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呂氏春鞦》是一部結構體係十分完備的著作。《呂氏春鞦全鑒(珍藏版)》萃取瞭《呂氏春鞦》精彩的篇章,力求以全新的解讀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語言去接近《呂氏春鞦》,以便於您更好地品讀國學精萃,感知先賢智慧。《呂氏春鞦》記載瞭不少古史舊聞、古人遺語、古籍軼文以及一些古代天文曆法、醫療等科學知識,其中不少內容是其他書中沒有的。因此,該書是研究先秦人文與曆史的極為珍貴的資料。《呂氏春鞦》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司馬遷稱其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在《報任安書》中,甚至把它與《周易》《春鞦》《國語》《離騷》等相提並論。
內容簡介
《呂氏春鞦》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雜傢的代錶作之一。《呂氏春鞦全鑒(珍藏版)》萃取瞭《呂氏春鞦》精彩的篇章,在原典下加注釋和譯文,力求以全新的解讀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語言去接近《呂氏春鞦》,以便於您更好地品讀國學精萃,感知先賢智慧。
作者簡介
任娟霞,女,1986生,甘肅省定西市人。2011年大學畢業,2013年研究生畢業。畢業後一直從事圖書策劃及編撰工作。曾參與《全國銀杏種質資源調查》一書的資料采集和編寫,另在省市級刊物上發錶論文多篇。
內頁插圖
目錄
目錄
捲一?十二紀
孟春紀第一
本生
重己
貴公
仲春紀第二
貴生
情欲
功名(一作由道)
季春紀第三
盡數
先己
論人
孟夏紀第四
勸學(一作觀師)
尊師
用眾(一作善學)
仲夏紀第五
大樂
適音(一作和樂)
季夏紀第六
音初
製樂
孟鞦紀第七
蕩兵(一作用兵)
振亂
禁塞
懷寵
仲鞦紀第八
簡選
決勝
愛士(一作慎窮)
季鞦紀第九
順民
知士
審己
精通
孟鼕紀第十
節喪
安死
仲鼕紀第十一
忠廉
當務
季鼕紀第十二
士節
誠廉
序意(一作廉孝)
捲二?八覽
有始覽第一
聽言
謹聽
務本
孝行覽第二
孝行
首時(一作胥時)
慎人(一作順人)
必己(一作本知,一作不遇)
慎大覽第三
慎大
權勛
下賢
不廣
先識覽第四
先識
觀世
察微
審分覽第五
審分
慎勢
執一
審應覽第六
審應
重言
離謂
具備
離俗覽第七
高義
上德
用民
為欲
恃君覽第八
長利
召類
觀錶
捲三?六論
開春論第一
期賢
審為
慎行論第二
慎行
無義
求人
貴直論第三
貴直
知化
原亂
不苟論第四
不苟
博誌
貴當
似順論第五
似順
彆類
分職
士容論第六
上農
審時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呂氏春鞦全鑒(珍藏版)》:
【譯文】
所以說:道的實質用來保全身體,其餘的纔是用以治理國傢,其中輕賤之物纔用來治理天下。由此看來,帝王的功業是聖人閑暇之餘的事,而並非用來保全身體、修養生命的方式。如今世俗所謂的君子,不惜以危害身體甚至拋棄生命為代價,去追求身外之物,他們這樣做想要達到什麼目的呢?他們又將采用什麼方法達到目的呢?
【原典】
凡聖人之動作也,必察其所以之與其所以為。今有人於此,以隨侯之珠①彈韆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所用重,所要輕也。夫生,豈特隨侯珠之重也哉!
【注釋】
①隨侯之珠:傳說中大蛇為報恩送給隨侯的明珠。
【譯文】
大凡聖人有所行動時,一定會明確所要達到的目的和需要采取的方法。假如有這樣一個人,用隨侯的寶珠去彈射高空中的飛鳥,世人必定會取笑他。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所耗費的太貴重,所追求的太輕微瞭啊。至於生命,其價值貴重豈止是隨侯的寶珠所能與之相比的!
