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前沿(第三辑)

文化创意产业前沿(第三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万超 著
图书标签:
  • 文化创意产业
  • 创意经济
  • 文化产业
  • 设计
  • 艺术
  • 传播
  • 媒介
  • 创新
  • 产业发展
  • 文化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960188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073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尤其在经济寒潮的背景下,在人们普遍借文化产品来慰藉心灵的市场需求下,它更显示出极大的发展优势。我国需紧跟时代潮流,使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并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本文围绕文化创意在我国发展的若干问题进行了阐释。

作者简介

郭万超,男,籍贯山东,北京大学法学硕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后,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人选(新一批理论家共72人,包括北大、清华等);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知名学者。曾任北京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副处长,现任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后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当代中国经济、文化创意产业、互联网与新媒体、城市发展等。

目录

一 政策走向
" 十三五" 开局之年文化产业政策童在细化与落实杨传张 (2)
新常态下中国文化金融政策的体系性探索魏乌举 (7)
文化产业税收政策评析邢树森 (14)
政策 " 东风" 助推国有文化企业发展吴 特 (19)
论文化创意产业的专利布局与管理刘 蕾 (25)
文化领域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现状与思考仇 博 (30)
新常态视角下广东文化产业发展: 优势 挑战及战略思考 陈能军 詹双晖 (35)
二 文化金融
文化企业要运用好债券市场 张玉玲 (42)
文化企业 " 全周期" 资本运作初探 文化企业如何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刘德良 (47)罗 莫 (54)
新三板成文化企业资本运作新途径赵佳佳 屈 鑫 (59)
金融资本对中国文化传媒资源配置的影响机理与风险防范陈 端 (66)
三 文化科技
把握 " 互联网 +" 时代文化科技的新特征全元浦 (80)
文化产业向科技产业学什么?刘 佳 (84)
对 " 互联网 +" 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的若干思考姜念云 (90)
城镇化进程中我国传统工艺传承与创新的逻辑童构徐亚玲 齐 莫 (94)
四、 文化消费
以供给侧改革促进文化消费 李向民 (104)
创意设计如何激发文化消费 宋慰祖 (110)
文化消费与经济转型新功能初探 全元浦 (115)
怎样抓住互联网新兴文化消费的机遇 许立勇 (119)
文化消费促进传统文化复兴 陈岸瑛 郑昕宁 (125)
强 1P如何促进文化消费 李 伟 (130)
二次元文化消费趋势初探 高东旭 (136)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促进农村文化消费对策分析 赵志英 (142)
挖掘节庆文化价值 大力提升文化消费 王 丽 (148)
五、 北京文创
立足北京特色 创新北京文化一一一从发达国家的文化中心看北京文化中心建设 郭万超 (158)
以文化创新引领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肖怀德 (165)VR时代下北京文创产业的发展机遇 姜 中 (170)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环境分析 赵玉宏 (174)
北京市文化产业土地政策评估研究 许周钦 (183)
关于北京文化智库建设的研究报告 孙 博 (188)
基于文化场景理论的郎园文化产业园区运营 冯明园 (199)
城镇化视角下古北水镇的文化旅游创新 高国丽 (207)
泛娱乐视角下我国文化企业创新的路径研究
一一一以北京春秋永乐文化传播公司为例 李 锦 (216)


