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风象·爱上博物馆的这一天来了

文艺风象·爱上博物馆的这一天来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落落 著
图书标签:
  • 博物馆
  • 艺术
  • 文化
  • 生活
  • 旅行
  • 摄影
  • 展览
  • 文艺
  • 情感
  • 休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048476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451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28
字数:1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等十二座博物馆馆藏精选和参观攻略介绍,开启“国家宝藏”传奇之旅。
2、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卢浮宫、梵蒂冈博物馆、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等全球知名十大博物馆,带你领略人类历史上不可思议的奇迹。
3、《亲爱的·客栈》《麻雀》《新新还珠格格》演员阚清子专访。
4、“华语音乐传媒年度*佳新人奖”“中国梦之声”歌手刘思涵特邀专访:不特别得很特别。

内容简介

《文艺风象 爱上博物馆的这一天来了》是落落主编的杂志《文艺风象》2017年第9期。
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等十二座博物馆馆藏精选和参观攻略介绍,开启“国家宝藏”传奇之旅。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卢浮宫、梵蒂冈博物馆、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等全球知名十大博物馆,带你领略人类历史上不可思议的奇迹。
主题嘉宾是演员阚清子,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她,2011年凭借优酷大剧盛典上荣获年度十大电视剧优秀奖的古装言情剧《新还珠格格》中的“欣荣格格”一角被观众熟知,2016年主演谍战革命剧《麻雀》被更多观众认可,更因综艺《亲爱的·客栈》圈粉无数。
流行人物是演员、歌手刘思涵,她曾经获得2011年“花儿朵朵”全国第4名,2013年“中国梦之声”全国第12名,2014年“华语音乐传媒年度*佳新人奖”,2016年“唱吧年度盛典*佳女歌手”等奖项。

作者简介

落落,原名赵佳蓉,1982年生于上海市闵行区。人气青年作家。落落的作品拥有美好的少女情怀,以独特的文学方式改变着新生代文学的面貌,她创造了一个与当前流行的青春阅读迥异的艺术世界。由她主编的文艺生活杂志《文艺风象》也凭借着清新治愈的风格给人耳目一新的印象,打破了时下商业杂志的固有格局,开创出一片专属于文艺青年的美好天地。并长期在网上书城的同类杂志销量排行榜中独占鳌头。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作品有:2013年《17》,2014年《有生之年》《19》,2015年《剩者为王Ⅰ》《剩者为王Ⅱ》等。在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作品有:2016年《21》等。

目录

卷头

亲爱的
爱上博物馆的这一天来了

领衔
群星馆中,一道宁静而独特的风景·阚清子独家专访

散文
东游看展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
来自另一段时间的光辉
持续运转的冬季传说

海报
精灵手贴34

诠释
世界十大博物馆巡礼
来自中国的博物馆
七喜罐子博物馆永远不会被忘记
如何设计一个展览
在博物馆工作室一种怎样的体验
那些奇怪却很厉害的博物馆们
谁都能凭爱意,将博物馆私有
我们都是小小的收藏家
我想要这样的周边
博物馆不完全指南:名词解释

演绎
生命博物馆
恋爱博物馆
有没有那种热闹的展览啊?

测试
博物馆奇妙夜
号外 博物馆什么的,你也可以开嘛

流行
城市日记
城市话题
重点推荐
人物·刘思涵独家专访
GOODS·世纪恋爱“物”语

专栏
女王和小丑 恒殊
流言电影院 图宾根木匠
鲸骨火箭 小姬AI

连载
白昼梦航线 第七章 曹小优
兔子轮渡 第七章 陈奕潞

来坐·摩登复古庭院15

前言/序言

《文艺风象》为最喜爱逛展览的你准备了这一期博物馆特辑。本期主题嘉宾,是演员阚清子,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她,在2011 年凭借在优酷大剧盛典上荣获年度十大电视剧优秀奖的古装言情剧《新还珠格格》中的“欣荣格格”一角而被观众所熟知,2016 年主演谍战革命剧《麻雀》被更多观众认可。
本期特辑的流行人物,是演员、歌手刘思涵,她曾经获得2011 年“花儿朵朵”全国第4 名,2013 年“中国梦之声”全国第12 名,2014 年“华语音乐传媒年度最佳新人奖”,2016 年“唱吧年度盛典最佳女歌手”等奖项。
你最近去看了什么展?家喻户晓的那种还是小众冷僻的那种?作者本人在吗?有周边可以购买吗?……对展览爱好者来说,他们关注的可并不只以上这些内容。和追星的粉丝、院线电影爱好者一样,他们每天关注展览信息,拥有各大博物馆的优惠卡,保存每一张展览门票,成套收藏展览馆推出的商品……他们有的成为了职业策展人,有的成为了展品的作者,而不变的是,他们对博物馆的浓厚的爱。那么,就让我们跟随这些有爱的人,一起走进博物馆,感受展览带给我们的信息震撼和情绪愉悦。


