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存六個莎士比亞真筆簽名,為何拼寫不盡相同?
★ 莎士比亞在“丟失的年月”裏,到底去做瞭些什麼?
★ 《哈姆雷特》與莎士比亞的兒子哈姆尼特,有哪些關聯?
★ 《十四行詩》中的黑夫人,究竟指的是誰?……
★ 關於這些封存瞭400年的謎團,本書將為您一一揭曉。
★【大師館】全係精彩圖書:
海報:
《莎士比亞的九種人生》將敘事體和傳記體相結閤,以曆史信息為基礎,以一種全新的評論方法,重新拼齣一套莎士比亞的人生和作品的概貌。本書共分為九個章節,每個章節都以“事實”“傳說”“推測”三個角度來再現莎士比亞一生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包括“作傢莎士比亞”“商人莎士比亞”“演員莎士比亞”“天主教徒莎士比亞”“戀愛中的莎士比亞”等。此外,《莎士比亞的九種人生》還包括與莎士比亞的不同身份相對應的九個“故事”或“迴憶錄”,用虛構的方式“還原”瞭莎士比亞真實的人生。
格雷姆·霍德尼斯,赫特福德大學英語教授,有創造力的作傢、小說傢和詩人,著有很多關於近現代文學、現代文學和喜劇的研究文章。
自安東尼·伯格斯的《無與倫比的太陽》以來,這是關於莎士比亞極好的、極有閱讀性、極具想象力的一本書。
——羅傑·路易斯,《每日郵報》
在關於莎士比亞的傳記性書籍中,本書是極具獨創性的作品之一。
——阿爾貝托·曼格姆,《國傢報》
莎士比亞,英國文學史上傑齣的戲劇傢,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重要的、偉大的作傢,全世界卓越的文學傢之一。逝世四百年後,他的作品至今依然活躍在各大戲劇舞颱上,然而,現存的關於他個人的史料卻始終寥寥。對此,人們一直充滿疑問。
比如,現存六個莎士比亞親筆簽名,為何拼寫不盡相同?他在“丟失的年月”裏,到底去做瞭些什麼?《哈姆雷特》與莎士比亞的兒子哈姆尼特,有哪些關聯?《十四行詩》中的黑夫人,究竟指的是誰……
而《莎士比亞的九種人生》的作者找到瞭一個突破口——他將敘事體和傳記體相結閤,以曆史信息為基礎,以一種全新的評論方法,重新拼齣一套莎士比亞的人生和作品的概貌。本書共分為九個章節,每個章節都從“事實”“傳說”“推測”三個角度來再現莎士比亞一生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包括“作傢莎士比亞”“商人莎士比亞”“演員莎士比亞”“天主教徒莎士比亞”“戀愛中的莎士比亞”等。此外,本書還包括與莎士比亞的不同身份相對應的九個“故事”或“迴憶錄”,用虛構的方式“還原”瞭莎士比亞真實的人生。
閱讀本書,是一個不斷揭秘的過程。如果這位邏輯嚴謹、筆觸溫暖的傳記作傢依然無法讓你大呼過癮的話,莎士比亞這位傳記人物也一定能給你無限驚喜。
書中引用瞭僅存的一些史實資料和彼得·阿剋羅伊德、尼古拉斯·羅爾、斯坦利·韋爾斯等傳記大傢所得齣的大量研究結果。通讀兩遍全書之後,直覺告訴我,這些名為杜撰的故事,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莎士比亞所經曆的悲喜人生的真切再現。
近年來,有個觀點逐漸變得主流,即傳記人物的人生曆程,也反映瞭傳記作傢的人生曆程。對此,同為作傢、小說傢、詩人的本書作者格雷姆·霍德尼斯很有感觸:“寫作始終是無罪的,他寫下他的天真和他的曆程、他的驕傲和他的激情,寫下他的天堂和他的地獄、他的罪孽和他的救贖。從此他明白瞭,什麼叫做‘愛上這個世界’,什麼是覺醒的生活,放棄無希望的泡影,他體會到瞭被綁在不停鏇轉的火輪上的伊剋西翁的痛苦,也感受到瞭天恩眷顧時那股溫暖的力量。”在解讀莎翁的字裏行間,何嘗不是在錶達自己對文字的偏愛?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客觀,正所謂一韆個讀者眼中有一韆個哈姆雷特,同樣,一韆個傳記作傢的眼中,也有一韆個莎士比亞。這是一種傳承,也是一種升華,更是一種循環。
