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江欢成,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勘察设计大师、工程结构专家,先后在上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英国和香港ARUP公司、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上海江欢成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工作,长期从事建筑结构设计。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江欢成自传:我的优化创新努力》记述了江欢成院士的主要业绩:上海东方明珠塔的设计总负责人,该塔以其完美的造型、独特的结构,赢得国内外高度赞誉,成为上海市公认的城市标志;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塔设计总负责人,在和世界一流建筑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上海金茂大厦业主的设计顾问组组长;作为主要设计者,第1次将30米直径天线卫星地面站成功地设计在软土地基上,获第1次全国科学大会奖;长期致力于创新和优化设计,并在全国各地宣讲,得到业界普遍认可。
作者简介
江欢成,1938年生,广东省梅州市人,土木结构专家、中国勘察设计大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7年至1963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毕业后至今,先后在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江欢成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工作。其间,1980年至1982年,作为访问学者,在伦敦和香港的OreArup顾问公司工作。原任华东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总工程师,现任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总工程师,上海江欢成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
从事建筑工程设计与研究50多年,成功地参与设计了许多重大工程,包括大屯煤矿、上海卫星地面站、赞比亚联合民族独立党总部大楼、上海东方明珠塔、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塔。上海碧玉蓝天大厦等,是金茂大厦业主的设计监理组和设计公司SOM设计代表组的负责人。作为结构设计负责人,成功地将30米天线卫星地面站设计在软土地基上,获第1届全国科学大会奖;总负责设计的上海东方明珠塔(463米高),以其完美的造型和独特的结构成为上海的标志,江欢成荣获新中国成立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总负责设计的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塔(558米高,面积40万平方米)。在国际竞赛中中标,为我国建筑设计开拓国际市场做出了贡献。该塔正在建设中。长期致力于结构优化设计。在重庆朝天门滨江广场大厦,上海陆海空大厦、上海湖北大厦等工程优化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在2009年6月上海莲花河畔景苑倒楼事故中,担任调查组专家组组长。
中国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香港注册结构工程师,英国ICE、IStructE会员。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原副主席,上海市建委科技委原副主任。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校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十届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府原参事。1994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
目录
序言
一、弹指一挥间,写书有点难
二、激情犹在,余热冉冉
第一编 “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
第一章 20世纪60年代——前辈点拨,受用终生;遵义三线,历练3年
做一名普通劳动者
初生牛犊不怕虎
经验之谈
复杂问题简单化
山散隐,干打垒
打倒“当权派”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第二章 201世t纪70年代——促生产,攻疑难;首次出国,样样新鲜
软土上建大天线
有了点小名气
80米沉井的世界纪录应是一个教训
闯劲有余,慎重不足
劳者多能,能者多劳
赞比亚的美好回忆
不懂英语不行
第三章 20世纪80年代——英国、香港开眼界,总工不“总”想闯关
学英语,交朋友,阔视野,树信心
总工程师的责任——把关与闯关
第一把火——仙霞型高层住宅的优化设计
第二件大事——东方明珠塔的设计、建造与发展
