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玩的人类:那些将我们带进科学的人 [No Desire, No Science]

贪玩的人类:那些将我们带进科学的人 [No Desire, No Scienc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老多 著
图书标签:
  • 科学史
  • 人物传记
  • 科学普及
  • 历史
  • 传记
  • 科学家
  • 文化
  • 思想
  • 探索
  • 认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7134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0574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No Desire, No Scienc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1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回望人类几千年来的科学历程,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智慧的启示,还有生命的力量。
  《贪玩的人类:那些将我们带进科学的人》以生动独特的语言、跌宕起伏的故事和批判反思的视角讲述了科学从无到有进而彻底改变人类生存状态的过程,并以时间为线、人物为索,以情景再现的形式还原了几千年来科学大师们探求真理过程中的奇闻异事。此外,作者还亲手绘制了数十幅精彩插图,直触心底地传达了科学的乐趣、玩的乐趣。
  《贪玩的人类:那些将我们带进科学的人》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有益于培养科学思维、开拓教育方法、挖掘内在潜能,非常适合对科学和未来充满兴趣的大众读者阅读。

精彩书评

  ★科学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回顾几千年的科学史对于今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可惜很多科学史的书籍常让人有一种艰深、枯燥乏味的感觉。但老多的这本《贪玩的人类》则另辟蹊径,虽然讲的是科学的诞生与发展历程,却用着天马行空的调侃之笔,向我们描绘了一个个改变人类历程的科学发现之路,读来别有一番味道。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陈运泰
  
  ★好奇心是科学发现之母。本书以此为主题,把历史上的科学人物写得极其生动有趣。
  ——著名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专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吴国盛
  
  ★玩给人类带来快乐,也是生命本源的力量,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力量。老多用独特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梳理了这种快乐,并用中国人的智慧讲述着科学的魅力.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
  一著名电视人、中央电视台科普编导 黄海波
  
  ★这是一部很有文采、很有趣味的科普著作。作者老多用故事的形式,将科学的源流讲述给我们听。在这个讲述里,老多像孩子王,他带领孩子们(当然也包括我们这些大人).边“玩”,边探寻。读过他的书后才知道,科学是可以好玩的、有趣的。
  ——书评人 高晓春
  
  ★小时候的理想就是当科学家,结果“被教育”了10多年也没梦想成真。看了《贪玩的人类》才明白,科学的进步不可能源于应试教育,而是源于人类好奇的天性和自由的探索。
  ——搜狐网友 湖边小屋

