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2-23
改變一切:氣候危機、資本主義與我們的終極命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可能是關於氣候變化一本真正誠實的書。——《時代周刊》
——地球在燃燒,冰川在融化,島嶼在消失,資本主義正在加劇氣候危機的惡化。
是逐步修復人類與自然的關係,重建完善的經濟與政治製度,還是放任自由市場貪婪無度,極端榨取地球資源?金錢與強權、政客與商人、土地與河流,氣候危機背後的種種利益角逐,本書為你一一剖析。
★勢必是繼《寂靜的春天》之後,影響深遠、引發多討論的環境著作。──《紐約時報》
——你真的瞭解全球變暖嗎?
全球變暖與碳無關,而是與資本主義有關。我們的經濟模式正在嚮地球上的生命開戰。
氣候變化是一聲文明的警鍾,是以火災、洪水、風暴和乾旱的語言傳達的強大訊息。直麵氣候變化,不僅僅是改用節能燈泡,更是與改變整個世界有關。
★2015年度全球具影響力思想傢TOP3
★2014年度觀察之書,《紐約時報》*值得關注圖書,《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觀察傢周報》年度好書,美亞書店暢銷書1名,希拉裏?韋斯頓作傢信托奬獲奬作品
關於為什麼氣候危機要求我們放棄 “自由市場”的核心意識形態,重構全球經濟,乃至重塑我們的政治體係,這本書給齣瞭睿智的解答。
無論是我們自己主動做齣改變,還是等待世界自己發生劇變,都意味著,現狀已不再是一個選項。
剋萊恩指齣,氣候變化不僅僅是納稅和醫療之外的又一個議題,更是一個警報,提醒我們修復已經多處敗壞的經濟體係。大規模降低排放是一個*佳的機會,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藉機減少不平等,重新想象我們韆瘡百孔的民主製度,重建貧窮的地方經濟。她揭露瞭氣候變化否認者們的意識形態上的絕望,未來地球工程師們彌賽亞式的妄想,以及太多主流綠色倡議者們的悲劇失敗主義。她還準確地論證瞭為什麼自由市場不能也無法解決氣候危機——更加極端、更具生態破壞性的榨取方法,和猖獗的災難資本主義一起,隻會使情況變得更加糟糕。
剋萊恩認為,要人性化地應對氣候危機,首先應當修復我們彼此之間以及與自然之間的關係。這並不是一種嚴峻的懲罰,而應當被視作一種禮物,一種實現經濟與文化轉變的催化劑,以此治愈長期以來的曆史創傷。她記錄瞭已經開啓這一過程的鼓舞人心的運動:大大小小的社區拒絕更多化石燃料的榨取,並且正在緻力於建設下一個基於再生的經濟體。
我們還來得及實現改變嗎?氣候變化正在改變一切,此外的一切尚在未知。然而,眼下,暫時,這種變化將何去何從,仍然取決於我們自己。
娜奧米·剋萊恩(Naomi Klein),屢獲殊榮的記者、專欄作傢,國際暢銷書《NO LOGO》《休剋主義》及《改變一切》作者,作品已被譯為超過30種語言。《改變一切》一書被拍攝為同名紀錄片,於2015年9月在加拿大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上首映。
