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03
中国母亲和她的英式男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这位漂泊海外的家庭主妇,因她对华人社区的贡献,在白金汉宫被查尔斯王子授予“员佐勋章”。
★这位平凡的母亲,尽了一切努力来培养儿子,最终将孩子送进剑桥大学。
★这位中国的母亲从来没有一丝想要放弃自己的一切,靠儿子实现她实现不了的梦想的想法。她一直努力以一个坚定地追求梦想的母亲形象给儿子树立榜样。
★当儿子逐渐长大,把当地社会的挑战带回家的时候,又给了她机会去反思和改变自己固有的理念。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女性不放弃自我、勇敢行动的力量,看到了一个母亲为养育新生命破壳觉醒、不枉为“母亲”这个角色的力量。
这是一本女性励志、家庭教育的图书,讲述的是一位叫杨卉的普通中国女子在英国二十四年的时光里,如何磨砺自己,不断提升自己,并因为对英国华人社区的贡献而获得授勋;一名在中国家庭教育和英国学校、社会教育中长大的男孩博文,从胆小、怯懦、孤独到最终考进剑桥大学。这对母子在文化碰撞、交融中共同成长,重塑彼此生命的价值。
杨卉,内蒙古呼伦贝尔人,吉林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本科毕业,1993年以陪读身份移居英国北爱尔兰,并获得英国奥斯特大学MBA,因为她对华人社区的贡献被查尔斯王子授予“员佐勋章”,其子博文考入了世界名校——剑桥大学。她在英国已有近20年的中国大陆留学生招生工作经验,曾接受BBC和中央电视台华人世界的采访报道。
麓雪,1987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2015年清华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进修班毕业,从业传媒30年,曾为山东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主持人。她致力于以母亲自我教育与女性生命成长、以儿童生命成长教育为主的采访与写作,著有《杨文教子》《苦茶》等书,策划出版畅销书《和儿子一起成长》。
作为吉林大学的优秀校友,面对中英两国教育理念的巨大差异,作者以开放的态度和理性的思考,为自己的孩子营造了良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同时,作者又以不断自我革新和与时俱进的人生态度,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幸福。面对日益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新时代,相信作者的故事与感悟会为我们带来有益的人生哲理与思考。
——杨振斌教授 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吉林大学校友会理事长
一位华人母亲,秉承中国文化传统,在西方的人文环境里,把儿子培养为成功的英国绅士,这是一个关于教育、关于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励志故事。
——李孝廉 西安理工大学校长
尼采说过:“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外一个名字。”这本书把一位普通母亲漂泊海外个人奋斗的心路和培养孩子成人成才的历程呈现给我们,让人读后感动而振奋。一名女性创造生活奇迹的动力不仅来自“为母则刚”的本能,更来自因梦想而激发出来的智慧和坚持。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融,东西方教育观念的冲突互嵌,是这对母子成长的背景和舞台。个人小家演绎时代之风景,杨卉和她儿子的故事也是千万个移居海外优秀华人生活的缩影。
——刘艳 英国北爱尔兰奥斯特大学孔子学院院长
这是一个有梦想、有抱负的职场女性成功培育出优秀孩子的故事,引人深思,值得一读。
——马军博士 清华大学科研院海外部主任
PART I 英式男孩
1 家,生命的起点
迎接新生命
与儿子的第一场分离
被子里的哭声
姥姥的爱
他的孤独令我心痛自责
帮孩子交朋友
我家的Party
一架老钢琴
父亲的馈赠
2 成为自己
请把我的三明治弄薄一点
别墅里的猫和逻辑思维
朋友与阅读之路
从小就做大题目的作业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无论孩子的想法多离谱,老师从来不说“ 你的想法错了”
校长亲自给博文寄来贺卡
和朋友出去玩是浪费时间吗
活着是为了什么
放弃什么,选择什么,谁来决定
