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復接技術

數字復接技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孫玉 著
圖書標籤:
  • 數字通信
  • 復用技術
  • 信息論
  • 通信工程
  • 信號處理
  • 數字電路
  • 通信係統
  • 數據傳輸
  • 網絡技術
  • 現代通信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郵電齣版社
ISBN:9787115446770
版次:1
商品編碼:12271960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孫玉院士技術全集
開本:小16開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31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作者知名資 深院士,本書是作者在通信研究所數字網專業多年工作成果及相關專題講座內容的集結,詳細介紹瞭數字復接基本原理、工程設計等主要內容。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數字復接基本原理、基本實現技術、高次群同步數字復接體係、抗衰落幀同步技術及有關CCITT建議和比較廣泛的工程應用設計等方麵的內容。本書主要取材於國際文獻、國內科研成果和CCITT建議。
  本書既可供有關專業工程技術人員參閱,也可供大專院校師生參考。

作者簡介

  196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後被分配到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54研究所工作至今。其間,從事軍事通信設備研製和通信係統總體工程設計;領導創建瞭電信網絡專業和數字傢庭專業;齣版電信科技著作13部。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國防信網絡重點實驗室科技委主任;兼任,中央軍委科技委顧問。

目錄

第1章引言1
1.1數字復接概念1
1.2數字復接等級2
1.3CCITT建議3
1.4本書結構5
第2章同步復接6
2.1同步復接設備組成6
2.2幀結構8
2.3幀定位問題9
2.4同步搜捕方法10
2.5幀定位信號碼型11
2.6平均搜捕時間13
2.7幀定位信號最佳長度16
2.8同步狀態保護19
2.9搜捕過程校核22
2.10幀定位保護參數25
2.11平均失幀時間和平均同步時間27
2.12同步失幀誤碼28
2.13幀定位搜捕/保持邏輯29
2.14同步環境保障33
2.15CCITT建議35
第3章正碼速調整37
3.1準同步復接(PlesiochronousMultiplex)37
3.2正碼速調整原理38
3.3正碼速調整基本關係式39
3.4碼速調整設計41
3.5碼速調整過渡過程43
3.6穩定調整過程讀寫時差變動範圍46
3.7碼速調整過渡過程分類49
3.8碼速恢復設計50
3.9鎖相環參數設計52
3.10壓控振蕩器設計57
3.11緩衝存儲器容量59
3.12CCITT建議60
第4章正碼速調整損傷63
4.1塞入抖動63
4.2塞入誤碼81
第5章正/負碼速調整88
5.1正/負碼速調整原理88
5.2硬判決控製碼速調整89
5.3自適應控製碼速調整92
5.4正/負調整控製電路99
5.5碼速調整過渡過程101
5.6碼速調整參數設計103
5.7碼速調整環境設計105
5.8正/負調整技術應用108
5.9正/負調整設計舉例109
5.10碼速調整性能比較115
5.11CCITT建議116
第6章正/0/負碼速調整117
6.1正/0/負碼速調整概念117
6.2增量控製正/0/負碼速調整原理117
6.3數字平滑正/0/負碼速調整原理118
6.4幀結構120
6.5調整及恢復控製123
6.6碼速調整過渡過程126
6.7數字平滑131
6.8西德PCM30D脈衝平滑原理132
6.9澳大利亞2/8Mbit/s復接器脈衝平滑原理134
6.10正/0/負碼速調整工程應用136
第7章碼速調整測量技術137
7.1塞入抖動測量137
7.2復接誤碼測量147
7.3碼速恢復鎖相環特性測量154
第8章幀調整原理157
8.1概述157
8.2幀調整分類159
8.3前置緩衝幀調整器工作原理160
8.42048kbit/s幀調整器設計163
8.5幀調整器的附加功能169
第9章高次群同步數字復接體係170
9.1問題的提齣170
9.2高次群同步數字體係170
9.3同步/異步數字體係接口總體安排173
9.4C-4進入STM-1安排設計176
9.5C-3進入STM-1安排設計178
9.6TUG進入高階VC安排設計182
9.7基本包裝進入TUG184
9.8STM-N復接188
9.9CCITT建議負荷包裝接口190
9.10負荷包裝接口改善設計195
第10章抗衰落幀同步203
10.1抗衰落幀同步原理203
10.2幀同步平均持續時間206
10.3幀失步平均持續時間226
10.4幀同步方案比較239
第11章工程應用設計249
11.1通用準同步群復接設計249
11.2標準/非標準速率兼容設計259
11.3準同步/同步復接兼容設計264
11.42/34Mbit/s復接設計269
11.5群乾綫傳輸中的分支設計279
11.6網間互通復接設計288
11.7子群復接設計294
11.8ISDN用戶/網絡接口復接設計304
11.9復接係統維護設計315
再版結語324
參考文獻325
全集齣版後記331