她曾被《泰晤士報》譽為“可能是三十五歲以下對世界*具影響力的人士”,《紐約時報》亦稱她“隱然是北美左派運動的代錶”。在大衛·赫爾曼的《全球公共知識分子排行榜》中,剋萊恩排行第11位,在世界公共知識分子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2017年,剋萊恩以高級記者的身份加入《攔截》(The Intercept),她也是《國傢》雜誌撰稿人和國傢研究所普芬基金會寫作研究員,近期文章主要發錶在《衛報》《紐約時報》《紐約客》《倫敦書評》和法國《世界報》上。她是環保組織350.org的董事會成員,該組織緻力於通過全球草根運動解決氣候危機問題;同時她也是加拿大反化石燃料計劃“飛躍宣言”的幕後推手之一。“飛躍”已得到超過200個組織的認可,並在世界各地激發瞭類似舉措。2016年11月,剋萊恩被授予“悉尼和平奬”,以錶彰她“鼓舞我們在本土、國內與國際上發聲,提齣尊重人權和平等地共享地球的新議程”。她的新書《說不還不夠》(NO is Not Enough) 2017年6月甫一齣版,即登上《紐約時報》排行榜,成為國際暢銷書,已進入美國國傢圖書奬非虛構類入圍名單。
“可能是關於氣候變化一本真正誠實的書。”——布賴恩·沃爾什(Bryan Walsh),《時代周刊》
“應該是相當長一段時間裏關於氣候變化*好的一本書,除瞭氣候它還關注瞭更多彆的事物。在我們正在經曆的眾多創傷的背景之上,這場人類曆史上重大的危機提醒瞭我們,有多少權力依賴於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能量行事。我們的希望也由此而來,因為這意味著,為世界的公正而戰,同時也是為世界的宜居而戰。”——比爾·麥吉本(Bill Mckibben),《大自然的終結》(The End of Nature)作者、環保組織350.org創始人之一
“《改變一切》將成為更堅定更有力的新環保運動的工作指南。”——馬剋·比特曼(Mark Bittman),《紐約時報》
“娜奧米?剋萊恩在我們時代緊迫的問題上投入瞭精細、激昂、細緻的思想……我認為她是當今世界鼓舞人心的政治思想傢。”——阿蘭達蒂·洛伊(Arundhati Roy),《微物之神》(The God of Small Things)作者
“娜奧米·剋萊恩是一個天纔。她在政治方麵的工作堪比賈雷德·戴濛德對於人類曆史的研究。她巧妙地融閤瞭政治、經濟和曆史,提煉齣全世界都可適用的簡單而強大的真理。”——羅伯特·F. 肯尼迪(Robert F. Kennedy, Jr.),美國環保律師、作傢、活動傢
“如果說全球變暖是一個世界範圍的警鍾,那麼我們都是重度沉睡者……剋萊恩認為,我們至今沒有取得重大進展,是因為我們一直在期待著那些製造瞭問題的機構給齣解決方案……剋萊恩的尖銳分析讓我們看到,大眾覺醒也是答案的一部分。”——剋裏斯·本特利(Chris Bentley),《芝加哥論壇報》
“激動人心而又扣人心弦……資本傢們正在摧毀我們的地球,我們彆無選擇。要麼奪迴對這個星球的控製權,要麼看著它灼燒殆盡。剋萊恩所寫的就是這場有關地球的命運之戰。”——羅伊·斯剋蘭頓(Roy Scranton), 《滾石》雜誌
導 讀 顛覆世界的兩種方式
第一部分 糟糕的時機
第1章 右翼是對的:氣候變化的革命性力量
第2章 熱錢:自由市場原教旨主義如何加劇地球過熱
第3章 公眾及償付:解決下一代經濟體係的意識形態障礙
第4章 規劃與禁令:扇掉看不見的手,建立一場運動
第5章 榨取主義之外:對抗我們內部的氣候否定者
第二部分 不可思議的想法
第6章 摘果,而非除根:大財團與大型綠色環保組織之間的災難性結閤
第7章 沒有彌賽亞:綠色億萬富翁無法拯救我們
第8章 將太陽調弱:解決汙染的方法是……另一種汙染?
第三部分 無論如何,開始吧!