莎士比亞,這位世界級的大文豪,四百年以來,普通讀者對他的興趣從未消減,專傢學者對他的研究也從未停止。因此,要想寫齣一本他的與眾不同的傳記,絕非易事。然而,《莎士比亞的九種人生》做到瞭。
——《認識莎翁的突破口》,《每日新報》,天津
前言
人生之一 作傢莎士比亞
人生之二 演員莎士比亞
人生之三 屠夫的兒子莎士比亞
人生之四 商人莎士比亞
人生之五 戀愛中的莎士比亞:“夫君,我來瞭”
人生之六 戀愛中的莎士比亞:“俊友”
人生之七 戀愛中的莎士比亞:“女惡鬼”
人生之八 天主教徒莎士比亞
人生之九 莎士比亞的臉:“心靈的構造”
索引
故事:莎士比亞戒指曆險記
關於莎士比亞愛情生活的證據很少,給猜測、傳聞留下瞭極大的虛構空間。在以下兩個章節中,莎士比亞直接被勾畫成同性戀者。故事脫離通常的曆史傳記中的背景,通過類比及滑稽的模仿,間接地刻畫瞭莎士比亞的愛情人生。故事“莎士比亞戒指曆險記”,模仿瞭阿瑟·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探案全集》中的一個故事:“巴斯剋維爾的獵犬”。故事對哈維先生的大衣所進行的鑒定分析,仿效瞭《福爾摩斯》中莫蒂默醫生的法醫分析方法。因此,這中間會有著名的小說偵探的分析方法與文學傳記作傢分析的對比,這些我都留給對此極有興趣的讀者去發現、甄彆。在偵探小說故事裏,福爾摩斯常引用莎士比亞的經典名句,其中,他最喜歡引用的名句是—“好戲登場瞭。”這句話齣自《亨利五世》;在“空房子的曆險”這個故事裏,我們也可以看到,福爾摩斯引用瞭莎翁戲劇《暴風雨》(比如“通風的情話”)和《奧賽羅》(比如“我們的生涯是斷送瞭”)。這些引語在“莎士比亞戒指曆險記”裏,也都可見到。這裏最具有意義的是,根據我的構思意圖,在這個故事中,福爾摩斯還從喜劇《第十二夜》中摘錄瞭一句名言,並說道:“正如那部老戲裏說‘情人的相聚便是路程的盡頭’”。同時,我們還以奧斯卡·王爾德作為小說人物,齣現在“莎士比亞戒指曆險記”中。他在故事中的人物對話都是從他自己的文學作品,還有接受審判時他的一番肺腑之言中摘錄的。然而,王爾德在這裏對《十四行詩》所持的觀點並不如生活中的奧斯卡·王爾德在他聞名遐邇的大作《W.H.先生的肖像》中那般深思熟慮。故事中的一些描寫模仿瞭王爾德的小說《道連·格雷的畫像》,還有一些引語來自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
夏洛剋·福爾摩斯先生早上一般起得很晚,這些天,他更是徹夜難眠。然而,今天早上,當我走進倫敦貝剋大街我們同租的那套公寓的精美餐廳時,發現他已經準時坐在餐桌前瞭。顯然,好奇心促使他早起,他一直在琢磨一件舊的晚披風;我到時,他已把披風掛在房子中間的燈具架上,想利用早晨從窗外射進來的強烈的陽光仔細尋找綫索。
“嗯,華生,你有什麼綫索嗎?”
“除瞭留在這裏的這件披風,沒有其他任何綫索。我想這一定是昨天晚上我們看歌劇時,來訪的那位客人遺留在這裏的,他大約等瞭有一個小時,然後離去,就這些。不過,他留下瞭披風,卻沒有留名片,因此,對他或他和你的生意關係,我們一無所知。不過,如果沒有其他什麼彆的原因,他一定還會迴來取他的衣服的。”
“但是,從這件披風上,難道得不到一點主人的信息嗎?很不幸,我們錯過瞭他,到現在,我們連他來這兒乾什麼都不知道。這件無意識中留給我們的紀念品,成瞭我們手中最重要的綫索。現在,你仔細檢查一下這件衣服,看看能不能重新勾畫一下這個人的模樣。”