凝视时间的微光:一个关于记忆、空间与重塑的叙事 本书并非关于博物馆的某次特定造访,也无关乎任何特定的“文艺风象”。它深入探讨的是时间性本身如何被物质空间承载、如何被个体的感知所形塑,以及记忆在不同场域中如何被反复激活和重新编码的过程。 我们聚焦于“凝视”这一行为,将其视为一种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介入。凝视,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对话——与那些被固定在展柜中、镶嵌在墙壁上的历史碎片,与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看似不经意的物件。 全书结构围绕“物、场域与在场”三个核心概念展开,试图构建一套观察现代人与历史遗存之间关系的理论框架,但这一切都将通过细腻的、近乎小说般的叙事场景来展现,而非枯燥的学术论述。 --- 第一部分:物的沉默与复述的重量 本部分追溯了“物”的生命周期。我们探讨的不是文物本身的价值,而是它们如何通过被“命名”和“隔离”的过程,从日常的功用中被抽离出来,成为“历史的证物”。 章节细述: 1. 断裂的连续体:从工具到展品: 考察了从实用性器物到被陈列品的转变。例如,一个古老的纺锤,当它被放置在无菌的玻璃柜中时,它所承载的关于劳作的汗水、指尖的温度,是如何被玻璃的冰冷所阻隔,只留下形态上的“纯粹”。我们探究这种隔离如何造成了时间流动的断裂感,以及观众如何试图通过想象来弥补这种断裂。 2. 材质的记忆密码: 深入分析了不同材质——青铜的锈蚀、丝绸的脆弱、纸张的泛黄——所蕴含的物理记忆。这些不是历史书上的文字,而是物质对侵蚀和时间的抵抗或屈服。我们将讨论,当光线以特定的角度照射在斑驳的石碑上时,那些被岁月磨平的文字,如何重新激发观看者对“失语”的理解。 3. 仿制与原作的悖论: 在全球化的复制时代,我们审视“复制品”存在的意义。它们是否稀释了原作的神圣性,还是提供了一种新的、更具可及性的“在场”体验?本书试图提出,仿制品的意义,恰恰在于揭示了原作那难以言喻的、基于“曾经在此”的独特性。 --- 第二部分:场域的重构:空间即权力结构 “场域”在此处被理解为一种权力结构下的空间布局。展厅的设计、光线的投射、人流的导引,都是无声的叙事者,它们预设了我们应该如何观看、如何感受。 章节细述: 1. 光影的剧本: 分析了人造光源在塑造历史感知中的关键作用。昏暗的灯光如何营造神圣感?强烈的聚光灯如何强调某个细节的“重要性”?我们不会描述具体的照明设备,而是着重于光影如何操纵情绪的流向,将观众的注意力强行聚焦于策展人希望强调的叙事节点。 2. 围栏的边界与想象的延伸: 探讨了物理界限(如绳索、玻璃、基座)对观众行为的约束。这些边界的作用并非仅仅是保护,它们更是在清晰地划分出“可触碰的日常”与“不可侵犯的历史”。然而,正是这种被禁止的距离感,激发了内心深处最强烈的触碰欲望,促使个体在脑海中完成对文物的私密“占有”。 3. 声音景观与寂静的仪式: 考察了展厅环境的声学特征。是嗡嗡的人语声、是环境音乐的低吟,还是刻意的、近乎禁忌的寂静?本书认为,寂静并非空无,而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状态,是空间对观看者施加的仪式性要求。我们将这种寂静视为一种“待解的谜题”。 --- 第三部分:在场:个体经验的迁徙与回声 最后一部分转向了“在场者”——即我们自己。本书关注的是,当个体置身于一个充满他者(历史)的场域时,他们的身份、记忆和当下经验如何被瞬间打乱和重组。 章节细述: 1. 瞬间的“错位”: 描述了在观看某件看似与自身经历无关的物品时,记忆突然被激活的体验。这不是对历史的理解,而是个人情感的投射——一个古老的印章形状,可能唤起对童年某枚橡皮图章的模糊记忆。我们探讨这种“错位”如何使得历史不再是遥远的叙事,而是当下情绪的延伸。 2. 符号的私有化: 历史叙事是宏大的,但个体的接收是碎片化的。一个人在博物馆中停留最久的一分钟,往往不是面对最著名的展品,而是面对一个无人问津的角落。这种“停留”行为,构成了个体对公共历史叙事的私有化重写。我们将分析,观众如何带着自己的生活脚本,去“填补”策展人留下的空白。 3. 离场后的延宕: 思考当离开那个特定场域后,这些经验如何持续影响生活。博物馆的经历并非终结于出口大门,它成为一种新的参照系。日常的咖啡杯、街角的砖墙,都可能因为在场域中获得的“凝视习惯”,而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结构性的观察角度。这种“延宕”才是空间体验的真正价值所在。 --- 全书旨在提供一种“慢观察”的范式,它拒绝被既定的历史标签所裹挟,鼓励读者以一种近乎冥想的状态去体验物质与空间如何共同作用于我们的感知系统,最终揭示出:我们所“爱上”的,或许并非博物馆本身,而是那种在特定空间内,我们重新发现自身记忆和时间感知力量的瞬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简直是文字功力的集大成者。在描述宏大场面时,文笔大气磅礴,词藻华丽但不失精准,气势如虹,读起来酣畅淋漓;然而,一旦转入人物的内心独白,文字又会立刻变得细腻、内敛,充满了古典韵味和诗意,仿佛是直接从那些泛黄的私人信件中截取出来一般。这种风格的无缝切换,展示了作者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更令人称道的是,即使在复杂情绪的表达上,作者也避免了陈词滥调,总能找到令人耳目一新的表达方式,让人在赞叹“妙哉”的同时,忍不住要用铅笔在旁边做标记,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个值得玩味的措辞或句式结构。这真是一场文字的盛宴。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准,仿佛作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电影导演,深知何时该加速推近镜头,何时又该慢镜头拉远景来捕捉情绪的细微变化。开篇并没有急于抛出所有信息,而是用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触,缓缓铺陈出一种特定的心境和场景,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入故事的核心地带。接着,情节的展开犹如水滴入石,层层叠叠地激起涟漪,每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对话或场景,都巧妙地埋下了后续发展的伏笔。我尤其欣赏它在关键冲突爆发时的处理方式,没有采用那种戏剧化的、夸张的冲突,而是通过人物内心挣扎和微妙的外部环境变化来展现张力,这种克制感反而更有力量,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需要时间去消化那种深埋的情绪。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其对“细节”的极致捕捉和描摹。作者的观察力简直达到了微观的程度,无论是对某个特定时期某种生活物件的描述,还是对人物在特定情境下微妙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的刻画,都精准得让人拍案叫绝。比如,书中描述一次老式打字机运作的声音,那种“咔嗒、咔嚓、砰”的机械感和节奏感,我仿佛能透过文字“听”到;再比如,对某一处光影变化,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物体表面的质感,描述得栩栩如生。这种对现实世界细微之处的敏感度,让整个故事的背景立体化,不再是苍白的背景板,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真实世界,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沉浸感,让人感觉自己就是那个亲历者。

