一部通俗哲学著作,是在其鸿篇巨制《西方哲学史》的基础上勾勒新意,编撰而成的又一部全新的哲学史入门书。罗素在书中不仅阐述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前因后果,还涉及了历史、科学、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内容。现代人要了解我们的时代,就必须对西方文化加深理解,而本书一改之前哲学书的艰深晦涩,通俗易懂,可谓是了解西方文化的入门书。


作者简介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1866—1946),英国著名科幻作家、社会思想家,20纪初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三杰之一,代表作《时间机器》。威尔斯一生创作了一百多部作品,内容涉及文学、科学、历史、社会、政治等各个领域,是现代多产的作家之一。一战后,创作了长达100万字的《世界史纲》,展现了其作为历史学家的一面。《世界简史》是其继巨著《世界史纲》后,又一史学通俗经典之作著作。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常州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1884年出生在江苏常州一个书香之家,12岁开始读史书,了解中国历史。16岁自学古史典籍。21岁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师范专修等校任教。42岁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吕思勉先生一生著有两部中国通史、四部断代史、五部专门史,加上在史学界享有盛誉的大量史学札记,共计1000万字,在通史著述方面有开创之功,影响深远,流传广泛。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1882—1944),荷兰裔美国知名历史学家、作家,出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一生致力于历史与人文的文化传播,是一位伟大的文化传导者。他擅长用文艺手法来写作,用生动诙谐的文笔来讲述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历史,让读者能在短时间内轻松掌握历史,因而深受读者欢迎。他的每一本书都具有惊人的销售量,他的作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久不衰!他的著作有《宽容》《人类的家园》《圣经的故事》《文明的开端》《美国简史》等。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年)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或者不可知论,也是19世纪西方知名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罗素一生著书多达七八十种,论文几千篇,涉及哲学、数学、科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教育、历史、宗教等多方面,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家”,堪称人类精神史上的典范。