受福爾摩斯好奇心的感染,我也來瞭興緻,仔細觀察起這件披風來。這是一件沒有什麼特徵的普通衣服,深色的布料,老掉牙的式樣,有些地方已穿得很舊瞭。不過,從紅色絲綢內襯來看,這件披風和它的主人也曾有過風光無限的過去。披肩套袖的外延處沾著點點斑跡,麵料已經褪色,顯得陳舊。褶邊周圍有許多乾泥點,結成瞭棕黃色的硬殼,除此之外,這件披風看起來打理得不錯,兩肩部分看上去也時常刷洗。
這件衣服最令人感興趣的地方是它的扣子,連接領口的一條簡潔的鏈條上,有枚精巧奇異的徽章或者胸針,看上去像是盾形紋章。紋章上有個盾形圖案,中間交叉著一把長矛,它的上麵是一隻獵鷹,舉著另一把長矛,下麵的橫幅寫著一句箴言:“並非無權。”
“我想,”我盡量用我這位朋友的觀察方法說,“我們這位拜訪者是位長者,齣身於貴族傢庭,但現已落魄。他曾經錦衣玉食,但是現已淪落低微:也許是由於和傢庭鬧翻,或者是什麼醜聞,迫使他告彆瞭原來榮華富貴的生活。隻有一位老用人照顧著他。我想,他住在貧睏破舊的倫敦東區,從那兒一路走到這兒的。他性格孤僻,不善社交,生性有點心不在焉。至於他為什麼找你,我隻能瞎猜猜,這點從這件披風上看不齣什麼。我們隻有等著他迴來給我們一些啓示瞭。”
“告訴我,你是如何得齣這些結論的。”
由於福爾摩斯對我的法醫分析能力錶現齣欣賞,我便繼續說道:“這件披風做工極好,當時一定是很昂貴的。不過現在看來,它已過時,他一直穿到今天,說明它的主人今不如昔瞭。這扣子上的盾形紋章,我猜測是錶示貴族權利或頭銜的飾章。他也許是顯赫傢族裏有相當地位的貴族後裔,或許是傢中的小弟弟,繼承瞭紋章頭銜而非金錢財産。”
“嗯,繼續。”
“從褶邊周圍的乾泥點來看,我推斷他是從城市衛生惡劣的地域,經過那些未被清掃、布滿灰塵的街巷一路走來的。我想,他付不起齣租車錢,而且從這件過時而老舊的披風上,也可以推斷齣他此時已貧睏落魄,身無分文。可他沒有留下任何有關他的身份的痕跡;像他這樣的人如此精心設計,不留姓名,必然另有隱情,不過,如果他一貫做事心不在焉的話,他也可能是在離開時,忘瞭帶走自己的衣服瞭。”
“很棒!華生,你分析得很棒!有你這麼一個靈敏又優秀的學生,我真感榮幸。我必須承認,你的分析幫瞭我大忙。”
他從未如此贊揚過我,我不得不說,他的贊美之詞讓我極為興奮,以前,他對我在言語間錶現齣的羨慕之意都視若不見,讓我感到有點受傷害。現在,我能將從他那兒學到的方法運用到實際案例中並得到他的認可,這實在讓我感到自豪。此時,他又轉迴去,仔細觀察著這件披風。他先看瞭幾分鍾後,又用凸透鏡從上到下看瞭一遍。
“有意思,盡管是些基本的綫索,”他說著,迴到他喜歡的沙發的角落。“但基於此,我們可以推齣其他幾條綫索。”
“有什麼地方,我沒有注意到嗎?”我帶著點自負地問道。“我相信,我沒有忽略什麼綫索。”
“我親愛的華生,你大部分的結論都是錯的。但是,你錯誤的結論卻引導我走進瞭真相。這位男士的確是徒步而來,也不富有。除此之外,你對他描述的所有特徵都不正確。”
我聽瞭後,有點灰心喪氣,但再次定位自己柏拉圖的習慣立場,麵對著我那蘇格拉底老師的福爾摩斯,開始聆聽和記錄,而不再提齣見解、運用智慧。
“那麼,讓我聽聽您的分析吧,福爾摩斯。”
“自然,我親愛的朋友。這件披風的確老舊而過時,但一開始它並不是從薩維爾街男士頂級西服店買的新裝。你仔細看看它的領子,裏麵有斷瞭的縫綫,縫進去的名字或者是字母,已被拆掉,所以這件衣服是在二手店裏買的。”
我仔細看瞭看襯裏,的確如此。
“這件披風顯然被打理得很好,但不是被他的用人打理的。如果你好好觀察,會發現它兩肩上的細毛。毛刷從不同的方嚮反復拉拽著,而一位受過訓練的用人會從一個方嚮來刷,由此看來,是他自己刷的。再者,一位像樣的用人必定會把披肩套袖外的斑跡去掉。看看這兒,華生,戴上你的眼鏡。墨水斑跡,還有蠟燭滴上去的痕跡,證明這衣服的主人是位作傢,在一個冰冷的房間裏,藉著燭光寫作,披著披風禦寒。一位兢兢業業的學者,也是位窮學者。”
“那麼,這些泥點是怎麼迴事?”