我自己的人生自己作主
低调是魅力的一部分
善良,是一种高级智慧
三岁孩子的Lady First
我们欠孩子们一堂爱情课
欣赏与敬畏生命
PART II 中国母亲
3 为人母者
他是我生命中的领跑者
父母说的都是对的
向“ 伟大的母亲”说再见
完美母亲剥夺孩子的“ 自我效能”
不做控制型母亲
4 遇见自己
小城女孩的星夜
学非所长,学非所爱
初入职场,身心俱疲
随夫西行
独在异乡为异客
我吃的竟是鸟食
我的生活,像走进了“ 黑暗树篱”古路
站在内心深渊的边缘
儿子的小手拯救了我
有学历≠有能力
尴尬的误会
终于有扇打开的窗
总有一些事,是你所擅长的
白金汉宫里的中国红
We can do it !活着就得要有这股劲儿
PART III 教育对话
5 杨卉和麦瑟底中学校长的对话
我们常常提醒学生,不要急于“ 长大”
6 杨卉和博文的对话
人生远远不止考试
没有一种万能和绝对正确的教育体制
不断地帮助孩子做正确的决定
恋爱本身也是学会和人打交道
7 杨卉和国内母亲的对话
孩子在考试前还过度玩游戏,应该怎么处理
男孩开始独立的时候,妈妈该如何应对
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做到重要事情重点做
如何发现并培养孩子的特长
如何陪伴孩子度过青春期
PART IV 时光的记忆
后记 “ 中国式逆袭”背后的家庭文化资本
比考入名校更值得关注的能力
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努力给他创造了一个不设限、开放性的教育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机对他进行常识教育,不断训练他的社交能力。这些,都给了孩子增强创造力、沟通力的机会。
我接触过很多国内的中产阶级家长,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有着各种焦虑,用尽各种办法“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对教育投入的无止境攀比,让家长更多地把期待和压力放到了孩子身上,家长把孩子往各种培训班里一放了之,而自己只负责赚钱,为各种课外班付费。在我看来,家庭教育固然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但物质条件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孩子小时候更是如此。家庭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养成过程,在日常生活中养育孩子的点滴,考验着父母的教育能力。我认为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线,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环境、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愿不愿意为孩子付出陪伴他的时间,父母的付出、耐心、认知和经历,决定了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
哪里的生活都不容易,当年我们是从生存的压力下抬起头,改变了我们传统的家庭教育,和孩子一起成长并做孩子的领跑者。这不仅仅是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做父母的对自我的再教育。
英语中有个词组Social Skills,中文直译是“社交技能”,但更确切的说法则是“怎么和人相处”。 在国外,很多华人家长在培养孩子读书、音乐等兴趣爱好方面,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有些孩子也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很多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比起当地的孩子在社会交往和活动能力方面还是存在明显不足,工作之后也影响了他们的发展。也有不少国内的家长找我“取经”,谈了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烦恼。我发现我们华人传统思维中一个很重要的框架需要突破,那就是我们从小太注意给孩子灌输知识,过分注意分数而忽略了常识的教育。家长从孩子进入幼儿园起就开始关注孩子背了多少唐诗宋词,会算几位数的数学运算等等,但对孩子是否了解这个世界,是否懂得文明社会的基本行为规则,并不在意。
