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佳杂志写作1:美国国家杂志奖获奖作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图书介绍


美国最佳杂志写作1:美国国家杂志奖获奖作品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美] 卢克·迪特里奇 等 著,美国杂志编辑学会 编,胡雪娇 等 译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1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出版社: 南方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4911640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7096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1
正文语种:中文

美国最佳杂志写作1:美国国家杂志奖获奖作品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相关图书



美国最佳杂志写作1:美国国家杂志奖获奖作品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美国最佳杂志写作1:美国国家杂志奖获奖作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真相永远是真相,这也是本书所有文章的立足之基。通过一年多的报道,《纽约客》在“公共利益”类别的获奖作品《看不见的军队》,揭露了美军驻伊拉克及阿富汗军事基地中劳动力供给体系的腐败,美军与数以千万计的外国工人签订了奴役契约;《男士健康》(Men's Health)杂志特约编辑鲍伯·特鲁利(Bob Drury),以惊人的细节详述了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上简易爆炸装置对军人的生殖器造成的伤害,他的报道引发了军事政策的巨大变革;《魅力》(Glamour)杂志在“个人服务”类别的获奖作品《有个秘密,一天杀死四位女性》记录了今年1400名女性如何被她们曾爱过的人杀害;苏珊·因斯(SusanInce)刊于《好管家》杂志的《断裂》揭示了骨质疏松症的传统治疗法如何出错,而这一疾病常被误诊误治。所有这些文章都是冷静的报道,即使是凯伦·罗素(Karen Russell)为《西洋镜:小说纵览》(Zoetrope:All-story)杂志赢得“小说”类别奖项的《霍河之窗》,以寓言形式展现的真实,也绝不亚于任何有关美国西进拓荒运动的报道。

—— 特瑞·迈克多诺(Terry McDonell)《体育画报》主编

很多从事新闻行业的编辑记者都受到海外非虚构作品的影响,或多或少,或强或弱。在他们看来,这些作品显示了高超的叙事技巧、精妙的细节以及结构的完美性,其功能和意义已经超过了传统新闻文体所能承载的范畴,使新闻成为真正的“作品”,而非“消息”或者“通讯”。

我曾经十分清晰地记得,20世纪90年代末,一个同事谈及首次阅读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时的感受:“新闻竟然可以这样写?”是的,这就是他的诘问,包裹着一种难以名状的惊诧。

——《南方周末》副总编辑 朱强


内容简介

作为“《南方周末》非虚构作品译介项目丛书”之一,本书是2012年美国国家杂志奖获奖文章的精选辑。收录了获得该年的年度优秀特稿、年度优秀新闻报道、年度优秀专栏与评论、年度优秀批评与评论、年度人物特写、年度散文、年度公共利益及年度小说等大奖的十余篇杰出杂志文章, 以杂志特有方式聚焦了密苏里州龙卷风大逃亡、叛离达基教、9·11十周年祭、华尔街的真相、小说家的生活及其遗产、外国劳工在伊拉克与阿富汗军事基地的奴役生涯等美国问题以及美国人关注的问题。细节翔实而精当,叙述清晰而宏大,洞察深刻而透彻,极富纪实与思辨的理性探索,既是一本了解美国2012年的“干货”版年鉴,亦是新闻工作者、文学爱好者的特稿盛宴、写作范本。

作者简介

美国杂志编辑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Magazine Awards,简称ASME)是由美国资深编辑、杂志从业者组成的组织。1966年,美国杂志编辑协会联合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共同创设美国国家杂志奖(National Magazine Awards),含特稿写作奖、新闻报道奖、人物特写奖、公共利益奖等20余个奖项,以表彰编辑的成就、激发编辑的创造力,奖励“杂志产业中的佼佼者”,即 “在编辑目标、编辑手法、吸引公众关注度和编排设计等方面一贯表现出众”的杂志和网站。该奖项被视作美国杂志界的“奥斯卡”,在新闻界几乎可媲美普利策奖,也有媒体称其为“杂志界的奥斯卡”。

  美国国家杂志奖由主办方挑选的新闻工作者评审得出,每年有300多名评审员。评选结果需经国家杂志奖委员会审批,该委员会由现任和前任的美国杂志编辑协会成员、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院长和资深评审员组成。