“這些不是東部倫敦帶來的泥點,華生,不是如你所說在懷特查佩爾未清理過的路麵上粘上的汙泥。倫敦的泥土隻要粗略鑒定一下就能認齣,因為它含有倫敦特有的成分:倫敦街頭的泥土、沙子,磚頭上的灰塵、煤煙,還有到處亂撒著的稻草和馬糞,再加上人糞、狗糞。而這件衣服上的泥土是田野裏的純淨土壤,我們這位客人衣袍上的泥土就是這些泥巴,因為他來自農村。從這土的顔色來看,像是英國中部,比如沃裏剋郡鄉村的泥土。”
“你真的敢這麼確定嗎?”我狐疑地問道,懷疑我的朋友是不是在和我開玩笑。
“如果是這樣,其他兩個綫索就可以引導我作齣結論瞭。一個是那個彆針扣。這並非是哪位在世的貴族傢族的紋章,而是一個傑齣的人的傢族徽章,一個你聲稱熟悉的人。難道你從未見過嗎?”
“看起來有點熟悉,不過在這方麵我可不是行傢。”
“很顯然。”
福爾摩斯一邊諷刺地說,一邊走到他身後圖書室的一排書架前,從上麵取下一本綠色皮製封麵的書,拿到我麵前,指著封皮上鑲在金色葉子上的盾形徽章給我看。
“為什麼它們一模一樣!”我驚訝地叫瞭一聲,“可這是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一捲啊!”
“這一點好像在你觀察時忽略瞭。這盾形徽章是紋章院在1596年頒發給莎士比亞傢族的。我們相信這位客人不會是復活的莎士比亞,不會斷言他是莎翁作品的原創作者,而這紋章隻能說明他對莎士比亞的興趣。無論怎樣,我們的好奇很快便會有答案,再過5分鍾,他就會齣現在門口瞭。”
“這隻是你的猜測嗎?”
“我說‘絕不會錯的’,華生,你注意到沒有,昨天我們離開劇院時,是下著雨的?我們這位客人不可能在雨中走得太遠,不管怎樣,他會迴來拿他的披風的。我懷疑他是不是真的心不在焉,為瞭不被打擾,專心研究,學者們通常假裝這樣。他就住在附近,許多小旅館7點就開始用早餐瞭,我們給他半個小時的時間吃早點,很快他就會到這裏來瞭。在他來之前,我們再歸納一下對他的認識。我們知道,他是個作傢。如果他是大學的學者,在天寒地凍的鼕天寫作時,他應該可以付得起炭火錢。或者他是對寫作懷有激情的業餘作傢,一生都在學習、寫作。總之,我相信,我們很快就會發現,我們這位朋友來自伯明翰大學,是一位緻力於研究莎士比亞的退休的副教授。”
“就是因為他身上帶著的沃裏剋郡泥土?”
我問道,覺得這個結論過於牽強,同時認為,福爾摩斯對我所做的推斷的否定沒有道理。
“一部分吧。”福爾摩斯點瞭根煙,很冷靜地說。“泥土,還有與莎士比亞有著韆絲萬縷關係的沃裏剋郡。如果你翻開他的口袋,你會發現有一張皺巴巴的火車票,錶明這位來訪者乘坐的是昨天從伯明翰齣發的火車。”
我還沒有來得及對這種過於揚揚自得的推測錶示反對,正如福爾摩斯預料的,門鈴響瞭。
“看,命運中那戲劇性的一幕來瞭,華生,當你聽到這踏上樓梯的腳步聲,無論是好事還是壞事,反正那腳步正走進你的生活。”
這時,哈德遜太太領進一個小個子男人,身著花呢套裝,裝束得體。看上去,他比我們想象得年輕。他的頭發剪得異常的短,下巴颳得很乾淨,他的上嘴唇被濃厚的鬍須覆蓋著。他鎮定、自信地看著我們。他伸齣小手,與準備跟他打招呼的福爾摩斯握手,並禮貌地嚮我鞠躬。
“很抱歉,昨天晚上我來探訪,沒有見到你,福爾摩斯先生。”話中帶著一絲英格蘭中部地區的口音,他坐瞭下來。“我本不想打擾你,不過我非常需要你的幫助,因為這個案件符閤公眾的利益。我沒有太多的錢可以付給你。”
福爾摩斯揮瞭揮手,沒有在意他的道歉。
“如果這個案件有意思,付多少都可以。”
小個子男人邊介紹自己,邊用他閃爍的目光打量著房間,注意到掛在燈架上的那件披風以及放在桌子上的《十四行詩》。
“我看到瞭,你實際上已經開始進行案情分析瞭。我的名字是威廉·哈維。”
“W.H.先生?”
福爾摩斯平靜地說道,同時指著桌上的那本書。
“偶然的巧閤。”
客人微笑地迴答。
“我是斯特拉特福文法學校的老師,現在已經退休瞭,正在專心緻誌地研究莎士比亞。”
“啊,那真糟糕,真糟糕。”福爾摩斯嘟囔著。
“為什麼糟糕?”
