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1-22
中國國傢地理風物中國誌-同裏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同裏古鎮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自然環境優美,人文氣息濃厚。《同裏》一書通過“地”“道”“風”“物”四個闆塊的邏輯,以獨特的視角梳理瞭同裏鎮的文化、地理、民俗、美食等內容,麵嚮熱愛地理文化的旅行者等人群,圖文並茂。
作者簡介於威達(主編)
於威達,中央民族大學人類學碩士畢業,參與策劃《風物中國誌?長泰》。
目 錄地
010 一個水鄉富鎮的誕生 許君達
道
040 時代弄潮者的同裏 許君達
052 瀋氏:一個地方望族的曆史記憶 譚偉桐
058 同川學堂與麗則女學:崇文重教傳統下的教育革新 梁珊珊
070 陳去病與南社:一個源齣同裏的革命者 瀋燕
087 水鄉空間,看得見的遺風 吳怡婧等
風
134 舟來船住,方為水鄉 雷虎
140 宣捲之外,依稀戲中 雷虎
144 每個水鄉人,都會迴唱小調 雷虎
150 隱於同裏的潘木匠,想讓每個人帶走古鎮一扇窗 雷虎
160 為攝影癡狂的老同裏人 張建設
170 私傢廚房中的新同裏人 許君達
180 隱廬:一所老宅的舊貌新生 雷虎
190 同裏傢事 餘嘉
物
204 格物水鄉 陳伊功
220 半日·食令 陳伊功
228 味覺記憶 陳伊功
序言:尋一個鮮活、多元的宜居之所
撰文 / 於威達
想要尋找一地的文化源頭,追溯人口的構成往往是條捷徑。通常,人的來源、身份,是塑造地方文化*為直接的因素。倘若此刻再追問一句,人為何來,來的又為何是這些人,這時便有一條可供理解的脈絡,從錯綜復雜的曆史進程中顯露齣來。
同裏舊稱“富土”,先秦時就已成集市,至宋代正式建鎮,並改稱“同裏”。在自然條件優越、農業興盛的江南水鄉,市鎮一級的區域,曾是不少擁有大量田産的地方大族的集聚之所,這在建炎南渡(1127)後尤為明顯。至明代中晚期,全國土地兼並日益劇烈。嘉靖年間(1522—1566),白熱化的兼並使同裏的人口總量減少到瞭萬人以下,同時卻繼續強化瞭同裏大戶的數量和規模。反觀同裏自身特殊的地理條件:過去陸路難行,對外隻通水路,一般規模的戰亂、動蕩,都難以殃及此處;每到這樣不安分的年代,官宦富賈們便攜妻兒老小,帶著畢生傢産避亂至此,從而在同裏人口分布的原有特徵上,塗抹上瞭更濃重的一筆。
官宦、富賈,再算上鎮上擁有大量田産的“不在地主”,構成瞭舊時主導同裏走嚮的人口,而這三個身份,也往往集於一身。據說新中國成立前,全鎮兩韆多戶人傢中,這樣的人傢足足占瞭五百多戶。
避亂自然是不得已之舉,可不曾想這避亂之所,卻也給瞭官宦、富賈、地主們更多的商業可能。同裏作為市鎮,自然是輻射一方的貿易集散地,而緊靠太湖和京杭大運河的地理區位,也大幅延展瞭同裏的商業空間,強化瞭它的貿易功能。宋代建鎮後,同裏漸趨成瞭“民物豐阜、商販駢集”之地。各行業中,尤屬米業曆史悠久、實力雄厚,及至民國,同裏已經成瞭“江南四大米市”之一,其齣産的“白粳”,在上海米市特標為“蘇同白”,並一度占據上海全年食米供應的十二分之一。米業、油業的興起,逐漸帶動起瞭同裏的整個商業氛圍。明清時,同裏即是方圓數十裏的商貿集散中心;民國時,英美商人在這看似不起眼的小鎮上建起瞭火油分公司,本地人也辦起瞭經營“洋貨”的三友實業社和東萊糖果公司;到抗戰前,同裏已有 60多種行業、600 餘傢商店。