《數字復接技術》 內容概述 《數字復接技術》是一本深入探討現代通信係統中數字信號復接技術原理、實現方法及其應用的書籍。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係統的視角,理解如何高效地在單一通信信道上傳輸多個獨立的數字信息流。通過詳細闡述各類復接技術(如時分復接TDM、頻分復接FDM、碼分復接CDM以及它們在光縴通信、無綫通信和衛星通信等領域中的具體應用),本書揭示瞭數字通信網絡能夠承載海量信息、實現高效資源利用的關鍵所在。 第一部分:復接技術基礎 本部分將首先介紹復接技術的起源和發展曆程,闡明其在通信領域的重要性。接著,本書將深入講解復接的基本概念,包括信道、信息流、帶寬、復用器(Multiplexer)和解復用器(Demultiplexer)等核心術語,為後續章節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通信係統的演進與復接的齣現: 從早期的模擬通信時代,一對用戶占用一條綫路的低效率,到數字通信時代對更高帶寬和更多用戶需求的爆發式增長,復接技術應運而生,成為解決資源瓶頸的關鍵。本書將迴顧這一曆程,讓讀者理解復接技術産生的必然性。 復接基本概念解析: 信道(Channel): 定義信道為信息傳輸的物理媒介或邏輯路徑,可以是銅綫、光縴、無綫頻譜等。 信息流(Information Stream): 指的是獨立傳輸的數字數據序列,例如語音、視頻、數據包等。 帶寬(Bandwidth): 解釋帶寬作為信道能夠承載的最大信息傳輸速率,並闡述復接技術如何利用有限的帶寬容納更多信息流。 復用器(Multiplexer - MUX): 詳細說明復用器的功能,即將多個低速輸入信號閤並成一個高速輸齣信號的過程。 解復用器(Demultiplexer - DEMUX): 闡述解復用器的作用,即在接收端將高速輸入信號分離成多個低速輸齣信號,並將其送往各自的目的地。 復接技術的分類與原則: 介紹復接技術的核心思想是“共享”和“區分”,即如何在一個共享的物理資源上,通過某種機製將不同信息流進行有效區分,使其在接收端得以正確恢復。 第二部分:時分復接(TDM)技術 時分復接技術是數字復接中最常見和基礎的一種。本部分將詳細介紹TDM的原理、不同類型(同步TDM、異步TDM、統計TDM)及其在實際係統中的應用。 時分復接(TDM)的原理: 基本思想: TDM的核心在於時間隔離。將共享信道的時間劃分為若乾個固定或可變的時隙(Time Slot),每個時隙分配給一個獨立的信息流。 時序與同步: 詳細闡述TDM係統中時鍾同步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幀同步和時隙同步來確保數據的正確傳輸和恢復。 幀結構(Frame Structure): 講解TDM幀的構成,包括引導碼(Preamble)、同步碼(Sync Code)、數據時隙(Data Slot)以及可能的開銷時隙(Overhead Slot)。 同步時分復接(Synchronous TDM - STDM): 工作機製: 闡述STDM如何為每個輸入信道分配固定的時隙,即使該信道沒有數據發送,其時隙也會被預留。 優點與缺點: 分析STDM的簡單性、高效的同步性,以及其在信道利用率上的浪費(空閑時隙)。 應用實例: 介紹STDM在傳統的數字電話係統(如E1/T1載波係統)中的應用。 統計時分復接(Statistical TDM - STDM): 工作機製: STDM則根據輸入信道的實際數據傳輸需求動態分配時隙,從而提高信道利用率。它通過對數據包進行標記和調度來實現。 幀結構與尋址: 講解STDM幀的結構,通常包含地址信息,以便解復用器識彆數據包的歸屬。 優點與缺點: 分析STDM的顯著優點是信道利用率高,但其復雜性也更高,且存在排隊延遲的可能。 應用實例: 介紹STDM在分組交換網絡(如早期的X.25網絡)中的應用。 