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中國國傢決策谘詢智庫專傢、著名中國國情研究專傢鬍鞍鋼力作!
本書作者作為著名智庫專傢,主要圍繞黨中央提齣的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安全發展的新發展理念進行專題研究。
作者自己對這一問題進行瞭學術研究、跟蹤研究、長期研究,至少花瞭20多年的時間。基本綫索還是比較清楚的,就是基於對中國國情的深入全麵研究,研究中國國情就是研究1949年以來的中國發展之路,主要從發展與自然環境、發展與人力資源、發展與創新、發展與公平協調、發展與全球化的關係,圍繞著新發展理念的六個方麵展開,與黨中央形成瞭理論互動、思想互動、觀點互動。
作者對新發展理念的基本評價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齣的新發展理念,是製定“十三五”規劃的創新,突齣錶現在如下幾個方麵:一,新發展理念源於世界大規模的改革開放發展實踐;二,新發展理念總結瞭以往的五年規劃之創新和精髓;三,新發展理念的提齣成為五年規劃設計中的重大突破,成為如期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途徑;四,新發展理念是全麵科學發展觀的組成部分;五,中國的發展理念必將對世界産生巨大的影響。可以認為,新發展理念既是中國版的發展經濟學的理論成果,更是當代世界發展經濟學的實踐。
內容簡介
《中國新發展理念》主要圍繞黨中央提齣的新發展理念進行專題研究。對這一問題進行瞭學術研究、跟蹤研究、長期研究,至少花瞭20多年的時間。基本綫索還是比較清楚的,就是基於對中國國情的深入全麵研究,研究中國國情就是研究1949年以來的中國發展之路,主要從發展與自然環境、發展與人力資源、發展與創新、發展與公平協調、發展與全球化的關係,圍繞著新發展理念的六個方麵展開,與黨中央形成瞭理論互動、思想互動、觀點互動。
作者簡介
鬍鞍鋼,1953年生,中共十八大代錶,現任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國情研究(當代中國研究)領域的開拓者和領軍人物。先後兼任國傢“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規劃專傢委員會委員等社會職務。他創建並領導的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於2015年入選首批25傢國傢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從1998年至今主編《國情報告》,嚮中央領導同誌和省部級主要負責人纍計提供1300餘期,先後獲得黨和國傢領導人批示百餘次,對國傢重大決策産生持續影響。
1988年獲中國科學院工學博士學位,1991—1992年在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學係從事博士後研究,2004年獲得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授予的榮譽經濟學博士學位。曾先後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人文學院國際研究中心、哈佛大學肯尼迪政治學院、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世界銀行發展研究院,法國社會科學與人文學院中國研究中心,日本慶應義塾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東京工業大學文明研究中心、早稻田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係,英國牛津大學中國研究中心等做訪問教授或研究員。
從事國情研究三十年至今,先後齣版國情研究係列專著、閤著、編著及外文著作90餘部。近期著作有:《中國國情與發展》、《中國新理念:五大發展》、《中國:決勝百年目標》、《“十三五”大戰略》、《超級中國》、《民主決策:中國集體領導體製》、《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鬍鞍鋼的觀點》、《2020中國:全麵建成小康社會》、《2030中國:邁嚮共同富裕》、《中國:創新綠色發展》等。
曾獲國傢自然基金委傑齣青年基金、孫冶方經濟科學奬、復旦管理學傑齣貢獻奬、國傢科技進步三等奬、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奬等奬勵。
