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对国内外城市化研究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详细梳理和解读,系统介绍了城市化的内涵、演化及具体案例,是当前我国城市化研究重要的理论参考。
内容简介
城市化已经成为20世纪对人类社会产生*大影响的社会过程。未来学家托夫勒预言:高技术产业发展和中国城市化是21世纪世界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两大驱动力。本书从城市化内涵入手,对国外城市化基础理论、研究*新动态进行综述,并与我国城市化发展理论与实践进行比较。本书的总体框架采取总论与分述,其中一至三章为城市化基础理论前沿研究,分别对城市化的内涵、演化历程和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四至八章为城市化体系相关研究,分别从城市化的要素、结构、效应、动力、布局等方面进行分析。*后一章为国外城市化案例与经验借鉴研究,通过各具特色的国际城市化发展实例分析,更加直观的提供了城市化发展的学习与借鉴经验。
作者简介
郁鸿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上海分中心秘书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持承担了国家*重大、重点课题以及有关部委办、上海市政府等重大课题十余项,出版著作十余本。
目录
第一章 城市化内涵和特征
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城市化主要概念辨析
第三节 城市化内涵和特征
第四节 城市化水平与测度
第二章 城市化演进历程和趋势
第一节 城市化演进阶段
第二节 当代城市化发展及其研究趋势
第三章 城市化主要理论研究
第一节 城市化研究主要派别及其代表人物
第二节 城市化规律的“S”曲线
第三节 城市化的推拉理论
第四节 城市化与工业化
第五节 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 城市化要素研究
第一节 人口城市化研究
第二节 产业城市化研究
第三节 土地城市化研究
第五章 城市化结构研究
第一节 城市体系研究
第二节 城乡一体化研究
第三节 城市化下的城市空间结构
第六章 城市化效应研究
第一节 城市化经济效应
第二节 城市化社会效应
第三节 城市化环境效应
第七章 城市化动力机制
第一节 传统视角下城市化动力机制
第二节 全球化视角下城市化动力机制
第八章 城市化区域布局
第一节 城市化空间结构研究
第二节 城市化区域空间演进
第三节 多中心巨型城市区域研究
第九章 国外城市化案例与经验借鉴
第一节 发达国家城市化模式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模式
第三节 国外城市化发展经验与借鉴
精彩书摘
一、城市化的基本内涵
城市化的内涵包括三方面,即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和产业城市化。
一是人口城市化。城市化是地区的人口、产业、资本和市场的集中的一个过程。其中,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是城市化的基本特征。人口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化和集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渐提高的动态过程,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人口规模和比重是衡量一个地区人口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影响人口城市化进程的要素主要包括:一是经济发展要素,如工业发展、非农化、农村产业化等;二是社会进步要素,如城市住宅、教育、就业等;三是制度创新要素,如户籍制度等。这些约束力往往相互作用,凝聚合流,共同制约着人口城市化的发展。
人口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在身份认同上,农业户籍向城市户籍身份的转变;在生存方式上,从以农业为主向依赖非农业生存转变;在生活方式上,从传统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现代式生活转变;在居住方式上,实现从乡村亲缘聚居向现代社区居住转变;在思维方式上,实现传统定式思维向现代开放思维转变等。
二是土地城市化。城市化实质是一个土地可利用功能的变性过程。城市化过程中土地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无论是产业结构调整、人口集聚,还是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必须通过土地的重新配置来实现。
土地城市化是指由于城市化的推进,土地利用属性由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以及土地产权属性由农村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的过程。土地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的一个重要表征,在这一过程中,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均会发生变化。
土地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变化过程,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经济增长是城乡土地利用变化的根本驱动力,即经济发展能够迅速提高城市土地价格,引起城市区域建设用地面积的大量增加,并促使对农业用地的侵占;经济增长还带动了以房地产为支柱的第三产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城市用地空间的压力等。不同的经济发展状态对应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而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又与土地城市化水平相对应。
三是产业城市化。是指伴随着经济增长,由产业结构非农化而引发的生产要素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和集中,在城市体系不断升级的同时,产业结构的合理转换与发展。城市化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过程,城市化的核心是产业的城市化,推进产业城市化,是加快地区城市化的内在要求。
产业城市化中,产业结构转换与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其中农业发展给城市化提供基础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核心动力,第三产业发展给城市化以后续动力。
产业城市化表现为第一产业人口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人口逐渐增加。第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带动农业现代化,使农业转移到和工业一样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实现由二元经济向以城市经济为主,分享城市物质发展成果和精神发展成果的现代一元经济社会的转型。
二、城市化的特征
城市化是城市生活方式生成、深化、扩大的过程,表现为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和规模的上升,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是一种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其主要特征表现为:
一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在农村人口大规模地向城市集聚和迁徙的过程中,农业人口比重下降,工业、服务业等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三次产业人口结构的此消彼长,成为了推动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和城市化进程的核心动力。
二是社会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的转变是城市化的外在表现。从生产方式上看,由传统的依靠土地为主的生产转向多元化生产,也就是由分散的农村自然经济逐渐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从生活品质上看,居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追求不断提高,表现为由低层次需求向高层次需求转化;居民的精神和文化生活也更加精彩。因此从这一视角出发,城市化也可以看作是居民整体素质持续提高的过程,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巨大变化,转向追求文明进步。