我们的孩子将来总归都要去社会上历练的,现代社会所青睐的人才,需要具有团队精神,更能够客观对待来自不同方面的意见,能够承受自己所应承担的角色的压力,能够在人际交往中享受到与人交往的快乐和团队协作的力量。他们需要知道什么是好的行为,怎样和他人相处,怎样和自己相处,认同人类普世价值中的礼貌和友善、诚实和坦率、帮助和给予,能够理解和关爱他人,能够沟通和解决问题,懂得与他人分享……这些人与人相处、合作的基本常识,孩子们需要在成长的实际体验中学到。
一个孩子在与人交往中,学会尊重而不是压抑自己的感觉,学会用理性的方式看待和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找到人生的自处之道和与人的相处之道,这些是比考入名校更值得关注的能力。
和儿子互为生命的领跑者
在英国的二十四年,是我和儿子在中西文化、教育的碰撞、融合中,共同成长的岁月。他从一个胆小、怯懦、孤独、在公众场合不敢说话的小男孩,成长为一个学业优异、开朗乐观、低调、善良、富有自信心同理心的“学霸”“暖男”;我从一个抑郁、脆弱、敏感的陪读主妇到拥有自己的事业,感到再没有什么挫折能打倒自己的职场女性。
我和儿子互为生命的领跑者。
我和我的先生都是在中国传统教育中长大的,我们自己在特定的时代和文化系统中日积月累起来的经验,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包括抚育后代的方式和一些观念,都无法适应孩子在英国的成长需要,也无法帮助我们自己融入英国的社会。为此,我迷茫过,困惑过。
很多身处两种文化中的华人和我一样,对于如何教育下一代以及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定位很迷茫。想要融入当地主流社会是相当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我虽然当时是以陪读身份跟随我的先生去的英国,但即使是在最绝望的时候,我也从来没有想过要依附于我的先生。虽然我尽了一切努力来培养儿子,可我从来没有一丝的想法要放弃自己的一切靠儿子实现我实现不了的梦想。我一直努力以一个坚定地追求梦想的坚强母亲形象给儿子树立榜样。当儿子逐渐长大,把当地社会的挑战带回家的时候,又给了我机会去反思和改变自己固有的理念。如今回望那些走过的路,作为一个女人、一个母亲,真的是无悔而欣慰。
如果让我在知天命之年说说自己过往人生的最大感受,我有几点分享:人生各种角色,只要你认真地努力过、坚持过,那些过程都是宝贵的。作为女人,不要过早地放弃自我。十八不一定是一朵花,五十也不是“豆腐渣”。关键在于生命的状态,颓靡或蓬勃,枯萎或绽放,都是自己的选择。作为父母,别再以“ 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还多”自居。你“吃过的盐”不一定是孩子未来要“走过的路”。在今天这个时代环境中,父母要接受自己和孩子之间新旧观念的不一致,承认孩子很多时候是父母的老师。父母不可以再像祖辈的父母一般,让孩子的社会化训练在老一代的严格控制下进行。他们不再会完全沿袭父母的生活之路,更多的是以他们自己年轻的心灵,去探寻和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精神和文化。所以,父母养育方式和文化传承的意义,就是帮助他成为他自己,并在这个过程中虚心向孩子学习,彼此助力。对父母来说,这是养儿育女最大的“福利”——你有了上帝派来的特殊“ 老师”。
这些切身的体验,成就了儿子博文,也让我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蜕变。
其实所谓蜕变,都会有一个痛苦而艰难的过程。当一个人传统的文化架构、生活习性、教养方式等受到来自周围社区环境、孩子“ 反叛”等挑战时,等于是对过往自我的否定。这种否定不管是来自外部或者你自己,都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恰恰是突破自我传统、反省自我、蜕变自我、更新自我的时机。
觉醒和行动,因此而开始。
我经常听很多比我年轻的女人说:“哎呀,你们孩子大了,终于熬出来了,真羡慕啊!我还得再熬几年啊。”我是母亲,我能理解一个母亲养育孩子的辛劳,甚至焦虑。但同时也慨叹:唉,母亲如果能在养育儿女的艰辛里,还能觉知孩子不仅仅是来要吃要喝要爱要陪伴的,他/她还是上帝送给女人的生命大礼——是母亲认识生命、懂得生命最好的“老师”,这样的母亲一定会更为从容。
生命影响生命,血脉相连,骨肉至亲,还有什么比这一程相伴相携更值得珍惜!
二十二年,儿子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成长为一个蓬勃热情的男子汉,而我自己也从一个传统的中国女性,完成了多元文化之下的国际化思维的转变。
中国母亲和她的英式男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