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国酒茅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无可撼动
金奖茅台,千年传承、百年荣耀,十年问鼎。
这一切的一切、一切的背后,是什么?是人,是人做出来的,是人制造出来的,是人创造出来的。这其中,绝对离不开一个人,他叫季克良。季克良先生不仅仅是在推进茅台的发展,更是在守护着中华的一缕酒魂。从满头青丝到一头银发,季克良先生半个世纪的茅台时光,浓缩成了一杯醇香的老酒。季克良先生说,是茅台成就了他。抑或,这也是一种相互成就的命运。
季克良的职业生涯中,留下太多的荣誉和称号:茅酒领袖、酿酒名师、国酒先生……在这本《季克良:我与茅台五十年》书里,也许你又能看到另外不同视角的,与茅台结下不解之缘的季克良。
这些角度丰富的文章,为季克良过去五十年的职业生涯做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总结与梳理。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观点集纳与成长折射,更是贵州经济史上一个值得收藏的文献。对于读者来说,透过这部书稿,可以便捷地了解一个品牌领军者的成长与思索。
内容简介
本书呈现给我们一个企业家的成长侧面,它同时也是中国过去半个世纪中,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的生动折射。本书通过“茅台是我一生的主题——季克良自述”“茅台异乡人,是什么让您魂牵梦萦?——对话季克良”“他走过的成长之路我难以想象——他者眼中的季克良”三个不同的视角,呈现给读者一个更立体的季克良。同时,这本书也是为季克良过去五十年的职业生涯做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总结与梳理。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观点集纳与成长折射,更是贵州经济史上一个值得收藏的文献。对于读者来说,透过这部书稿,可以便捷地了解一个品牌领军者的成长与思索。
作者简介
季克良,男,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大学学历,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贵州茅台酒厂名誉董事长。1964年毕业于无锡轻工业学院(现江南大学)食品发酵专业,分配到贵州茅台酒厂工作,曾从事茅台酒的生产技术、科研、质量管理、党务等工作。2015年8月25日季克良不再担任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贵州茅台酒股份公司董事职务。在五十年的时光里,茅台与季克良慢慢交融在一起,季克良的研究成就了茅台,茅台也成就了季克良。他成为茅台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是首位用科学理论解读茅台的人,在茅台酒厂的悠悠岁月中揭开了茅台酒的神奇工艺之迷,成为了世界级酿酒大师、著名的白酒专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目录
性命、生命和使命 (代序) / 顾海兵 第一辑 / 茅台是我一生的主题
—— 季克良文章选摘 003 万吨梦圆
050 品牌价值与地域价值
—— 茅台酒引出的话题
053 世界上最好的蒸馏酒:贵州茅台
065 茅台酒在中国白酒发展中的影响、地位及作用
071 神秘的茅台酒
075 国有企业负责人的人格力量
085 国酒茅台永恒的主题
091 科学解释神秘茅台 酿造高品位生活
098 一切为消费者着想
107 茅台酒与健康
114 茅台上市,恰逢时机
117 让贵州茅台酒飘香全世界
—— 介绍中、低度贵州茅台酒
122 茅台集团如何成功兼并习酒
125 坚持科学发展 国酒茅台创造十多年辉煌