目录

目 录

《世界简史》

第1章 空间里的世界

第2章 时间里的世界

第3章 生命的起源

第4章 鱼类时期

第5章 石炭纪沼泽期

第6章 爬行动物时期

第7章 最早的鸟类和哺乳动物

第8章 哺乳动物时期

第9章 猿、类人猿和原始人

第10章 尼安德特人和罗得西亚人

第11章 最早的真正人类

第12章 原始思维

第13章 耕种的开始

第14章 新石器时期的原始文明

第15章 苏美尔、古埃及和文字

第16章 原始游牧民族

第17章 最早的航海英雄

第18章 埃及、巴比伦和亚述

第19章 原始雅利安民族

第20章 最后的巴比伦帝国和大流士一世帝国

第21章 早期的犹太人

第22章 犹太的祭司和先知

第23章 希腊文明

第24章 希波战争

第25章 繁荣的希腊

第26章 亚历山大帝国

第27章 亚历山大城的科学

第28章 释迦牟尼

第29章 阿育王

第30章 中国的两位伟大圣人——孔子和老子

第31章 罗马的兴起

第32章 罗马和迦太基

第33章 崛起的罗马帝国

第34章 罗马和中国

第35章 早期罗马帝国的平民生活

第36章 罗马帝国时代的宗教

第37章 耶稣与基督教

第38章 基督教的发展

第39章 蛮族入侵和罗马帝国的东西分裂

第40章 匈奴人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第41章 拜占庭帝国和萨珊王朝

第42章 中国的隋唐时代

第43章 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

第44章 阿拉伯的文明

第45章 拉丁语基督教的发展

第46章 十字军东征与教皇统治时代

第47章 王侯顽抗和教会大分裂

第48章 蒙古人的征服

第49章 欧洲的理性复苏

第50章 拉丁教会的变革

第51章 查理五世皇帝

第52章 欧洲君主制、议会制、共和制的政治实验时代

第53章 欧洲新帝国的扩张

第54章 美国独立战争

第55章 法国大革命和君主制在法国的复辟

第56章 拿破仑之后欧洲不稳定的和平

第57章 物质知识的发展及所取得的成就

第58章 工业革命

第59章 现代政治和社会思想的发展

第60章 美国的扩张

第61章 德国在欧洲的崛起

第62章 轮船、铁路时代新的海外帝国

第63章 欧洲入侵亚洲和日本的崛起

第64章 1914年的大英帝国

第65章 欧洲军备时代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66章 俄国十月革命

第67章 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重建

附 录 世界大事年表


《中国简史》

目 录

第一编 绪 论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 002

第二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 / 005

第三章 中国疆域的沿革 / 008

第四章 本国史时期的划分 / 011

第二编  上古史

第一章 我国民族的起源 / 016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会 / 020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 / 023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 / 026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 / 029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 / 032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 / 035

第八章 我国民族的滋大 / 038

第九章 春秋的霸业 / 041

第十章 战国的七雄 / 044

第十一章 中原文化的广播和疆域的拓展 / 047

第十二章 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 / 050

第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政制改革 / 053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会 / 057

第三编 中古史

第一章 秦之统一及其政策 / 062

第二章 秦汉之际 / 065

第三章 前汉的政治 / 070

第四章 新莽的改制 / 073

第五章 后汉的政治 / 077

第六章 两汉的制度 / 081

第七章 秦汉的武功 / 084

第八章 两汉对外的交通 / 088

第九章 两汉的学术 / 091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 / 095

第十一章 两汉的社会 / 098

第十二章 三国的鼎立 / 101

第十三章 晋的统一和内乱 / 106

第十四章 边徼民族和汉族的同化 / 109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对峙 / 116

第十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制度 / 120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 123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 126

第十九章 隋之统一与政治 / 129

第二十章 唐的开国及其盛世 / 133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 / 136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对外交通 / 140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制度 / 143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学术和文艺 / 146

第二十五章 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输入 / 149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触 / 152

第二十七章 唐中叶以后的政局 / 155

第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会 / 159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乱 / 163

第三十章 宋的统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 167

第三十一章 变法和党争 / 171

第三十二章 辽夏金的兴起 / 174

第三十三章 宋和辽夏的关系 / 178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关系 / 181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 185

第三十六章 宋的制度和社会 / 189

第三十七章 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 / 193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 / 199

第三十九章 元的制度 / 202

第四十章 元帝国的瓦解 / 206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 / 211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关系 / 214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 / 217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 / 221

第四十五章 明的制度 / 225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 229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会 / 232

第四编 近代史

第一章 明清之际 / 236

第二章 欧人的东略 / 240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 / 243

第四章 清初的内政 / 247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 / 251

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 / 255

第七章 清中叶的内乱 / 260

第八章 鸦片战争 / 264

第九章 太平天国和捻党之役 / 268

第十章 英法联军之役 / 273

第十一章 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 276

第十二章 西北事变和中俄交涉 / 279

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 / 283

第十四章 中法战争和西南藩属的丧失 / 287

第十五章 中日战争 / 293

第十六章 中俄密约和沿海港湾的租借 / 297

第十七章 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 / 300

第十八章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 / 304

第十九章 远东国际形势 / 308

第二十章 日俄战争和东三省 / 311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宪政运动 / 315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制度 / 318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学术 / 323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会 / 327

第五编 现代史

第一章 革命思想的勃兴和孙中山先生 / 332

第二章 清季的革命运动 / 335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 338

第四章 二次革命的经过 / 341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外交和蒙藏问题 / 345

