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空间中理解时间 从区域社会史到历史人类学

在空间中理解时间 从区域社会史到历史人类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世瑜 著
图书标签:
  • 空间史学
  • 时间观
  • 区域社会史
  • 历史人类学
  • 文化史学
  • 社会史学
  • 历史地理学
  • 人类学
  • 历史研究
  • 空间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884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2168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博雅撷英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76
字数:48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在空间中理解时间:从区域社会史到历史人类学》收录了赵世瑜教授近十年来进行社会史研究的新成果,作者意在重申他对于区域社会史之方法论意义的论说,以及借由人类学视角下区域社会的探讨,达致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新阐释,从而解释了历史人类学的含义。

内容简介

  《在空间中理解时间:从区域社会史到历史人类学》系《狂欢与日常》及《小历史与大历史》二书的续集,书中的个案从山西的村落、市镇,到明清时期的整体变化,从北方边塞到西南边陲,既寻找区域历史过程的“历史性时刻”,也梳理长时程中的连续性。本书是作者近10年来的论文结集,贯穿了对在一个具体空间的社会结构形成的时间过程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历史过程(时间)只有在特定的空间中才能得到理解的认知。通过书中的个案,作者意在重申他对于区域社会史之方法论意义的论说,以及借由人类学视角下区域社会的探讨,达致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新阐释,从而解释了历史人类学的含义。

作者简介

  赵世瑜,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文学博士。先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史、区域社会史、历史人类学。先后出版《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国现代民俗学思想史论(1918—1937)》《吏与中国传统社会》等著作,《欧洲史学新方向》等译著及论文百余篇。