第四章 20世纪90年代——“额角头碰到了天花板”,“雅塔”
基坑晒了10多年
从金茂大厦设计监理到设计代表
从东方明珠到亚洲巨人
鲁山大佛伟岸慈祥,“钟”罩钟设计未果
荣誉超过贡献,天上掉下馅饼
从报考会员被拒到资深会员中选
英国联合年会上,我作为首位结构工程师作报告
从上海市人大代表到全国政协委员
第五章 21世纪头10年——搭个平台好唱戏唱好戏,把设计做得
好些再好些
总以为还是“小江”
66岁“下海”了
做得好些再好些
煮熟的鸭子也会飞
奉献老者一根寿杖
汶川大地震所见所学所想
优化就是合理化
第六章 21世纪第二个10年——小车不倒,探索不停
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江春加盟,转型发展
第二编 东方明珠的故事
第七章 东方明珠的开篇 ——立项选址、竞赛融资的8年
第八章 东方明珠的创作——华东建筑设计院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九章 东方明珠的结构——带斜撑的巨型空间框架
第十章 东方明珠的建设——多个世界之最的实现
第十一章 东方明珠的科研——三大课题,多方支持
第十二章 东方明珠与龚学平——从决策到细则
第十三章 东方明珠与领导支持——可惜,倪天增副市长没看到
第十四章 12年奋战终成正果——媲美埃菲尔铁塔
第十五章 东方明珠的遗憾——二期工程落低二三十米就好了
第十六章 全透明观光环廊——云空漫步,明珠花开
第十七章 修缮立面,焕发青春
第十八章 开发屋顶,开放广场
第三编 优化设计的探索和实践
第十九章 大胆打出优化设计的旗号
合理的结构成就建筑的美
优化空间来自何方
可持续发展与结构优化设计
第二十章 优化设计工程实例
重庆朝天门滨江广场大厦
上海陆海空大厦
上海湖北大厦
深圳会展中心
深圳保利文化中心
上海万达商业广场
河南省广播电视塔(中原福塔)
上海中信城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郑州文化产业大厦
研祥国际金融中心
河南郑州东站
某大型交通枢纽关键节 点
西安绿地中心
厦门国际交流中心
上海国际航空服务中心
一项夭折的优化设计工程
第四编 设计创新的思考和探索
第二十一章 关于创新的学习札记
只有创新才能驱动发展
创新也需要驱动,体制机制不改革难以创新
规范是一把双刃剑
松绑、突破的要求正在成为一股暗流
传统产业创新行动的萌动和探索
第二十二章 江欢成及其公司在创新方面的案例
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塔
上海怡丰大厦顶层改为大会议室——新型预应力法成功拔柱
上海音乐厅整体提升、迁移
上海思南公馆优秀建筑的保护和新生
海南三亚凤凰岛工程、广西北海北部湾一号及福建厦门海峡明珠
大厦的随形设计
上海证大喜马拉雅工程异型混凝土空心柱及砼壳体屋顶
某会所的免震结构
盐城塔的双钢板混凝土剪力墙
福建厦门世侨大厦的巨型网格筒体结构
桩土承载力调节 装置专利
天桥结构无缝连接设计
某交通枢纽折梁框架
无锡河湖治理研究基地试验中心
无锡某生态园
第五编 从工程事故中吸取教训
第二十三章 对建筑设计八字方针的结构演绎
第二十四章 参与处理的几个工程事故
上海莲花河畔景苑倒楼事故
南京某住宅楼倾斜事故
上饶某住宅楼倾斜事故
宁波徐戎三村倒楼事故
奉化倒楼的教训
第六编 我的建筑师梦——一个结构工程师对建筑的追求
第二十五章 结构工程师喜获建筑创作大奖
第二十六章 我做过的建筑方案——致力于建筑、结构完美结合
梦幻钱湖
上海徐家汇人行天桥
北京烟囱美化
上海展览中心整体抬升8米
上海火车站开发、整治
厦门财富中心
大连世界金融中心
无锡河湖治理研究基地
武汉南岸嘴
北京奥体公园标志塔
上海万众大厦
白俄罗斯明斯克塔
广州塔
盐城塔
无锡塔
太阳塔
上海世博会入口建筑方案
向天借地——为新型城镇化出主意
第二十七章 群体高层建筑天空城市的构想
众多建筑师与企业家的理想和追求
城市建设用地的三条出路
高层建筑的三大瓶颈
天空城市两大核心技术
群体高层建筑天空城市试设计
学习自然,效法自然
群体高层建筑天空城市的结构
人工造地要花多少钱
群体高层建筑天空城市建设研究课题
我的小档案
一、1988年写给朱镕基市长的信——上海应该搞一个什么样的电视塔
二、1994年写给龚学平副市长的信——关于东方明珠塔二期工程
三、上海市第十届人代会代表建议——对东方明珠塔二期工程的决策宜慎重
四、原建设部黄卫副部长的信——祝贺上海江欢成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揭幕开业
五、致高层建筑超限审查专家委员会的信
六、“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读后意见
七、关于《抗震设防审查技术要点征询意见函》的回复
八、江欢成的新年祝词
九、江欢成大事年表
十、江欢成学术讲座一览(部分)
跋
一、华东建筑设计院老同事和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领导的评价与鼓励
二、中国工程院领导和院士的鼓励
三、江春在江欢成院士从业50周年庆典上的答谢词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江欢成自传:我的优化创新努力》:
做一名普通劳动者
进华东院后,我被安排到三室一组。先劳动半年,起初在食堂劳动,学会了做包子、做水饺;随后到松江泗泾华东院的农场养猪,挑酒厂的泔水做饲料。我轮值下厨时,做了顿“拳头板”。这是我家乡的特色小吃,一种揉韧了的面,用手揪成小片,放开水中煮熟,再浇猪油、葱花即得,大家都说很好吃。劳动中,我和陈炳潮、蔡师傅等人成了好朋友,和胡建田、顾身信同住草屋,拉琴吹箫,自得其乐!