目录

序言
引子
第一章 游戏的童年
第二章 最老的玩家泰勒斯
第三章 那个很老很老的老头
第四章 玩到死的阿基米德
第五章 只玩规矩的罗马人
第六章 贪玩的东方人
第七章 挑战权威的玩家
第八章 物理也是玩出来的
第九章 发现东方的强盗
第十章 意大利的大玩家
第十一章 从双簧管到望远镜
第十二章 不需要上帝这个假设
第十三章 穷人出身的法拉第
第十四章 智者玩出的笑话
第十五章 玩出来的进化论
第十六章 漂移的魏格纳
第十七章 孟德尔玩豌豆
第十八章 玩出来的飞机和火箭
第十九章 会玩也会赚钱
第二十章 玩出一个宇宙大爆炸
第二十一章 玩过头的爱因斯坦
第二十二章 第三次浪潮
第二十三章 永远的玩家
第二十四章 保持饥饿保留愚蠢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贪玩的人类:那些将我们带进科学的人》:
  大约从公元前6~前2世纪这三四百年的时间,世界是不太平的,到处都在打仗。在外国,公元前5世纪发生了希腊与波斯之间的希波之战,接着希腊人自己打了起来,史称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大军又开始向东进军,直到建立亚历山大帝国。消停了没多久,公元前3世纪罗马人又和迦太基的汉尼拔打了起来,史称布匿战争。经过三次布匿战争,最终以迦太基灭亡,罗马帝国称雄结束了长达100多年的战争。
  中国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进入所谓的春秋时期,接着是战国,也是不断地在打仗。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天下才算是消停下来。
  在这个纷乱年代中的公元前287年,古希腊一位伟大的玩家出生了,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阿基米德(Archimedes,约公元前287~前212年)。很巧的是,中国的战国群雄鏖战正酣,秦国大将军白起率军攻破楚国国都郢城,也在这一年。
  从此秦国点燃了统一战争的序幕,阿基米德玩起了他的撬杠。
  阿基米德的故事大家知道的太多了,什么洗澡的时候发现了浮力原理,然后大叫着:“尤里卡!尤里卡!”光着屁股不顾一切地跑出澡堂子。还有他那句著名的话:“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好大的劲头儿。从这两件事就足以印证,阿基米德极爱玩,而且是童心不泯。
  阿基米德和亚里士多德一样也是古希腊的大学问家,他出生的时候亚里士多德已经死了30多年。阿基米德的老家和亚里士多德离得有点远,他老家在现在意大利西西里岛上一个叫叙拉古的地方,西西里岛是意大利著名黑手党的老窝。当时的叙拉古没有黑手党,而是属于希腊的城邦,所以也是古希腊的一部分。
  阿基米德他们家是有钱人,贵族,是叙拉古国王的亲戚。他爸爸也是个玩家,爱玩天文和数学。有其父必有其子,所以阿基米德和他亲爱的老爹一样也喜欢玩天文和数学,而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除此之外阿基米德还喜欢玩力学,而且玩得相当牛。
  阿基米德生活的时代有一个玩家非常好的去处——缪塞昂。缪塞昂是游乐园还是嘉年华?都是,也都不是。
  什么叫缪塞昂,这还得从头说。前面说到过,亚里士多德在雅典跟着柏拉图学习了20年,然后回到色雷斯老家给当时还是孩子的皇储亚历山大当家庭教师。这个亚历山大可是个不得了的牛人,成年以后他成为马其顿王国英勇善战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他的率领下,马其顿军队势不可挡,横扫希腊半岛,并征服了地中海东岸和非洲的埃及,接着亚历山大大帝的大军与波斯军队大战,彻底击败波斯以后,他继续挥军东征,一直打到印度河畔,喜马拉雅山脚下。如果不是因为水土不服,这位战神闹不好能跨过恒河,一直打到东南亚,和泰国或者缅甸手持念珠的佛教兄弟亲密接触一下。
  经过十几年的征战,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成为当时以东方为中心,横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历史学家所说的希腊化时期来到了,在这之前历史学家叫古典时期。
  有学问的人就是喜欢把事情搞得复杂点,好让人家觉得他们学问大。不过希腊的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还确实有点不一样。古典时期玩家们基本是自己玩,和其他人、其他国家没关系。希腊化时期有两个特点,一是皇帝和玩家们一起玩。二是传播希腊文化,亚历山大大帝通过他的铁蹄把希腊文明传播到更加广泛的地区。这就是历史学家把这个时期称为希腊化时期的原因,希腊文明从此向地中海以外的地区广泛传播。
  亚历山大小时候是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一定是被亚里士多德给带坏了,他也喜欢玩,充满着好奇心,而且帝国建立以后也有了闲暇和自由,于是他就开始实现儿时梦想——玩去!
  ……