目录

目录

叙说: 从区域社会史到历史人类学1
以明清为基点: 时间上的连续性
从明清史看宋元史
——倡导一种“连续递进”的思考方法17
卫所军户制度与明代中国社会
——社会史的视角50
“不清不明”与“无明不清”
——明清易代的区域社会史解释78
多元的时间和空间视域下的19世纪中国社会
——几个区域社会史的例子103
“中心”·“边缘”·全球史: 空间上的连续性
在中国研究: 全球史、江南区域史与历史人类学119
时代交替视野下的明代“北虏”问题131
重观东江: 明清易代时期的北方军人与海上贸易155
明朝隆万之际的族群关系与帝国边略183
连续性与“历史性时刻”: 山西之例
晋祠与熙丰新法的蛛丝马迹201
从贤人到水神: 晋南与太原的区域演变与长程历史
——兼论山西金元时期与清中叶这两个“历史性时刻”218
圣姑庙: 金元明变迁中的“异教”命运与晋东南社会的多样性243
村民与镇民: 明清山西泽州的聚落与认同266赤桥村与明清晋祠在乡村网络中的角色303
族群、地域及其“历史性时刻”
目录在空间中理解时间“岭南”的建构及其意义323
从草原传统到汉人文化的建构
——从明初军户的垛籍谈起339
从移民传说到地域认同: 明清国家的形成349
身份变化、认同与帝国边疆拓展
——云南腾冲《董氏族谱》(抄本)札记369
图像如何证史: 一幅石刻画所见清代西南的历史与历史记忆384
康熙《滇南盐法图》与山水地图的意义415
亦土亦流: 一个边陲小邑的晚清困局433
民国初年一个京城旗人家庭的礼仪生活
——一本佚名日记的读后感456
观察与思考
西樵山: 近世广东史之景观象征
——读《南海县志·序》有感479
锦屏—清水江文书在重建中国历史叙述上的意义487
旧史料与新解读: 对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再反思494
河东与河西: 三十年来的新史学
——帕拉蕾丝-伯克:《新史学:自白与对话》启示录502
在历史中发现族群,于草野间审视朝廷
——读《帝国之于边缘——现代早期中国的文化、族群性
与边界》522
附录从田野中发现历史: 民间文献、传说故事的知识考古531
后记569
《时间的回响:地方的织锦与人类的足迹》 这部著作深入探索了时间在人类社会经验中的多重维度,它并非仅仅是一个线性流逝的物理概念,而是与地域的特殊性、地方的记忆以及人类群体的生活实践紧密交织的动态存在。本书将目光投向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视的角落,通过精细的区域社会史研究,以及更广阔的历史人类学视野,揭示时间如何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被感知、被构建、被书写,并最终塑造着个体的生命轨迹与群体的历史进程。 第一章:地方叙事的时空肌理 本章聚焦于“地方”作为时间载体的独特性。我们认为,每一个地方都承载着其独特的时空肌理,这是由其地理环境、历史变迁、社会结构以及文化传统共同塑造的。从山川河流的亘古不变,到城市街巷的世代更迭,时间在地方的物质形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本书将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案例研究,展现地方性叙事如何将时间具象化,例如,某个村落的祭祀仪式中蕴含的家族记忆与祖先崇拜,某种地方性节令的变迁折射出的农业社会生产方式的演进,又或是某个特定区域的建筑风格如何体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功能与审美观念。 我们将审视那些口头传统、地方志、碑刻文献以及物质遗存,这些往往被主流历史学所忽略的“微观”证据,实则蕴藏着丰富的时间信息。地方性的时间体验,常常是循环的、周期性的,与自然节律、农事活动、宗教庆典等息息相关。这种体验与工业化、现代化的线性时间观念形成鲜明对比,也为我们理解人类多样化的时间观念提供了重要的切入点。我们不满足于简单地描述地方的“现在”,而是要挖掘其“过去”如何在“现在”中回响,以及“未来”的预期如何影响着当下的行动。 第二章:记忆的炼金术:地方如何成为时间的容器 记忆是连接过去与现在、塑造未来的关键。本章将深入探讨地方如何在社会群体的集体记忆中扮演“容器”的角色。地方的记忆并非静态的、统一的,而是动态的、协商的、充满张力的。它通过物质空间(例如,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纪念碑、古战场)、社会实践(例如,节日庆典、民间传说、家族史)以及文化符号(例如,地方戏曲、民歌、图腾)等多种途径得以传承和再现。 我们将分析,当一个地方的集体记忆被构建、被传播、被遗忘或被重塑时,其中隐藏着怎样的权力关系和社会互动。例如,地方精英如何通过官方话语和公共纪念物来塑造对历史的集体认知,又如何通过教育和媒体来影响年轻一代的记忆。反之,边缘群体又如何通过非正式的叙事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保留和传递属于自己的历史片段。本书将借鉴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剖析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相互作用,以及记忆的“炼金术”——如何将零散的事件转化为具有意义的时间叙事。 我们将关注地方性记忆的“物质化”过程,即记忆如何通过具体的载体得以固化和传承。例如,一份古老的契约,一枚家族的信物,甚至是一棵老树,都可能成为承载着悠久历史的“时间胶囊”。通过对这些物质证据的细致解读,我们可以追溯地方社会生活的变迁,理解不同时代的人们如何感知和处理时间。 第三章:时间的社会维度:身份、权力与日常生活 本章将把目光从地方转向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探讨时间如何与社会身份、权力结构以及日常生活的实践相互关联。我们认为,对时间的感知和利用,是社会分层和权力运作的重要方面。不同社会群体,基于其经济地位、社会角色、性别、年龄等差异,对时间的体验和分配方式也截然不同。 