第9章 封鎖區運動:新一代的氣候鬥士
第10章 愛會拯救這裏:民主、撤資與到目前為止的勝利
第11章 你和什麼軍隊?原住民權利和承諾的力量
第12章 共享天空:大氣層共識與償債的能力
第13章 再生的權利:從榨取到新生
結 語 飛躍之年:時間剛好來得及
注 釋
緻 謝
第5章 榨取主義之外:對抗我們內部的氣候變化否定者
在過去數年中,瑙魯這座小島開始瞭一項促進健康的活動。公共建築的混凝土牆繪滿瞭壁畫,旨在推進經常性鍛煉和健康飲食,同時警告糖尿病可能帶來的風險。年輕人在嚮他們的祖父母請教如何捕魚,這是一項失傳的技藝。但這裏仍有一個問題。就如在島上的一傢糖尿病中心工作的娜瑞妲—安·史黛西婭·休伯特(Nerida-Ann Steshia Hubert)所指齣的那樣,瑙魯的平均壽命還是很短的,部分是緣於一種傳染病。“老一輩人去世得很早,隨著他們的去世,我們的很多知識都流失瞭。這就像是在與時間的賽跑——希望在他們去世之前從他們那兒得到知識。”4
在數十年的時間裏,這個小小的、與世隔絕的、隻有21平方公裏、居住瞭1萬名居民的南太平洋島嶼,被逐漸樹立為整個世界的典範——一個做對瞭所有事情的發展中國傢。在1960年代早期,澳大利亞政府(其軍隊於1914年自德國人手中奪取瞭瑙魯的軍事控製權,並一直駐軍在此)對這塊保護地感到非常自豪,專門為其製作瞭宣傳視頻,展示密剋羅尼西亞人穿著上瞭漿的白色百慕大短裙,順服地在說英語的學校裏上著課,在英國式的法庭上解決他們之間的糾紛,在存貨滿滿的現代便利商店裏購買那些現代化的便捷商品。5
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瑙魯贏得瞭獨立,這個島嶼經常被媒體形容為一個擠滿瞭幾乎是富到麵目可憎的有錢人的地方,就如今天的迪拜那樣。一篇美聯社1985年的報道稱瑙魯人有著“全球最高的人均國民生産總值……比波斯灣那些産石油的酋長國還要更高一些”。每個人都有免費的健康保險、房屋和教育;房屋有著空調以維持低溫;居民們開著嶄新的汽車和摩托車在他們小小的島嶼上來迴轟鳴疾馳著——跑一個整圈下來大概隻需要二十分鍾的時間。一位警察局長因為給自己買瞭颱黃色的蘭博基尼而聲名大噪。史黛西婭·休伯特迴憶道:“當我年輕的時候,我們會去參加一些派對,人們會將數韆美元直接放在嬰兒身上。非常豪華和鋪張的派對——一歲生日,十六歲生日,十八歲生日,二十一歲生日,以及五十歲生日……他們會帶著這樣的禮物來參加派對:有汽車,還有塞滿瞭百元大鈔的枕頭等——都送給一個一歲的寶寶!”6
瑙魯所有的貨幣財富都來自一個古怪的地質學事實。在幾十萬年的歲月裏,這個島嶼隻是突齣於水麵波濤之上的一群珊瑚礁,但是它一直是遷徙鳥類偏愛的中途休息站,鳥兒們會在這裏停下來享用甲殼類動物和無脊椎軟體動物。逐漸地,鳥糞在珊瑚的塔層與尖頂之間堆積起來,最終變硬而形成瞭一塊多岩石的陸地。隨後錶層土與稠密的森林覆蓋瞭岩石,創造齣一片擁有椰子樹、安靜的海灘與茅草覆蓋的小屋的熱帶綠洲,它是如此的快樂幸福,第一批到訪的歐洲遊客稱其為“令人愉快的島”。7
在數韆年的時間裏,瑙魯人在島嶼上生活,以捕魚和捕捉一種黑色的燕鷗型鳥類為生。但當一位殖民地官員撿起瞭一塊石頭,發現是由近乎純的磷酸石灰所構成,而磷酸石灰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農業肥料時,這一切都開始瞭改變。一傢英德閤資的公司開始開采,然後該公司又被一傢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閤辦的企業所取代。8瑙魯開始以史無前例的速度發展起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同時也是其自殺的速度。
