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
《篆书掇英:峄山碑》选取历代书法大家的篆书名碑,精编精印,底本精良,释文准确,是广大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学习、临摹的范本。
前言/序言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最早的大篆可追溯至三千年前的甲骨文,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形体匀停齐整,较大篆容易书写。小篆笔法圆融平正,结体典雅和平,是整个篆书系统中最为定型的统一字体。初学篆书者宜从小篆人手。现代汉字就是从小篆演变而来的。《篆书掇英》丛书从历代篆书中精选最有代表性的经典碑帖,以飨读者。
《峄山碑》又名《峄山刻石》。小篆,传为秦丞相李斯所书。公元前二百一十九年立于山东峄县。碑共二百二十三字,前面为秦始皇诏书,计一百四十四字;自“皇帝日”以下为秦二世诏书,计七十九字。
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泗水》载:“秦始皇观礼于鲁,登于峄山之上,命丞相李斯以大篆勒铭山岭,又日‘昼门’”,大概是《峄山碑》的最早著录了。据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说,由于《峄山碑》书法太美,不断有人摹拓,当地人不堪其扰,纵火焚之。县宰取旧文重刻于石上,置于县衙之内,专门供人拓取。所以后来所传之本,皆新刻之碑,于是就有杜甫“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之诗句。
《峄山碑》唐时已有多个摹本,至今早已失传,现在流传于世的,最早当为“长安本”,即宋淳化四年一九九三一,郑文宝以南唐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者。清代杨守敬在跋《长安本》中说:“笔画圆劲,古意毕臻,以《秦山》二十九字及《琅琊台碑》校之,形神俱肖,所谓下真迹一等,故陈思孝论为翻本第一,良不诬也。”
唐代张怀瓘在《书断》中将李斯的小篆定为“神品”,赞曰“画如铁石,字若飞动”,称其用笔“骨气丰匀,方圆绝妙”,由此可知李斯的书法结体匀称,法度谨严。
从书法的角度看,《峄山碑》的确比不上《泰山》与《琅琊》的古朴厚重,但清劲宛通,圆转秀美,既典雅细腻,又不激不厉,堪称“铁线篆”之鼻祖。
篆书掇英:峄山碑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