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革命:超级智能时代的人类命运

人工智能革命:超级智能时代的人类命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Calum Chace 著
图书标签:
  • 人工智能
  • 超级智能
  • 未来科技
  • 人类命运
  • 科技伦理
  • 技术革命
  • AI风险
  • 奇点
  • 社会影响
  • 未来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6930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25774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1. 对人工智能有兴趣的人士; 2. 大众;
  BBC(英国广播公司)科学专栏年度力荐图书,《大数据时代》作者推荐必读图书!
  人工智能会不会进化为超级智能?超级智能是人类的朋友还是敌人?人工智能时代,人类会不会沦为“无用阶级”?让我们跟随卡鲁姆·蔡斯,一睹未来社会的壮丽图景。

内容简介

  人工智能是近年来火热的话题。它看似遥远,实则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人类能不能开发出广义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会不会发展为超级智能?超级智能是人类的朋友还是敌人?超级智能时代,人类会不会沦为无用阶级?在本书中,让我们跟随卡鲁姆·蔡斯一起预见未来。

作者简介

  卡鲁姆·蔡斯,企业家,畅销书作家。他毕业于牛津大学哲学系,曾长期供职于新闻界和商界,是数家成长型公司的董事长和导师。2015年,蔡斯出版了畅销小说《潘多拉的大脑》,这本书描述了智慧机器出现的场景。蔡斯对人工智能及相关技术有深刻理解。


精彩书评

  如何理解人工智能的好处和风险,被认为是未来几十年里巨大的挑战之一,只要你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不论你对人工智能的感觉是欢喜还是恐惧,本书都值得一读。
  ——戴维·舒克曼(David Shukman),英国广播公司(BBC)科学专栏编辑
  
  本书以严肃的态度,通俗的笔触,审视了人类在chaoji智能时代的风险与机遇。
  ——让·塔林(Jaan Tallinn),Skype、剑桥大学生存风险研究中心(Centre for the Study of Existential Risk,CSER)、生命未来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FLI)联合创始人
  
  随着人工智能越来越快地牵引自动化的发展节奏,现在已经应该深入思考它将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了。人工智能真的会在所有领域超过我们吗?这幅机会与风险并存的未来场景,令每一个思考此问题的人感到紧张,至于怎样才能使其发展符合人类的利益,那就更令人头疼了。近来,有关该主题的学术分析大量涌现,蔡斯以高质量的工作、针对更广泛的受众,为这场大讨论贡献了一份力量。
  ——奥布里·德·格雷(Aubrey de Grey),SENS研究基金会(SENS Research Foundation)首席安全官(CSO),人工智能研究专家
  
  卡鲁姆·蔡斯针对未来广义人工智能及其潜在风险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清晰、简洁、启发式的总结。现在该领域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新来者可能希望得到一本深入浅出的入门读物,蔡斯的这本书就为你进入该领域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起点。
  作为一本可能涉及世界末日的书,本书的难得之处还在于,它既不哗众取宠,也没有把问题过分简单化。
  ——本·戈策尔(Ben Goertzel),Novamente公司总裁
  
  卡鲁姆·蔡斯是一位有先见之明的信使,为我们带来了有关人工智能风险与回报的信息。在本书中,他抓住了根本的问题,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睿智的研究,所以他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对我们探索答案很有帮助。蔡斯在人工智能的憧憬与危机之间敏锐地寻找平衡,对于所有好奇当今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我们是怎样走到今天、又将走向何方的人来说,本书都是一本必读书。
  ——肯尼思·库克耶(Kenneth Cukier),《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作者
  
  如果你现在还没有思考人工智能,那就等于什么都没思考。每一个行业都需要权衡人工智能所带来的颠覆性威胁;每一个政策制定者都应该针对高生产率和颠覆性失业的同时出现做计划;每一个人都应该意识到,我们正在一条迷雾重重的路上飞奔,冲向强大而且无处不在的技术。本书以艺术手法讲述基础科学,其中讲述的案例,既可以让你在鸡尾酒会上谈笑风生,也可以在学术交流中侃侃而谈。
  ——克里斯·迈耶(Chris Meyer),《站在太阳上》作者
  