目录

001 风袭乔普林

最佳特稿写作奖 《时尚先生》 卢克·迪特里奇

021 “9·11”百科全书节录

最佳特定事件报道奖 《纽约》

047 华尔街没有胜利——它在欺骗

入围评论(数字媒体)奖 《滚石》 麦特·泰比

066 信息量太大

入围随笔与批评奖 《GQ》 约翰·杰里迈亚·沙利文

083 坎大哈将士

入围新闻报道奖 《大西洋月刊》 马修·艾金斯

097 看不见的军队

最佳公共利益奖 《纽约客》 萨拉·斯蒂尔曼

115 有个秘密,一天杀死四位女性

最佳个人服务奖 《魅力》 丽兹·布罗迪

125 伤之印记

入围公共利益奖 《男士健康》 鲍伯·特鲁利

137 断裂

入围个人服务奖 《好管家》 苏珊·因斯

148 德韦恩·戴德蒙:跃动的信念

入围人物特写奖 《体育画报》 克里斯·巴拉德

166 纸老虎

最佳随笔与批评奖 《纽约》 卫斯理·杨

186 生命的棋局

入围人物特写奖 《ESPN杂志》 蒂姆·克罗瑟斯

198 匿名者

最佳人物特写奖 《D杂志》 蒂姆·罗杰斯

216 找寻写作的“引路人”

最佳评论(数字媒体)奖 《美国学者》 威廉·金瑟

223 鸭子录像带

入围专栏与评论奖 《时代》 乔尔·斯坦因

229 霍河之窗

最佳小说奖 《西洋镜:小说纵览》 凯伦·罗素

252 王佑吾主

最佳专栏与评论奖 《名利场》 克里斯托弗·希钦斯

266 杂志中英文对照表

268 获奖奖项中英文对照表

269 2012年美国“国家杂志奖”获奖及入围杂志名单

274 2012年美国“国家杂志奖”电子媒介获奖及入围杂志名单

277 致谢

280 译后记

精彩书摘

“9·11”百科全书节录

《纽约》

最佳特定事件报道奖

为纪念“9·11”事件10周年,《纽约》杂志推出了一期特刊,采用百科全书这一为人熟知且令人感到宽慰的形式,探索那次至今仍令许多人难以置信、困惑不已的事件:世贸中心双子塔倒塌,五角大楼遇袭,93次航班坠毁,以及之后长达10年的战争。《“9·11”百科全书》刊登于《纽约》杂志2011年9月5至11日期第36至138页,以“阿伯塔巴德”(Abbottabad)A一词开篇,“纳吉布拉·扎奇”(Zazi, Najibullah)一词结尾。本文节选了原文92个词条中的一部分。其中,有些词条发人深省,如“美国”;有些则令人不忍卒读,如“跳楼者”。

我们先是在纽约市听到曼哈顿下西区传来的飞机轰鸣声,隆隆巨响,令人诧异。接着,假如我们恰好身处室外,脸正好朝着那个方向,就会看到这样一幅场景:世贸中心北塔上被劈出一条暗红色的裂缝,黑烟升腾,预兆不祥。我们心下疑惑,惊异到底是哪个飞行员眼神如此迷离,竟在这样一个人们记忆中最晴朗

湛蓝的9月天,驾驶着飞机误撞了双子塔的其中一栋。但还没等我们完全反应过来,第二架飞机已紧随而来,火焰随之冲天而起,浓烟滚滚,笼罩四方。当然,还有另两架飞机瞄准华盛顿,其中一架将一头扎进五角大楼,另一架则会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处野地坠毁。但是对纽约人而言,世贸中心的这第一击是这一连串

悲剧中最严重的锥心之痛。短短几周内,9月11日,这个在9月10日的时候还无丝毫意义的日子,变成了一个数字,一个全世界所共知的简称。

很多人都还记得,那个星期,每天在上班的路上,我们总在搜寻媒体的消息,面对这个世界不可知的变化,希望他们可以给出恰当的应答。而在“9·11”事件10周年之际,我们开始从问题的另一面反问:结合当下所有已知,我们该如何学着应对这起事件带来的严重恶果?我们的方法不是去回避这一事件的严重性,而是面对它,应对它。我们最终决定采用一种老派的方式,这样,或可使我们得以阐述在这场大灾难后涌现的多种人和事:英雄与恶棍,伟大的提议与糟糕的观点,扭转的命运,流行歌曲,误读,以及战争。在我们看来,“9·11”事件带来的后果纷繁复杂,而百科全书恰以字母顺序排列了一大堆无序事件(颇为荒谬地企望在一本书里将所有文化、地域和知识体系描述清楚),借此形式了解这一事件不失为一种有趣的方式。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邀请本社作者和许多其他杰出人士探究了一系列课题,所有这些课题集合在一起或可为这次事件提供一种别具意义的评估。在我们最终收录的92个条目中,有些保留了一般参考书的语言形式,而有些则糅入了缅怀的情绪及其他感情色调。我们找寻那些或陌生新鲜或难以忘怀的意象——自始至终都在置身事外的客观与深入其中的情绪间寻找平衡。我们一边翻阅手边现存的历史资料,一边补充各种例证、数据及实物。虽说本文以百科全书的形式,但幷不代表本文是绝对全面的。它既不是前无古人的开篇之作,也不是后无来者的定论——它只是历史的点点印记。2001年9月11日,这个日子改变了一切,又或者它幷未改变一切。要弄清这一点需要花费的时间,远不止短短10年。