“沒什麼,沒什麼。你給的信息攪亂瞭我們的一些推論。上帝保佑,希望接下來的信息能吻閤。”
“我是莎士比亞齣生地基金會成員,負責在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展齣莎士比亞文物的收集工作。一周前,發生瞭一場盜竊案,我來你這裏尋求幫助,希望你暗中幫我們偵破這個案子。”
他從西裝裏麵的口袋裏掏齣一張《沃裏剋郡先驅報》遞給福爾摩斯,指齣他在頁麵上標齣的一篇文章:
非法闖入莎士比亞齣生地的作案被擊敗
由於我市薩德勒警長的警覺,在亨利街莎士比亞的齣生地防止瞭一起偷盜案的發生,避免瞭莎翁重要文物的損失。薩德勒警長晚上巡邏時,注意到鎖著的空房子裏有微弱的亮光,於是走近探查。他繞房子轉瞭一圈,聽到房子後麵有聲音,這時他發現,罪犯正嚮花園逃去,準備穿過田地。他緊追不放,但在黑暗的掩映下,罪犯還是逃走瞭。他迴過頭來看到,房子的後門被撬開,便警覺起來。最後,對房內物件一一檢查之後,沒有發現丟失任何東西。這說明由於警長的齣現,纔阻止瞭他們的偷盜。目前被破壞的後門正在維修,期間停止遊人參觀。
“有意思,”福爾摩斯說著,把報紙扔在桌子上,“但這不是全部的事實。你不會大老遠來這裏,僅僅讓我對發生在小鎮的未得手的盜竊案産生興趣吧?‘重要文物避免損失’‘沒有任何東西丟失’,我在市警察局可敬的同僚們,肯定會處理好後門損壞引發的一切後果的。”
“當然,你是對的,先生,報紙上的報道並不準確,裏麵有東西被偷瞭。”
福爾摩斯坐在椅子上,身子嚮前傾瞭傾,露齣極為感興趣的神情。“繼續。”他說。
“你明白,任何對這起犯罪的調查都必須保密。”
“我已經猜到,你來告訴我所有信息,就是想對媒體保密,或許也不想將此事讓警察局知道。”
“沒錯,先生。我隻把這個秘密告訴你,在這世上隻有兩個人,哦,對不起,還有你,華生先生,我們三個人知道這件事,當然,除瞭這個賊和他的同夥以外。”
“我們會給你保密的,先生。”福爾摩斯說:“請繼續講。”
哈維先生慢慢地從他的口袋裏拿齣一個綠色的摩洛哥皮製首飾盒,打開放到桌子上。裏麵是一枚帶著印章的金戒指,一看便知是古董。錶麵上有個倒置的字母W.S.,字母被一串流蘇圍起來裝飾著,上麵的連接中,有一個心形的形狀。
“莎士比亞的戒指。”福爾摩斯喃喃道。
“你知道這個?”我問道,對我這位朋友這方麵知識的涉獵很是驚訝。
“是的,一些年前人們都在談論這件事。這已被交到莎士比亞齣生地,永久珍藏以供展覽,這麼說,這枚戒指沒有丟?”
“不,它丟瞭,福爾摩斯先生。現在你手上拿著的這枚是仿真復製品。盜竊者用它替換瞭真品。”
福爾摩斯用他的放大鏡從不同的角度仔細觀察著這枚戒指。“復製品?”他若有所思地說,“你怎麼知道?”
“因為原件的裏麵有句銘文,而這個,你看,什麼都沒有。這枚戒指放在展示盒裏,盒子被這金屬箍占滿,所以裏麵的東西就不容易被看見。”
福爾摩斯小心地將戒指放迴盒子。“所以,你想找迴那枚真的戒指?”
“是的,”哈維說,“我不在乎罪犯是否會繩之以法,我就是想把戒指找迴來,但是我希望這一切都能在秘密中進行。莎士比亞的戒指應該放迴莎翁傢宅,那間他齣生的屋子裏。”
福爾摩斯抬起頭來,目光從戒指轉到這位客人身上,冷靜地,甚至是有些令人尷尬地直視他。“那句銘文是什麼?”他問道。
“念著我。”
福爾摩斯點瞭點頭。“念著我。”他突然看著我,臉上的神情是我從未見過的,交織著好奇、恐懼和擔憂,他問我:“你覺得我們應該接這個案子嗎,華生?”
我不知所措,他從未問過我這樣的問題。“這自然是件復雜而有趣的案件。解決它也是,像某人所說,為瞭公眾的利益。”
“可是誰知道最後的真相會是什麼呢?”福爾摩斯輕聲說,幾乎是在自言自語。
“念著我。”然後,他以慣有的雷厲風行的風格說道:“我接這個案子瞭,這枚戒指留在我這裏,行嗎?還有這張報紙?案子結束後,這兩樣東西都會完璧歸趙。明天,我們會和你一起去斯特拉特福,如果方便的話,去勘察犯罪現場,尋找綫索。”
“謝謝你,福爾摩斯先生。我們非常信任您的辦案能力。”哈維站起來,將要離開,此時,福爾摩斯正忙著將那件披風拿下來。當這個小個子男人快走到門口時,福爾摩斯突然說,“你走前,我有個問題想問你,警察常巡查街道嗎?”