例如,对于农耕社会中的农民而言,时间更多地被限定在季节的循环和劳作的节奏之中;而对于统治阶级或商人而言,时间可能被视为一种可以被规划、被投资、被“节省”的资源。这种时间分配的不均,往往反映了社会不平等。同时,权力也体现在对时间的“定义权”和“调度权”上。例如,国家权力通过制定历法、规定工作时间、组织大型庆典等方式,来统一和规范社会成员的时间体验。 本书将通过历史人类学的视角,分析不同文化中对“闲暇”、“工作”、“休息”等时间概念的理解差异,以及这些理解如何反映了该社会的价值观和伦理规范。我们将考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人们是如何协商、争夺、或适应不同的时间节奏的。例如,在工厂生产线上,工人们如何在这种高度规范化的时间体系中寻求个人的自主性;在家庭生活中,不同家庭成员如何分配和协调彼此的时间,以维系家庭的运转。 第四章:跨越界限的时间:迁徙、交流与历史的交织 本章将关注那些超越地域限制的时间体验,特别是通过迁徙、交流和文化传播而产生的时间的交织与碰撞。当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遇,他们的时间观念、生活节奏和社会实践也会发生碰撞与融合。 我们将研究,迁徙和移民如何为个体和群体带来新的时间体验。例如,背井离乡的移民,如何在新的土地上重新适应当地的时间节奏,又如何通过对故乡时间的怀念来维系身份认同。跨区域的贸易、宗教传播、知识交流等活动,也促进了不同时间观念的传播和相互影响。例如,西方现代时间观念的传入,如何改变了许多非西方社会的传统时间体验。 本书将探讨,历史事件(如战争、殖民、全球化)如何打破原有的时间界限,将不同区域的时间进程强行连接在一起,并由此产生新的历史叙事和时间体验。例如,殖民者带来的“现代时间”观念,如何与被殖民者固有的“传统时间”发生冲突,并最终重塑了被殖民地的社会经济结构和日常生活。我们将关注,在这些跨越界限的时间交织中,是否存在着普遍性,又有哪些独特性的痕迹被保留下来。 第五章:未来何在?时间的反思与重塑 在本书的最后,我们将回归到对时间的本质性反思,并探讨在当代语境下,我们如何重新理解和重塑时间。面对科技飞速发展、信息爆炸以及全球化加速的时代,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是否发生了深刻的改变?线性、加速的时间体验是否带来了新的挑战,例如“时间贫困”、“碎片化生活”等? 本书将鼓励读者跳出固有的时间框架,重新审视那些被主流话语所遮蔽的时间维度。我们是否有可能从地方经验中汲取智慧,重新找回那些被遗忘的、更加人本的时间节奏?我们是否能够通过对记忆的积极建构,为我们的当下和未来注入更丰富的历史意义? 我们主张,对时间的理解不应仅仅停留在学术理论层面,更需要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通过对地方叙事、集体记忆、社会实践以及跨文化交流的深入分析,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角度、深层次理解时间的框架,从而更深刻地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以及我们自身在时间长河中的位置。最终,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发关于时间本身的深刻反思,并启迪读者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更富意义的时间存在方式。 本书并非要构建一个普适性的时间理论,而是希望通过对具体地方经验的细致考察,展示时间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其丰富性和多样性。我们相信,在对“时间”的精细梳理中,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空间”的意义,也更能把握“人类”的足迹。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我有着特殊的期待,那就是它能否揭示出“时间”在不同社会群体中是如何被“制造”和“表演”出来的。时间并非总是客观流逝的物理属性,它常常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如果这本书能够出色地展示,不同群体如何通过仪式、纪念碑、甚至语言结构来实践和巩固他们对时间的集体理解,那就太棒了。比如,某个族群的口述历史是如何通过空间上的特定遗址被激活的?某个社会阶层对“进步”这一时间观念的接受程度,是否与其在社会空间中的流动性成正比?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够像一位细腻的艺术家,捕捉到那些不易察觉的“时间纹理”。这些纹理可能是不同世代间记忆的断裂与延续,也可能是抵抗主流时间框架的微小努力。这本书如果能提供这样的“显影剂”,帮助我们看清历史表象之下的时间运作机制,那么它无疑是重量级的。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如果能保持一种清醒而富有穿透力的批判性,那将是极好的。我希望它不是那种陈述事实的教科书式写作,而是充满了提问和挑战。在阅读这类涉及“空间”与“时间”这样宏大概念的著作时,读者最怕的是陷入空泛的术语堆砌。因此,我期待作者能够以扎实的田野调查或档案发掘为基础,将抽象的理论概念锚定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之中。例如,在讨论某一历史时期的空间布局时,是否能揭示出权力关系是如何被固化在街道、建筑甚至祭祀场域中的?而这种被空间固化的权力结构,又反过来如何影响了人们对未来和过去的集体想象?这种自下而上的解构,远比自上而下的理论建构更有力量。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将成为那种能让你在合上书本后,仍然对身边的一切——无论是街角的布局还是日历的流转——产生全新疑问的“思想催化剂”。