A

Airport Security 机场安检

新的标准(几乎)已成为惯例。

对于许多美国人来说,他们是通过美国运输安全管理局(TransportationSecurity Administration,以下简称TSA)最直接感受到“9·11”事件后国家的安全状态的。TSA的政策是在假定公众无法承受任何风险的基础上制定的。因此,该机构不遗余力地杜绝恐怖主义威胁在一些为人熟知的地点出现——飞行员座舱门被加固,交运行李现在须经扫描,恐怖分子黑名单也是实时更新。

但是该机构的进化就像单机游戏《孢子》A中的那些生物一样。每当有信号情报收集到用以对付系统的新方法,系统就会做出调整,试图平息新近引发的恐慌,而这带来的副作用是乘客们往往越来越焦虑。继“鞋子炸弹客”理查德·雷德(Richard Reid)后,我们只好穿着袜子通过安检处。如果你是一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症患者,那么在2003年,你就会被要求取出你的呼吸机以供检查。而TSA全身扫描仪和自称被冒犯的乘客约翰·泰纳(John Tyner)间引发的争端使得junkB一词现在成为了公众接受的用来表达生殖器的单词。而这些机器,或是今夏引入的那些相对保护隐私的设备,是否真能准确检测出藏匿的爆炸物或非金属性武器,它们是否物有所值?人们对此幷无一致观点。

队伍本身也是个问题:排队等待接受扫描的人越多,就越方便恐怖分子在检查站外引爆炸药。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机场将扫描区安排成回旋形,让等待的队伍一直延伸到出发大厅角落的原因之一。这虽然降低了人群在某一时间和地点的密集程度,却也大大增加了在安检站等候的人群所占用的面积。现在,TSA还培训员工的行为分析能力,对于那些在检查站表现出紧张情绪的人,安检人员会提高警惕幷且对他们扫描得更仔细。然而,紧张的是几乎所有人。

马克·安宾德(Marc Ambinder)

America 美国

多位作家的共同成果。

(1)我们被攻击的原因是:我们是美国人——不是因为我们是纽约人,或者我们有钱,又或者我们的政治支持社会多元——然而对于恐怖分子来说,“美国”这一概念一直都很模糊抽象。对我们的文化和社会,那19名劫机者除了知道要反对大方向以外,幷不抱有其他任何情感。而当他们真的去思考“美国”这个概念时,他们想到的是一个受骗上当的傻瓜,空有强健的外壳,底下却涌动着一股股邪恶势力,这些邪恶势力中有资本主义和基督教,但绝大部分还是与以色列有关。恐怖分子在德国汉堡筹划组织的时候,一致认为莫尼卡·莱温斯基(Monica Lewinsky)是以色列情报机关摩萨德(Mossad)的情报特工,被指派前去勾引克林顿总统;拉姆齐·尤塞夫(Ramzi Yousef)在策划1993年世贸中心爆炸案时曾对他的同伙说,他最初的设想是袭击以色列,但后来觉得这是“太艰难的目标”,因此才将目标锁定为美国。基地组织的精神领袖对美国发起的法特瓦裁决(fatwas)中充斥的全是美国中东政策的不仁不义——“犹太复国主义-十字军联盟”(Zionist-Crusader alliance)、对沙特和埃及政策的干预。但几乎未涉及我们的民族品格和社会形态。同样,也几乎没有提到妇女问题、自恋主义、无节制,或是我们对年轻与现代的狂热迷恋。在袭击事件发生之后,我们告诉自己,一定是那些使美国显得非凡的事物——我们的社会自由和文化自由——招致了这场残忍的恐怖袭击。虽然这一说法绝不精准,但是结合之后发生的一切来看,这个错误的观点的确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2)袭击事件发生后,在美国内部,虽然政治统一只是昙花一现,但是之后出现了更为深刻的国家认同上的统一:不管是自由派还是保守派,“大家都是美国人”这一观点,一直留存到今天。很快有一种论断开始生根,认为我们这些美国人一定是莫名其妙地被那些宣传我们形象的广告出卖了,就好像一些无良的广告公司,受委托展示“美国”,结果却敷衍了事,最后还漫天要价。如果我们遭人厌恶,那是因为我们被误解了。正如文化评论员苏珊·法露迪(Susan Faludi)所说,对于保守派来说,美国已被“奥普拉化”,变得温和而阴柔。