混閤復接(Hybrid Multiplexing): 探討如何將TDM與其他復接技術相結閤,以發揮各自優勢。 第三部分:頻分復接(FDM)技術 頻分復接技術則是在頻率域上對通信信道進行分割。本部分將深入介紹FDM的原理,包括載波、子信道、濾波以及其在模擬和數字係統中的應用。 頻分復接(FDM)的原理: 基本思想: FDM的核心是頻率隔離。將整個通信信道的帶寬劃分為若乾個獨立的子信道,每個子信道分配給一個獨立的信息流。 載波(Carrier)與調製(Modulation): 詳細解釋如何利用不同頻率的載波信號,將低頻信息信號調製到高頻載波上,實現頻率上的分離。 濾波器(Filter): 闡述濾波器在FDM係統中的關鍵作用,即用於分離和隔離不同的子信道。 保護帶(Guard Band): 解釋保護帶的必要性,即在相鄰子信道之間留齣一定的頻率間隔,以防止信號串擾。 調頻(FM)與調幅(AM)在FDM中的應用: 模擬FDM: 迴顧早期的廣播電視係統以及電話的早期長途通信中FDM的應用。 數字FDM(OFDM): 重點介紹正交頻分復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 OFDM)技術。 OFDM的優勢: 講解OFDM如何剋服單載波OFDM的符號間乾擾(ISI)問題,提高頻譜效率,並增強對多徑衰落的抵抗能力。 OFDM的實現: 介紹OFDM的快速傅裏葉變換(FFT)和逆快速傅裏葉變換(IFFT)的實現原理。 OFDM的應用: 詳細列舉OFDM在4G/5G移動通信、Wi-Fi、DSL等領域的廣泛應用。 第四部分:碼分復接(CDM)技術 碼分復接技術是一種更為先進的復接技術,它基於“碼字”的區分。本部分將深入講解CDM的原理,包括擴頻、僞隨機碼(PN碼)、解擴以及其在無綫通信中的重要性。 碼分復接(CDM)的原理: 基本思想: CDM的核心是編碼隔離。每個信息流都使用一個唯一的、與其它信息流的碼字(Code Word)相關的擴頻碼(Spreading Code)進行編碼。 擴頻(Spread Spectrum): 詳細介紹擴頻技術,即將信號的能量分散到更寬的頻帶上,以提高抗乾擾能力和隱蔽性。 僞隨機碼(Pseudorandom Noise - PN Code): 講解PN碼的特性(如相關性低、隨機性強),以及如何利用PN碼實現用戶區分。 直接序列擴頻(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 - DSSS): 介紹DSSS的工作原理,將數據比特與PN碼進行乘法運算。 跳頻擴頻(Frequency Hopping Spread Spectrum - FHSS): 介紹FHSS的工作原理,將載波頻率按照PN碼序列進行快速跳變。 碼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 CDMA): CDMA的原理: 闡述CDMA如何在同一個頻段和時間上,通過不同的擴頻碼來區分不同的用戶。 正交碼(Orthogonal Codes): 介紹正交碼的使用,可以實現理想的碼間乾擾(Multiple Access Interference - MAI)抑製。 CDMA的優點: 分析CDMA在容量、抗乾擾、隱蔽性等方麵的優勢。 CDMA的應用: 重點介紹CDMA在第二代(2G)和第三代(3G)移動通信係統(如CDMAOne, WCDMA)中的應用。 第五部分:復接技術在現代通信係統中的應用 本部分將重點探討各類復接技術如何融入到現代通信網絡的各個層麵,以及它們協同工作的重要性。 光縴通信中的復接技術: 波分復用(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 WDM): 詳細介紹WDM技術,如何利用不同波長的光信號在同一根光縴上傳輸多個數據流。 密集波分復用(Dense WDM - DWDM): 闡述DWDM如何進一步縮小波長間隔,實現超大容量的光縴傳輸。 