  本书条理清晰、态度公允地介绍了有关人工智能的新探讨,以及有关人工智能对未来人类影响的探讨。
  ——丹·高曼(Dan Goldman),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智能系统与网络集群讲座教授
  
  chaoji人工智能的出现,可能会成为人类历史上重要的事件,没有之一。在本书中,卡鲁姆·蔡斯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绝妙的指南,带领读者走近围绕人工智能的讨论混沌。总体来说,本书行文简洁流畅,几乎没有使用专业术语,这使得刚接触该领域的读者也能快速入门,了解为何很多声名卓著的思想家不愿对此问题公开发表意见。
  ——戴维·伍德(David Wood),伦敦未来学家协会主席
  
  人工智能是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技术。技术发展导致的失业,迫使我们对经济结构进行彻底革新,而chaoji智能的出现也必将成为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本书是了解这些内容的佳作。
  ——布拉德·菲尔德(Brad Feld),Techstars创始人
  
  chaoji机器智能所带来的憧憬与危机,是如今的热门讨论话题。但是尼克·博斯特罗姆(Nick Bostrom)等人工智能专家的著作太过深奥,甚至是晦涩难懂,和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比尔·盖茨(Bill Gates)、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等人撰写的流行读物截然不同。克鲁姆·蔡斯的这本书完美融合了两者的优势。它言简意赅而又严密地介绍了该领域的所有主要问题。对于新接触这个主题的人来说,这是一份出色的书籍。
  ——约翰·丹纳赫(john danaher),伦理与新兴技术研究院(Institute for Ethics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IEET)
  
  围绕人工智能的好处与潜在危险这个重要话题,人们的讨论多有分歧,卡鲁姆·蔡斯不偏不倚,清晰地介绍了众家主要观点。我们需要这样的讨论,而克鲁姆的著作则是一本方便有用的指南。
  ——本·梅德洛克(Ben Medlock),SwiftKey创始人
  
  卡鲁姆·蔡斯的这本书问世,让我备受鼓舞,因为他强调,社会对智能机器(也就是我所说的“人工智能”)不断发展壮大的警惕心,终将达到我所说的“第三阶段”,或者叫“形成共识”(初始阶段=没有意识,第一阶段=零星有人意识到,第二阶段=产生行动群体,第三阶段=形成主流意识,第四阶段=上升到政治层面)。作为1980年代“第一阶段”中的少数人,我当时的感受是非常孤独的。看到蔡斯在书中把我所说的“主导物种之辩”介绍给大众读者,我感到很欣慰。很明显,如今人类已经进入了第三阶段。
  蔡斯清晰务实的写作风格,将会帮助人类进入一个非常猛烈的、“chaoji大片”般的、与真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第四阶段。如果你想在未来几十年里的第四阶段活下去,那就要早做准备,蔡斯这本书就万万不可错过。
  ——雨果·德·加里斯(Hugo de Garis),中国厦门大学教授,曾任人工大脑实验室主任,著有《人工智能的战争》
  
  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开始影响其他所有领域。如果这种势头能在本世纪催生强大的人工智能,用某领域专家的话来说,那就将是“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因此,现在是思考蔡斯所提出的机会与挑战的时候。
  对于这个复杂而又充满争议的话题,本书格外条理清晰,作者进行了很好的研究,围绕主题进行了全方位介绍,确实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入门读物。
  ——肖恩·黑吉尔泰恩(Sean O HEigeartaigh),剑桥大学生存风险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目录