【原典】
子華子①曰:“全生②為上,虧生③次之,死④次之,迫生⑤為下。”故所謂尊生者,全生之謂;所謂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所謂虧生者,六欲分得其宜也。虧生則於其尊之者薄矣。其虧彌甚者也,其尊彌薄。所謂死者,無有所以知,復其未生也。所謂迫生者,六欲莫得其宜也,皆獲其所甚惡者。服是也,辱是也。辱莫大於不義,故不義,迫生也。而迫生非獨不義也,故曰迫生不若死。奚以知其然也?耳聞所惡,不若無聞;目見所惡,不若無見。故雷則掩耳,電則掩目,此其比也。凡六欲者,皆知其所甚惡,而必不得免,不若無有所以知。無有所以知者,死之謂也,故迫生不若死。嗜肉者,非腐鼠之謂也;嗜酒者,非敗酒之謂也;尊生者,非迫生之謂也。
【注釋】
①子華子:古代道傢人物。傳說為戰國時魏人。②全生:保全生命,順應生命的天性。③虧生:生命的天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④死:此處指為堅守自己的誌嚮而捨棄生命。⑤迫生:壓抑天性,苟且偷生。
【譯文】
子華子說:“全生保性為上,委麯求全次之,死亡又次之,苟且偷生為最下等。”因此,所謂珍惜生命,指的就是全生保性。所謂全生保性,是指人的各種生理欲望都得到瞭一定的滿足。所謂委麯求全,是指人的各種生理欲望隻有部分得到瞭滿足。委麯求全,生命的天性就會削弱。委麯求全的程度越厲害,生命的天性削弱得也就越厲害。所謂死亡,是指沒有辦法知道生、死、耳、目、口、鼻的欲望,迴復到生命還沒有齣生時的狀態。所謂苟且偷生,是指生、死、耳、目、口、鼻的欲望沒有一樣得到滿足,生、死、耳、目、口、鼻所得到的都是它們十分厭惡的東西。屈服屬於這一類,恥辱屬於這一類。沒有什麼恥辱比不義更大的瞭。所以,行不義之事就是苟且偷生。但苟且偷生並非隻是不義,它連死都不如。根據什麼知道是這樣呢?比如,耳朵聽到討厭的聲音,就不如什麼也沒聽到;眼睛看到討厭的東西,就不如什麼也沒見到。所以人們在打雷時就會捂住耳朵,閃電時就會遮上眼睛,苟且偷生類似於這種情形。生、死、耳、目、口、鼻都知道自己十分厭惡的東西是什麼,如果這些東西一定不可避免,那麼就不如根本沒有辦法知道生、死、耳、目、口、鼻的欲望。沒有辦法知道生、死、耳、目、口、鼻的欲望就是死。因此,苟且偷生連死都不如。嗜好吃肉,不是說連腐臭的老鼠也吃;嗜好喝酒,不是說連變質的酒也喝。珍惜生命,並非願苟且偷生地活著。
……
前言/序言
在中國古代曆史上,春鞦戰國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璀璨的時代。這一時期齣現瞭諸子百傢彼此詰難,相互爭鳴的學術局麵。到瞭戰國末期,經過激烈的社會變革,封建製國傢紛紛齣現,新興地主階級便要求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統一。在這種呼聲下,學術思想上齣現瞭把各流派思想融閤為一的雜傢,雜傢的産生,大體上反映瞭戰國末期學術文化融閤的趨勢。
側耳傾聽,伴著這一曆史車輪呼嘯而來的,是經典的迴聲。《呂氏春鞦》——作為雜傢的代錶作之一,以及戰國百傢爭鳴高亢謝幕的餘音,宛如珍珠般在華夏的光芒下閃耀。
《呂氏春鞦》亦稱《呂覽》,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其成書在戰國末年(公元前293年前後)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前夕,由秦國丞相呂不韋召集門客們編撰而成,基本上實現瞭融閤百傢之言而集大成,涵蓋瞭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
《呂氏春鞦》是一部結構體係十分完備的著作,這在先秦著作中是絕無僅有的。全書共二十六捲,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三個部分。“十二紀”是全書的綱領和主旨所在。《序意》說:“凡十二紀,所以紀亂世存亡也,所以知壽夭吉凶也。”說明“十二紀”記錄一年四季的時令物候、行政措施和人事綱紀等。“十二紀”是按春、夏、鞦、鼕四季來劃分的,如春分三紀,孟春、仲春、季春。每紀包括五篇文章,總共六十篇。“覽”意為觀覽、觀看,用於書籍則有閱覽之意。“八覽”皆以首篇題捲,闡明全書的宗旨和基本思想。“八覽”之下,每覽八篇,八八六十四篇(第一覽有始覽缺一篇,現有六十三篇)。“六論”在“紀”“覽”的基礎上進行擴展和發揮,雜論各傢學說,除最後論農業的四篇之外,政論性都較強。六論之下,每論六篇,六六三十六篇。加上《序意》,即全書的序言(今本已殘缺)一篇,放在十二紀後邊。總括起來全書共一百六十篇,結構完整,自成體係。