我享受体力劳动,乐于做普通劳动者。
初生牛犊不怕虎
半年之后,我回到设计室,开始了设计工作。很幸运,一开始,我就遇到好老师:任潮军、阴士良、冯乃昌、方义弼、张耀晟等人。那时,院里有“一帮一,一对红”的措施,我很不赞成。我希望向所有人的长处学习,拜能者为师!我喜欢尝试搞一些不同于常规做法的小革新,都得到老师的支持和指点。建筑师也很尊重我的意见,我想做的事大都能成功。那时,建筑以实用为主,不求华美,结构师的发言权较大。并且,我常帮他们出主意,把问题想在前面。
徐汇煤球厂是我做的第一个工程设计。一个做煤球的手工作坊,约9~10米跨度。阴士良组长让我试试,可以采用砖墙——豪式木屋架结构。工程虽小,但我理解这是一次真刀真枪的考试!我提问,对此小跨度的木屋架可否做得简单些?把豪式屋架中的5根腹杆,只用一根横杆代替。在主要的均布荷载组合下,上弦杆中部通过横杆相互支承,减小上弦一半跨度。对这个想法,阴士良稍作迟疑后同意了。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实系初生牛犊不怕虎。这个结构并不很合理,我担心在不对称的风、雪荷载等组合下,结构的表现未被充分复核,幸好它的跨度不大。阴士良的身体佝偻得很,手微发抖,但他的为人、他的学识,令全院佩服。我想,他的同意,实是爱护我的积极性而已!
孙家宅咸鱼加工厂是我做的第二个项目,它是一个腌制咸鱼、咸肉的手工作坊。车间坐落在渣填土上,阴士良指示做得越轻越好。于是,我设计了一种结构:混凝土柱加轻钢屋架,上覆自防水钢丝网水泥屋面板。当时,钢丝网水泥大波瓦已有了标准图可供套用,但我考虑到大波瓦成型需先行把钢丝网退火软化才能压波成型,既损失强度,对机械设备的要求又高。为此,我建议做一个一边带挑口、三边翻边的槽型板代替,又得到阴士良的支持。他派我驻闵行的上海混凝土制品三厂,要求我亲自把它做出来,并作承载和风雨试验。我在现场3个月,和技术科区科长和张师傅等人混得很熟,他们对我的设计要求有求必应。屋面板很轻,板面仅有14毫米厚,2网l筋,网由10×10×①1的钢丝织成。做成后拍拍它,当当作响,我心中有种说不出的高兴。3个月的施工锻炼,使我对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制作有了深刻的认识,对今后几十年的设计业务都起作用!料想时至今日,该加工厂早已被拆除,因为那块地是沿江宝地;并且,臭鱼味很污染环境,几公里外都可闻到其腥臭味!否则,我担心所用轻钢结构不耐腐蚀呢!
……
前言/序言
一、弹指一挥间,写书有点难
2013年2月14曰是我从业50周年纪念日。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严鸿华董事长要我为这50年写本书。这其实是我多年的心病。现代集团的魏敦山院士及蔡镇钰、张耀曾、凌本立等大师、总师们早就完成了任务,唯独我拿不出像样的东西作汇报。50年来所做的事屈指可数,寥寥几页纸就可以写完,却要把它写成书,于是,笔头变得如此沉重!