评分

从思想层面上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独特且富有启发性的视角,它似乎在挑战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些既定观念,但又不是那种生硬的说教。作者高明之处在于,他/她将深层次的哲学思考巧妙地融入到了人物的日常困境和选择之中。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几句话,思考作者是如何将一个复杂的概念,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场景就表达得如此透彻。它不是那种直接告诉你“答案”的书,而是更像一把钥匙,为你打开了多扇通往自我反思和世界观拓展的门。每当我合上书本,总感觉自己的思维被“梳理”了一遍,对某些事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具弹性的看法,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智力上的愉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点复古情怀的色调和排版,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拿到手摩挲着,感觉就像是捧着一本精心制作的笔记本,而不是冷冰冰的印刷品。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文字的排布疏密有致,留白恰到好处,读起来完全没有压迫感,让人心情非常舒畅。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过渡时的一些小插画,画风细腻又不失趣味,仿佛每一个转折点都伴随着一次小小的视觉惊喜。整体来说,光是阅读体验本身,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可以让人沉浸其中、慢慢品味的阅读氛围,这在现在快节奏的阅读时代里,实在难能可贵。我感觉作者在装帧设计上花了不少心思,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摆在书架上也是一道风景。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还没看 但是包装还行 送了贴纸

评分

书很好,很喜欢,物流也很快,感谢快递小哥哥

评分

从高中就买文艺风象到现在出来工作

评分

从高中就买文艺风象到现在出来工作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非常喜欢,挺精致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