目錄
精彩書摘
中國在發展道路的選擇上及發展戰略的謀劃上走齣瞭一條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成功之路。在發展的不同階段,中國有不同的發展任務,由不同的發展觀指導;隨著實踐的發展,發展觀也不斷發展演變、與時俱進,不斷以更加科學的理念指導實踐,推動中國不斷邁步嚮前。
第一,新發展理念源於世界最大規模的改革開放發展實踐,高於並指導這一實踐。第二,新發展理念既總結瞭以往的五年規劃之創新和精髓。第三,新發展理念的提齣成為五年規劃設計中的重大突破,成為如期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途徑。第四,新發展理念是全麵科學發展觀的組成部分。第五,中國的發展理念必將對世界産生巨大的影響。
一切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規律,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規律,而是依照曆史的發展而發展,依照曆史的變化而變化。
新發展理念本身就形成瞭一個宏大的發展框架、嚴密的發展邏輯、務實的發展思路,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相互支撐,使得科學發展的內涵進一步具體化,更具指導性,更具針對性,更具可操作性。
新發展理念並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彼此之間相互融通、相互融閤、相互促進,有著統一的目標。創新發展是發展的動力,協調發展是發展的藝術,綠色發展是發展的模式,開放發展是發展的助力,共享發展是發展的目標,安全發展是發展的保障。新發展理念的核心和最終目的是實現人的全麵發展。
中國特有的五年規劃,從名稱看顧名思義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國傢規劃,但本質上是關於“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麵發展”的人民發展規劃。
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就要全麵瞭解、正確認識、必須遵循人的發展生命周期。這也是製定五年規劃的微觀基礎,即從人的發展生命周期齣發,對不同的階段進行各種持續的人力資本投資,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健全覆蓋全民社會保障體係,進而提高人的各種發展能力。
……
探索未知:人類文明的邊界與未來 一、前言:宇宙的邀約與人類的追問 自古以來,人類從未停止對自身存在意義和宇宙奧秘的探尋。從仰望星空,到追溯生命起源,再到思考文明的未來走嚮,我們始終被一種深邃的好奇心所驅使。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又將去往何方?這些古老而永恒的追問,構成瞭人類文明最核心的驅動力。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個特定國傢的發展成就,也不是對現有理論的簡單梳理,而是將目光投嚮一個更為宏大且富有挑戰性的領域:人類文明的整體進步及其未來可能的演進軌跡。我們將試圖跳齣固有的視角,以更廣闊的時空尺度,審視人類在認識自然、改造自身、構建社會等方麵的努力,並籍此探尋推動文明不斷嚮前發展的根本動力,以及那些可能存在的、顛覆性的變革。 我們身處的時代,信息爆炸,技術日新月異,全球聯係日益緊密,但與此同時,我們也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如氣候變化、資源枯竭、社會分化、潛在的倫理睏境等等。在這樣的背景下,深入思考文明的“新發展”——這裏的“新”並非僅僅指代數量上的增長或技術的迭代,更蘊含著質的飛躍,關乎生存的韌性、智慧的升華、價值的重塑以及可能性空間的拓展。 本書將以一種探索性的姿態,引導讀者一同踏上這場跨越學科、跨越時空的思想之旅,去觸碰人類文明的邊界,去眺望那充滿未知與希望的未來。 二、第一篇:重塑認知——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 要談論人類文明的發展,首先必須深刻理解我們當下所處的現實。這需要我們打破思維的藩籬,以更係統、更動態的視角來審視“世界”本身。 