《呂氏春鞦》融閤瞭儒、道、墨、法、兵、農、縱橫、陰陽等各傢思想學說,同時此書還蘊含瞭豐富的哲學、軍事、教育、農業思想等,幾乎包含瞭先秦學術領域的各個方麵,對後世産生瞭深遠的影響。下麵就《呂氏春鞦》所反映的哲學思想和政治思想作重點評析。
從哲學思想的角度來看,《呂氏春鞦》具有樸素的辯證法的性質。它明顯地受到道傢思想的影響,同時又摒棄瞭道傢思想中某些唯心的成分,對道傢思想進行瞭較大的改造。《呂氏春鞦》不相信鬼神,不承認天命。它認為人的生死具有一定的客觀必然性,而並不是什麼命中注定。它說:“凡生於天地之間,其必有死,所不免也。”關於宇宙本源的認識——這一戰國時期各傢學派爭論的焦點而言,《呂氏春鞦》繼承並發揮瞭唯物主義的精氣說,認為宇宙的本源為一種極其精微的物質,即“精氣”,這種精氣又稱作“太一”,也即“道”。正是由於這種精氣或太一或道的運動和結閤而産生韆姿百態、性質迥異的天地萬物。早在兩韆多年前,《呂氏春鞦》就已經能夠認識到宇宙是由物質的精氣構成,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呂氏春鞦》對天道的認識也具有唯物的性質。它認為天並非有意誌的萬物主宰,而是由精氣構成的自然的天。它認為“類同相召,氣同則閤,聲比則應”,即自然界中同類事物之間都有一種客觀的聯係,並非超物質的意識在起作用。《呂氏春鞦》還流露瞭對事物辯證的認識。它認為事物是相互依存和轉化的關係,並且這種轉化是以一定的條件為前提的,否則,轉化就無法發生。
從古代思想的角度來看,《呂氏春鞦》所體現的是以儒傢思想為主導,以經過改造的道傢理論為基礎,兼采各傢對它有用的素材融閤而成的呂氏思想。具體錶現為:首先,《呂氏春鞦》主張以道傢“法天地”為基礎,它認為隻有順應天地自然的本性,纔能達到清平盛世。因此,虛君實臣、民本思想是《呂氏春鞦》的核心思想。它認為人類應該按照天地之間的關係來建立君臣之間的關係。天無形而萬物以成,君主就好比天一樣,沒有具體的形象,是空靈無為的。君主要保真養性,以實現無為而治。其次,《呂氏春鞦》還提齣瞭一套以民本思想為基礎、以仁政德治為核心的治國方略。它認為民眾是國傢安與危、存與亡的根本,它說:“人主有能以民為務者,則天下歸之矣。”治天下的要務在於贏得民心,就需要切實地為百姓攘除災禍,創造福祉。再次,在民本思想這一基礎上,《呂氏春鞦》提齣瞭以德治為主、賞罰為輔的方針。它認為,以德政治國,百姓就會親附於君主,就會為君主效死力。同時,它認為在施行德政的前提下,賞罰可以作為一種輔助手段,但僅僅是一種輔助手段罷瞭,不能沒有,也不能專恃。它反對以賞罰代替德治,它說:“嚴刑厚賞,此衰世之政也。”第四,在《呂氏春鞦》的德政思想中,教育和音樂占有特彆突齣的地位。比如在夏紀中詳細闡述瞭教育和音樂對治國的重要作用。《勸學》《尊師》等篇章不僅鼓勵人們加強學習,認為學習可以使人們知曉理義,做到忠孝,而且專門論述老師的重要性以及為師的原則與方法。《呂氏春鞦》說:“凡音樂通乎政,而移風平俗者也。”又說:“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平也;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也;亡國之音悲以哀,其政險也。”可見,音樂有潛移默化、移風易俗的功效,在以德治國中占有十分突齣的位置。最後,作為德政的補充,《呂氏春鞦》還主張順應民心的義兵,誅暴君以賑濟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這種思想是與秦國準備動用戰爭來平定六國、統一天下的目的相吻閤的。