134 质量永远是我们的生命
136 哭张少勤同志
141 央视会客厅:酿造国酒的人
第二辑 / 从“茅台异乡人”到国酒大师
—— 对话季克良141 央视会客厅:酿造国酒的人
149 举重若轻是一种境界
154 揭开中国国酒神秘的面纱
—— 与美国《国际日报》记者对话
163 “酿”茅台瑰宝 开国酒新篇
—— 与《经理日报》记者对话
170 “消费者的认可才是成功的”
—— 与《华夏酒报》记者对话
175 热销的茅台应有忧患意识
179 酒业界的突破性创举和基础性工程
—— 与《科学时报》记者对话
181 继承创新:一座美酒的王国喷薄欲出
—— 与《经济信息时报》记者对话
187 茅台:我今生的挚友
—— 与酒类行业记者对话
189 四十八年为工作喝掉两吨茅台酒
—— 茅台集团名誉董事长季克良与新华社记者的采访实录
193 WTO 与国酒茅台
—— 与《茅台酒报》记者对话
196 国企“家长”要会忍耐
—— 与《中外管理》记者对话
201 你有权这样微笑 / 何士光
224 有一双眼睛一生凝视茅台 / 罗梅
234 拈花煮酒,云淡风清 / 罗梅
240 季克良与他的时代 / 吴英
258 “我的人生已没有秘密”
—— 访“茅台教父”季克良 / 张苧月
267 中国白酒代言人 / 石刚
—— 印象季克良
273 最初的相见,最深的怀念 / 李涛
——“国酒”茅台走访记
第三辑 / 有一双眼睛一生凝视茅台
—— 众人笔下的季克良
285 季老和他的经销商大会 / 杨静 王兰光
292 住“贫民窑”的大董事长 / 吉瑞
295 季克良:“国酒”桂冠的守护神 / 吉瑞
299 定格白酒坐标:季克良·茅台·酒 / 张玲玉 刘开津
308 季克良:耗尽一生精力 无悔为茅台 / 石林
313 季克良,守望者 / 杨沐春
316 国酒情缘
—— 访“酿酒大师”季克良
334 酒海弄潮人 / 世祥
344 美酒“酿造”的酿酒大师
—— 感受季克良 / 舒畅
349 共和国六十年茅台六十年群像故事之六:
季克良破解神秘茅台,引领健康酒时代 / 文轩
353 国酒敬国魂 茅台铸丰碑
357 国酒茅台之光
364 五十年后一瓶“国宝级茅台”回到故乡 / 罗梅
368 酱香型白酒走红说明了什么
—— 访酿酒大师、茅台集团董事长季克良 / 罗仕湘 郭孝谋 谢念 杜涛
373 季克良:人生如甘醇 / 谭畅
379 茅台酒为什么只能在茅台镇生产
—— 访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季克良
384 破解国酒茅台的秘密
387 贵州茅台集团公司董事长季克良 6 月 20 日在北京举行的“2005 中
国安全健康消费高层论坛”上解读国酒茅台的健康理念
390 国酒茅台 对历史和人民负责 / 谢念 杨静 刘超凡
397 季克良年表
406 从一本书看企业家精神(代后记)/ 钟岳
精彩书摘
共和国主席、总理的嘱托,万吨之梦绚丽而沉重,数代国酒人拼搏奉献,开拓之路曲折而艰辛。四十载茅台情缘,四十五年铿锵岁月——季克良,见证历史,率众登临茅台万吨之巅峰。
从毛主席、周总理作出茅台酒搞一万吨的指示,到万吨梦圆,整整用了四十五年的时间,可谓曲折坎坷,千辛万苦。“雄关漫道真如铁”,为了实现毛主席、周总理的遗愿,一代代国酒人付出了汗水、心血,甚至生命!付出了青春、付出了终生、付出了子孙!回顾这段光辉的历史,我们可以感受到主席和总理对贵州茅台酒的关怀、期望和倾注的深情;品味这段铿锵的岁月,我们可以追逐前人那一步一个脚印的坚实步伐,激励今人实现新的梦想;凝眸这段风雨历程,我们还可理解前辈的艰辛以及他们对继承创新茅台酒工艺的殷切期望;追寻这些如歌往事,我们还可以感悟贵州茅台酒的深厚文化和伟大精神。
一
万吨之梦是1958年毛主席、周总理提出的,但圆梦之路却是在仁怀解放之初就开始了。
1950年仁怀解放,仁怀县人民政府为了保护贵州茅台酒这个贵州民族遗产,根据上级政府的指示精神,一方面对私营企业给予了积极的帮扶政策,给予贷款,供应粮食,帮助恢复生产;一方面是县政府经请示省、地酒类专卖局同意,责成有关部门和人士与成义烧房商谈购买事宜。经多次艰苦谈判,最终以1.3万元成交,随即成立了“贵州省专卖事业公司仁怀茅台酒厂”。根据当时的政策,1952年仁怀县财经委员会决定对工商业兼地主的荣和烧房进行没收、将其估价500元并入“贵州省专卖事业公司仁怀茅台酒厂”。同年12月底,遵义地区财经委员会向仁怀县