“无能的美国”, 2002年,乔治·W. 布什(George W. Bush)向鲍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这样描述克林顿任期内美国给本·拉登留下的错误印象。“一个软弱的国家,虽然科技竞争力很强,但是不够强硬。”布什发誓要拿出男子气概。然而,虽然他将军队开进了穆斯林国家,但他同时派去的还有一名不会说阿拉伯语的广告执行。那人带去了录影带,内容是一些美籍穆斯林担保说美国这个大熔炉欢迎伊斯兰教徒。自由派也在文化传教上下了功夫。到2003年,似乎每个从美国前往欧洲演出的音乐家都要为自己的国家道歉。“只是想让大家知道,我们和大家一样站在正义的一方——我们幷不想要这场战争,我们讨厌暴力。对于美国总统来自得州这件事,我们感到羞耻。”得州迪克西女子合唱团(DixieChicks)的娜塔莉·麦恩斯(Natalie Maines)这样对她在伦敦演唱会的观众说。记者埃里克·奥尔德曼(Eric Alterman)曾评论,几年前,布鲁斯·斯普林斯汀(Bruce Springsteen)在巴黎的演唱会上对他的观众说:“美国做出了一个承诺,这个承诺每天都在以最惨烈的方式破碎。但这个承诺永远不会消逝,它一直在你心中。”如果布什的信条是“美国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有什么让我们变得不同”,那么斯普林斯汀则认为“美国的伟大,在于我们心怀人类所共有的希望,也犯人们普遍会犯的错误”。从许多方面来说,过去几年中,美国政治就一直被困在两派信仰之间:其中一方描绘着奥巴马的普世者形象,另一方则上演着怀念开国元勋的政治表演。

(3)这两派中如今有一方似乎更有道理。“我们都是美国人”("WE AREALL AMERICANS"),这是著名法国报纸《世界报》(Le Monde)2011年9月12日的大字标题。作为对世界政治统一的宣告,这句话的存在时间幷不长久,尽管如此,它确实暗示了一个更为持久,少一丝煽情的事实: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差异正在消逝。10年之后,如今的美国看上去更像是其他国家——我们对资本主义的信仰变得更为复杂,我们的社会阶级流动有更多的不确定因素,我们的外来移民和多样性不再那么独特——恐怖袭击粉碎了“美国例外主义”。而如今看来,布什时代似乎是对这种例外论的最后一次暴躁维护。过去10年是被烙上军事和经济灾难印记的10年,在这些灾难中,每个人都清楚地看到,美国幷不是想做成什么就能做成什么。“美国例外主义”曾是我们的优势。本·拉登打了一个很好的比喻。他将目光锁定在一个独自兀立的目标上,他坚信这个目标幷没有所有人想得那么独一无二和坚不可摧。

本杰明·华莱士-威尔斯(Benjamin Wallace-Wells)

…… ……


前言/序言

所有点子都是受欢迎的,只要作者最终足够巧妙,能成功地将之付诸实行。

——哈罗德?海斯《笑对巨变:20世纪60年代〈时尚先生〉杂志历史》


20世纪60年代,哈罗德?海斯(Harold Hayes)担任美国《时尚先生》(Esquire)杂志编辑,他才华非凡、热忱无限、锐气十足,俨然是一个文化领域的魔法师。他常说一本杂志就是一个承诺,“有时兑现了,有时没有”。“兑现了”是因为那些有力的报道,出色的文字,而“有时没有”则一定是编辑的过错。