幸好,我有个习惯,小笔记本总是随身携带。笔记本总数已有百余册。尤其自1985年11月开始,使用最简单的牛史纸面工作手册,编号已到86号,我相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的另一习惯是拍照。自从有了数码照相机后,一个傻瓜小相机不离手,不为创作,只用它作记录以补笔记本之不足,常常未经允许先拍照,显得不甚礼貌,我只好以“狗仔队”自嘲和解脱。亏得这两个习惯的帮助,我终于拿起笔来写此汇报,只是有点不像文章,倒像似连环画。
1963年1月,我从清华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5年半制本科毕业,当年2月14日到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报到,直到成书之时,仍在从事钟爱的建筑设计工作,回顾50余年诸多大小事情,仿佛就发生在昨天,真可谓弹指一挥间!
华东院,时称建筑工程部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坐落在上海市汉口路151号。大楼地处外滩,名为浙一大楼,是浙江第一商业银行大楼的简称。它与上海海关、当年的工务局大楼为邻。海关墙面粗犷的大石块使我震撼,工务局的门楼虽不大却很典雅,银行大楼刚造好还没派上用场,上海就解放了,华东院就设在这里,可见其身价和地位。报到当天的印象,至今仍十分清晰。尚未进入大楼,那对高大厚重的大铜门,就使我肃然起敬。乘上当时全国最新、最好的电梯,直达3楼,深红色的树胶地板和柚木门,给我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接待我的是办公室的张能达和人事室的张慧敏。张能达人如其名,给我“女能人”的感觉。张慧敏则和蔼可亲、一脸笑容,后来知道她是杨自卫院长的夫人,又多了几分敬意。这就是我对华东院的第一印象。
……
二是做了些设计的优化和创新。
而事实上,东方明珠塔本身就是设计优化和创新的典型成果。因而可以说,优化创新把我50多年的努力串了起来。
所以,本书的实际内容是两部分:
一是对50多年的回顾,报个流水账,其中较大篇幅汇报东方明珠塔的创作和建设;
二是重点汇报优化创新的体会,对设计规范的完善和建筑安全等提些建议。
本书出版之前,曾有少量无书号的同名册子,赠送亲朋好友。我哥哥江凯成看后,为它发明了一个新词叫作“写话”,意为把想说的话写下而已。我很高兴这个词,本书本来就是七八十次报告中的PPT画页加解说词,供读者当连环画看。没想到,这个册子得到陈肇元院士、聂建国院士的肯定。中国工程院原秘书长葛能全,更建议列入《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出版,并提出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据此,我作了些调整和补充,尽量把口语变成文句,于是有了这本书。
我要特别声明的是,这本书写的是我个人工作经历中的感受和感悟。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所涉人和事,肯定会有不同的看法和结论。我相信各有其道理所在,都可以理解。我不希望由这本书引起讨论甚至争辩。书中必有许多不准确和偏颇之处,敬请读者原谅!
江欢成
后记
本书作为《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丛书》内部出版时,名为《从业五十年——我的优化创新努力》。此后,我又做了3年多工作,增加了些内容,便将原书名的副标题扶正,有了现在的书名。
书中照片和图纸,多为本人或江欢成公司所拍、所珍藏,并对少数引用的图片的出处作了说明,但恐有遗漏,敬请谅解!本书编撰过程中,得到现代集团严鸿华、张桦等同志的支持、鼓励,得到江欢成公司江春、魏俭、程之春、杜刚以及王怡、黄雯婷等同志的具体帮助,得到人民出版社编辑的指点和帮助,特致诚挚的谢意。
从业50多年来,我总觉得时间太短,想做很多事,做成了一些,做好了一些,想再多做些!但人都会老、会死的,这是自然规律,任何人不可能违反!幸运的是,目前我身体尚可,还搭好了公司做平台,让年轻人在台上尽情表演。自己也常觉得时间不够用,我珍惜这尚存的余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并把创新放在第一位,给了我巨大的鼓舞。它支持我在有生之年,还要继续在创新的路上走下去,在支撑年轻人的过程中,再做成一些事。
世界无穷无尽,发展无止无境。你老了、走了,后人会干得更好!
祝我的同行、晚辈们后来居上!
祝我们伟大的祖国和谐、康乐、富强!
江欢成
2017年6月于上海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江欢成自传:我的优化创新努力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