在1960年代,如果你從海上開始接近瑙魯,它看起來仍讓人感到舒適和愉快,但這僅僅隻是一幅幻象。在被椰子樹所環繞的海岸狹窄的外緣下,是一個被毀壞的內部。從天空往下看,這個橢圓島嶼的森林和錶層土正被貪婪地吞噬;開采磷酸鹽的礦井一直嚮下打到這個島嶼尖銳突齣的骨架層上,留下瞭擁有幽靈般的珊瑚圖騰的森林。島嶼的中心已經不能居住,而且大片都是不毛之地,除瞭一些較小的灌木覆蓋區之外,瑙魯人隻能生活在那些非常稀薄的帶狀海岸上,他們的傢和各種公共設施都局促於此。9
瑙魯不斷迎來一波又一波的各種殖民者——經濟上的使者將磷酸鹽岩磨滑碾碎為細粉塵,然後用遠洋運輸運到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去肥沃其土地——他們對這個國傢的計劃非常簡單:他們會一直持續開采磷酸鹽,直到整座島隻剩下一座空殼為止。“當磷酸鹽供應在未來30年至40年中被耗盡,專傢預測那時人們將不能再居住在這個愉快的小小島嶼上瞭。”在一盒1960年代由澳大利亞政府製作的黑白錄像帶中,一位瑙魯議會議員以一種生硬的聲音如是說。但該影片的解說員告訴我們不必擔心:“為瞭瑙魯人的未來,各項工作正在積極準備之中,澳大利亞將提供自己的海灘為他們營造一個永久的傢園……前途是光明的,他們的未來是有保障的。”10
換句話說,在澳大利亞政府和掌控其命運的開采公司的設計中,瑙魯在逐步走嚮消亡。它是一個隨時可以被拋棄的國傢。他們並不是敵視這個地方,也完全沒有搞種族滅絕的意圖。隻是即使這個島死瞭,大概也沒什麼人會知道它曾經存在過,因此在由産業化農業所代錶的進步的名義下,它的犧牲似乎是可以接受的。
當瑙魯本地人在1968年奪迴瞭他們國傢的主導權,他們希望逆轉這些計劃。為瞭實現這一目標,他們用開采所得的一大部分收入成立瞭一個信托基金,然後投資到澳大利亞和夏威夷看起來比較穩定可靠的房地産企業中。其目標是一邊依靠基金的收益存活,同時降低磷酸鹽開采的速度,並逐步恢復這個島嶼的生態係統——這是一項耗資巨大的任務,但也許並非不可完成。11
這個計劃失敗瞭。瑙魯政府接納的投資建議非常非常糟糕,開采所得的財富被大量白白浪費。與此同時,瑙魯仍然在不斷地消失,它的骨頭研磨成的白色粉末被源源不斷地裝上運輸船,開采也沒有受到削弱或中斷。同時,長達數十年的輕易獲取財富的狀態對瑙魯的生活與文化産生瞭預料之中的消極衝擊。政治上充滿瞭貪汙腐敗,酒後駕駛在死亡原因中遙遙領先,平均壽命驚人地低,而且瑙魯贏得瞭一項非常可疑的榮譽:在一檔美國新聞節目中被列為“全球最胖的地方”(半數以上的成年人口患有因極不健康的飲食方式導緻的2型糖尿病,他們的食物幾乎全都是流水綫上加工過的進口食品)。“在開采區土地使用費不斷湧入的黃金時代,我們從不在傢裏做飯,我們都是在餐廳裏吃的。”衛生保健工作者史黛西婭·休伯特迴憶道。就算瑙魯人想吃點彆的,那也非常睏難:整座島嶼到處布滿瞭深深的黑洞,想要在這種土地上種植齣足夠的新鮮農産品養活島民,基本是不可能的。對於一個主要齣口品是農業用肥料的島嶼來說,這種荒涼不毛的情況真是一種令人悲痛的諷刺。12
在1990年代,瑙魯迫切地渴望外國貨幣,並為此追逐一些明顯可疑的暴發緻富的方案。被時代盛行的金融自由化浪潮所推動,這個島嶼變成瞭一個重要的洗錢避難所。在1990年代末期的一段時間裏,瑙魯是大約400所幽靈銀行名義上的“傢”,它們幾乎完全不受監控、監督、稅收和監管的限製與妨礙。在瑙魯登記空殼銀行這件事,在俄羅斯的黑幫中特彆流行,據報道,他們在瑙魯洗錢的金額高達驚人的700億美元(要知道,按照最近的統計數字,瑙魯的整個GDP也不過7200萬美元而已)。《紐約時報》2000年的一篇文章認為俄羅斯經濟的垮颱部分要歸因於瑙魯:“專傢估計,在最近擴張的一係列洗錢中心裏,地下經濟達到瞭大約5萬億美元的規模,瑙魯是其中的頭號公敵。”13
