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群集运动控制》以多智能体系统协同群集运动控制为主线,首先介绍了图论和控制器设计所用到的基础理论知识;其次,分别从拓扑结构的边保持和代数连通度两个角度介绍了连通性保持条件下的协同群集运动控制协议设计方法;进而,针对典型的轮式移动机器人非完整约束模型介绍了连通性保持条件下的协同控制策略,为简化系统复杂拓扑结构,还介绍了基于骨干网络提取的协同群集运动控制策略;书中将个体动态模型提升到高阶非线性系统模型,介绍了高阶非线性系统协同控制协议设计方法;最后,针对多智能体系统非合作行为检测与隔离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提出了相关算法。
《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群集运动控制》可作为系统与控制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高等院校师生的参考书,也可作为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教科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编者的话
序言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多智能体分布式群集运动控制
1.2 多智能体一致性控制概述
1.2.1 低阶积分器多智能体一致性
1.2.2 高阶线性多智能体一致性
1.2.3 高阶非线性多智能体一致性
1.3 多智能体非合作行为检测与补偿概述
1.4 代数图论背景知识
第2章 连通性保持条件下多智能体系统群集运动控制
2.1 研究背景
2.2 问题描述
2.3 领航跟随群集运动控制律
2.4 稳定性分析
2.5 仿真和实验
2.5.1 数值仿真
2.5.2 实物实验
2.6 结论
第3章 基于代数连通度估计的多智能体系统群集运动控制
3.1 研究背景
3.2 问题描述
3.3 控制律设计
3.4 λ2的分布式估计
3.5 稳定性分析
3.6 仿真和实验
3.6.1 数值仿真
3.6.2 实物实验
3.7 结论
第4章 连通性保持下多移动机器人群集控制
4.1 研究背景
4.2 问题描述
4.3 群集运动控制器设计
4.3.1 不带有领航者的群集运动控制
4.3.2 带有领航者的群集运动控制
4.4.仿真和实验
4.4.1 数值仿真
4.2 实物实验
4.5 结论
第5章 基于骨干网络的多智能体系统群集运动与避障控制
5.1 研究背景
5.2 预备知识
5.2.1 问题描述
5.2.2 流体力学基础
5.2.3 流函数
5.3 总体控制策略
5.3.1.分布式拓扑控制
5.3.2 分布式运动控制
5.4 仿真和实验
5.4.1 数值仿真
5.4.2 实物实验
5.5 结论
第6章 参数不确定的高阶非线性多智能体系统一致性控制
6.1 研究背景
6.2 问题描述
……
第7章 Brunovsky型高阶非线性多智能体系统一致性控制
第8章 高阶非线性多智能体分布式自适应鲁棒控制
第9章 多任务约束下多智能体协同编队控制
第10章 一阶多智能体系统非合作行为检测与隔离
第11章 基于邻居相关状态的多智能体非合作行为检测与隔离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智能体的概念来源于分布式人工智能的思想,通常而言,可以把智能体定义为用来完成某类任务,能作用于自身和环境、有生命周期的一个物理的或抽象的计算实体。智能体的特点是具有自主性、局部通信/感知能力、分布式协作能力、任务分解能力、自适应性和推理能力。而多智能体系统是由多个智能体组成的具有松散耦合结构的,并且通过系统中智能体之间以及智能体与环境之间的通信、协商和协作来共同完成单个智能体(Agent)因能力、知识或资源上的不足而无法解决的问题的系统。多智能体系统通过相互协作,可以完成超出它们各自能力范围的任务,使得系统整体能力大于个体能力之和。鲁棒性、分散性、自组织性是多智能体系统动态行为的基本特征。多智能体协同控制是目前控制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课题,在许多国际期刊及会议中,每年均有大量关于多智能体系统的研究文章出现。
多智能体系统由个体的动态模型、通信网络拓扑、分布式控制律f或者协议/规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本书以多智能体系统协同群集运动控制为主线,围绕上述三个基本要素,首先介绍图论和控制器设计所用到的基础性理论等背景知识;其次面向典型应用,考虑实际约束条件,分别从拓扑结构的边保持和代数连通度两个角度介绍通信连通性保持条件下的协同群集运动控制协议设计方法;进而,从个体动态模型和拓扑结构模型两方面继续深入,针对典型的轮式移动机器人非完整约束模型介绍连通性保持条件下的协同控制策略,为简化系统拓扑结构对控制器设计的影响,介绍基于骨干网络提取的协同群集运动控制策略;书中还将个体动态模型由简单的一阶、二阶线性模型提升到高阶非线性系统模型,介绍高阶非线性系统协同控制协议设计方法;最后针对多智能体系统非合作行为检测与隔离进行详细介绍,并提出相关算法。本书内容自成体系,旨在向读者详细介绍多智能体系统协同群集运动控制的基础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