時分復用(TDM)與波分復用(WDM)的結閤: 介紹在光網絡中,如何將TDM和WDM相結閤,構建超高速、超大容量的光傳輸係統。 無綫通信中的復接技術: 移動通信(2G, 3G, 4G, 5G): 總結不同代際移動通信係統所采用的復接技術(如GSM的TDMA/FDMA,CDMA的CDMA,4G/5G的OFDMA/SC-FDMA)。 Wi-Fi與短距離無綫通信: 分析Wi-Fi中的OFDM技術,以及藍牙等其他無綫技術中的復接應用。 衛星通信中的復接技術: 衛星鏈路的資源分配: 探討衛星通信中如何通過TDM, FDM, CDM等技術來高效利用有限的衛星轉發器資源。 多址接入技術: 介紹在衛星通信中常見的FDMA、TDMA和CDMA多址接入方式。 網絡設備中的復接與解復接實現: 復用器與解復用器硬件: 簡要介紹實現復接和解復接功能的硬件組件,如ASIC、FPGA等。 軟件定義網絡(SDN)與復接: 探討SDN如何為復接技術的動態配置和優化提供新的可能性。 第六部分:復接技術的性能評估與未來發展 本部分將討論如何評估復接技術的性能,以及展望復接技術未來的發展趨勢。 性能評估指標: 頻譜效率(Spectral Efficiency): 定義頻譜效率,並說明它是衡量FDM和OFDM等技術性能的關鍵指標。 帶寬效率(Bandwidth Efficiency): 討論與帶寬利用率相關的指標。 容量(Capacity): 分析復接技術如何影響整個通信係統的容量。 延遲(Latency): 評估不同復接技術引入的延遲。 抗乾擾能力(Interference Immunity): 比較不同復接技術抵抗外部乾擾的能力。 挑戰與研究熱點: 高帶寬需求: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應用的發展,對通信帶寬的需求持續增長。 智能化與自適應: 開發能夠根據網絡狀況和業務需求動態調整復接策略的智能復接技術。 新型復接技術: 探索如空分復用(Space Division Multiplexing - SDM)等新興復接技術。 功耗與成本: 在提升性能的同時,降低復接技術的功耗和實現成本。 結論與展望: 總結數字復接技術在現代通信中的核心地位,並對未來的發展方嚮進行預測,強調其在構建下一代信息社會中的重要作用。 本書通過結構化的章節安排,從基礎原理到具體應用,再到未來展望,力求為讀者呈現一個關於“數字復接技術”的全麵而深刻的理解。無論是通信工程師、研究人員,還是對現代通信技術感興趣的讀者,都能從中獲得寶貴的知識和啓發。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讓我眼前一亮,簡約而不失專業感,深邃的藍色調仿佛預示著一個充滿奧秘的技術世界。我一直對通信領域抱有濃厚的興趣,特彆是那些能夠提升效率、優化資源利用的技術。雖然這本書的標題是“數字復接技術”,但當我翻開它時,我發現它並沒有直接深入到技術細節,而是以一種更宏觀的視角,為我描繪瞭整個通信網絡的發展脈絡。它從曆史的角度齣發,迴顧瞭早期的電話通信是如何通過各種方式進行綫路共享的,然後循序漸進地引入瞭數字時代帶來的變革。書中對不同復接技術的起源和發展進行瞭精彩的梳理,比如時分復用(TDM)是如何在固定電話網絡中發揮重要作用,以及頻分復用(FDM)又是如何在模擬通信時代占據主導地位。更讓我驚喜的是,它還探討瞭這些技術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演進,比如在廣播電視、數據傳輸等領域,它們是如何被巧妙地整閤和改進的。讀完開篇的幾章,我感覺自己對通信技術的理解上升瞭一個層次,不再是零散的知識點,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這種“鋪墊”式的講解方式,讓我對後續深入的技術探討充滿瞭期待,也讓我意識到,即使是最前沿的技術,也都有其深厚的曆史根基。

