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28
蜀地笔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蒋蓝新著《蜀地笔记》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蜀梼杌外传”, 中编“蜀轸流转”,下编“蜀中广记别裁”。表面上看来,三编命名均取意于蜀中故书或故物:宋人唐英隐喻之书《蜀梼杌》、明人曹学佺之区域地理学名著《蜀中广记》,或蜀地之轸,所谓蜀轸虞丝,播人间之妙响。蒋蓝的用心,并非仅仅缘于对一种文脉或道统(蜀统)的尊重或延续。而在于:老瓶装新酒,老凤唱新声,老树抽新枝。闪展腾挪之间,解构重构之际,蒋蓝更像是一个语言学的巫者,人类学的舞者,或历史迷雾深处的玄豹,在揭橥蜀山蜀水、蜀风蜀物、蜀籁蜀心真相的同时,却又为我们布下一场更大的蜀戏蜀谜蜀局。
《蜀地笔记》的核心词是:历史人物,是作者多年阅读、考察大成都范围内的历史、人文关系,以展示区域内各种奇人、异人的人物传记。37万字,有部分古代配图。在作者利用、尊重以往研究成果的同时,做了大量的田野实地考察与真相还原,进一步厘定了很多历史人物的真相,廓清、梳理了他们的本来面目。书稿内容文笔生动,可读性强,文章被《读者》《作家文摘》《文摘周报》《青年文摘》等广为转载。
蒋蓝:诗人,散文家,作家。朱自清散文奖、人民文学奖、西部文学奖、四川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作协主席团委员,成都文学院终身特约作家。已出版《豹典》《媚骨之书》等 。
上编蜀梼杌外传
历史谱系中的“巴蜀定律”/ 003
想象之象:古蜀大象踪迹/ 008
成都武担山石头记/ 016
巴蜀图语:等待破解的远古密码/ 028
天府广场石犀:彰显秦汉成都城市文明/ 041
都江堰李冰石像:遥看江源文明/ 053
天府广场汉碑:中国最早地方官学的物证/ 065
陀罗尼经咒:中国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实物/ 076
大西政权的科举考试/ 086
中编蜀轸流转
食火兽与火浣布/ 099
食虎兽多面像/ 105
瓦屋山甪端记/ 112
开明兽变像/ 122
望帝托杜鹃/ 130
豹与华南虎在四川的消匿史/ 139
巍巍自贡市,天然一宝地/ 146
成都的桐花凤/ 157
鲤鱼是仙人的坐骑/ 162
蜀地丰瑞花:去兮归来记/ 165
蜀葵的踪迹/ 174
蜀地银杏轶事/ 180
作为植物的“蒋蓝”/ 187
西南地区拐枣的流变史/ 197
天彭牡丹的蜀性/ 203
成都的桤树/ 211
蜀汉南中与“救军粮”/ 219
木中王者桂树的阴面和阳面/ 226
从中国彩砚到芭茅草/ 234
灯草以及灯草客/ 243
天地感应与花鸟异事/ 249
花蕊夫人轶事与蜀地修辞/ 257
龟城之龟甲下落/ 269
蜀人嗜好香气/ 272
蚕马与蚕神/ 276
从文化口红到抹嘴肉/ 280
下编蜀中广记别裁
今有蜀绣惊海内/ 285
龚扇的蝉翼/ 292
蒲江飞仙阁:西南丝路上的佛国/ 302
科甲巷传奇/ 313
峨眉山笔记/ 345
盐水女神、廪君及其变形记/ 376
燊海井的历史经线/ 385
淮盐巷、盐分巷与异托邦/ 396
关于薛涛墓地/ 403
五峰山的拔节之声/ 406
如何定位和命名蒋蓝的写作/ 410
后记/ 416
开明兽变像
昆仑山有开明兽
玉兰花盛开时节,“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也在成都博物馆悄然开幕。尽管是临摹作品,但其规模和完整程度,甚至超过了敦煌莫高窟实地原作。每天前来参展的市民把展厅挤了个满满当当。
2月21日,我参加四川省作协主席团会议后,会议组通知各位作家傍晚去成都博物馆看敦煌壁画“专场”,闻之大喜。