前言/序言


光影流转:当代电影叙事与美学探索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代电影艺术在叙事结构、视觉语言以及技术融合方面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与前沿探索。我们聚焦于全球范围内涌现出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电影作品,旨在揭示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电影创作者如何重塑观众的感知经验,并拓展叙事表达的边界。 第一部分:后经典叙事的解构与重构 在信息爆炸的语境下,传统线性叙事模式正受到持续的挑战。本部分首先梳理了后经典叙事理论的基石,探讨了非线性叙事、多重现实构建以及碎片化信息流如何被有效地融入电影结构之中。我们以探讨性案例分析,考察了诸如记忆的不可靠性、主观视角的极端化处理,以及“元电影”(Meta-cinema)对自身媒介属性的反思。 叙事碎片化与时间错位: 深入研究了当代电影中“闪回”、“闪前”以及循环叙事结构的复杂运用。重点分析了如何通过打乱时间轴的逻辑顺序,来增强叙事张力、模拟人类认知过程的跳跃性,并迫使观众主动参与到意义的建构中。例如,通过对比分析几部在时间处理上极具创新的欧洲独立电影与亚洲新浪潮作品,我们展示了时间本身如何成为叙事的主体而非仅仅是背景。 身份的多重性与模糊边界: 当代社会对身份认同的探讨日益精微。本书考察了电影如何描绘流动的、多重的、甚至相互冲突的自我形象。这包括对性别身份、文化身份认同危机以及数字虚拟身份的深入刻画。我们关注那些挑战传统人物弧光设定的作品,这些作品中的角色往往处于永恒的变动之中,其动机和立场难以被简单归类。 观众参与与互动叙事: 随着互动媒体的兴起,电影叙事开始尝试打破“第四堵墙”的限制。本章探讨了在传统院线电影中,导演如何运用暗示、留白或直接对镜头进行心理对话等手法,引导观众进行主动的“在场”思考,以及一些实验性项目如何模糊了观影与体验的界限。 第二部分:视觉语言的革新与沉浸式体验 电影的本质在于其视觉冲击力与美学表达。本部分将焦点集中于摄影技术、美术设计以及数字特效在当代电影中的革新作用,特别关注这些技术如何服务于情感的深度表达而非单纯的奇观展示。 摄影机运动与空间感知: 详细分析了长镜头、手持摄影以及虚拟现实(VR/AR)技术对传统摄影机语言的影响。我们考察了如何通过极端的景深处理、对焦点的精准控制,以及对“不可见”空间的强调,来重塑观众对电影空间的感知。探讨了“沉浸式电影美学”的特征,即如何让观众感觉自己不仅是观察者,更是事件的参与者。 光影的本体论研究: 从经典的光影理论出发,本书深入探究了当代电影中光线运用的哲学意涵。无论是高对比度的“黑色电影”风格的回归与变形,还是使用数字技术实现对自然光线的精准模拟,光影不再仅仅是照明工具,而是情绪和心理状态的直接投射。特别关注了运用极简光线来营造“存在主义式”的疏离感。 材质、纹理与触觉美学: 在超高清画质普及的背景下,电影对物理世界的“质感”捕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章分析了美术指导和服装设计师如何通过精细的材质选择——无论是粗粝的混凝土、流动的丝绸还是反光的金属表面——来增强叙事的物质性,让观众仿佛能“触摸”到屏幕上的物体。 第三部分:媒介融合与未来图景 数字技术不仅改变了电影的制作方式,更重塑了其发行、消费和文化传播的生态。本部分探讨了电影艺术在多屏时代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流媒体平台的叙事权杖: 流媒体巨头的崛起对传统电影的“仪式感”构成了巨大冲击。本书分析了长篇剧集(Series)与单部电影在叙事密度、角色发展深度以及视觉制作水准上的相互渗透和竞争。探讨了“高概念剧集”对电影叙事节奏的借鉴与改造。 特效的隐形化与真实性: 随着计算机生成图像(CGI)技术的成熟,特效的应用已从“可见的奇观”转向“不可见的增强”。我们探讨了当代电影如何努力将数字合成的元素无缝融入到写实主义的语境中,以达到增强真实感的目的,而非仅仅是创造幻想世界。 声音景观与听觉叙事: 电影的声音设计已成为与视觉同等重要的叙事工具。本章分析了空间音频技术(如杜比全景声)在构建心理声景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静默、白噪音和非音乐性音效的精心布局,来引导观众的情绪反应和注意力焦点。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交流与冲突: 最后,本书将目光投向全球电影市场的互动。分析了不同文化圈的电影语言如何在全球发行中进行碰撞、融合或保持独立性,以及电影如何作为一种跨越语言障碍的媒介,来探讨普世的人类困境与特定的地域经验。 本书适合电影研究者、艺术院校师生、专业电影制作人员,以及所有对当代电影艺术前沿发展抱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阅读。它提供了一个严谨且富有洞察力的框架,用以理解当前电影媒介的复杂性与未来潜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本宝藏,我最近沉迷其中,几乎是废寝忘食地阅读。它以一种非常生动且极具洞察力的方式,为我打开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大门。我原本对这个领域只是略知皮毛,但这本书中的案例分析、理论探讨以及对未来趋势的预测,都让我茅塞顿开。它没有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例如某个独立电影的成功崛起,某个新兴的设计品牌的独特理念,或是某个城市如何巧妙地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富有活力的创意产业,让我深刻体会到文化创意如何与市场、科技、社会需求相结合,产生巨大的能量。尤其是书中对于“创意如何转化为商业价值”的探讨,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框架和思路,让我开始思考在自己的工作或生活中,如何挖掘和运用创意。作者的笔触细腻,逻辑清晰,对于复杂概念的阐述也通俗易懂,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跟上。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跨界融合”现象的分析,比如科技如何赋能艺术,传统手工艺如何融入现代设计,这些都让我看到了文化创意产业无限的可能性。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感到“学有所获”的书,它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激发了我对创意和产业发展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介绍,而是真正地深入到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问题,并提供了一些极具建设性的思考。书中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在创意产业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平衡创新与保护的探讨,让我受益匪浅。它清晰地阐述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原创的价值如何体现,以及如何构建一个公平、健康的竞争环境。此外,书中对“新兴技术”与文化创意的融合,特别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在内容生产、传播和体验上的应用,进行了非常详尽的分析。这让我看到了技术如何为创意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伦理、社会影响等方面的担忧和思考。这本书让我明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它伴随着挑战和风险,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适应、去创新。它促使我去思考,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如何才能在这个充满活力的领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评分