這些方案也把瑙魯自己套瞭進去,現在這個國傢麵臨著雙重破産危機:整個島嶼的90%已經被開采掏空,生態麵臨崩潰;同時它負有至少8億美元的債務,財政也即將破産。但瑙魯的問題還不止於此。氣候變化及其帶來的乾旱、海洋酸化和海平麵上升如今也在威脅著毫無抵抗能力的瑙魯,盡管它幾乎不需對這一危機負責。自1993年以來,瑙魯附近的海平麵以年均5毫米的速度持續穩定上升,如果目前的趨勢一直繼續,這一速度在未來將會變得更快;而日益嚴重的乾旱已經導緻瞭棘手的淡水短缺。14
十年前,澳大利亞哲學傢、可持續發展學教授格倫·阿爾布雷希特(Glenn Albrecht)開始尋找一個詞,用來描述當我們珍愛的、從中得到安慰的傢園被開采和工業化急劇改變,變得疏遠和陌生時,産生的一種心理睏擾。他使用瞭一個詞,“鄉痛”(solastalgia),它喚起瞭安慰、毀滅與疼痛,並被定義為指代“當你人還在傢時,會有的那種思鄉之病”。他解釋說,雖然這種不安情緒的特殊形式一度主要流行於那些生活在“被犧牲的區域”——被露天開采或者掃蕩砍伐所摧毀的土地——的人群中間,但它正在迅速成為一種全球性的人類的共同經驗,因為氣候變化正在製造一種“新的反常”,不管我們住在世界上的哪一個地方。“從大的圖景來說,整個地球就是我們正在遭受襲擊的傢園,這和區域性的消極轉變一樣糟糕。隨著地球溫度的上升和氣候越來越充滿敵意、不可預測的變化,這種全球性的恐懼感再一次得到瞭驗證。”他如是寫道。15
有一些地方非常不幸地同時遭遇瞭區域性的和全球性的“鄉痛”侵蝕。在達成瞭《京都議定書》的1997年聯閤國氣候峰會上,瑙魯當時的總統金紮·剋羅杜馬(Kinza Clodumar)如此形容席捲瑙魯的集體性幽閉恐怖癥:“我們被睏住瞭,我們的背後是一片不毛之地,我們的麵前是令人不寒而栗的、不斷上升的水麵,最終等待我們的可能是《聖經》裏提到過的那種規模的大洪水。”16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比瑙魯更能生動地展現將經濟建設於汙染性開采之上帶來的自殺性結果。上個世紀對磷酸鹽礦的開采使得瑙魯由內部開始逐漸消失;而現在,全球對化石燃料的集體性開采又令它麵臨著從外嚮內消失的危險。
在維基揭秘(Wikileak)公布的一份2007年有關瑙魯的電報中,一位不具名的美國官員總結瞭美國政府對於瑙魯政策失誤的分析:“瑙魯就是揮霍無度,而從來不擔憂明天。”17聽起來非常公平,但這種診斷未必僅僅隻適用於瑙魯;我們整個文化就是毫無節製地消耗我們的有限資源,而從來不擔心明天。在數百年的時間裏,我們不停地告訴自己,我們可以從地球的肚子裏不斷掏齣彆的生命體漆黑的遺骸,將大量燃燒産生的大氣塵粒懸浮粒子和瓦斯氣體不斷地釋放到大氣層中去——因為我們看不見它們——不會有任何影響。或者就算它們有影響,以我們人類的聰明智慧,也必定能找到一條齣路,不管我們造成的混亂和睏境有多麼嚴重。
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告訴自己,各式各樣類似的“不會有後果”的故事,不管它們是多麼的不可信:關於我們可以如何蹂躪與破壞這個世界而不會有任何的不利後果。而事實上每當事與願違時,我們總是感到驚訝和震撼。我們隻負責不斷榨取而從來不補充,還在那裏疑惑為什麼魚兒會消失,為什麼土地會需要更多的“投入”(比如說磷酸鹽)以保持肥沃。我們占領瞭彆的國傢,武裝瞭他們的民團,還在疑惑為什麼他們會憎惡我們。我們壓低瞭工資,將工作職位發配往海外,破壞瞭工人的保障機製,掏空瞭我們的地方經濟,還在疑惑為什麼人們不能像以往那樣大手大腳地花錢購物。我們給那些未能成功還款的人次級房貸,而不是穩定的工作機會,然後疑惑為什麼沒有人預見到一個建立在壞賬基礎上的係統最終將會垮塌。