前言/序言

  《贪玩的人类》像是一本科学史,但不是科学史,只是科学史上的一些故事,是玩家的历史。
  这里所谓贪玩,家长们不必担心,并不是在说玩物丧志那种玩,跟遛鸟、赌博或者在网吧玩魔兽玩到晕倒不是一回事。这里所说的玩更像是猜谜、拼字、拼图,或者是驴友们的徒步旅行,白天行走在广阔的原野之上,晚上站在晴朗的夜空下看星星……这种玩是由人类不同于地球上其他动物的好奇心所导致的,是对自然万物、深邃宇宙的探索和追问。
  老多其实不是科学家,只是科学家的儿子,可老多为什么会想起来写这样一本书呢?
  如今大家生活已经比前些年好多了,兜里的银子也还算够花,比较关心的事情,除了自己的工作,就是时事政治,比如伊拉克和基地组织,索马里和海盗;还有经济,金融风暴和恒生指数;最受大家欢迎的莫过于大众娱乐,像美国大片、春晚小品,还有《品三国》、《明朝那些事儿》;当然还有更让人流口水的,那就是金钱和漂亮美眉。在街头巷尾、午休或者饭局上小酌,大家都会很自然地谈起这些事情。
  如果不是因为前些天听到关于尊敬的钱学森先生和贝时璋先生仙逝的消息,恐怕很少有谁去谈论和空气动力学或者胚胎生物学相关的事情,除非就是在科学院或者其他啥院工作的那些人儿。
  可能有人会问,大家为啥都这么不关心科学呢?恰恰相反,原因不在大家,而是因为科学家们把科学给搞得太玄妙、太金字塔、太玄乎、太可怕了。谁没事儿老去琢磨和谈论那些又玄乎又可怕的事情呢?不是自讨没趣儿么!
  科学真的是那么不好玩,那么可怕,那么玄乎吗?要让有些科学家,尤其是有些物理学家来说,还就是的,是很不好玩,很可怕,很玄乎。起码他们写的书都不那么好玩,除了和他们专业有关的人士,没人能看得进去。
  可老多觉得不是,老多在和科学有关的地方待了50多年,从小就跟着一个当科学家的爸爸,长大了又在科学院里给人家干活,然后自己又跑出来玩科普。老多从来也没觉得科学有那么不好玩,即使是那些让物理学家用最吓人的武器——数学演绎法来描述的物理定律,其实也是可以用我们大伙儿都能听懂的普通话或者哪怕是广东话说明白的。所以老多倒是觉得科学很好玩,而且应该算是全世界最好玩的事情。
  这就是老多想写这本书的原因,想让大家知道:科学很好玩,而且玩就是科学的动力和源泉。
《贪玩的人类:那些将我们带进科学的人》 一、引言:好奇心的火花,点燃智慧的星辰 人类,生而贪玩。这份贪玩,并非仅仅是游戏嬉戏,而是源自一种更为深邃的驱动力——对未知的好奇,对世界运行规律的探寻,以及那份不被眼前所限,渴望触碰更广阔边界的冲动。正是这份与生俱来的“贪玩”,驱使着我们一次次地仰望星空,俯察大地,深入微观,跨越时空,最终将我们领入了科学的殿堂。这本书,《贪玩的人类:那些将我们带进科学的人》,正是要讲述那些因为这份“贪玩”,而突破认知局限,为人类文明开启新篇章的先驱者们的故事。 他们或许是古希腊哲学家,在橄榄树下争论着宇宙的起源;他们或许是中世纪的炼金术士,在昏暗的实验室里试图点石成金;他们或许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用画笔和雕塑描绘着人体结构的奥秘;他们或许是启蒙时代的思想家,用理性之光驱散蒙昧。他们,都是“贪玩的人类”,是那些不满足于现状,对已知世界有着无穷疑问,并愿意花费毕生精力去寻找答案的探索者。 本书并非一部枯燥乏味的科学史教科书,而是一系列引人入胜的人物传记,通过这些鲜活的个体,我们得以窥见科学是如何在人类的“贪玩”精神驱动下,一步步发展壮大,最终改变了我们对自身、对地球、对宇宙的认知。我们将跟随这些伟大的头脑,穿越时空的迷雾,感受他们求知的热情,领略他们智慧的光芒,理解他们如何将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疑问,化为科学的基石。 二、第一部分:仰望星空,追寻宇宙的奥秘 自古以来,头顶的星空就以其浩瀚与神秘,激起了人类最原始的好奇。从古代文明中对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的朴素观察,到后来天文学家们借助精密仪器,试图勾勒出宇宙的完整图景,这份“贪玩”始终在指引着我们。 亚里士多德与托勒密:地球中心的宇宙图景 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构筑了一个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模型,这个模型在数个世纪里影响深远。他通过哲学思辨和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试图为宇宙赋予秩序。虽然这个模型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但其严谨的逻辑和对宇宙结构的思考,为后世的天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接着,古罗马的托勒密在其巨著《天文学大成》中,以数学化的方式进一步完善了地心说模型,引入了本轮和均轮等概念,使得这个模型在预测天体运行方面具有相当的准确性,并被中世纪的欧洲和伊斯兰世界广泛接受。他们的“贪玩”,体现在对宇宙秩序的追求,以及将哲学思考与天文观测相结合的努力。 尼古拉·哥白尼:太阳中心的革命 当托勒密的模型开始显露出其解释能力的局限时,波兰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这位充满“贪玩”精神的学者,大胆地提出了“日心说”。他认为,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旋转。这一颠覆性的观点,并非基于新的观测数据,而是源于哥白尼对当时天文学模型复杂性的不满,以及他那颗不断寻求简化和美的“贪玩”之心。他花了数十年时间,在默默无闻中进行计算和论证,最终在临终前出版了《天体运行论》,如同一颗炸弹,彻底改变了人类看待宇宙的方式。 约翰内斯·开普勒:行星运动的数学之舞 哥白尼的日心说虽然提出了核心理念,但行星的轨道仍然被描述为圆形。德国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这位对数学有着狂热“贪玩”的学者,继承并发展了哥白尼的理论。他通过对第谷·布拉赫积累的海量观测数据的精细分析,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他揭示了行星轨道并非完美圆形,而是椭圆形,并且行星在轨道上运动的速度并非均匀。