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古代新疆天山南麓部分绿洲曾经使用过吐火罗语言和文字,是一百多年前德国学者提出但迄今一直未得学界普遍认同的老问题。20世纪80年代,在罗布淖尔孔雀河谷发现并发掘了青铜时代墓地古墓沟,出土了具有高加索人种特征的古尸,又有学者提出了他们是吐火罗人的“假想”,使新疆曾存在吐火罗语言和文字的观点一时间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有见于此,编者邀约吐火罗语、考古、历史、人类学、佛学、古文献学等不同学科的部分学者,在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新疆师范大学黄文弼中心丛刊:孔雀河青铜时代与吐火罗假想》分为上下编,收录相关论文37篇,展现了这一问题研究的不同观点,以飨读者。
作者简介
王炳华,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同年至新疆从事考古工作。在新疆田野考古舞台调查、发掘、研究历40年,获不少重要成果。曾任新疆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有特殊贡献优秀专家津贴。退休后复受聘至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新疆考古、西域文明教学、研究。2016年离开人大。迄今仍然在新疆考古,西域历史、文化,亚欧文化交流领域中学习、思考、研究,笔耕未息。
内页插图
目录
序一
序二
上编
孔雀河青铜时代考古文化
吐火罗相关史前考古遗存概述
阿凡纳羡沃考古文化与孔雀河青铜时代考古遗存
吐火罗史料辑注
克里雅河北方墓地文物过眼录
一种考古研究现象的文化哲学思考——透视所谓“吐火罗”与孔雀河青铜时代考古文化研究
所谓“吐火罗语”名称再议——兼论龟兹北庭间的“吐火罗斯坦”
略述“吐火罗语”命名的历史语言文献学问题及近年吐火罗语研究发展
说“七”——求索青铜时代孔雀河绿洲居民的精神世界
“吐火罗”译称“大夏”辨析
《通典·边防典》“吐火罗”条史料来源与《西域图记》
吐火罗(Tochari)与大月氏非同源考
唐代西域与吐火罗
吐火罗国史新探
吐火罗国史考(上)
吐火罗国史考(下)
新疆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与所谓吐火罗人问题
关于大月氏和吐火罗
从颅骨测量特征探讨新疆古代人群的来源
从Y染色体解析东亚人群历史
“屈铁盘丝”线描法研究评述
浅谈龟兹壁画与吐火罗壁画的人物形象
下编
吐火罗语
吐火罗语与库车语
说吐火罗语
西胡考
论吐火罗及吐火罗语
西域古语文献研究导论(上编)
试论所谓“吐火罗语”及其有关的历史地理和民族问题
唆里迷考
吐火罗问题
关于吐火罗语和吐火罗人的起源问题
吐火罗语文献释读
吐火罗人的起源与迁徙
吐火罗神祇考
吐火罗人的族属与族源
印欧人的起源与吐火罗人的迁徙:学术史的回顾与方法论的思考
后记
精彩书摘
《新疆师范大学黄文弼中心丛刊:孔雀河青铜时代与吐火罗假想》:
墓葬虽保存完好,草编器、木器、毛织物、毡制品均基本不朽,但人葬物品总体十分贫乏。显示了原始社会物质财富绝不丰裕,只是勉且可以维持生存的状况。曾在一种小块长方形木板上见宽窄、深浅不一的刻痕,似可与原始居民当年记事作联想,但也只能是一种形式逻辑的联想,并不能做出肯定的结论。但遗存中不见文字,没有发现一点文字类的痕迹,则是没有疑问的。可判定墓地主人还没有发明文字、没有步入文明的门槛。
