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生态文明与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举行。
《中国国家公园模式探索:2016首届生态文明与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分为国家公园体制与法规政策,保护地体系与国家公园管理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系统管理,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环境解说与社区发展,国家公园试点与实践五个部分,收录50余篇论文。
内页插图
目录
国家公园体制与法规政策
中国风景名胜区的特色与美国国家公园
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进展与展望
对中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几点认识
风景名胜区与国家公园保护体系
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率先建成生态文明制度
中国国家公园向何处去
价值体系重构与国家公园体制建设
从社会的视角看国家公园如何建立、管理及TNC的实践
自然资源国有资产产权管理改革
美国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法律制度介评——以美国国家公园管理为中心
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基本法律问题
民族地区生物多样性多元保护的法律机制
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建设的制度逻辑与模式选择
保护地体系与国家公园管理规划
IUCN自然保护地管理分类标准与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思考
国家公园体系总体空间布局研究
生物多样性价值与国家公园定位、分区
中国保护地管理类别的特点与问题
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规划探讨
国家公园功能区划及指标体系探讨
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功能分区模式对比研究
福建省各类型国家级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国家公园试点选择
从文化视角解决国家公园设计中的生态问题——以一次教学实践为例
风景区道路规划及其美学意义
国家湿地公园命名指标体系构建与研究
澳大利亚国家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及其与国家公园的关系解读
美国阿拉伯山国家遗产区域保护管理特点评述及启示
美国国家公园荒野区研究及思考
奥地利国家公园体制:基础、事务与支持——以高陶恩国家公园为例
台湾地区国家公园的发展历程与经验借鉴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系统管理
生物多样性保护助推国家公园绿色发展
实现国家公园管理目标——生态系统服务概念框架能否支持保护地管理制度创新?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综述
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管理方法研究
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中社区参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国家海洋公园生态保护补偿与生态损失补偿双轨制度设计思路
社会生态系统方法在国家公园管理中的应用
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与环境解说
中国应发展怎样的生态旅游
旅游供给变革与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机遇与挑战
中国国家公园旅游评估模型建设
国家海洋公园:旅游承载力评估的理论模式与应用实践
自然教育与户外环境解说展示设计
基于功能属性的中国国家公园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适用性研究
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的中国国家公园标识导向系统的分析
云南省国家公园标识导向系统的调查与研究
国家公园试点与实践
三江源国家公园创新行动
云南省国家公园建设探索与反思
仙居县国家公园试点调研报告
沪苏浙协同共建江南水乡国家公园体制机制研究
广东省立国家公园建设管理体制机制研究初探
生态文明视角下定位福建平潭岛“滨海国家公园环”
南海诸岛国家公园的建立——以西沙群岛为例
附件
吴志强副校长致辞
李振宇院长致辞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生态文明与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学术研讨会
学科汇聚共商国是——2016“生态文明与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举行
前言/序言
研究国家公园近15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普遍规律,就是国家公园的出现一定是这个国家生态环境面临困境的时候,一定是这个国家生态资源被大面积破坏的时候。今天中国开始推行国家公园体制,同样也是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生态和精神健康问题——环境、食物、水、精神、健康、栖居问题,时代呼唤学科重组,时代呼唤生态文明建设。
早在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即向全球发出呼吁,当今人类健康问题远远超越世界卫生组织的能力,必须动员全人类的能力共同解决人类健康问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汇聚全球顶尖科学家研究讨论提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是人类解决现实困境的根本出路。国家公园是人类解决健康问题的重要途径。