开普勒的发现,是数学之美在解释宇宙运行中的完美体现,他证明了宇宙的规律是可以被数学语言所描述的,这为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铺平了道路。 伽利略·伽利莱:望远镜下的新宇宙 意大利的科学家伽利略·伽利莱,是科学史上一位标志性的“贪玩”人物。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更是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发明家。当他得知荷兰人发明的望远镜时,他立刻产生了“贪玩”的兴趣,并亲手制造出性能更优越的望远镜。他将这台望远镜指向天空,第一次看到了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以及金星的盈亏变化。这些革命性的观测,直接证明了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性,并揭示了宇宙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远非肉眼所见那般简单。伽利略也因为坚持科学真理,与教会发生了尖锐的冲突,但他对科学探索的“贪玩”和执着,激励了无数后人。 艾萨克·牛顿:统一的万有引力 英国科学家艾萨克·牛顿,被誉为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集前人的智慧于一身,并在“贪玩”的驱使下,完成了伟大的综合。他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将地面上的物体下落和天体绕轨道运行的现象统一起来,揭示了宇宙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简洁的力学规律。牛顿不仅在力学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他还通过棱镜实验揭示了光的色散,发展了微积分,并对光学和天文学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科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它以精确的数学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宏大而有序的宇宙图景,将人类对宇宙的“贪玩”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三、第二部分:俯察大地,探寻生命与物质的本质 除了仰望星空,人类对自身所处的这片土地,对生命的起源和物质的构成,同样有着永不满足的“贪玩”。这份好奇,促使我们深入自然,解剖生命,探索物质最微小的构成单元。 安东尼·范·列文虎克:微生物世界的先驱 荷兰的商人安东尼·范·列文虎克,并非科班出身的科学家,但他对观察世界有着惊人的“贪玩”精神。他凭借着自己精湛的玻璃磨制技艺,制造出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高倍率显微镜。当他将一滴水、一口唾沫、甚至是刮下的牙垢置于显微镜下时,他震惊地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微观世界——那些微小的、会动的“小动物”和“小生命”。列文虎克的工作,开启了微生物学的大门,让我们意识到,在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地方,隐藏着一个如此丰富多彩的生命王国。他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未知的好奇,正是“贪玩”精神的生动体现。 卡尔·林奈:生物分类的秩序 瑞典的植物学家卡尔·林奈,是一位充满“贪玩”的系统性思维者。他对自然界中琳琅满目的生物种类感到着迷,并试图为它们建立一套科学的分类体系。他发明了双名法,即为每一种生物命名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加词,使得生物的命名更加规范和统一。林奈的《自然系统》是生物学领域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它将混乱的生物界梳理得井井有条,为后续的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他的“贪玩”,体现在对秩序的追求,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系统性梳理。 查尔斯·达尔文:进化的宏伟叙事 英国的博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以其“贪玩”的冒险精神和严谨的观察,提出了革命性的进化论。他在“小猎犬号”上的五年航行,深入世界各地,收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记录。他注意到不同地区物种的差异,以及化石记录中生物的演变迹象。最终,他提出了“自然选择”的进化机制,解释了物种是如何通过适应环境而演变。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不仅改写了生物学,更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生命起源和人类地位的认知。他的“贪玩”,是将好奇心付诸实践,用科学的严谨去探索生命演变的宏大叙事。 约翰·道尔顿:原子的“贪玩”构想 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是现代原子论的奠基人。他通过对气体性质和化学反应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原子理论。他认为,物质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的,同种元素的原子是相同的,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是不同的,并且它们会按照一定的比例结合形成化合物。道尔顿的原子论,为理解化学反应和物质构成提供了全新的框架。