即使与美术无缘者,无不被壁画那种飞动的气势与神秘的造像所震撼。我看得最为细致的是壁画中的动植物,尤其是开明兽。
“开明”一词,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西经》。其指出:西方有昆仑城,方圆八百里,高万仞;城上有大树,五个人才能抱住;还有九口井,都是用玉石做成的栏杆;共有九座城门,其中东门由开明兽把守。开明兽又名启明兽,样子是人的面孔、虎的身躯,学者王红旗指出,“类似埃及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像”。神话传说是,昆仑山有开明兽。《山海经·海内西经》说巨大的昆仑山有九道门,守门的就是开明兽,身体仿佛大老虎,有九个头并且长着人脸,表情肃穆,始终瞪大眼睛环视昆仑下界,不让任何异物进入神圣区域,保护昆仑的和平与静谧。在昆仑之上还有一个天神叫陆吾,见《山海经·西次三经》:“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陆吾和开明兽相貌接近,职务是为天帝管理园囿。《山海经》里人面虎身的动物有三种,即陆吾、开明兽、人面虎身神,实际上为同一种神,都是昆仑山的守护者。
我向来自敦煌博物院的解说员求证开明兽,她显得有些惊讶:“展出这么久了,你是第一个问开明兽的。”参观结束后,她带我回到285号窟,逐一指证。
据我所知,莫高窟三清宫正殿、249窟、285窟三处出现了开明兽不同造像。这次来成都展出的恰有285窟,我恍如步入了历史的甬道。
道教题材进入佛窟的历史,敦煌早在南北朝时即已粉墨登场。东王公、西王母的故事在西魏 249 窟已出现。另外在清修洞窟中,大量的道教尊像已进入佛窟,可见当时人们对佛教与道教的区别并不十分清楚,神与佛的互嵌,庙宇与道观相邻,反而出现了一种缭绕的秘密与丰满。
285窟并不大,顶部除了莲花藻井,东西两面画阿修罗与摩尼珠,南北两面画东王公、西王母驾龙车、凤车出行。车上重盖层叠,车后旗袂飘飘,前有持节扬幡的方士开路,后有人首龙身的开明神兽随行。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分布各壁。285窟的人物体形消瘦,精悍,脸颊较长,脖子较细,衣纹弧线不是柔和的,而是力道十足,就像一把腰带剑,吃满了力道。同时,里面又有来自天国的风,让它们微微飘逸,那是一种神采饱满、怡然自得的气场。似乎是忘记了人间烟火,一种与天地一同老去的时间形象,烂柯美学驯化了泥土与石头,形成了中国这一时期彩塑艺术的最高理想。
开明兽的摆布
这其中最为神奇的,恰是对开明兽的摆布方式。
无论是山东嘉祥、滕州或江苏徐州出土的画像石(砖)上的开明兽,还是历代《山海经》绘图里的开明兽,均作九头兽处理。这明显是西汉以降道家神话对上古神话的“规训”结果。
285号窟顶部壁画,一共有3幅开明兽造像。一个为9首,一个为11首,一个为惊人的14首。但在敦煌249窟的开明兽,竟有13个脑袋,且头颅的安顿方式,可谓绝无仅有。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道士王圆箓在敦煌莫高窟三层楼的对面,主持修建了道观“三清宫”,俗称“下寺”,也就是现在的“敦煌藏经洞陈列馆”。在这座道观正殿前廊抱头梁和前屋檐上,绘制了14处奇怪的动物和人物,恰是晚清《山海经》流行的图像见证。三清宫正殿的开明兽为典型的虎躯,脑袋为3-3-3的式样排列。
但早期的开明兽脑袋安排方式并非如此。285号窟的开明兽脑袋一律做侧列并排处理,非常像是打开的羽翼。到了清代,画家们笔下的开明兽造像,才与敦煌三清宫彩画最为接近。两者在头式与姿态上较为一致,只是前者对虎毛还有表现,而三清宫彩画只表现了虎皮纹。285号窟的老虎身体,已经高度抽象化,更接近于刚猛汉风里的龙形造像了。