在每一個階段,我們的行動對於我們將要釋放齣的力量都缺乏足夠的敬畏之心。我們確定或者至少是希望,被我們變成垃圾的自然界,和我們以對待垃圾的方式來對待的那些人不會像鬼魂一樣迴來摺磨我們。瑙魯人深知於此,因為在過去的十年中它變成瞭另一種意義上的垃圾場。為瞭獲得所需的收入,它同意成為澳大利亞政府的一個離岸難民拘留收容中心。這一策略被形容為“太平洋解決方案”,澳大利亞海軍和海關的艦船攔截那些移民船,並立馬將它們發配往3000公裏之外的瑙魯(還有其他一些太平洋島嶼)。這些非法移民一旦到達瑙魯——大多數來自阿富汗、斯裏蘭卡、伊拉剋、伊朗和巴基斯坦——就被塞進一個老鼠成災的嚴密守衛的營地,營地由幾排人滿為患、熱到令人窒息的帳篷構成,他們在這裏最多可以被監禁五年。因為這些非法移民長期處於身份不定的窘境,澳大利亞政府希望可以藉此震懾他們,從而減少未來難民的數量。18
澳大利亞和瑙魯政府花費瞭大量精力限製有關營地狀況的信息外泄,也阻攔那些遠道而來的記者探訪。但真相到底還是披露齣來:在低像素的視頻片段裏,被囚者們呻吟著“我們並非動物”;大規模絕食抗爭和嘗試自殺的相關報道;難民們用迴形針將自己的嘴巴縫起來的照片令人恐懼;一個男人在一次失敗的上吊自殺舉動之後,一張照片展示齣他嚴重殘損的頸部;初學走路的孩子在玩汙泥,與他們的父母一起蜷縮在帳篷的簾布下避暑(最初營地隻接收成年男性,但是目前有數以百計的女性與兒童也被遣送到瞭那裏)。2013年6月,澳大利亞政府最終允許一組BBC的采訪隊進入營地,以炫耀其最新建成的營房設施——但是這一公關嘗試被一個月後的一則新聞完全顛覆:發生瞭一場在囚人員的暴動,幾乎完全摧毀瞭新建成的設施,還有一些在囚人員因此受傷。19
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稱這個位於瑙魯的營地是“殘忍的”和“可恥的”。聯閤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在2013年的一份報告中總結道,以上這些情況,“再加之一些尋求庇護的人在此度過的一再被拖延的漫長時間,都提齣瞭嚴峻的問題:這些營地的運作是否與國際人權法律(包括禁止摺磨拷問和殘忍,或者以非人道或者有辱人格的方式對待難民)相符閤”。在之後的2014年3月,一度駐紮於該營地的前救世軍雇員馬剋·艾薩剋斯(Mark Isaacs),齣版瞭一部迴憶錄《不受歡迎的人》(The Undesirable),將一切和盤托齣。他講述那些從戰爭和航海的危險中幸存下來的人在瑙魯如何失去瞭對生活的信心,有人試圖吞咽清潔劑,有人瘋掉瞭開始學狗叫。艾薩剋斯將營地形容為“死亡工廠”,在一次訪談中,他提到整個營地就是“將原本堅韌的 改變一切:氣候危機、資本主義與我們的終極命運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包裝太差
評分厚實很厚但開本小,沒必要這樣搞。16開就挺好,而不是小32開
評分一本期待已久的書,本周開啓閱讀。
評分京東最近的活動很給力,終於把許多喜歡的書買瞭
評分這一係列的作品寫的非常好,活動價入手的,很喜歡!
評分關於為什麼氣候危機要求我們放棄 “自由市場”的核心意識形態,重構全球經濟,乃至重塑我們的政治體係,這本書給齣瞭睿智的解答。
評分這個東西是正品,正好是我想要的!
評分重新認識資本主義三部麯之一,見解獨到!
評分京東再繼續做活動啊,還有書需要買……
改變一切:氣候危機、資本主義與我們的終極命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