“是的,每天晚上的同一個時間。”
“謝謝!”福爾摩斯說道,“真有意思。”然而,當哈維的手剛要碰到門把時,福爾摩斯突然又問:“那你為什麼要打開展示櫥櫃呢?”
這位客人有一絲,幾乎是覺察不到的猶豫,答道,“這枚戒指是陳列物品中最具有價值的,它很容易被拿走或藏匿。我想這很可能就是竊賊要偷的。”
“謝謝你,哈維先生。到現在為止,這就是我想問的,我們明天在斯特拉特福見。”
我送哈維先生下樓,在門口,他轉過身對我說話。他看著地闆,似乎有點窘迫。
“華生先生,聽說你的朋友有著近乎超人的本領,是嗎?”
“這樣形容他,毫不誇張。”
“那麼,你和我一樣,是一個能乾的人,沒有任何非凡的天賦。是這樣嗎?”
“為什麼這麼問?不過,是的。”我興趣盎然地說著,“這是一個公平的評估。”
“那你對你這位朋友無比欽佩,對嗎?”
奇怪的是,我被這位小個子男人好奇的課堂式提問弄得有點心神不寜。“就是到天涯海角,我也會一直跟隨他。”我鄭重其事地說。
“謝謝你!”哈維終於抬起瞭頭,看著我說,“這就是我希望知道的。”
在上樓時,我聽到客廳的門關上瞭。
福爾摩斯依然坐在沙發上,琢磨著報紙和戒指。“到這兒來,華生,過來。”他搓著雙手說,“今天早上,我敢更恰當地說,‘這個遊戲已經開始瞭。’”
“那麼,我們早上去斯特拉特福?”我問道。
“不,華生。你去斯特拉特福,對現場進行法醫檢測。我相信在那兒沒有什麼可發現的,但是我們不能放過哪怕是一丁點的綫索。我會在倫敦,我肯定,無論是戒指還是賊,都在這裏。今天剩下的時間,我親愛的朋友,請快點準備你的行程吧。我腦子裏有無數個假設,我得去驗證瞭,就不陪著你瞭。我們晚飯時再討論一下各自的看法。”
“好吧,華生,”那天晚上,福爾摩斯問我:“到現在為止,你發現瞭什麼?”
“這個竊賊很聰明,偷竊行為非常狡猾。罪犯事先準備瞭一枚復製的戒指,毫無疑問是廉價的紀念品,以此偷換瞭那件真品。當時,他可能還想順帶偷點其他物品,但因被巡查的警官察覺,沒有繼續。他已經聯係好瞭黑貨市場的同夥,打算將戒指估價。顯然,他希望戒指的消失不會引起注意,至少在一段時間裏,直到此案的關注度慢慢變冷。”
“分析得頭頭是道,華生。”福爾摩斯說。“你在正確的軌道上。隻不過,這不僅僅是一個狡猾的地方盜賊實施的詭計多端的盜竊案,絕不是。”
“那麼,你是怎麼想的?”我問道,他對我這顯而易見的解釋不滿意,讓我深感睏惑。
“我們現在來迴想一下這個案件吧。我們手中有三個綫索:戒指,報紙上的這篇報道,還有哈維先生的故事。”
“都是確鑿的證據,都很連貫,也能相互印證。”
“不,華生,這三個綫索都有僞造的地方。當然,戒指是仿品,我們知道的。可是,這報紙上的報道掩蓋瞭一些事實,我們的客人講的故事至少一部分是謊言。”
“你在和我開玩笑吧?說說,你有什麼證據?”
“首先,這枚戒指並非一枚便宜的戒指,放到那裏是為分散人們的注意力,等到什麼人——比如說清潔工——湊上去仔細看纔發現。我帶著它去訪問瞭專業珠寶商:這是由一位極有纔華的首飾藝人用純金打製的。復製這枚戒指所花的錢,遠遠超過它的真品在黑市能賣齣的價格。這枚戒指沒有丟失前,一定有人仔細研究過它的製作,以便讓金匠按照原樣完美復製。如果不是我們這位朋友輕易地看齣,從外麵看,是不易發現戒指裏沒有銘文的,那麼,這個計謀就成功瞭。第二,是關於報紙上這篇戒指被竊的報道。哪個竊賊會在盡責的警察日常巡邏的時間齣來偷竊?哪個竊賊又會冒著引起整街人警覺的危險,在燈光下偷竊?如被發現,他會到哪裏寄放這人人都認識的偷盜品?不,《沃裏剋郡先驅報》的記者似乎輕易就相信瞭這些難以置信的描述。最後是我們這位客人。他告訴我們的所有的事情經過都是真實的,但對於一件重要的事情,他卻隱瞞瞭。”
“那是……?”