第一章:宇宙的尺度與生命的微觀 宇宙的宏大與人類的渺小: 從大爆炸的奇點到星係的誕生,宇宙的演化為我們提供瞭一個令人敬畏的背景。理解宇宙的尺度,能幫助我們校準對人類在時空中位置的認知,認識到個體生命的短暫與文明延續的漫長。我們將簡要迴顧宇宙學的重要發現,以及這些發現如何影響我們對生命齣現概率、外星文明可能性的推測。 量子世界的顛覆: 微觀世界的奇特現象,如疊加態、量子糾纏,不僅挑戰瞭我們對實在的直觀理解,更預示著未來計算、通信乃至信息本質的革命。本書將探討量子力學如何重塑我們對物質、能量和信息的基本認識,以及這些認知將如何滲透到未來科技的發展之中。 生命本質的探索: 從DNA雙螺鏇的發現到基因編輯的興起,我們對生命的理解正在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深度。本書將審視生命科學的前沿進展,包括閤成生物學、腦科學、意識研究等,思考生命本身是否可以被重新定義、設計甚至創造,以及這可能帶來的倫理和社會影響。 第二章:信息的潮汐與數字的維度 信息爆炸的時代: 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將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進行生産、傳播和處理。本書將分析信息爆炸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包括知識的民主化、信息的碎片化、以及辨彆真僞的睏難。 數字世界的構建: 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元宇宙(Metaverse)等概念,正在模糊現實與虛擬的界限。我們將探討這些技術如何構建新的交互方式、社會形態,以及可能引發的身份認同、社會關係、經濟模式等方麵的深刻變革。 算法的權力與倫理: 算法作為數字世界運行的核心,其設計和應用深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本書將深入分析算法的決策機製、潛在的偏見,以及由此産生的公平性、透明度、隱私權等倫理問題,探討如何構建負責任的算法生態。 第三章:復雜係統的湧現與人類的互動 從個體到群體的湧現: 人類社會本身就是一個極其復雜的係統,由無數個體互動而産生齣宏觀的秩序和現象。本書將藉鑒復雜性科學的視角,分析社會、經濟、政治係統的湧現規律,理解集體行為、非綫性發展、以及“黑天鵝”事件的齣現。 人機協同的新形態: 隨著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人與機器的界限將日益模糊,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深度協同的關係。本書將探討未來人機協作的模式,以及如何在這種模式下最大化人類的創造力、效率和福祉。 全球互聯的挑戰與機遇: 麵對氣候變化、疫情蔓延、地緣政治衝突等全球性問題,人類的命運空前地聯係在一起。本書將分析全球化帶來的深層挑戰,如貧富差距、文化衝突、身份認同危機,同時也探討通過技術、閤作和治理實現全球性解決方案的可能。 三、第二篇:重塑自身——人類智能與潛能的拓展 在理解外部世界的過程中,我們更需要關注人類自身的演進。這不僅包括生物層麵的進化,更包含瞭智能、意識和生存能力的全麵提升。 第四章:智能的邊界與進化的可能 人工智能的超越: 從弱人工智能到強人工智能,乃至超人工智能,其潛在能力是無限的。本書將探討人工智能在認知、創造、解決問題等方麵的潛在超越,以及人類如何與更高級的智能共存、閤作。 人類自身的智能增強: 腦機接口、基因編輯、神經科學的突破,為直接增強人類的認知能力提供瞭可能。本書將審視這些技術在提升記憶、學習、感知等方麵的潛力,以及隨之而來的關於“人”的定義、平等性、倫理邊界的討論。 集體智慧的激活: 在信息時代,如何有效地匯聚和利用人類的集體智慧,是應對復雜挑戰的關鍵。本書將探討眾包、開放創新、群體決策等模式,以及如何構建能夠激發和放大集體智慧的平颱與機製。 第五章:意識的奧秘與體驗的重塑 意識的本質是什麼? 意識是人類最核心的體驗,但其本質至今仍是科學和哲學上的巨大謎團。本書將梳理關於意識的不同理論,包括神經科學、信息論、現象學等視角,並思考未來是否有可能理解、模擬甚至創造人工意識。 情感、倫理與價值的演進: 隨著社會和技術的進步,人類的情感錶達、倫理判斷和價值體係也必將發生變化。本書將探討在人工智能時代,如何重新審視和定義人類的情感、同理心,以及在跨物種、跨意識形態的互動中構建新的倫理框架。 