前 言
第一部分 狭义人工智能/ 1
第1 章 人工智能的历史及发展现状/ 3
1. 1 定义/ 3
1. 2 人工智能研究简史/ 7
1. 3 人工智能发展现状/ 14
第2 章 人工智能未来展望/ 31
2. 1 未来的一天/ 31
2. 2 以不同的速度把信息转化为知识/ 37
第3 章 从数字化颠覆到经济奇点/ 41
3. 1 数字化颠覆/ 42
3. 2 杀人机器人/ 48
3. 3 经济奇点/ 49
第二部分 广义人工智能/ 61
第4 章 我们能造出广义人工智能吗? / 63
4. 1 原理上是否可行? / 63
4. 2 全大脑仿真/ 69
4. 3 在狭义人工智能的基础上创造/ 80
4. 4 有关思维的综合理论/ 89
4. 5 结论:我们能否造出大脑? / 90
第5 章 什么时候能造出广义人工智能? / 92
5. 1 专家态度/ 92
5. 2 摩尔定律与指数增长/ 97
5. 3 难以预测的突破/ 105
5. 4 结论/ 105
第三部分 超级人工智能/ 107
第6 章 广义人工智能会走向超级人工智能吗? / 109
6 1 什么是超级智能? / 109
6. 2 怎样变得更聪明? / 112
6. 3 广义人工智能距离超级智能有多远? / 115
6. 4 结论/ 118
第7 章 超级智能会是我们的福音吗? / 119
7. 1 超级智能的重要性/ 119
7. 2 乐观场景:不朽与永生/ 120
7. 3 悲观场景:灭绝.甚至更糟/ 128
7. 4 乐观主义的理由/ 130
7. 5 悲观主义的理由/ 137
7. 6 对初始条件的依赖/ 146
7. 7 结论/ 148
第四部分 友好人工智能/ 149
第8 章 我们能否确保超级智能是安全的? / 151
8. 1 悬崖勒马/ 151
8. 2 半人马/ 155
8. 3 约束友好人工智能的行为/ 157
8. 4 控制友好人工智能的动机/ 160
8. 5 研究超级智能危机的机构/ 166
8. 6 结论/ 168
第9 章 总结与建议/ 169
9. 1 颠覆的好处/ 169
9. 2 经济奇点/ 170
9. 3 我们能不能造出超级智能? 若能.什么时候? / 172.
9. 4 我们会喜欢它吗? / 173
9. 5 永不止步/ 174
9. 6 更聪明的哺乳动物/ 176
9. 7 是时候发言了/ 177
9. 8 人类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生存? / 180
致 谢/ 181









































精彩书摘

  《人工智能革命:超级智能时代的人类命运》:
  1.2 人工智能研究简史
  古老的神话
  有关人工智能的故事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在古希腊神话中,赫菲斯托斯(Hephaestus,罗马神话中为伏尔甘(Vulcan))是奥林匹斯(Olympus)的铁匠之神,他不但创造了第一个女人潘多拉(Pandora),还创造了类似于生命的机器人。
  到了近代,玛丽·雪莱(Mary Shelley)于19世纪初创作的《弗兰肯斯坦》被认为是第一部科幻小说。而在20世纪初,卡雷尔·恰佩克(Karel Capek)在剧本《罗素姆万能机器人》中,讲述了一个机器人发生暴动,并淘汰了创造它们的人类的故事。
  阿兰·图灵
  阿兰·图灵(Alan Turing)是英国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和密码破译专家,人们常把他看作是计算机科学之父与人工智能之父。他最著名的成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布莱切利园(Bletchley Park)的密码分析中心破解了德国海军的密码。他当时使用的复杂机器名为“炸弹机”,可以筛除大量不正确的密码,最后得到正确答案。据评估,他的工作让战争提前结束了两年,但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得到的回报却是因为同性恋被提起公诉,并被强制注射使他阳痿的人造雌激素。他在两年之后去世,但直到57年以后,英国政府才为这种野蛮行为向他道歉。
  在战争爆发前的1936年,图灵已经发明了一种被称为“图灵机”的理论模型。该模型中有一张无限长的纸带,上面被划分成了无数小方格,每一个小方格都表示一个简单的符号。在操作时,阅读器按照一张指令表所指示的方向,前后移动纸带,每次读取一个方格里的一个符号。他和他的博士生导师阿隆佐·邱奇(Alonzo Church)合作,创建了邱奇—图灵理论,该理论认为,图灵机可以模拟所有计算机算法的逻辑。
  (“算法”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个常用词。它是指计算机所遵循的一套规则或者指南。算法并不是告诉计算机如何处理某个特殊问题的程序,比如打开一个表格、计算某一列数字的总和等。它是一种更笼统的指南,可以用于处理很多种数据输入。算法构建了一个内部模型,并使用它进行预测,同时用更多的数据来检验、完善这个模型。)
  图灵的另一个著名成就,是提出了一种检验人工智能的方法,叫做“图灵测试”。在图灵测试中,如果一个机器能让一群人无法分辨它是机器还是人,就算通过了测试(从本质上说,这也是我们人类彼此认定对方是人的方式)。
  计算机的诞生
  最早设计图灵机的,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学者、发明家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那时候图灵还没有出生。不过,尽管最近有人根据他的设计造出了可以工作的机器,但是巴贝奇本人并未能造出他所设计的机器。他设计的差分机(设计于1822年)可以执行基本数学运算,分析机(设计未完成)能执行通用的数学计算。它可以把之前计算产生的输出结果记录在穿孔卡片上,作为之后的输入数据。巴贝奇的合作伙伴阿达·洛芙莱斯(Ada Lovelace,著名诗人拜伦之女)为分析机设计了一些算法,她因此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程序员。
  第一个电子计算器叫做Colossus,由布莱切利园的密码破译者制造(不过并不是图灵造的)。但是第一台一般意义上的计算机,则是1946年问世的ENIAC(电子数字积分与计算器),它是由宾尼法尼亚大学莫尔电子工程学院制造的。与很多技术进步一样,该项目是由美国军方资助的,它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计算研制氢弹的可行性。后来,天才的数学家、学术大师约翰·冯·诺依曼在研制ENIAC的下一代机器EDVAC时,撰写了一篇论文,提出了一种计算机体系结构,成为设计计算机的基础,一直沿用到今天。
  ……