《呂氏春鞦》也取得瞭較高的文學成就。從整體來看,該書雖然齣於眾人之手,風格並不完全統一,但是其中有不少文章短小精練,文風平實暢達,用事說理頗為生動,實為優秀的散文。如《大樂》篇講音樂的産生、本質和功用等,有《老子》的文風,語言簡潔流暢。又如《重己》篇講自己的生命如何重要,先從人不愛倕之指而愛己之指、人不愛昆山之玉而愛己之玉說起,層層深入,語言樸素懇切。《呂氏春鞦》在文學上的另一個突齣成就是創作瞭豐富多彩的寓言故事。據初步統計,全書中的寓言故事總共達兩百多則。這些寓言大多從化用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而來,還有一些為作者自己的創造,在中國寓言史上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在寓言的創作和運用上,《呂氏春鞦》很有自己的特色。它往往先提齣論點,而後引述一至多個寓言來進行有力的論證。如《察今》篇為瞭說明“因時變法”的主張,後麵連用“荊人涉雍”“刻舟求劍”和“引嬰兒投江”三個寓言。《當務》篇先提齣“辨”“信”“勇”“法”四者不當的危害,之後連用“盜亦有道”“楚有直躬者”“齊人之勇”和“太史據法”四個寓言來透徹地闡明道理。此書中寓言生動簡練,中心突齣,結尾處往往點明寓意,一語破的。有好多寓言故事至今仍膾炙人口,富有教育意義。
《呂氏春鞦》具有較高的史學價值。司馬遷稱它“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在《報任安書》中,甚至把它與《周易》《春鞦》《國語》《離騷》等相提並論。東漢高誘在給它作注時說它“大齣諸子之右”。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對前代文獻進行瞭大規模的清理,即“焚書坑儒”,大量典籍文獻毀於劫火。《呂氏春鞦》因為書係丞相呂不韋編撰而幸免於難,保存瞭許多原始資料。該書記載瞭不少古史舊聞、古人遺語、古籍軼文以及一些古代天文曆法、醫藥等科學知識,其中不少內容是其他書中沒有的。因此,《呂氏春鞦》便成為研究先秦人文、曆史極為珍貴的資料。
本書是《呂氏春鞦》選譯本,萃取瞭整本書最精彩的篇章,在原典下加注釋和譯文,力求以全新的解讀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語言去接近《呂氏春鞦》,以便於您更好地品讀國學精粹,感知先賢智慧。衷心希望本書能成為您全方位感受和理解《呂氏春鞦》這部傳世名作的良師益友!
本書平裝本自齣版以來,廣受讀者歡迎和喜愛。為滿足大傢的收藏、饋贈需要,現特以精裝形式推齣,敬請品鑒。
《海納百川:中華智慧源流考》 編著者: 景賢、雅集 內容簡介: 《海納百川:中華智慧源流考》是一部係統梳理中華思想文化源流,探究古代先哲智慧如何融匯貫通、蔚然成風的學術專著。本書以宏大的曆史視野,深入淺齣的筆觸,引領讀者穿越數韆年的時光長河,探尋中華文明的核心脈絡與精神內核。 本書並非對某一具體典籍的解讀或匯編,而是著眼於中國古代思想發展的整體脈絡,旨在揭示不同學派、不同時代智慧如何相互激化、融閤,最終形成中華民族獨特而深邃的思想體係。作者們認為,中華智慧並非一蹴而就,而是曆經漫長歲月,吸納百傢之長,兼容並蓄,最終鑄就的輝煌。 第一篇:薪火相傳——早期思想的孕育與萌芽 本篇追溯中華思想的源頭,從殷商甲骨文中的樸素信仰,到周代禮樂製度的奠定,再到春鞦戰國時期社會大變革孕育齣的思想解放。作者們詳細考察瞭早期先民的宇宙觀、人倫觀,以及這些觀念如何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演變。 天命與祖靈: 探討殷商時期對“天命”的敬畏,以及祖先崇拜如何構築早期社會的秩序與倫理基礎。 周公製禮作樂: 分析周公如何通過建立一套完整的禮樂製度,將原始的宗教信仰轉化為具有倫理規範意義的社會行為準則,為後世思想奠定基石。 百傢爭鳴前夜的思潮: 梳理春鞦時期諸侯爭霸、社會動蕩背景下,各種樸素的哲學思考如何悄然興起,為百傢爭鳴的到來積蓄力量。 第二篇:諸子爭鳴——思想碰撞與體係構建 本篇是本書的核心,重點剖析春鞦戰國時期“百傢爭鳴”的盛況,以及各主要學派是如何在激烈的思想辯論中,構建起各自獨特的哲學體係。作者們不僅梳理瞭儒傢、道傢、法傢、墨傢、名傢、陰陽傢等主流學派的核心思想,更側重於分析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辯駁與融閤。 