第六章 帝制运动和护国军 / 349

第七章 二十一条的交涉 / 352

第八章 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 / 356

第九章 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 / 361

第十章 华盛顿会议和中国 / 365

第十一章 军阀的混战 / 368

第十二章 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 / 370

第十三章 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 / 374

第十四章 国民革命的经过 / 377

第十五章 五三惨案和对日之交涉 / 380

第十六章 关税自主的交涉经过 / 382

第十七章 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经过 / 385

第十八章 中俄的龃龉 / 388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东北 / 391

第二十章 国民政府的政治 / 395

第二十一章 现代的经济和社会 / 399

第二十二章 现代的教育和学术 / 402

第六编 结 论

第一章 我国民族发展的回顾 / 406

第二章 中国对于世界的使命 / 409


《人类简史:听房龙讲人类的故事》

目 录

第一章 人类历史舞台的形成  / 001

第二章 人类最早的祖先  / 005

第三章 史前人类  / 008

第四章 象形文字  / 011

第五章 尼罗河流域  / 015

第六章 埃及的故事  / 018

第七章 美索不达米亚  / 020

第八章 苏美尔人  / 022

第九章 摩西  / 025

第十章 腓尼基人  / 028

第十一章 印欧人  / 029

第十二章 爱琴海  / 031

第十三章 古希腊人  / 034

第十四章 古希腊城市  / 036

第十五章 古希腊的自治  / 039

第十六章 古希腊人的生活  / 042

第十七章 古希腊的戏剧  / 045

第十八章 波斯战争  / 047

第十九章 雅典与斯巴达之战  / 051

第二十章 亚历山大大帝  / 053

第二十一章 回顾与概述  / 055

第二十二章 罗马和迦太基  / 057

第二十三章 罗马帝国的兴起  / 067

第二十四章 罗马帝国的故事  / 070

第二十五章 拿撒勒人约书亚  / 077

第二十六章 罗马的衰亡  / 081

第二十七章 教会的崛起  / 085

第二十八章 穆罕默德  / 091

第二十九章 查理曼大帝  / 095

第三十章 北欧人  / 099

第三十一章 封建社会  / 102

第三十二章 骑士制度  / 105

第三十三章 教皇与皇帝之争  / 107

第三十四章 十字军东征  / 112

第三十五章 中世纪的城市  / 116

第三十六章 中世纪的自治  / 125

第三十七章 中世纪的世界  / 130

第三十八章 中世纪的贸易  / 136

第三十九章 文艺复兴  / 142

第四十章 表现的时代  / 153

第四十一章 地理大发现  / 158

第四十二章 佛陀与孔子  / 170

第四十三章 宗教改革  / 178

第四十四章 宗教战争  / 186

第四十五章 英国革命  / 199

第四十六章 势力均衡  / 212

第四十七章 俄国的兴起  / 216

第四十八章 俄国与瑞典之争  / 222

第四十九章 普鲁士的崛起  / 226

第五十章 重商主义  / 229

第五十一章 美国独立战争  / 233

第五十二章 法国大革命  / 240

第五十三章 拿破仑  / 251

第五十四章 神圣同盟  / 261

第五十五章 强大的反动势力  / 270

第五十六章 民族独立  / 276

第五十七章 机器的时代  / 291

第五十八章 社会革命  / 299

第五十九章 奴隶解放  / 304

第六十章 科学的时代  / 309

第六十一章 艺术  / 313

第六十二章 殖民扩张与战争  / 323

第六十三章 一个崭新的世界  / 330

第六十四章 继往开来  / 337

漫画年表  / 338


《哲学简史》

第一章 开篇 / 001

第二章 苏格拉底之前 / 005

第三章 雅典 / 049

第四章 希腊化时代 / 109

第五章 早期基督教 / 131

第六章 经院哲学 / 153

第七章 近代哲学的兴起 / 189

第八章 不列颠经验主义 / 237

第九章 启蒙运动与浪漫主义 / 259

第十章 功利主义及其以后 / 293

第十一章 当代 / 321

结束语 / 350


精彩书摘



《人类简史:听房龙讲人类的故事》

房龙的生平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Hendrik Willem van Loon),于 1882 年出生在荷兰的鹿特丹,从小家境较为富裕,兴趣爱好非常广泛,对历史、地理、船舶、绘画和音乐等都有所涉猎。1902 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读书,1905 年获学士学位。 1911年,又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学习,后获博士学位。