本书由11个章节构成。第1章为基础知识部分,首先对多智能体群集运动控制、一致性控制以及非合作行为检测与补偿进行全面的综述,其次介绍在理论推导过程中所用到的代数图论的基础理论知识。第2章介绍在无法获取动态领航者智能体的加速度信息的条件下,进行连通性保持的有界群集运动控制方法。第3章从全局连通性的角度,介绍基于代数连通度分布式估计的连通性保持控制方法。第4章针对非完整约束轮式机器人,介绍连通性保持下的多移动机器人群集控制。第5章介绍层次型骨干网络的建立方法,以及基于骨干网络提取的协同避障运动控制方法。第6章针对参数不确定的高阶非线性多智能体系统,设计分布式控制器实现系统的一致性。第7章针对:Brunovsky型高阶非线性多智能体系统,设计分布式一致性控制器。第8章针对高阶非线性多智能体系统,设计自适应鲁棒一致性控制器,并对控制器性能进行分析。第9章在多任务约束下,设计多智能体一致性控制器。第10章介绍一阶多智能体系统的非合作行为检测、隔离与修复算法。第儿章介绍基于邻居相关状态的多智能体非合作行为检测与隔离算法。
感谢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系统与控制丛书》编委会对本书出版的大力支持。本书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09250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61321002、616210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61120106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573062、61304215、61673058)、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科技项目(20131000704)的资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还要感谢本领域相关同行学者在本书撰写过程中给予的热心支持,以及毛昱天、黄捷、杨庆凯、李俨、尉越、卢少磊、吴楚、王雪源、商成思、开星雄、罗明等同学对本书出版给予的大力帮助。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疏漏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6年11月
《智能体协同:突破性进展与未来展望》 核心概念与前沿探索 《智能体协同:突破性进展与未来展望》深入剖析了智能体协同这一前沿技术领域,聚焦于多个独立智能体如何通过信息交互、行为协调,共同达成预设目标或实现涌现式集体行为。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技术,而是从理论基础、核心机制、关键算法到实际应用,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探讨。它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智能体协同的全面视角,揭示其在解决复杂问题中的巨大潜力。 理论基石与数学框架 本书开篇便为读者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智能体协同的本质在于信息的传递、处理与反馈,以及个体行为如何汇聚成整体的有效运动。为此,我们首先回顾了控制论、博弈论、信息论、分布式系统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经典理论,并阐述了它们如何为理解和设计智能体协同系统提供数学工具和方法论。例如,通过引入马尔可夫决策过程(MDP)、协同博弈模型、信息熵增原理等概念,清晰地勾勒出智能体间交互的内在逻辑和数学表达。书中详细介绍了用于描述智能体状态、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数学模型,包括但不限于状态空间模型、概率图模型、图论模型等。特别地,对于智能体间的通信拓扑结构,如固定图、动态图、随机图等,以及它们对协同效果的影响,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核心机制与协同模式 智能体协同的核心在于其运作机制。本书系统性地梳理了多种主流的协同模式,并对其工作原理、适用场景及优缺点进行了深入剖析。 分布式协同: 强调智能体无需中央控制,通过局部的感知和通信实现整体协同。这包括了基于规则的协同(例如,简单的避障与跟随规则)、基于势场法的协同(通过构建虚拟势场引导智能体行为)、基于一致性算法的协同(如邻域平均、加权平均等,使智能体状态趋于一致)。书中详细阐述了这些方法如何在不同约束条件下实现目标的协同,如协同定位、协同跟踪、协同覆盖等。 集中式协同: 尽管本书更侧重于分布式协同的优势,但为了完整性,也会简要讨论在某些特定场景下,中心协调器如何分配任务、规划路径,以实现最高效的协同。然而,重点仍将回归到如何克服中心化带来的单点故障和通信瓶颈问题。 