中国国家公园从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到现在已经5个年头了,2017年试点也将有个结果。是时候要对国家公园的基本性质、功能定位有个明确界定,这也是顶层设计的关键。
中国自然保护地的现实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对保护深层问题研究有待加强,普遍认为当今中国保护地保护不足,发展过度,事实上不是发展过度而是发展方式不对,不合理的发展方式造成资源利用效率低,生态保护压力大;在保护地发展面临的众多矛盾中资源价值保护与地方发展方式之间的矛盾是最根本的矛盾;
二是保护地分工不明确,自然保护体系不清晰,不同类别保护地的性质与功能界定模糊,法律与技术规范不能适应保护要求;
三是保护责任与保护收益不对等不匹配,地方居民保护责任大,保护收益少,导致保护积极性不高,保护责任主体模糊,责任、义务、受益没有挂钩,国家责任、地方政府责任、居民责任没有明确,过于笼统;
四是自然保护机制不健全,政府、社区、社会、市场在保护地事业中分别起什么作用?缺少明确的法律规定和运营管理保障机制,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如何最大程度调动社会力量、如何借助市场力量、如何激励社区参与等均有待从法律、政策到具体措施建立一套完整的保障体系和有效的机制来提高保护绩效和保护地可持续发展。
建设国家公园体制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示范区的灵魂,政府主导、社区参与、社会支持、企业推动等形成多元合力是保护地机制建设的关键。世界国家公园运动发展经历了早期的自然风景保护、20世纪初的生态保护、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生态系统保护、21世纪以来生态系统管理与服务的四个阶段,经济贡献是近年来国际普遍关注的热点,国家公园作为一类生态资本与自然资源资产,通过市场化社会化机制的建立实现全民保护全面收益的绿色发展模式,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格局。
推行国家公园体制改革,首先必须统一认识,对国家公园在保护地系统中的地位、性质与功能定位要有明确的界定。
国家公园是IUCN保护地管理分类体系中的第二类,国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大尺度生态系统或生态过程为保护对象,同时提供环境与文化兼容的精神陶冶、科学研究、自然教育、游憩观赏的机会。国家公园不能代替自然保护区,与自然保护区最大的不同在于社会功能上,自然保护区可以不承担社会服务功能,但国家公园必须承担社会服务功能。
国家公园不同于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是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系统融合的一种国土保护类型,国家公园既是国土生态安全的保障中心,也是国民身心健康的调节中心,通过促进社区发展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更好保护。国家公园作为一种生态资本、文化资本,全民共享带来的发展是国民精神健康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融为一体的发展,分享保护收益的发展。
国家公园作为一种可持续生态保护的保护地品牌,依法保护,要有配套政策,严格控制低效发展,引导、激励绿色发展。
国家公园具有双重功能:生态保护与社会服务,保护是基础,社会服务是目标,这个社会服务具有双重内涵:适应社会精神文化与健康发展的需求,促进社区发展。通过改进保护机制,让地方居民在保护中受益,因保护而受益进一步调动社区积极性,由此形成保护地与社区的良性互动机制,从被动保护走向积极保护。通过国家公园公益性的发展促进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构建国家公园与社会参与的良性互动机制,单纯强调其生态保护功能,或单纯强调其旅游开发功能,均不符合国家公园的属性。
中国国家公园体制顶层设计首先必须着眼于整体保护地体系的规划建设,实现国家公园管理目标的三个协同。
一是中央政府、省、市县三级政府之间的协同,在事权、财权上实行对等配置,中央政府主导是国家公园管理的前提,但省、市县政府的协同同样不可缺少,围绕国家公园形成协同合力,才会最大程度实现保护效益、保护质量。
二是政府、企业与社会三类主体的协同,在国家公园公益性目标驱动下,推动社会力量的参与实现共同保护,国家公园社会功能的实现也需要企业的支持,基于国家公园的自然资产与生态资本借助市场的力量开展特许经营,引入资金、技术与智力,自然资本与社会资本的结合提升社会服务的质量和保护质量。
三是国家公园边界内外的协同,国家公园与区域发展的协同,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中心的绿色区域发展模式,绿色发展是经济发展与精神发展、健康发展协调共进的发展,是城市、乡村、公园、荒野空间的均衡发展。国家公园的设立不应成为区域发展的包袱与制约因素,要充分发挥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利用国家公园生态资本的优势,转化为区域发展的动力,借力现代科技与信息技术,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产品链、产业链、土地价值链和村镇体系、社会网络,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区域发展动力机制与模式,从区域层面上建立国家公园生态系统保护的协同机制。
国家公园作为自然保护地的一种类型,是以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保护为核心,资源特征与价值具有国家代表性,社会服务具有全民公益性。国家公园保护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协同研究集成智慧。本次大会的重要收获即是通过各学科专家以及来自保护地管理第一线领导的思想交流与碰撞,对中国保护地现实问题的根源及其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国家公园发展的理论框架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对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有了更多的共识,在推动国家公园体制建设道路上留下闪亮的一页。
中国国家公园模式探索:2016首届生态文明与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