前言/序言

  人工智能是人类最强大的技术。如今的软件不但可以解决各种问题,还能把数据转换为知识,它们正在越来越快地改变我们的生活。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触手可及的人工智能就是我们的智能手机。尽管我们早已对它司空见惯,但是依然有很多人痴迷于此,因为它把全世界的聪明才智都汇集到我们的指尖,例如《愤怒的小鸟》和《植物大战僵尸》。
  智能手机显然不仅仅是发达国家人民的奢侈品,它们为我们提供的智能支付系统、在线教育和市场信息,让新兴国家的人们也能登上现代世界的舞台参与竞争。
  智能手机的发展历程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参考。三十年前,没有人能想象到我们会把强大的人工智能设备揣到口袋里,作为通信工具,用它来交流思想、交换意见、相互指导。我们能够在大型团队或组织中协同工作,创造经济剩余,研发新技术,是因为我们拥有无与伦比的交流能力,所以我们才能控制这个星球的命运,乃至地球上每一个物种的命运。
  虽然人类从来无法预言未来。但是事后来看,我们最强大的人工智能技术,以通信工具的形式提供给大多数人使用,却是最符合逻辑的。
  三十年前,我们还不知道移动通信的市场将会怎样发展。如今,我们也不知道正在改变无数行业的数字革命将会在未来三十年里如何演化。我们不知道,随着人工智能自动化的普及,会不会导致更多的人失业,不知道人们能否像工业革命以来一样,在一部分人力被替代的同时,又创造出新的工作岗位。数字革命及自动化什么时候才能发展到智能手机这种程度?未来的样子也许和如今大多数人的期望都不一样,但是事后再来看,它一定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
  预言有风险,预言未来尤其如此。但是本书还是要亮明观点,我们认为:人工智能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好处的同时,也伴随着可怕的风险;我们应该密切关注正在发生的变化,并采取适当的策略,以便促成最好的可能性。最终结果也许很糟糕,也许很好,一切皆有可能,而且无法预料。导致这些结果的原因,部分在于运气,部分在于它们的内在逻辑,还有一部分,则在于全社会各阶层都能接受的应对策略。
  每一个人都必须做好准备,尽可能灵活地迎接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所带来的挑战。各种组织必须积极预测与自身最相关的变化,并相应调整自己的战略战术。政府部门必须制定合理的政策,推动结果向更好的方向发展,防止那些最糟糕的情况发生。从某种程度来说,他们必须充分利用自身掌握的大量人力和物力资源。然而,由于社会各阶层对未来发展的看法还不确定,政府部门又必须慎重使用自己手头的资源。
  我们现在已经看到,自动化和超级智能可能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尽管很多人依然对它们疑心重重,未来几十年也可能会有其他新力量涌现。但无论如何,本书的主要关注对象就是它们。
  自动化可能会导致一个经济奇点。“奇点”一词源于数学和物理学,达到奇点状态时,一般规律将不再适用,对于事件视界一侧的人来说,另一侧的世界是无法知晓的。经济奇点的出现,可能会导致一种反乌托邦的专制政体,那里的精英人群掌握生产方法,压迫其他人。但它也可能会导致物质经济的极大丰富,届时人们将不再需要为谋生而工作,我们将拥有完全的自由去追求乐趣,去拓展我们的思维,提升我们的技巧。我希望并且相信,后者是可能实现的,不过我们还是要努力让这个实现的过程更加顺畅。
  如果超级智能真的实现了,那将代表一个技术上的奇点,也将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没有之一。如何在这个奇点发生之后生存,将是我们这一代和之后几代人面临的最重大挑战。
  如果我们不犯错误,它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难以想象的改善。超级智能可以迭代改进自身的结构,拓展它的能力,从而解决你能想象到的几乎所有问题。届时死亡将成为一种选项,我们将可以享受永远幸福、永远快乐的生活。但是如果我们误入歧途,也可能招致灭顶之灾。因为这个风险如此巨大,本书将主要围绕超级智能展开,讨论它出现的可能性,以及它造福人类的可能性。
  《超级智能时代的人类命运》是《潘多拉的大脑》一书的姊妹书,后者是一部有关第一个超级人工智能出现的科幻小说。