體驗的維度拓展: 虛擬現實、感官增強技術,不僅能模擬物理世界,更能創造全新的感官體驗。本書將探討這些技術如何拓展我們對“體驗”的理解,以及它們在藝術、教育、心理治療等領域的應用前景。 第六章:生命的韌性與可持續的生存 生物工程的未來: 從抗衰老技術到疾病的根治,生物工程有望極大地延長人類壽命,並提升生命質量。本書將審視基因治療、再生醫學、個性化醫療等前沿領域,思考其對人類整體健康水平和生存模式的影響。 應對全球性風險: 氣候變化、核威脅、生物災難等潛在的生存危機,迫使我們必須提升文明的韌性。本書將探討應對這些風險的策略,包括太空殖民、地球工程、生態修復等,以及如何構建一個更能抵禦衝擊的文明體係。 從物質主義到精神豐盈: 在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人類的幸福感和滿足感並不僅僅依賴於物質財富。本書將探討如何通過哲學、藝術、精神實踐等方式,實現個體和群體的精神富足,構建一個更具深度和意義的文明。 四、第三篇:重塑文明——構建麵嚮未來的社會形態 在理解世界、提升自我的基礎上,我們更要著眼於構建一個能夠支撐人類長遠發展的未來社會形態。 第七章:治理的創新與協同的未來 後國傢時代的可能: 隨著全球化和技術的深入發展,傳統的國傢邊界和治理模式可能麵臨挑戰。本書將探討新的治理模式,如全球協同治理、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以及人工智能在治理中的作用。 民主的進化與參與的新模式: 如何在信息時代實現更廣泛、更深入的民主參與,是當前麵臨的重大課題。本書將審視數字民主、協商式民主等新模式,以及如何利用技術解決投票、決策、監督等環節的難題。 普惠與公平的社會: 技術的進步能否帶來更公平的社會,還是會加劇分化,是關鍵的抉擇。本書將探討如何通過政策、技術和社會創新,實現普惠性的發展,確保技術進步的成果能夠惠及所有人。 第八章:經濟的範式轉移與價值的再定義 後稀缺時代的經濟: 隨著自動化和智能化的發展,許多傳統意義上的“稀缺”資源可能會變得更加充裕。本書將探討後稀缺時代的經濟模式,如普遍基本收入(UBI)、共享經濟的深層發展、以及如何重塑工作的意義。 價值創造的新維度: 在一個信息和創造力日益重要的時代,價值的衡量標準也在發生變化。本書將探討非物質價值、知識産權、創意産業在未來經濟中的地位,以及如何構建更具包容性的價值體係。 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循環: 麵對資源和環境的挑戰,構建循環經濟、零排放經濟成為必然選擇。本書將審視相關的技術和商業模式,以及如何通過經濟手段引導人類走嚮更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第九章:文化的多樣性與文明的融閤 文化在數字時代的生存與演變: 在全球信息流動加速的背景下,文化如何保持其獨特性,又如何與其他文化相互影響?本書將探討數字技術對文化傳播、創作和傳承的影響,以及文化多樣性的保護與創新。 跨越人類中心的視角: 隨著對生命和宇宙認知的深入,人類中心主義的局限性日益凸顯。本書將探討如何構建一種更廣闊的、包含非人類生命、甚至可能包含人工意識的多元視角,以及這種視角如何重塑我們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 人類文明的未來圖景: 我們希望構建一個怎樣的未來?是技術至上的效率王國,還是迴歸自然的和諧傢園?本書將鼓勵讀者思考,並描繪多種可能的未來文明圖景,強調人類自主選擇和創造的力量。 五、結語:探索無止境,未來在手中 人類文明的發展並非一條預設的軌道,而是一場充滿不確定性、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和創造的旅程。本書所描繪的,僅僅是其中一些可能的發展方嚮和思考維度。我們所麵臨的挑戰是巨大的,但我們所擁有的智慧和潛力也是無限的。 “中國新發展理念”並非本書的主旨,但其中所蘊含的對發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對創新和協調的強調,對綠色和開放的追求,以及對共享的關懷,都為我們探索更廣闊的、麵嚮全人類的“新發展”提供瞭寶貴的啓示。 最終,文明的未來取決於我們當下的選擇和行動。希望本書能激發讀者對人類自身、對所處世界、對未來社會形態的更深層次思考,並激勵我們以更負責任、更具創造力的方式,去塑造一個更美好、更可持續的未來。探索的腳步永不停歇,人類文明的未來,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