早年,房龙的生活并不好,经济也比较捉襟见肘。在上大学期间,先后从事过教师、编辑、记者和播音员的工作。因为经济的原因,他听说出书可以赚钱养家,便一头扎进出版圈。他热烈地期盼能出本畅销书维持生计,但一开始并不顺。他开始选择了一个大家都不看好的历史题材来写,他的的第一部著作《荷兰共和国的覆亡》,凭借其新颖的风格颇受书评界的欢迎,但读者却并不买账, 销量非常不好,据统计销量只有不到700 本。当时曾有出版商挖苦他说:“恐怕公交车司机都比你这个写历史的赚得多。”由于图书销量惨淡,房龙梦想以 出书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现在也破灭了。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更加努力工作,努力赚钱。

1920 年,房龙应出版商的要求写作了《古人类》,销量比之前好了很多,但却并不足以扭转他的经济状况。这时,有书评家开始预言:“要是历史都这么写的话,不久,历史书将名列畅销榜。”有位可以说改变房龙命运的出版商——霍雷斯·利弗奈特——独具慧眼,也认可了这一观点,并与房龙签约,开始撰写《文明的开端》。这本书可以说是一经出版,立即得到了市场的好评,销量大增。房龙的经济状况也得到了改善。自此,房龙便一发不可收拾,自1921年到1935年,陆续创作了多部畅销书,其中以《圣经的故事》《人类的故事》 《宽容》等著名。

在房龙与出版商合作的这十年中,房龙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写作也顺风顺水,经济状况也大为改善,分别在美国和欧洲购置房产。由于不再受经济的制约,房龙开始从事自由创作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了,直到逝世。

房龙这一生,结过三次婚。第一次是 1906 年,他与来自马萨诸塞州一位来自上流家庭的小姐结婚,育有两子。第二次是1920年,与第二任妻子(昵称“吉 米”)结婚。之后,还有第三段婚姻,具体年份不祥。

房龙身高达 2.08 米,非常胖,所以有“大象”的绰号。因长期从事写作,房龙患有神经衰弱。此外,也因为他身体太胖,使得他的身体状况并不是很好,最后死于心脏病发作。


第一章 人类历史舞台的形成

人类生活在一个巨大问号的阴影之下


我们是谁?

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要到哪里去?

凭着坚韧的勇气与毅力,人类渐渐地将这个问题推向那遥远的边界,推向地平线之外,希望在那里,我们能够找到答案。

可是迄今为止,我们还未走远。

我们知道的仍然不多,但是我们能以相当精确的程度,推测出很多事情来。

在这一章,我要告诉你们,人类历史是如何搭建这个舞台的。如果我们以这样长的直线来代表动物生命存在于地球上的时间,那么在它下面的这条短线 则表示人类(或多少类似人类的生物)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

人类是最后出现在地球上的,却是最先学会用大脑去征服大自然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研究的是人类,而非猪、狗、马或其他动物的原因。尽管在这些动物身后,同样也有许多非常有趣的历史发展进程。

最初,我们居住的星球(就目前所知),是一个燃烧着的巨大的火球。可相对于浩瀚无垠的宇宙,它只不过是小小的烟云。几百万年过去了,星球的表面发生了爆炸,并覆盖上了一层薄薄的岩石层。在这片生机全无的岩石之上,雨水如无尽的洪流一样无休无止地下着,将坚硬的花岗岩慢慢地磨蚀掉,并把碎石尘屑带入了藏在冒着热气的高崖间的峡谷里。