评分

初翻阅此书的目录,我感受到了一种扑面而来的学术野心和跨界融合的勇气。它似乎并不满足于在单一的史学分支内部打转,而是像一位老练的探险家,带着罗盘和显微镜,试图在历史的褶皱中寻找那些被传统史学忽视的微观脉络。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区域”概念的界定和演变部分。区域社会史往往聚焦于地理的限制如何形塑了社会结构和地方认同,而历史人类学则更关注符号、仪式和日常生活中的时间体验。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提供一个张力场,让这两种看似不同的研究范式产生对话甚至碰撞。我希望看到作者如何处理“大历史”的叙事倾向与“小历史”的细致入微之间的平衡。如果书中能深入剖析某些特定地域群体的“非线性时间”体验,例如那些在特定仪式中循环往复的时间感,或者因地理隔绝而产生的独特历史节奏,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贡献,更是一种对人类认知多样性的深刻洞察。

评分

这本书的潜力在于,它有能力打破我们对历史线性叙事的依赖,引入一种更具生态学和网络化的理解。如果它能成功地将区域的物质环境——山川河流、气候变迁——视为一种积极参与时间塑造的力量,而不仅仅是背景板,那么它就完成了一次重要的跨界融合。我关注的是那种“具身化”的历史体验:身体是如何在特定的空间中“记住”时间的?不同身体(例如,长途行走的商人身体、长期囿于宫廷的贵族身体)对时间流逝的感知是否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如果作者能通过细致的案例研究,展示出“空间体验”如何内化为一种“时间意识”,从而影响了社会行动和历史轨迹,那么这本书的贡献将是深远的。它不再是单纯的历史解读,而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感知与存在方式的精妙指南。我期待它能像一把锋利的钥匙,开启通往更复杂、更具生命力的历史理解之门。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和抽象的星空元素,立刻就把读者的思绪带入了一种对时空议题的沉思之中。书名本身就足够引人注目,“在空间中理解时间”,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物理概念的并置,更像是一种哲学层面的探讨。我期待的这本书,应该会是一次深入的、跨学科的旅程。它不应该只是罗列史料,而是要构建一个宏大的理论框架,将我们习以为常的时空观念进行解构和重塑。我希望看到作者如何巧妙地融合地理学的空间分析、社会学的场域理论,以及人类学的文化解读,来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历史叙事。如果能读到关于不同文明对“场所”和“历时性”的不同感知模式的对比分析,那将是极大的满足。比如,古代航海民族的时间感与定居农耕民族的时间感之间的差异,是如何通过他们所处的空间环境塑造的?这样的探讨,才配得上这个富有诗意的书名。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以为早已了然的历史事件的“底色”。

评分

京东图书,值得信赖!

评分

很好,值得购买的一件商品,物美质量好,京东放心购物,推荐,一百多个赞

评分

非常好的一件商品!物美价廉!!!

评分

赵世瑜的论文集,有几篇不错。

评分

五百年的光阴只是一个PIAN局,虚无时间中的人物又为什么而苦,为什么而喜呢?

评分

不错不错!!!!!!

评分

图书内容非常好,印刷质量也非常好,京东配送值得信赖!赞?

评分

价格便宜送货快,不错不错,赞一个!!!

评分

这本书内容很好,唯一缺点就是太贵太贵太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