他的“贪玩”,是对物质最基本构成单元的好奇,以及用抽象的理论去解释微观世界的勇气。 玛丽·居里:放射性元素的探索 波兰裔法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玛丽·居里,是科学史上最杰出的女性科学家之一。她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对当时刚刚发现的放射性现象产生了浓厚的“贪玩”兴趣。他们在一间简陋的实验室里,日复一日地从数吨的沥青铀矿中提取微量的放射性元素。这份艰辛而执着的探索,最终让他们发现了钋和镭两种新元素,并奠定了放射化学的基础。玛丽·居里因其在放射性方面的研究,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她是科学探索精神的典范,也是“贪玩”如何能带来重大突破的生动证明。 四、第三部分:跨越时空,探索未知的疆界 科学的“贪玩”不止步于已知的世界,它更指向那些遥远、幽深、甚至超越我们日常经验的领域。物理学的革命,宇宙学的新视野,都离不开这份勇于探索的“贪玩”。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时空的相对革命 德国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以其惊人的想象力和“贪玩”的思考,颠覆了牛顿力学和经典电磁学的框架。他的狭义相对论提出了时间膨胀和长度收缩的概念,而广义相对论则揭示了引力并非一种力,而是时空弯曲的表现。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 E=mc²,更是揭示了质量与能量之间的深刻联系。他的理论,不仅在物理学领域引发了革命,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宇宙的理解,以及人类对能源的利用。爱因斯坦的“贪玩”,是将抽象的物理概念玩味到极致,并敢于挑战人类固有的时空观。 尼尔斯·玻尔与量子力学的黎明 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是量子力学发展的关键人物。他将爱因斯坦的能量量子化概念应用于原子模型,提出了玻尔原子模型,成功解释了原子光谱的规律。随后,与海森堡、薛定谔等年轻一代物理学家一起,他参与了量子力学的创立。量子力学描述了一个与经典物理学完全不同的微观世界,其中充满了概率、不确定性和波粒二象性。玻尔和其他量子力学先驱的“贪玩”,体现在他们对微观世界奇特性质的接受,以及用全新的数学框架去描述它。 爱德文·哈勃:膨胀的宇宙 美国天文学家爱德文·哈勃,通过对遥远星系的观测,发现了宇宙正在膨胀的证据。他通过测量星系的红移,发现了“哈勃定律”,即星系离我们越远,其退行速度越快。这一发现,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静态认知,揭示了宇宙是一个动态演化的系统。哈勃的“贪玩”,是将天文观测的精细化推向极致,并从中解读出宇宙的宏大规律。 史蒂芬·霍金:黑洞与宇宙的终极命运 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以其对黑洞和宇宙学的深入研究,以及其卓越的科普才能,赢得了全世界的尊敬。尽管身患绝症,他依然保持着对宇宙的“贪玩”探索。他提出了霍金辐射理论,预言黑洞并非完全“黑”,而是会发出辐射,并最终蒸发。他的著作《时间简史》,更是将深奥的宇宙学概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大众,激发了无数人对宇宙的“贪玩”兴趣。霍金的“贪玩”,是将最前沿的科学理论与人类的终极疑问相结合,并用智慧和勇气去探索宇宙的奥秘。 五、结语:永不止步的“贪玩” 《贪玩的人类:那些将我们带进科学的人》这本书,所讲述的故事远不止于此。从古老的几何学到现代的粒子物理,从炼金术的朴素探索到现代化学的精准合成,从早期的医学解剖到基因工程的无限可能,无数的“贪玩”时刻,无数的“贪玩”人物,共同书写了人类科学进步的壮丽史诗。 这份“贪玩”,是人类最宝贵的品质之一。它驱动着我们去提问,去探索,去挑战,去质疑,去创造。正是因为这份对未知的好奇,对真理的渴望,对世界运行规律的执着,我们才得以一次次地突破认知的边界,将人类文明推向更高的峰峦。 本书旨在通过讲述这些“贪玩”者的故事,唤醒读者内心深处的那份好奇与探索欲,让我们重新审视科学的意义,理解科学的价值,并感受人类智慧的伟大。因为,只要人类的“贪玩”精神不灭,科学的火炬就将永远燃烧,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带领我们走向一个更璀璨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真是绝了,读起来就像是在跟随一位技艺高超的导游,穿梭于知识的迷宫之中。作者对于那些看似遥远晦涩的科学概念,总能用一种极其生活化、充满人情味的笔触去描摹,仿佛那些伟大的发现不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源自一连串充满偶然和激情的个人选择。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刻画人物时的那种克制而深刻的洞察力,既没有将他们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也没有过度渲染他们的挫折与挣扎,而是精准地抓住了那些驱动他们前行的“人性”——那种对未知近乎孩子般的好奇心,以及在被主流质疑时的那种坚韧的固执。每次翻过一章,都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也参与了那些历史性的辩论,感受到了每一次突破理论边界时的那种振聋发聩的震撼。这本书成功地做到了将宏大的科学史诗,浓缩进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里,读完后,感觉对“科学精神”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教科书的定义层面,而是有了一种血肉可感的温度和深度。那种仿佛能听到历史回音的阅读体验,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