三是现代化是衡量城市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表现为劳动力、资金、商品等要素不断集中集聚的过程,因此城市的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由传统低效的农业向现代化、高效的二、三产业转化,从而使产业结构实现整体上的升级。从这一点出发,城市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城市文明不断吸纳农业文明同时不断向农村渗透及传播的过程。
四是市场化是城市化的重要表现。随着生产分工专业化、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深化,不同专业间产生了较强烈的相互需求,形成了“生产—流通—消费—出口”的产业链条及市场机制,在市场规律主导下,将技术、人才、原料等各种资源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最佳集聚和配置状态,最终促进生产力水平提高,为城市化发展提供支撑及动力。
五是法制化是城市化的内在特征。随着社会化生产方式的转变、劳动力的持续集聚过程的深化,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关系变得更加错综复杂,所以有必要实行法制化管理,通过建立高效合理的社会秩序,坚持依法治市,这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内在要求。
三、城市化的功能
从本质上说,城市化的功能在于以集聚财富、信息、资本、人才等为核心,通过形成集聚效应并持续向外散发能量,以外向式的辐射方式带动周边腹地的发展。
一是集聚效应。城市化不是单纯的人口城市化进程,而是通过人口、产业、财富、信息等方面的集聚而导致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就业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化。其中人口的集聚是指由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也可理解为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产业的集聚是指企业在某地区的集中,从而获得了规模经济与外部经济,并且获得专业化的分工以及产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技术水平的优化升级,从而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吸引要素的集聚;财富的集聚是指城市化在对物质、能量和信息集聚过程中,扩大了其对这些要素的支配能力,从而能进一步实现财富的集聚;信息集聚是指将信息化作为推动工业的加速器及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智力集聚是指各领域的高智力人才的聚集,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或引进的高科技专利产品的吸纳和聚集,聚集后产生的集聚效应能够发挥整合有事,从而确保城市竞争力持续提高的动力。
二是辐射效应。交通辐射、经济辐射、文化辐射是城市对外产生的三大辐射效应。交通辐射是指中心城市作为交通枢纽,通过压缩“时空”来节约人们的出行成本,从而缩小了空间距离,提高了办事的效率,加强了人们之间的凝聚力;经济辐射是指通过规划协调、调剂区域性资金来带动、监控、协调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文化辐射是指先进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技术水平扩散至农村,培养并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
……
前言/序言
当前,社会科学领域正面临大量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理论界的证明和创新。上海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要研究机构、党中央国务院的思想库和智囊团,近年来,围绕“国家战略和上海先行先试”高端智库建设目标,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两个一百年”战略构想、“十三五”规划、国家安全战略、全球治理等领域的若干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完成了一批中央决策需要的、具有战略和全局意义、现实针对性强的高质量成果。
在“创新工程”机制下,上海社会科学院结合研究生教学和高端智库建设方向,于2015年初正式启动“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学术前沿”编撰和出版项目,力图反映相关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和理论探索前沿,为硕士研究生理论积累和博士研究生阶段学习提供引导,也为授课教师提供基础性材料。此次组织出版的丛书,是2015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和研究生院共同资助的第二批集中成果,重在梳理国际领域相关哲学社会科学近年的重要观点和成果。丛书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四个全面”为根本指导思想,以习近平“5·17”讲话为原则,以我院60个创新团队为骨干力量编撰。
整个申报评审过程秉承了院“创新工程”公开竞争,择优选取、差额资助原则,所有立项申请均委托第三方组织评审,根据申报质量进行差额资助,确定通过名单向全院公示。为确保编撰质量,成立了院领导牵头、各研究所所长组织、创新团队首席专家领衔、院部相关处室协同“四位一体”的组织框架和工作机制,为丛书的顺利出版提供了保障。
丛书编委会
2017年4月15日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步形成。作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与集聚的主要形式,人们用城市化来描述这一个涉及多方面内容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20世纪70年代以来,改革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发展成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城市化发展也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命题,进行城市化国际前沿研究体现出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一方面国外城市化发展时间早、历史长,积累了大量发展经验教训,前沿理论丰富,可供我国城市化建设学习与借鉴;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存在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矛盾,城乡二元结构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城市化的国际前沿研究,可为我国城市发展提供参考;同时我国城市化发展具有其自身特点,其中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等理论概念都是结合中国国情提出的,通过国际前沿理论的对比分析,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自身理论体系,指导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本书从城市化基础理论入手,从多方面对城市化国际前沿理论进行研究。其中一至三章为城市化基础理论前沿研究,分别对城市化的内涵、演化历程和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四至八章为城市化体系前沿研究,分别从城市化的要素、结构、效应、动力、布局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一章为国外城市化案例与经验借鉴研究,通过各具特色的国际城市化发展实例分析,更加直观地提供城市化发展的学习与借鉴经验。
城市化研究国际理论前沿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