“當得知這裏被盜時,他就知道竊賊的目的就是換這枚戒指瞭。於是他立刻檢查瞭一下,盡管展示盒沒有被動過的痕跡,戒指看上去也在其位,但是他心知肚明,真的戒指已經丟瞭。”
“那麼,你從這一切中得齣瞭什麼結論呢?”
“在這個階段,一切都沒有。這枚戒指的意義超過瞭它的商業價值。有人渴望得到它,於是付錢找瞭專業的竊賊,通過這樣的方式得到瞭它,並使作案現場看起來像是一次沒有成功的盜竊。支付這樣的盜竊費用是昂貴的:遠超過這枚戒指本身的價格。誰會買這麼有名的被盜珠寶?不,華生,一定有比我們眼前看到的這些事實更重要的東西。”
“你打算怎麼做?”
“去斯特拉特福,把這枚戒指還給哈維。告訴他,為瞭不讓公眾察覺,把它放迴展示盒裏。然後去勘察偷盜現場。我想知道罪犯是怎樣找到入口的,怎樣拿到戒指的,然後又是怎樣逃離的。你去和哈維再聊聊,盡可能地把你們談話內容的點點滴滴都記錄下來。”
“那麼,你……?”
“我這兒還有幾個綫索要調查,我們今晚就到這裏吧,明天將是忙碌的一天,再見!”
我按照福爾摩斯的吩咐做瞭,然後乘火車去瞭伯明翰,中午到達斯特拉特福。我和哈維在福爾肯吃瞭午飯,下午在亨利街齣生地勘察瞭犯罪現場。我發現後門已被撬開,竊賊就是從這裏進去,也是從這裏逃跑的。我查瞭一下竊賊逃走的這條小路,發現有兩個截然不同的腳印:一個是巡邏警長的靴子留下的,另一個小一點的腳印是竊賊的。很顯然,他趁著黑夜很輕鬆地就穿過田野逃脫瞭,正如福爾摩斯認定的那樣,他在逃到倫敦之前,也許就藏在附近的榖倉或草垛裏。房間裏沒有被動過的痕跡。我仔細檢查瞭展示櫃,玻璃櫃的頂部似乎牢固地連接在結實的木底座上。但從它的底部看,發現很容易就可以用杠杆撬動麵闆,將裏麵的東西拿走。
哈維住在離齣生地不遠的一個漂亮的小屋裏,在那裏,我們又聊瞭一會兒。顯然,他是一個單身漢,他唯一的僕人是一個麵孔稚氣、體格健壯的年輕人,他招呼著我。和前一天與福爾摩斯的會麵比,哈維這次似乎對我存有更多的戒備,盡管我的齣現不會對他造成任何威脅。他重申著是他首先發現這枚戒指的丟失,強調戒指是多麼珍貴以及追迴它的重要性。想起福爾摩斯說的話,我對戒指非同尋常的意義多問瞭幾句。他帶著學者的疑慮,解釋說,盡管對莎士比亞遺囑中的細節進行瞭考證,這枚戒指的歸宿依然存有爭論,這枚戒指對於莎士比亞的重大意義也隻是一種猜測。這也可能就是他用在法律文件上的印章,也或許是父親贈予他的禮物。我問他這枚戒指會不會和莎士比亞的妻子有什麼關聯,因為我在哪裏聽說過這是他訂婚或結婚的戒指,他顯示齣令人驚訝的小興趣。他說,隻是聽說這是訂婚時安妮·海瑟薇送給莎士比亞的戒指,但是沒有任何證據來證實這個假說。
在曆史的汪洋中,他是不沉的島
——談《莎士比亞的九種人生》
孟培文(本書譯者)
《莎士比亞的九種人生》的作者格雷厄姆·霍爾德斯是一位學者、劇作傢、詩人和小說傢。他曾在牛津大學、斯旺西大學、羅漢普頓大學和赫特福德郡的大學任教。他齣版的40多部著作中,大部分著重於莎士比亞的研究,特彆是莎士比亞的曆史劇、莎士比亞和媒體、莎士比亞和當代文化等。
莎士比亞是誰?他從哪裏來又到哪裏去瞭?文學聖壇上他是如何光芒萬丈?他愛過誰恨過誰?在人生的黑夜中為何沉重嘆息?人們是如何譽他謗他?在曆史的汪洋中他為何是不沉的島?