学者金爱秀指出:“开明兽九首皆为人首,这是汉代人对人类自身能力肯定的必然产物。”(《汉画中的九头兽探微》,《贵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1期)九头兽的头部使用了人的形象来逐步取代传统形象中的虎头或者龙头,这一做法带有明显儒学色彩,可以理解为是汉朝人对人的能力的一种肯定,也昭示了某种“人定胜天”的理念。从而使得黄河流域在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形成了以“儒”为特色的主流文化,同时也兼具了楚文化的浪漫主义情调与神话传奇色彩。
开明兽的身体造型,一方面来源于虎形,另外一方面也很接近于龙舟。
我认为,开明兽后来出现的俱为九首,显然是汉儒们的努力。早期开明兽的九个以及十几个头首,不但体现了原始宗教较为粗放的痕迹,而且还体现了一种绘画特征。北魏前后,尽管已经有一些绘图的“粉本”供画师使用,但罕见的开明兽却没有“粉本”,这就为绘画者提供了极大的想象和创作空间。与镇守天门的“畏兽”一样,西南内地开明兽的凶悍、令人恐惧的造像在壁画里不见了踪影,13个头颅作侧面处理,颇有立体主义意味,所有眼睛以留白的技法,凝视灵魂,就像是一串追忆的蒙太奇镜头。开明兽的力道是通过刚猛的线条得以展露,墨线看似单纯,实则涵纳画家的修养和生命骨感;笔法充满韵律,流畅遒劲,于顿挫转折之间,开明兽的威严呼之欲出。
开明兽极可能是来自西亚的有翼兽形象
开明兽为何名为“开明”,这与古蜀开明王朝是否有关呢?
开明兽令人首先联想到古蜀王朝“开明氏”。蒙文通曾指出:“《山海经·海内西经》还六次提到‘开明’……,这不会不和蜀国传说中的古帝王——十二世开明没有关系。因此,我认为《山海经·海内西经》这部分可能是出于古蜀国的作品。”(蒙文通:《略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及其产生地域》,《巴蜀古史论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有学者认为,在神话中蜀王开明的形象变成神物完全可以理解。出于古蜀的作品记载的古蜀王的传说,似属可信。
在蜀地的神话传说里,开明兽是为祸彭国的一大怪兽,后来被鳖灵降服,悔过立功,鳖灵有感其功绩,遂在建国后自称开明氏。也有另一说,开明氏乃古蜀国贤王,死后上天才化为开明兽。
“开明”一词指通达事理。开明兽的神职是守护。看似矛盾,其实是调和。固然没有绝对抱残守缺,只有站稳立场,明晓事理,才能体现坚持立场的价值。开明兽以18只眼睛观察世界,18只耳朵聆听世界,以9个头脑思考世界,9张嘴述说世界,这是一种最大的启示。
开明主司的地点是“囿时”。按郭璞的注解,“囿时”即“天帝苑圃之时节”。苑,所以养禽兽,“树果为园,种菜为圃”,黄帝的园林就叫“苑圃”,园中生长着各种神兽珍禽与奇花异草,需要开明来掌管时令节气,以便它们生长繁育不息。可见,蜀王开明既是掌管“苑圃”的行家,推断蜀王开明就是巴蜀园林第一人。
另据《竹书纪年》称,开明兽是服侍西王母的灵兽,拥有洞察万物预卜未来之能,西王母和东王公出巡之际,开明兽在前方引导,有点鸣锣开道的意思,甚至亲自为领导驱动花车,因此深得西王母宠爱。
蒙文通先生巨眼卓识,独标新义,认为古之昆仑就是岷山。《蜀王本纪》中还有如下记载:“李冰以秦时为蜀守,谓汶山为天彭阙,号曰天彭门,云亡者悉过其中,鬼神精灵数见。”任乃强先生指出:“瞿上,今彭县北,海窝子‘关口’是也。……相对望,如阙,《元和志》谓之天彭门(一称天彭阙),自阙下瞰成都平原,有如鹰隼翔视。故古称海窝子为‘瞿上’。”由此可见,距离彭州丹景山牡丹生息地甚近的天彭阙,乃是蜀之神山——岷山的大门,牡丹或幻或化,总是蜀地的精魂。那么开明兽,当是镇守于此的。
如果这个推断成立的话,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在古蜀地域没有发现开明兽造像呢?就算是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之后迅速消灭了本地文字以及文化,但造像总该有一些流传啊。