认真观察古墓沟青铜时代墓地遗存,可以得到几条清晰结论:①古墓沟,是中国学者在孔雀河水系第一次完整揭露,全面、科学发掘的青铜时代墓地;②相关遗存的资讯,在20世纪30年代前已经为中外考古学者有所获见。A.斯坦因在孔雀河水系内发掘过的LE、LS、LT、LQ,黄文弼在罗布淖尔湖畔清理的“湖畔古冢”,尤其是,F.贝格曼在1934年试掘的小河五号墓地,实际都是同类考古文化的遗存。问题只是相关发掘、调查报导,都未能准确揭示它们“青铜时代”这一基本属性。
与古墓沟墓地发现紧密关联,1980年4月,又一支考古队在穆舜英率领下,在孔雀河尾间地段铁板河边一处雅丹土丘上,发现了两座与古墓沟同时代的墓葬遗存。其中一座墓葬中,发现了一具保存十分完好的古尸。女尸身裹破毛毯,头戴毛编尖帽,帽边插雁翎两支。足穿翻毛皮鞋,头至胸部覆盖一草编簸箕,头侧置草篓。只身葬于一地,孤立于群落之外。尸体皮肤、指甲、毛发不朽。她年约40岁,身高约150厘米。面部清秀、深目高鼻,深褐色头发散披在肩。头发中、阴部、皮鞋上,见许多虱体、一只臭虫。这就是当年名噪一时的铁板河女尸,被日本媒体称之为“楼兰美女”。
对孔雀河青铜时代考古文化遗存的认识,最重要的收获,是2002—2005年间对孔雀河支流小河墓地的全面发掘。发掘报告虽仍未刊布,旦2002—2005年发掘资料,已经简报问世。据相关简报,可以得到以下重要的资讯。
……
前言/序言
我与王炳华兄相识已近三十年,我二十年间(1986-2005)十次去新疆,有多次是炳华兄导行的,我去高昌城多次,只知此城是唐城,玄奘西天取经在此停留并得高昌王麴文泰之帮助,我想当然以为此是佛国之城,但炳华兄有一次导我游览,却告知我中城偏南一处废墟竟是摩尼教的寺院。可见历史是复杂的,当时高昌的宗教信仰也不是单一的,对历史不作深入具体的研究是不可能得到正确认识的。
还有一次,他导我到吐鲁番阿拉沟考察塞人古墓。有四座大墓,都是塞人墓葬(塞人是新疆古代民族的一种)。炳华兄还多次告诉我,新疆出土的丰富干尸,是研究新疆人种历史发展形成的最珍贵资料,尤其是南疆出土的不少干尸,是最丰富的第一手研究资料,从全世界来看,人种如此混杂相交且直至现在,在世界上绝无仅有,所以这是一处研究新疆人种和世界人种最原始、最完整、最广阔的基地,我觉得他这个认识和这个建议特别值得重视,何况新疆一直是多事之地,极需认真研究。当然从历史来看,不论出现什么样的问题,新疆是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分裂势力都不可能得逞。
最难忘的是2005年9月,我与中央台玄奘之路摄制组同入罗布泊、楼兰考察,请炳华兄导行,他又为我们找了两位向导,此行前后十七天,先到营盘,考察了营盘圆形古城,这是明显的西方型的城堡,还有佛塔、墓葬区,始知此是汉代东西交通之枢纽,也是东西方文化交融之处。从营盘往西,烽台林立,直至库车,再前行即到阿克苏、别迭里山口,这是玄奘出境处。自营盘向东,可直至玉门关到沙州(敦煌)。楼兰考察中,我们从米兰入罗布泊,宿营罗布泊南端,第三天过罗布泊湖心区,此处石碑林立,我们在此摄影留念。然后进入楼兰的最后十八公里路段,傍晚到楼兰城外。我夜宿帐篷,中夜不寐,起看星斗满天而大于中原的星星,更无任何声音,予于此始悟“寂”字之意。夜半我独出帐篷,茫茫无际,唯天上星星和望不尽的罗布荒原。第四天考察楼兰,炳华兄已来过多次,为我们指点尚存的汉魏文化断层,楼兰尚待进一步发掘。我们在楼兰一天,出来时,再经罗布泊,复东行到龙城、白龙堆,过彭加木墓地,为之脱帽致哀。经三陇沙入玉门关到敦煌,此行共十七天,方证玄奘回唐,确经尼壤、纳缚波、楼兰,然后走上汉唐通玉门关的古道。至此,玄奘回唐最后路段得以确证,此不仅有《大唐西域记》之证,亦有现存张骞故道为证。
新疆师范大学黄文弼中心丛刊:孔雀河青铜时代与吐火罗假想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