混合式协同: 探讨了如何将分布式与集中式方法的优点相结合,例如,局部区域的智能体采用分布式协同,而更高层级的任务分配则由一个(或多个)协调器完成。 涌现式协同: 这是智能体协同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之一,指智能体之间没有预设的全局目标,但通过简单的局部交互规则,却能够自发地形成复杂的集体行为,如鸟群的飞行模式、鱼群的聚集行为等。本书将深入探讨实现此类涌现式行为的关键要素,包括个体行为的鲁棒性、环境的适应性以及交互规则的设计。 关键算法与技术进展 本书着重介绍了实现智能体协同的各项关键算法,并跟踪了该领域的最新技术进展。 感知与状态估计: 智能体需要准确感知自身状态以及周围环境和其它智能体的状态。书中介绍了卡尔曼滤波(KF)、粒子滤波(PF)、扩展卡尔曼滤波(EKF)、无迹卡尔曼滤波(UKF)等滤波算法在状态估计中的应用,以及基于计算机视觉、激光雷达等传感器数据的环境感知技术。 通信与信息融合: 智能体之间的有效通信是协同的基础。本书讨论了不同通信协议、通信带宽限制、通信时延等对协同性能的影响,并介绍了信息融合技术,如基于贝叶斯融合、证据理论融合等,以提高对全局状态的认知精度。 决策与规划: 智能体需要根据感知到的信息和协同目标做出决策并规划自身行为。书中详细阐述了基于强化学习的协同决策,包括深度强化学习(DRL)在多智能体系统中的应用,如MADDPG、QMIX等算法。同时,也探讨了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协同规划,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动态环境下的路径规划和任务分配。 学习与自适应: 智能体协同系统并非一成不变,需要具备学习和自适应能力。本书重点介绍了迁移学习、联邦学习在多智能体系统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使智能体在未知或动态变化的环境中,通过在线学习不断优化其协同策略。 鲁棒性与容错性: 真实世界中,智能体可能面临故障、通信中断、环境干扰等问题。本书深入研究了如何设计鲁棒的协同机制,以及如何实现系统的容错性,确保即使部分智能体失效,整体系统仍能维持一定的协同能力。 应用领域与案例分析 智能体协同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本书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展示了该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实际落地。 机器人集群: 从工业自动化生产线上的协作机器人,到农业无人机的协同播种和喷洒,再到搜救和勘探任务中的自主无人机和地面机器人集群,都体现了强大的协同能力。书中将详细解析这些机器人集群在任务分配、路径规划、避障协调等方面的具体实现。 自动驾驶与交通管理: 自动驾驶车辆之间的协同通信和感知,将显著提升道路安全和交通效率。本书将探讨车车通信(V2V)、车路通信(V2I)如何赋能自动驾驶,以及如何通过智能交通系统实现车辆的协同调度和流量控制。 无人机协同侦察与测绘: 大规模无人机编队如何协同执行区域侦察、目标跟踪或地形测绘任务,以覆盖更广区域、提高数据采集效率。 智能电网与能源管理: 分布式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的协调控制,以及用户端的智能负荷调度,都依赖于智能体间的协同。 虚拟环境与游戏: 在复杂虚拟环境中,AI角色的协同行为设计,以及在线多人游戏中的团队合作策略。 生物模拟与社会科学: 运用智能体协同模型模拟动物群体的行为模式、城市交通流的演变,甚至宏观经济现象的产生。 挑战与未来展望 本书在深入探讨现有技术的同时,也敏锐地捕捉到了智能体协同领域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性预测。 大规模系统的可扩展性: 如何处理成千上万甚至更多智能体组成的超大规模系统,是亟待解决的挑战。 异构智能体的协同: 如何实现不同类型、不同能力、不同通信方式的智能体之间的有效协同。 安全与隐私: 在协同过程中,如何保障智能体之间通信的安全,以及用户数据的隐私。 伦理与社会影响: 随着智能体协同能力的增强,其潜在的伦理和社会影响也日益凸显,例如,对就业市场的影响,以及责任归属问题。 可解释性与可信赖性: 如何理解和解释复杂智能体协同系统做出的决策,增强其可信赖性。 与新型硬件的结合: 例如,量子计算、边缘计算等技术将为智能体协同带来新的机遇。 《智能体协同:突破性进展与未来展望》将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智能体协同的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它不仅梳理了当前的研究成果,更指引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该领域研究人员、工程师以及对此技术感兴趣的广大读者的重要参考。本书旨在启发读者思考,如何利用智能体协同的力量,去解决现实世界中最具挑战性的问题,并塑造一个更加智能、高效和互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