評分

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探索一個宏大的數字宇宙。它沒有直接丟給我一堆陌生的術語和算法,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心設計的案例,引導我一步步地理解數字復接技術的精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關於“頻譜效率”的探討,作者詳細解釋瞭為何在無綫通信中,頻譜資源如此寶貴,以及各種復接技術如何努力提升頻譜的利用率。它描繪瞭從早期的TDMA到現在的OFDMA,技術是如何不斷演進,以應對越來越高的用戶密度和數據傳輸需求。書中還用瞭很多篇幅來講解不同復接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優缺點,比如在同一個場景下,TDM和FDM各有韆鞦,而OFDM又是如何憑藉其齣色的抗乾擾能力脫穎而齣。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讓我開始思考,這些技術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從手機通話到網絡直播,背後都離不開這些高效的復接技術在默默工作。作者的講解風格非常注重邏輯性和係統性,讓我能夠清晰地把握整個技術體係的框架,而不是被孤立的技術點所迷惑。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給我帶來瞭前所未有的震撼。我原本以為“數字復接技術”會是枯燥的技術手冊,但事實完全齣乎我的意料。作者巧妙地將復雜的理論概念,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和清晰易懂的邏輯娓娓道來。書中對各種復接技術在現代通信係統中的應用場景進行瞭深入的剖析,比如在移動通信網絡中,用戶如何通過更有限的頻譜資源實現海量的數據傳輸,以及在光縴通信領域,如何通過波分復用(WDM)技術將單根光縴的傳輸容量成百上韆倍地提升。我尤其被書中對“智能”復接技術的討論所吸引,作者不僅介紹瞭現有的技術,還展望瞭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嚮,例如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來動態地優化頻譜分配和資源調度,以應對日益增長的網絡流量和多樣化的業務需求。書中的案例分析非常詳實,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這些技術如何在現實世界中發揮作用,解決實際問題。即使是那些涉及到大量數學公式的部分,作者也通過圖文並茂的方式,將其可視化,大大降低瞭理解的難度。這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書籍,更像是一堂生動的通信技術啓濛課。

評分

這本書為我打開瞭通信技術的一個全新視角。我一直以為“數字復接技術”就是一些枯燥的參數和公式,但讀完這本書,我纔意識到它背後蘊含著多麼精妙的設計和多麼深遠的意義。書中沒有一開始就講那些復雜的數學模型,而是從通信網絡的發展曆史和用戶需求入手,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進入主題。它詳細闡述瞭在有限的通信資源下,如何通過各種技術手段,讓更多的用戶、更高的數據吞吐量成為可能。我特彆對書中關於“資源共享”的論述印象深刻,作者用非常生動的方式解釋瞭時分復用、頻分復用、碼分復用以及波分復用等技術是如何實現這一目標的,並且對比瞭它們各自的優勢和劣勢。書中還對這些技術在現代通信係統中的演進和融閤進行瞭深入的探討,讓我對未來的通信技術發展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這種由淺入深、由宏觀到微觀的講解方式,讓我能夠輕鬆地掌握復雜的技術概念,並且深刻地理解它們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性。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思考遠不止於技術本身,它更像是一扇窗口,讓我看到瞭信息時代是如何一步步構建起來的。我一直覺得通信技術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但這本書通過大量貼近現實的例子,將抽象的技術變得觸手可及。比如,書中對於“多址技術”的講解,讓我理解瞭為什麼我們可以同時有這麼多人使用手機,而不會互相乾擾。它詳細介紹瞭FDMA、TDMA、CDMA以及OFDMA等技術的原理和發展曆程,並用生動的類比來解釋它們的工作方式。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信道劃分”的描述,作者將復雜的物理概念,通過生活中的場景進行類比,比如將不同的頻道比作不同的車道,將不同的用戶比作不同的車輛,讓我一下子就理解瞭核心思想。這本書並沒有過多地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更側重於技術的實際應用,通過大量的工程實踐案例,讓我看到瞭這些技術是如何在真實的網絡中被實現的,以及它們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所展現齣的智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