韆軸長捲,緩緩鋪開,莎士比亞從生到死,每一個節點都清晰透亮。“他齣生於一個英格蘭北部的農牧傢庭,他的父親是皮革匠。”“他是一個有天賦的孩子,盡管傢庭貧窮,他憑自己的成績被當地的文法學校錄取。”他成熟早,結婚早,或許婚姻生活並不如意,但和孩子在一起是快樂的。後來,由於與當地政府有瞭一些麻煩,他不得不背井離鄉,到倫敦尋找機會。“他在劇場找到工作,然後成為一個成功的演員,很快在編劇上顯露齣卓越的纔華,成為一個劇作傢。他感覺到他筆的力量,寫作成為他的生活方式和存在的理由;他生命中沒有什麼比寫作更重要瞭。”他也因此獲得瞭名望和財富。這是一個輪廓分明的莎士比亞,故事的綫條裏,隱含著他的悲歡。
然而,莎士比亞留在世間有案可查的事實,微乎其微,“‘唯一的事實’是葬禮和墓碑的記錄。”
看在耶穌的份上,好朋友,
切莫挖掘此處的墓葬;
讓我安息者,將得到上帝祝福,
遷我屍骨者,將受亡靈的詛咒。
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亞去世,被安葬在斯特拉特福教堂,他的墓碑上,鎸刻著具有警告性的墓誌銘。這個警告似乎並沒有打消好奇者的覬覦,也沒有阻擋探究者的腳步,人們設法打開他的墓穴,韆方百計探尋他的故事和內心世界的秘密。
莎士比亞之墓
真實的墓穴或許安然無恙,但環繞莎士比亞的謎團——這個無形的墓穴,人們挖掘不止。根據僅有的點滴資料,莎士比亞的傳記就層齣不窮。可見,“這些傳記寫作是如何虛構、猜測和編造事實的。”
《九種人生》另闢蹊徑,在眾多的傳記作品中一枝獨秀。它鋪陳事實,內容翔實;它展開傳說,豐碩充分;它分析推斷,邏輯分明;它編寫的故事,生動有趣,極富感染力。每一個“人生”裏的莎士比亞都是豐富、飽滿、栩栩如生的。他是劇作傢,偉大的劇作傢,無與倫比的劇作傢,但他也是兒子、丈夫和父親;他纔華橫溢,讓世界為之震撼,但他也有情感糾結、生活之苦惱;他贏得鮮花、掌聲,但他也在無奈中暗自神傷。
一個站在世界文學聖壇上的偉人,他的靈魂同樣掙紮、煎熬在各種矛盾和逃不脫的宿命裏。或許,我們覺得,莎士比亞在這裏不那麼完美瞭,我們甚至拒絕接受他在“《莎翁情史》裏與南安普敦伯爵的關係,以及《十四行詩裏的黑夫人》傳說。”但作為一個人,他似乎更接近真實和完美瞭。生活的磨礪、情感的恣意,星空下的彷徨和迷失,不正是成就一個劇作傢不可或缺的精神準備嗎?
細數曆史,有多少人是完美無瑕的?迴望自己,人性的欠缺無時、無處不在。莎士比亞是我們,我們也是莎士比亞,因為人的性靈是共通的。這樣,我們是不是覺得莎士比亞不再遙遠,不再高聳入雲,而是就在我們身邊,甚至在我們的身體裏呢?他在作品裏塑造瞭多少不朽的形象,那些形象裏有我們,也有他自己。“他從自己的平民齣生走齣來後,一直生活在流放中。並不是沒有迴去的路,隻因為他已改變太多,他唯一迴去的方式隻能是通過筆下的角色,即以寫作來重現自我。”“這是一個自我覺醒的過程,也是他人生不斷提升和進步之路;這是他跌入地獄,又從地獄爬起看到滿天星辰的過程。”這樣的莎士比亞顯得更親切,也更令人肅然起敬。
?在最後一個“人生”的故事裏,作者濃墨重彩呈現瞭一個烏托邦的島嶼。“在晚上、在夢中、在那緩慢而黑暗的睡眠裏,我經常旅行迴到巴爾多魯。在遠遠的海上,我就能看見它,一個珍貴的寶石鑲嵌在深藍色的海洋中,城市永遠比我在現實中看到的宏大,還有那巍峨的尖頂和偉大的劇院。”這是一個永遠銘記莎士比亞的島嶼,它告訴我們,莎士比亞是神、是信仰。這是一個暗喻,他和他作品的精神、審美、境界宛如島嶼,矗立在社會生活中,矗立在人們心靈成長的路上,矗立在世界文學的殿堂裏。
歲月更迭,大浪淘沙。四百多年的風雨滌蕩瞭多少塵埃,而莎士比亞攜帶他的作品依然風華絕代、萬世至尊。那座叫做巴爾多魯的島嶼,輕聲地在告訴人們:在曆史的汪洋中,他是不沉的島。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