当我合上这本书,第一感觉是思维被某种奇特的、近乎诗意的逻辑重新梳理了一遍。作者的文字结构有一种古典的精妙,如同巴洛克式的建筑,层层叠叠,但每走一步都能找到清晰的指引。这本书并没有采取传统的编年史叙事,而是通过一系列看似松散,实则紧密交织的主题线索,勾勒出人类求知欲的复杂脉络。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渴望”的编年史,而非单纯的“发现”记录。我特别喜欢那些充满隐喻的段落,它们巧妙地将物理定律与哲学思辨联系起来,使得原本枯燥的实验细节焕发出哲学的思辨光芒。这种写作手法要求读者需要有一定的耐心和心流投入,但回报是巨大的——你会开始用一种全新的、更具内在张力的视角去看待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运作方式。对于那些习惯了快餐式科普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需要你放慢脚步,但正是在这种慢读中,知识的重量感才得以真正体现,那种沉甸甸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智慧积累,扑面而来。

评分

这本书最令人称奇的地方,在于它对“失败”的描绘。通常的科学传记总是聚焦于最终的胜利,但这位作者似乎更钟情于那些“未竟的事业”、那些被时间洪流淹没的精彩设想。通过对这些边缘声音的细致打捞,作者揭示了一个更真实、更动荡的科学图景:它不是一条直线向前的光荣大道,而是充满了岔路口、死胡同,甚至是充满谬误和误判的崎岖山径。这种叙事策略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进步”一词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许多我们现在奉为圭臬的理论,其诞生过程是多么的脆弱,又是多么依赖于个体在关键时刻的决断与运气。读到某些科学家的不被理解和孤军奋战,我甚至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仿佛那份被时代误读的孤独感,穿越时空,触动了我们现代人的神经。这种对边缘叙事的尊重,使得整本书的格局一下子拔高了,不再是仰视名人,而是平等地审视那段波澜壮阔的求索历程。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着一股强烈的、近乎冷峻的魅力。它拒绝使用煽情的辞藻来粉饰历史,而是用一种近乎记录片式的、冷静到近乎客观的语调来陈述事实。然而,恰恰是这种冷静,在不经意间营造出一种更为深沉的戏剧张力。作者在描述那些关键性的科学突破时,笔触简洁有力,避免了过度的情绪渲染,这反而让读者得以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逻辑链条”的构建上。这种克制的美学,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运转精密的机械内部,观察着每一个齿轮如何精准地咬合,推动着人类认知的边界向前。尤其是在处理那些涉及跨学科知识交叉的部分,作者的处理显得异常老道,既保证了严谨性,又避免了专业术语的堆砌,使得那些原本看似水火不容的领域,竟然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奇妙的和谐。对于追求深度和思想密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效的精神食粮。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强烈的“重塑感”,它让我想起了一次对熟悉街区的重新探索,原本以为了如指掌的地方,却因为换了一个观察角度,发现了无数隐藏的细节和未曾注意的关联。作者似乎有着一种超凡的洞察力,能够捕捉到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科学家之间那些细微的、跨越时空的“对话”。比如,某位十八世纪哲学家关于运动的猜想,如何与后世一位二十世纪物理学家的实验设计产生了奇妙的共振,这种深层联系的挖掘,是本书最令人拍案叫绝之处。它打破了学科壁垒的僵硬划分,将科学史视为一个有机生长的整体,强调了知识积累的连续性和非线性。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脑海中进行着知识的联想和重组,体会到一种知识网络不断自我强化的快感。这不只是一本关于科学人物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类心智如何协作、如何通过积累与碰撞来认识世界的绝佳教材。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好玩的书贪玩的人类穿越百年的中国科学

评分

很好的书,物流速度快,儿子很喜欢。

评分

在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里,

评分

得一份辜负u韩国v抽身而退然后呢进口

评分

很有意思的书。。。。

评分

很合适,价钱不错的好书

评分

给孩子买的开拓视野的课外书,希望提高学习兴趣

评分

还没看,但是今年推的好书系列,书皮蒙尘了,不过擦擦就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