商品經濟的興盛、士傢大族密布的人口構成,以及江南一帶整體與西方較早的接觸,共同塑造瞭舊時同裏的性格。這在今天仍清晰可見。
初到同裏時,有人隨口講瞭個逸聞趣事,說有時鎮上張貼的通知一不小心筆誤,都會有“強迫癥式”的老人,看後掏齣筆改過來。我想這難得的行為不隻是認齣幾個錯字,而是一方水土養成的人們在文化上的嚴謹。
舊時同裏的人口構成,形成瞭其“崇文重教”的傳統,以至於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總有一大批知識分子由此走齣。而商品經濟的興盛和與西方較早的接觸,也給予瞭這些知識分子以更寬的眼界,從而使他們能夠更清晰、理性地判斷內外局勢,有革新的意識和能力,免於拘泥於定式。
若是有人肯靜下心來,在古鎮裏走上一遭,瀋氏舊宅、同川學堂、麗則女學、南園茶社、陳去病故居……都會不斷提醒人們其背後那些關於革新、革命的陳年往事。而到瞭今天,曾經在這些陳年往事中驅動著革新、革命的性格舒緩下來瞭,也讓同裏以更柔、雅的風格保持瞭鮮活和多元。在古建築保護與新建築用地之間的矛盾、張力顯而易見的背景下,同裏古建築保存的完整、修繕的得當堪稱罕見,從中可見當地在文化遺存和城鎮發展的關係上正確的認知。在諸多古鎮為景區開發的便利而大規模遷齣本地原有居民的形勢下,同裏依然堅持著景區和社區閤一的建設格局,以至於當人們厭倦於遊人紛攘、整齊劃一的商業景點時,終究還能在同裏感受到一點原汁原味的水鄉生活。古鎮內部因地製宜的消防設施,逼仄空間的限製下對耕樂堂、崇本堂、退思園等建築的保護和利用的兼顧(耕樂堂同時作為根雕展館,
崇本堂同時作為水鄉婚俗館,退思園內設有剪紙手藝人工作室)……無論大的規劃,抑或是小的細節,均說明瞭一件事:老同裏的性格,還在。
這樣的同裏是讓人喜歡的,也是能夠讓人看到一個地方基於自己的傳統,所養成的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在該有規矩的地方井然有序,有基本的堅持;在該靈活的地方有所變通,有些人情味兒……至於究竟哪裏該有規矩,哪裏又該有變通,估計同裏人自己也說不清。不過這樣的一個同裏,也無怪乎一些挑剔的外地人捨棄既成的事業,甘願到此開始新的生活。在同裏一傢精品酒店采訪時,它的一位創始人說:“之所以選擇同裏,正是因為它獨有的舒適感和文化氛圍”。
同裏人似乎並不介意外地人的存在,正如他們也樂於看到幾代人迥然不同的生活。早晨你可以看到古鎮的老人們點起煤爐做飯,倚在門邊、望著河麵喝一碗清淡的白粥;夜裏在商業區的酒吧街和咖啡館,你也可以和年輕姑娘、小夥們談天說地,唱幾首或柔情或幽默的歌。老年人、中年人、年輕人、小孩子,各有各的生活,也各得其樂,沒誰覺得有什麼不妥。身在異鄉的同裏人也不少。覺得有必要瞭,就齣去走走看看,在外地工作,齣國讀書,或許三年五載就迴來,又或許一走就是幾代人,到瞭思鄉心切時,再帶著全傢老小迴來祭個祖,讓子孫後代也認一認這片賦予自己性格的水土。原始社區的保留、商業區的開發、古建築的保護、外來企業的引進、傳統生活方式的繼續、新的生活方式的接受……同裏在這一係列因素中找到的基於地方特殊性的平衡,使得不同身份、經曆的人,不同代際的人,在這個小鎮上共享著一個鮮活、多元的場景。
中國國傢地理風物中國誌-同裏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中國國傢地理風物中國誌-同裏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