最后雨过天晴,太阳破云而出。就是这个可爱星球上的那些小水坑逐渐扩展成了东西半球的巨大海洋。

随后某一天,最美妙的奇迹 出现了。这个死气沉沉的世界孕育着新的生命。第一个活着的细胞漂 浮在海水之中。

它就一直毫无目的地随波逐 流了几百万年,但是在此过程中,它慢慢地养成了自己的某些习性。 这些习性使它在环境恶劣的地球上 能够更好地存活下来。其中一些细胞觉得待在黑暗的湖泊和池塘的底部是最舒适的,于是它们在洪流从山上带下来的黏土中扎下根,成为植物。另外一些细胞则更喜欢四处游荡,它们长出了奇形怪状的像蝎子一样的腿,开始在海底爬行。在它们身边的是植物和白绿色的像水母一样的东西。还有一些细胞,身上覆着鳞片,它们凭借游泳似的动作四处游动,寻找食物。慢慢地,它们变成了海洋里繁若星辰的鱼类。

与此同时,植物的数量也在不断滋长,于是它们不得不寻找新的居住地,而在海底已经没有更多的空间了。为了生存,它们不得不开辟新的栖息地,在沼泽和山脚下的泥岸上安起了新家。每天早晚的潮汐浸泡着这些植物,让它们品尝到故乡的咸味。其他时候,它们只能学习如何适应不舒适的环境,争取在地球表面的稀薄空气里生存下去。经过几百年的磨炼,它们终于学会了如何在 空气中生存,就像以前在水中一样。它们的体形也在长大,变成了灌木和树林。最后,它们还学会如何开出美丽的花朵,吸引忙碌的大黄蜂和小鸟儿来将自己 的种子带到远方,使整个陆地都布满碧绿的原野和大树的浓荫。与此同时,一些鱼类也开始迁离海洋。它们学会如何用鳃和肺同时呼吸。我们称这些小动物为两栖动物,意思是,它们在水里和陆上都能自由地生存。你在路边看见的那只青蛙就可以告诉你有双重生存环境的两栖动物穿梭于水陆之间,是多么的快乐。

自从离开了水,这些动物越来越适应陆地上的生活环境。其中的一些成了爬行类动物(那些像蜥蜴一样爬行的动物)。它们与昆虫一起分享森林的寂静。后来,为便于更迅速地在松软的土壤上行走,它们的四肢不断进化,体形也相应地长大,直到整个世界到处都是它们庞大的身躯。它们的身体通常有 9~12 米左右长,如 果它们跟大象一起玩耍,就如同体形壮硕的大猫逗弄小猫仔一样。这些庞然大物在《生物学手册》中被称为鱼龙、斑龙、雷龙等,它们属于恐龙家族。

后来,这些爬行家族的一些成员开始选择在树顶上生活。它们的腿不再用来行走,而是帮助它们在树枝间快速跳跃。跳跃已经变成了树上生活的必须技能。于是,它们身体两侧和脚趾间的部分皮肤逐渐变成一种类似降落伞的肉膜,这些薄薄的肉膜上又长出了羽毛。它们的尾巴也变成了方向盘。它们可以在树林间自由地飞翔,最终进化成真正意义上的鸟类。

后来,一件神秘的事情发生了。所有这些庞大的爬行动物在短时间内全部灭绝了。我们不知道死亡的原因,也许是由于气候的突然变化,也许是因为它们的身体长得太大,以致行动困难,无法游泳、行走和爬行。它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肥美的蕨类植物和树叶近在眼前,却无法吃到,活活饿死。不管是什么原因,统治地球数百万年的爬行动物王国就这样覆灭了。