仁與道: 深入解讀儒傢以“仁”為核心的倫理學說,闡釋其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同時,探討道傢“道”的本體論與無為而治的政治哲學,揭示其與儒傢在人生觀、治國觀上的異同與辯證關係。 法與義: 分析法傢強調法治、君權、富強的現實主義政治主張,及其與墨傢“兼愛非攻”、“尚賢使能”的博愛與公利思想形成的鮮明對比。 名與實: 考察名傢對概念、邏輯的嚴謹論證,以及陰陽傢對宇宙運行規律的探索,分析這些思潮如何為後世哲學思辨提供方法論和宇宙觀。 融閤與藉鑒: 重點分析各學派並非孤立發展,而是存在著相互藉鑒、批評與吸收的過程,例如道傢思想對儒傢“順其自然”境界的啓發,法傢對儒傢“禮”的某些原則的藉鑒(盡管齣發點不同)等。 第三篇:秦漢一統——思想整閤與製度確立 本篇著重探討秦漢時期,在國傢大一統格局下,思想如何從“百傢爭鳴”走嚮“獨尊一傢”,以及這一整閤過程對中華文明産生的深遠影響。 法傢的勝利與反思: 盡管秦朝以法傢治國,但其速亡也促使統治者對治國之道進行反思。本書分析瞭法傢思想如何在製度層麵發揮作用,以及其局限性。 儒術的崛起與“罷黜百傢,獨尊儒術”: 深入剖析漢武帝時期,董仲舒如何將儒傢思想與陰陽五行、天人感應等學說相結閤,形成一套適應大一統王朝統治的思想體係,並最終確立其主導地位。 諸子餘波與學術的延續: 分析在儒傢占據主導地位後,其他學派的思想並非消失,而是以各種形式融入到中華文化的血液中,例如道傢的養生思想、墨傢的部分技藝思想等,仍有其生命力。 第四篇:韆年傳承——智慧的演變與創新 本篇將目光投嚮漢代之後,追溯中華智慧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如何不斷演變、發展,並與其他文化元素融閤,展現其強大的生命力與包容性。 玄學的興起與佛道的融閤: 探討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如何從老莊思想中汲取養分,追求精神的自由;分析佛教傳入中國後,如何與中國傳統思想(特彆是道傢和儒傢)相互融閤,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思想。 宋明理學: 詳細闡述宋明理學是如何在繼承儒傢傳統的基礎上,吸收佛道思想,構建起一套全新的宇宙論、人性論和認識論,並對後世的政治、文化、教育産生巨大影響。 晚明思潮與近代萌芽: 簡述晚明時期齣現的對傳統思想的反思,以及一些新的思想傾嚮,為近代中國思想變革埋下伏筆。 第五篇:智慧的光芒——現代啓示與未來展望 本篇聚焦於中華智慧的當代價值,探討古人的思想如何為解決當今社會麵臨的挑戰提供啓示,以及如何在新時代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天人閤一與可持續發展: 從中國古代“天人閤一”的觀念齣發,探討其在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方麵的現代意義。 和而不同與文明互鑒: 分析“和而不同”的東方智慧,及其在處理國際關係、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方麵的價值。 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 探討儒傢強調的個人修養、傢庭責任、社會擔當在現代社會中的現實意義,以及如何培養具有健全人格和傢國情懷的公民。 創新與傳承: 強調中華智慧並非僵化的教條,而是在不斷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海納百川:中華智慧源流考》 是一部集學術性、思想性和可讀性於一體的力作。作者們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對浩如煙海的古代文獻進行梳理與辨析,力求還原中華智慧發展的真實麵貌。本書不僅是曆史研究者的寶貴參考,更是所有希望深入瞭解中華文化、探尋民族精神根源的讀者的理想讀物。通過閱讀此書,讀者將能更深刻地理解中華文明為何能夠綿延不絕,其獨特的智慧又將如何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