我认为,开明兽是北方上古神话的产物。“开明”与“陆吾”极可能是来自西亚的有翼兽形象。比如,芦山县巴郡太守樊敏墓地,墓前有几尊虎形石兽。这些用于镇墓的虎形石兽身上长有一对展开的翅膀,这在中原地区很少见,而这种造型风格的神兽与西方的雕塑非常相像。
开明部族存在时间约在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活动地域在以岷山、九顶山为中心的地方。而开明王朝已使用“巴蜀文字”,迄今发现表示族徽的图像文字中,并没有九头兽,所以两者之间很难存有亲缘关系。开明王朝启用开明兽镇守天彭阙,既有远古蜀地古族的渊源,又表明开明蜀国接纳了西亚文化。开明兽,证明了西亚文化、中原文化对巴蜀地区的相互影响和交融。
……
后记
我经常外出参加文学笔会,每每被人问到一个问题:“成都”是什么意思?要简略说清楚这个问题,还不大容易。
对成都得名由来,首次予以解释的是《太平寰宇记》的作者乐史:“周太王逾梁山之岐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但“成都”两字,最早见于《山海经》:“成都载天之山”。此山是由古蜀“成侯”的关系而得名。简单点说,“成”的雏形是古巴蜀文字,有“邛笼”含义,“成”就是二三层重叠的笼,为上屋下仓,类似干栏式建筑。因重叠反复义衍生为旧,如成俗即为旧俗,成语即是旧语;成即为笼,又有盛人、盛物之义。汉语之“成”是戊与丁的合体字,戊为斧钺之形……“成侯”是以这个字来作为部族权力象征。
“都”字在汉语中多指王城,而古蜀语、藏语中指两条河交会所在。最早的“成都”是在川、青、甘边境两条大河交会所在,那里是成侯部族聚居之处,后来逐渐东移至平原。而一个政权在水泽漫流的平原定居,就叫“都”。
所以,“成都”不是“建成的都邑”,而是“终了的都邑”。古蜀发音大体是dudu。
蜀地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古蜀王朝。此由蜀族人鱼凫氏建立第一个政权开始,经历望帝杜宇建立的杜宇王朝,再到蜀王杜芦(开明氏)为秦国所灭,共13位君王在位,延续700余年,后人称为古蜀王朝。其活动范围主要包括成都平原、川中丘陵、汉中盆地等。其二,是泛指蜀文化影响的范围。
名不正其言不顺,不知事体当时的称谓,也就无从与有关的记载相印证,更谈不上阐释其实际功用和历史价值。我还渴望回到事情发生的过程中。由过去时态通过窄门进入到正在进行时态。2014年,我提出“踪迹史”的经纬坐标就是:最大限度回到历史现场(空间),同机位的视角去穿越事件(时间),并把以往记录的历史重新放置在现场予以往日重现式的厘定。否则,就容易像那些向壁虚构者,连实物都未接触过,他们忘情地在纸上完成的宏大描红作业,甚至不及毕竟与真龙遭遇过一回的叶公。
我不是专门学者,是属于后知后觉型的作家,不敢奢望像才子们那样高起高打、旱地拔葱,因而在史料甄别上尤其小心翼翼。《蜀地笔记》主要涉及成都平原以及周边区域的历史风物,从名物学、地名学角度出发,落地于物产、季候、饮食、服饰、建筑、器用、方言,乃至风俗传说,我在正史之外,参阅了大量稗官野史,并进行了较为艰苦的田野调查与口述史记录,很多著名学者以及非著名的山野乡民,一直是我的老师。收入蜀地风物的《蜀地笔记》,与专收蜀地人物传记的《成都笔记》一起,构成了我20年来的地方性写作。
蒋蓝
2017年8月30日深夜于九眼桥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不错
评分送货快,质量好,京东自营真好!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蛮好的,条理清晰,不忽悠人,难得。
评分蛮好的,条理清晰,不忽悠人,难得。
评分书籍不错,逗号推荐推荐
评分不错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蜀地笔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