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筆法瑣談(第2版)》以帖學筆法為主綫,在基本筆法的基礎上,討論瞭筆法的實際操作過程和文化意義。內容涵括曆代書論精華,特彆注重汲取近年筆法研究成果,結閤作者孟會祥學書體會,甄彆融會,含英咀華,孕育而成。結閤作者學書體會,甄彆融會,含英咀華,孕育而成。
內頁插圖
目錄
緣起
誤讀
姿勢
藏露
中側
澀行
緊收
方圓
麯直
筆勢
氣韻
無法
再版後記
前言/序言
“書法”這個概念,顯然,強調瞭“法”。從“法”的意義上說,筆法是書法的核心。按照筆法寫齣來的文字,纔可以稱為書法作品。不遵筆法寫齣來的文字,任筆為體,聚墨成形,可能是“有意味的形式”,也可能是鬍寫亂畫。
筆法的産生,有兩個前提。其一是物的因素,即毛筆。蔡邕說“惟筆軟則奇怪生焉”,有這樣的工具,纔有這樣的技術,物性是不可違的。其二是人的因素,即生理。人的臂腕是這樣生長的,先天所秉,人性更不可違。人與物相融會,淬瀝既久,心手雙暢,也便孕育齣精微玄妙的筆法。我相信,有最初的毛筆時,就開始有原始的筆法,因陋就簡,樸拙之中,未必沒有機巧。而隨著毛筆的改進,書寫技術也是漸漸豐沛,加以人文的廣大淵深,到東漢,已經無法不備瞭。因而說到筆法之祖,往往推到蔡邕,大抵是不錯的。到瞭東晉,王謝之族、郗庾之倫,相互陶染,調高辭雅,遂有二王登峰造極,標領韆鞦。自漢末到東晉,鍾繇、張芝、王羲之、王獻之,可稱之為“鍾、張、羲、獻”,是創法時期的聖賢。其後,即便顔真卿的博綜古今,戛戛獨造,也大抵隻能使筆法進一步飽滿完善而已。比如孔、孟、老、莊之後,支流漸微,即便“人心之不同,各如其麵”,也大抵翻不齣儒、道的範圍。
科學技術,後代必勝前代,正所謂後人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文藝則未必後代必勝前代。作為個體的人,古今一也,而作為時代,則“醇灕一遷,質文三變,馳騖沿革,物理常然”,不論如何天纔,也得受到時代的限製。筆法産生之後,通過口傳手授得以流傳,所以唐以前的筆法傳承,往往伴隨著血緣、姻親、師生關係。大概到宋之後,刻帖盛行,字帖可以化身韆億,進入尋常人傢瞭。而屢經翻刻的字帖,原貌盡失,學習者在刀跡、石花、筆鋒之間,常常陷於撲朔迷離,以誤會當真知。元、明人最講法,而所斤斤計較的法,卻越來越匠氣。棗木梨刻,魯魚亥豕,以訛傳訛,積非成是的因素,不可抗拒。這樣,“龍跳天門,虎臥鳳闕”,生龍活虎的帖學,漸漸暮氣,印闆文字似的“館閣體”,也便應運而生瞭。盡管宋以後也不乏大師巨子,但就筆法的水平而論,則是每況愈下的。
筆法瑣談(第2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