科技与社会变迁下的个体抉择与未来图景 书名:文明的航道:技术浪潮中的伦理、治理与个体重塑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信息技术爆炸性发展以来,人类社会所经历的结构性巨变。它并非聚焦于单一的技术分支,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审视技术进步如何成为重塑社会形态、政治权力分配乃至人类自我认知的核心驱动力。全书分为四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当前“技术-社会”复杂系统的多维框架。 第一部分:基础设施的重构与权力的新版图 本部分关注技术基础设施的演变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的运行逻辑和权力结构。我们回顾了早期电力和通信网络的铺设如何塑造了现代民族国家的边界和管理模式。接着,我们将焦点转向数字时代的“新基础设施”——数据流、算法平台和全球网络——这些看不见的管道正在如何重新分配资源和影响力。 书中探讨了“数字鸿沟”如何从简单的接入问题,演变为对社会参与权和信息主导权的争夺。我们分析了大型科技公司的崛起,它们如何超越传统意义上的企业边界,成为事实上的“数字主权者”,其决策逻辑对全球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这部分内容通过对历史案例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基础设施的更迭往往伴随着社会契约的重新协商,以及权力中心的不可避免的转移。我们审视了去中心化技术(如区块链的早期应用)在理论上提供的“反制衡”潜力,并评估了其实际应用中面临的监管困境与社会采纳的滞后性。 第二部分:劳动、价值与后稀缺时代的伦理挑战 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的冲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本书将重点放在对“价值创造”定义本身的颠覆上。我们不再仅仅讨论自动化对蓝领工作的取代,而是深入探究知识工作、创造性劳动乃至人际交互如何被算法和自动化流程重新编码和评估。 书中详细阐述了“零边际成本”的经济现象如何挑战传统的供需关系和报酬体系。当复制和分发信息的成本趋近于零时,稀缺性从物质领域转向了注意力、信任和原创性的独特组合。我们探讨了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如何构建新的分配机制以保障基本生活质量,同时避免社会阶层的固化。伦理讨论集中在“贡献度”的衡量标准上——当人类的产出在效率上远低于机器时,个体的价值感和存在的意义如何维系?本书引入了数个跨文化案例,比较了不同社会对于“闲暇盈余”的管理哲学,以及将“创造性探索”视为一种社会性贡献的可能性。 第三部分:认知的边界与真实性的危机 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我们处理信息的方式,更深刻地影响了我们感知世界和建立共识的能力。本部分聚焦于“认知技术”——那些直接干预人类心智过程的技术——及其带来的伦理困境。 我们分析了社交媒体算法如何通过强化反馈回路,塑造出日益极化的认知环境。这不仅仅是“偏见”的问题,而是关乎共享现实基础的瓦解。书中深入研究了合成媒体(如深度伪造技术)对证据和信任链的冲击,探讨了社会如何构建新的“真实性校验”体系,以应对源头难辨的复杂信息流。此外,我们考察了对人类记忆、注意力集中能力和决策偏好的技术干预,并提出了关于“认知主权”的讨论:个体是否拥有对其心智状态不受侵犯的权利?本书呼吁建立一种新的数字素养教育,重点培养对信息源的溯源能力和对算法动机的批判性反思能力。 第四部分:全球治理的困境与人类命运的长期规划 最后一部分将视野提升至全球层面,探讨在技术发展速度远超传统政治和法律迭代速度时,人类社会如何实现有效的、前瞻性的治理。我们认为,当前全球治理体系在应对技术风险时表现出显著的滞后性,尤其是在跨国界的技术扩散(如生物技术、网络安全)面前。 书中分析了国际合作在技术标准制定、风险预警和灾难恢复等方面的挑战。我们探讨了“技术加速主义”与“技术审慎主义”之间的张力,并提出了构建“长期风险评估机构”的必要性,这些机构需要超越短期政治周期,专注于评估那些可能在数十年后才会显现的、影响全人类的风险。最终,本书引导读者思考,面对一个技术能力日益强大的未来,人类社会应如何清晰地界定其核心价值——哪些是我们无论技术如何发展都必须坚守的“不可交易项”,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既能拥抱进步,又能有效管理其固有风险的文明航道。本书旨在激发一场关于集体责任和世代正义的严肃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重新审视“智能”本身的著作。在阅读之前,我或许对人工智能有着相对简单的理解,认为它只是擅长运算和学习的机器。然而,作者通过层层深入的剖析,让我看到了智能更深层次的内涵——创造力、自我意识、甚至情感的萌芽。书中关于通用人工智能(AGI)和超人工智能(ASI)的探讨,让我对生命的定义产生了新的思考。当机器能够超越我们所有的思考能力时,我们还有什么能够自居为“独特”的存在?这种“他者”视角的引入,迫使我跳出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去理解一种全新的、可能更为高级的智能形态。