……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畅销套装:世界简史+中国简史+人类简史+哲学简史(套装全四册)”之外的其他书籍的详细简介,内容力求详实、自然,不带有任何AI痕迹。 --- 书目概览:探索未知的知识疆域 当我们谈论历史与思想的宏大叙事时,人们往往首先聚焦于那些构建了我们对过去和自身理解的基石性著作。然而,知识的海洋浩瀚无垠,总有其他同样引人入胜、深度非凡的领域等待我们去发掘。以下为您精选几部在不同维度上拓展我们认知边界的力作,它们并非您提到的那套畅销组合,却各自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扎实的考证,为求知者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 --- 一、 《万物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 作者:比尔·布莱森 (Bill Bryson) 这不是一本聚焦于人类文明或特定地域的编年史,而是一次对整个宇宙、地球乃至生命起源的百科全书式巡礼。布莱森以其标志性的幽默、敏锐的观察力和近乎顽固的好奇心,将复杂的科学概念——从宇宙大爆炸的余晖到原子内部的微观世界,再到生命在地球上艰难的演化历程——转化为极其生动、引人入胜的故事。 核心内容侧重: 本书的魅力在于其跨学科的广度。它不满足于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探讨了科学发现背后的“人”的故事。读者将跟随作者的脚步,探访那些发现科学真理的伟大(有时甚至是荒谬)的先驱者们。例如,你会读到关于地质学之父詹姆斯·赫顿如何通过观察苏格兰的岩层来理解地球的深厚时间尺度;或者探究为什么恐龙会突然消失。 布莱森巧妙地平衡了科学的严谨性与叙事的趣味性。他会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解释量子力学或板块构造理论的复杂性,让那些原本望而生畏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天文学知识变得触手可及。书中充满了对人类探索精神的赞颂,同时也毫不留情地揭示了科学发现过程中遭遇的误解、偏见乃至荒唐的巧合。对于希望建立一个全面、宏观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绝佳的选择,它成功地将一个“简史”读出了史诗般的厚重感。 --- 二、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作者:贾雷德·戴蒙德 (Jared Diamond) 如果说《人类简史》探讨的是人类认知和社会的抽象演变,那么戴蒙德的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则试图以环境地理学的视角,回答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为什么是欧亚大陆的民族征服了美洲、澳大利亚和其他地区,而非相反?本书摈弃了种族优越论,深入挖掘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轨迹的决定性影响。 核心内容侧重: 戴蒙德的论证结构严密,逻辑层次分明。他将人类社会发展差异归结为一系列可追溯的环境因素: 1. 作物的驯化: 欧亚大陆拥有更多易于驯化的高产作物(如小麦、大麦)和牲畜(如牛、猪、马),这为定居生活和剩余食物的积累奠定了基础。 2. 地理轴线的影响: 欧亚大陆的地理轴线大致是东西走向,使得气候带相对一致,动植物和技术更容易在广阔的区域内传播。相比之下,美洲和非洲的南北走向阻碍了信息的快速扩散。 3. 病菌的演化: 长期与大型驯化动物接触,使得欧亚人群体内产生了对特定病菌的免疫力。当欧洲殖民者将这些“旧世界的瘟疫”带到新大陆时,对原住民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这远比枪炮和钢铁本身更具杀伤力。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宏大的因果链条分析。它不讲述具体的历史事件,而是构建了一个跨越万年的生态社会学模型,解释了为什么有些社会能够率先发展出复杂的政治结构、书写系统和先进的技术。阅读它,能让人跳出传统的民族中心主义视角,以一种更广阔的、地球尺度的眼光来审视人类历史的不均衡性。 --- 三、 《娱乐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Public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Show Business) 作者:尼尔·波兹曼 (Neil Postman) 与前两本书侧重于“过去”的解释不同,波兹曼的这部经典著作犀利地剖析了“现在”——我们所处的媒介环境如何重塑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公共话语的质量。本书并非批判电视本身,而是批判一种媒介形态对信息传播的根本性颠覆。 核心内容侧重: 波兹曼的核心论点在于,印刷时代的理性、逻辑和深刻的辩论,正在被电视(或更广泛地说,视觉化、碎片化的娱乐媒介)所取代。他将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恐惧统治下的信息压制)与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通过娱乐麻痹人民)进行了对比,明确指出我们正沿着赫胥黎的预言前进。 在印刷文化中,信息必须经过复杂的阅读和思考过程才能被吸收,这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专注力。然而,当信息被转化为视觉符号和快速剪辑的片段时,其内容和语境变得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观看”的愉悦感和即时满足感。 本书细致地分析了新闻报道、政治竞选、宗教布道甚至严肃的教育内容是如何被“娱乐化”的。例如,他指出,新闻不再是关于公民参与的严肃议题,而是一系列互不关联的、旨在提供感官刺激的“小故事”。这本书是理解当代信息社会运作机制、警惕媒介对认知侵蚀的必读之作。它迫使读者反思:我们是否为了方便和乐趣,牺牲了深度思考的能力? --- 总结 这三部著作各自代表了知识探索的不同维度:《万物简史》拓宽了我们对自然世界的敬畏与理解;《枪炮、病菌与钢铁》提供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差异的深层地理环境解释;而《娱乐至死》则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当代思维和公共话语是如何被媒介技术重塑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简史套装”互补的知识体系,值得每一位渴望全面认知世界的读者细细品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排版和装帧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分量十足,而且纸质手感极佳,内页的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适。我特别喜欢那种书籍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尤其对于这种厚重的历史著作来说,更是让人觉得物有所值。装帧设计上,每一本书的封面风格既有统一性,又不失各自的特色,色彩搭配沉稳而不失大气,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拿到这套书,我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其中一本,发现即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我这种喜欢一口气读完一本大部头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书脊的处理也很有心思,折叠顺畅,不用担心因为反复翻阅而损坏。总的来说,从外在的硬件条件来看,这套书完全达到了收藏级别的标准,让我对即将开始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