财经委员会转发贵阳市财经委员会关于接管赖永初恒兴酒厂财产的通知,由仁怀县财经委转“贵州省专卖事业公司仁怀茅台酒厂”接管,折合人民币2.25万元,至此三家私营的华茅、王茅、赖茅小作坊酒厂组成了“贵州省专卖事业公司仁怀茅台酒厂”,并于1953年8月1日由省专卖酒业公司划归贵州省工业厅领导。三家私人作坊规模很小,共有职工49人,厂房近4000平方米,窖41个,甑子5个,石磨11盘,产量仅五六十吨。为了尽快组织恢复生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一是陆续请回了部分老酒师和生产骨干,如王少彬、郑义兴;二是为了扩大生产需要,新招了一批工人(后来当了副厂长的李兴发、许明德就是那时招进厂的);三是及时拨款43000元用于购置生产设备和原辅材料;四是组织领导班子并不断充实和加强领导子,请协调人负责购买、接管、恢复和扩大生产等工作(王善斋、张兴忠等人是初期负责人,郑光先、窦衍昌厂长是早期负责人,周梦生是当时的中证人,韦岑先生是当时资方的开明人士,他们都为组建贵州茅台酒厂出了力);五是不断投资、扩大产量。由于采取了这一系列重大措施,酒厂很快恢复了生产。1952年、1953年茅台酒产量达到了70多吨,创历史新水平。1952年贵州省专卖事业公司仁怀茅台酒厂根据国家的规定,在国家工商总局登记注册了“金轮牌”商标,我们平时称“五星牌”。1957年后因出口的需要,设计了“飞天”牌商标,专用于出口。由于体制的原因,“飞天”牌商标由出口企业向外注册,先后曾由中国粮油、武汉粮油、广东食品、广西食品、贵州粮油进出口企业向外注册。“文化大革命”中,造反派提出“飞天”牌属封、资、修的东西,曾一度(1968年至1978年,少数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为“葵花”牌,但不被外商接受很快又改了过来,以后就一直使用“飞天”牌至今。
1953年全面恢复生产后,党和政府继续投资扩大贵州茅台酒的产量。1954年投资8万元,1955年投资了7.3万元,1956年投资了15万元,1957年又投资130万元用于扩大茅台酒的生产能力。茅台酒的年产量由1954年的163吨达到了1958年的627吨。在这期间,国家曾于1952年在北京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届评酒会,由于当时全国刚解放,国家除了接收了少数官僚资本家的企业外,大多数企业是私人的,因此当时不可能像现在评酒这样,通过相应的轻工、商业、乡镇企业、军队企业等进行系统的选拔推荐,而只有当时市场销售信誉好的、理化分析好的酒类产品才能推荐评上国家名酒,因此白酒只有四种榜上有名,其中名列榜首的是贵州茅台酒,还有山西的汾酒,四川的泸州特曲,陕西的西凤酒。评酒会后,中央轻工业管理部门随即召开了名酒工作会议,提出了总结国家名酒传统工艺的要求。根据这个要求,各个企业,特别是贵州茅台酒厂很快组织了力005量,依靠老酒师、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和干部,收集、整理了贵州茅台酒传统生产工艺,共归纳了14条,后称14项操作规程,演变到现在叫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在1953年和1954年,由于当时的领导有部分是北方的同志,对贵州茅台酒传统工艺的合理性、科学性不甚了解,对贵州茅台酒因其工艺的特殊性而造成的商品的特殊情况也缺乏了解,同时中央政府又倡导推广烟台操作法,因此提出了改进工艺的要求,当然后来又按传统工艺生产了,这也为后面的万吨圆梦从另一角度提供了极其有益的借鉴,可谓坏事变成了好事。
……
季克良:我与茅台五十年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