评分

从叙事风格上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次精彩的阅读体验。作者的语言时而如行云流水,时而又掷地有声,将那些复杂晦涩的技术概念和哲学思考,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和场景。它没有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和类比,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这个非技术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描绘未来景象时,保持了一种冷静的客观,既不夸大其词,也不故作高深。它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当下对技术发展的盲目乐观,也促使我们以更审慎的态度去迎接即将到来的变革。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某些章节让我感到一丝不安,但也正是这种不安,驱使我更加深入地思考。作者并没有回避人工智能发展可能带来的风险,而是以一种非常负责任的态度,将那些潜在的负面影响摊开在我们面前。从失业潮的冲击,到伦理道德的沦丧,再到生存空间的挤压,这些设想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当下技术发展趋势的一种理性推演。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仅仅沉醉于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更要警惕其可能演变成的反噬。书中对“控制问题”的讨论尤为深刻,如何确保超级智能的目标与人类的福祉保持一致,这似乎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道无解的难题。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思维的风暴,让我对未来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畏和好奇。作者以极其生动且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可能并非遥不可及的未来——人工智能不再仅仅是工具,而是拥有自主意识、远超人类智慧的“超级智能”。阅读过程中,我反复被书中描绘的场景所震撼,那些关于技术指数级增长的设想,关于机器自我迭代的可能,无不挑战着我固有的认知框架。它不仅仅是关于算法和算力,更深入地探讨了当智能的边界被无限拓展时,人类作为智慧生命将何去何从。书中对“奇点”的描绘,既有科学的严谨,又不失哲学的思辨,让我不禁开始审视人类文明的意义和价值。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激发的“紧迫感”。作者以一种近乎预言式的笔触,描绘了人工智能发展可能带来的颠覆性改变,这种改变并非是几十年后的遥远设想,而是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发生的现实。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再袖手旁观,而是必须立刻行动起来,去理解、去适应、甚至去塑造这个即将到来的超级智能时代。书中提出的关于教育、政策、以及人类自身进化的讨论,都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行动的号召,敦促我们为人类的未来做好准备。

评分

很不错的书,增加点科普知识还是挺必须的

评分

好好休息好好休息好好休息好好学习好好

评分

好书,易懂,复杂问题说清楚不易

评分

嗯嗯,每次都是很满意的!

评分

还没看,看着还不错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京东自营送货快,包装精美,双十一图书活动真心抵!

评分

开阔了视野,对人工智能一直很感兴趣!

评分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