评分

坦白说,我以前对“简史”这类书籍抱有一种警惕,总觉得“简”必然意味着“失真”或“肤浅”。但这套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并非是教科书的删减版,而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知识盛宴。作者在有限的篇幅内,精准地提炼出了每个历史阶段最核心的转折点和最具代表性的思想成果。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回味某个精彩的论断,那种茅塞顿开的感觉,远胜于啃那些厚达几百页却抓不住重点的学术专著。它成功地将那些原本高高在上、难以触及的知识点,用一种极其亲民且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展现出来,让人感觉学习历史和哲学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一场充满乐趣的智力探险。

评分

我一直对宏大的历史叙事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很多时候,市面上的历史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堆砌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要么又过于通俗化,为了追求故事性而牺牲了严肃性。然而,当我接触到这套书时,我发现它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作者的叙事功力非常了得,能够将复杂、跨越千年的历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让读者在跟随时间线的过程中,不会感到迷失方向。更难得的是,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挖掘了事件背后的驱动力和深层逻辑,让历史仿佛活了起来。读完其中一册,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深度旅行,对人类文明的演变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刻的认识,而不是停留在对帝王将相的简单了解上。

评分

对于一个像我这样,习惯于碎片化阅读的现代人来说,这套书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我能够沉下心来,进行一次系统性的知识重构。它的内在逻辑性极强,前后的衔接非常自然,即便中间被打断几次,重新拿起书本时也能迅速找回阅读的节奏和状态。我特别欣赏其中对思想流变的那种细腻描绘,它不仅仅是讲述“发生了什么”,更着重于探讨“人们是如何思考的”。这种对人类心智演化过程的关注,让我对我们这个物种的潜能和局限性有了更深的体悟。总而言之,这是一套能够切实提升个人认知水平的宝藏读物,推荐给所有渴望深度思考、不满足于表面知识的求知者。

评分

这套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局限于单一的地域或文明,而是以一种全球化的视野来审视人类文明的进程。这种“拉高视角”的写作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不同文化冲突与融合时的那种客观和中立的态度,没有预设立场地去褒贬任何一方。它教会了我如何从更广阔的维度去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认识到今天的许多社会现象和文化差异,都有着漫长且复杂的历史根源。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新闻、看国际局势时,都有了更深层次的背景知识作为支撑,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是阅读这套书最大的收获之一。它培养了一种批判性思维,让我不再轻易接受表面的论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