每个维基百科的贡献者都被称作“编辑”,但我此处所指的幷非他们。本书中因其杂志作品而被尊称为编辑的人,他们的工作要麻烦得多。这些编辑辩口利辞、衡量决断,甚至四处游荡。随着出版平台的扩张和增长,杂志写作变得日益专业化。编辑杂志也是一样。杂志的编辑们都有各自的职责和分管领域,但他们对于自己的工作都持同样开放的态度。他们中大多数都积极进取。5月初,在2012年的美国“国家杂志奖(National Magazine Awards)”颁奖晚会前一天的美国杂志编辑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Magazine Editors,简称ASME)午宴上,我面对百来名编辑做了一场演讲。我的任务是谈谈编辑这一行业。我从编辑鲍伯?谢里尔(Bob Sherrill)开始说起,在我看来,他本人大致定义了20世纪70年代末编辑的工作,而这些,如今的编辑们依然在做。我仍非常清晰地记得,那个下午,我们沿太平洋海岸公路开车前往曼哈顿海滩的路上,他坐在前排,两膝间夹着一瓶墨西哥啤酒的样子。鲍伯当时穿着他的白色高帮匡威Chuck Taylor款运动鞋,艶红的鞋带散开着,宽松的蓝白泡泡纱西服配一件黑色T恤,绕在脖子上的粉绿丝巾,黑色守望者团贝雷帽戴在蓬乱而略带红色的金发上。(当然)还有那副雷朋眼镜。


鲍伯色彩缤纷的,像是那种神经错乱了的冰淇淋小贩,但又很英俊,女人们都喜欢他。我呢,当时是他手下的记者,在一份刚刚起步的叫作LA的周刊工作,“洛杉矶独一无二的‘乡村之声’”,那时我们差不多就是这样描述这份刊物的。鲍伯因一时的“编者奇想”(用他自己的话)来到美国西岸。之前,他在《时尚先生》那个大名鼎鼎的哈罗德?海斯(见上)手下,在激荡变动中干了几年。在那里,他是个狡猾的包装人,“接生”(还是他自个儿的话)了不计其数的新闻革新,从“可疑成就(Dubious Achievements) ”到那一连串打破类别之分后来被称为“新新闻”的文章。汤姆?沃尔夫(Tom Wolfe)、盖伊?塔利斯(Gay Talese)、诺曼?梅勒(Norman Mailer)……这些人物你都知道的。


他说他“觉得”我是以一个编辑的方式在“思考”,幷且应该考虑一下(当编辑),我听后受宠若惊。考虑成为一名编辑,考虑做编辑工作。“考虑一下让猴子跳出盒子”,这是他的原话。我之前还没有听人说过。“而且,”又喝了一大口Tecate啤酒之后,他说,“真正好的编辑从不需要自己开车。”


他提供给我的不仅是一份新的工作,而且是一种看待事物的新方式。从那时一条令人憎恶的巨蛇:“说说吧,这个班上有多少人敢说自己会说话?我的意思是,真正会说话?”如我所料这句话让他们灰头丧气。我告诉他们大声朗读自己的每一篇作品,最好是读给自己信赖的朋友听。要求都差不多:避免老掉牙的辞藻——如威廉?萨菲尔(William Safire)曾说的,就像躲瘟疫一样,别重复。别造这样的句子: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祖母常给你念故事。除非她那时候千真万确是个小男孩。要真是这样的话,你可能已经扔掉了一个更令人震撼的开头。值得听,听得下去的东西往往也值得一读。总之一句话:找准自己的声音。


这一段如此细致精准,我反复地读了一遍又一遍。声音不仅是写作的灵魂,还应当是整本杂志及其作者们的声音。这才是杂志编辑们应该具备的思维方式。显然,在卡特担任《名利场》编辑的20多年中,他手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遵循着这条原则,不折不扣地贯彻着海斯的准则。


* * *


对于所有顶尖的编辑而言,有许多私密而崇高的兴奋感是别人无法夺走的。比如,打开一篇心爱作家所写的新文章。双击文档,然后瞬间便明白了,只要读个框架大概,你就知道这一定是一味好调料,能为整本杂志带来那种自己孜孜以求的言外回响。这说法我最初是从《纽约书评》(New York Review of Books)的罗伯特?西尔弗斯(Robert Silvers)那儿听到的,当时他正在解释编辑扎迪?史密斯(Zadie Smith) 美国最佳杂志写作1:美国国家杂志奖获奖作品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美国最佳杂志写作1:美国国家杂志奖获奖作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美国最佳杂志写作1:美国国家杂志奖获奖作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分享链接


去京东购买 去京东购买
去淘宝购买 去淘宝购买
去当当购买 去当当购买
去拼多多购买 去拼多多购买


美国最佳杂志写作1:美国国家杂志奖获奖作品 bar code 下载
扫码下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