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我们身边的世界。我一直以为文化创意产业离我很遥远,是属于那些艺术家、设计师的专属领域,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原来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其中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它非常巧妙地将一些相对抽象的理论,通过一个个接地气的案例,变得生动有趣。比如,它会分析为什么某个音乐节能够吸引如此多的年轻人,为什么某个APP能够成为社交新宠,或者为什么某个城市能够凭借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全球目光。这些案例的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创意逻辑。我尤其被书中对“文化基因”的挖掘和转化方式所吸引。它告诉我们,如何从本土丰富的文化资源中提炼出独特的价值,并将其转化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身处的文化环境,思考其中蕴藏的巨大潜力。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就丢在一边就忘记的书,它更像是一个引子,激发我去主动观察、去思考、去发现生活中的创意火花,去理解文化是如何以各种形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并从中获得启发。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风暴,各种新奇的观点和前瞻性的思考在我脑海中激荡。它不像是一本静态的百科全书,更像是一群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思想家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而我有幸成为了这场对话的聆听者和参与者。书中对于“创新”的定义,以及如何在这种定义下寻找新的突破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拘泥于传统的“艺术”范畴,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领域,从数字媒体的最新动态,到沉浸式体验的设计,再到文化IP的多元开发,每一个议题都触及了当下文化创意产业最前沿的脉搏。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生态系统”概念的阐述,它强调了文化创意产业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需要政府、企业、个人以及消费者等多方力量的协同合作,共同构建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看到了问题的本质,也对如何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进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列举的那些具有颠覆性的案例,虽然具体细节我可能无法完全记住,但它们所代表的创新精神和发展方向,却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脑海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充满了未知,但也因此更加令人兴奋和期待。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读起来就停不下来的书。它以一种极富感染力的方式,带领我进入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奇妙世界。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故事的力量”的强调。它不仅仅是关于创意本身,更是关于如何通过创意去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去触动人心,去引发共鸣。书中分析了许多成功的文化产品,从电影、电视剧到游戏、文学作品,它们之所以能够风靡一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拥有强大的叙事能力和深刻的情感内核。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文化创意产业不仅仅是简单的“创作”,更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它需要从内容创作、生产制作、市场营销到用户体验的每一个环节都精心打磨。它让我看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专业性,以及在这个领域取得成功的复杂性和挑战性。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变成了一个探索者,在作者的引导下,一点点揭开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神秘面纱,并对它的未来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