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废墟的花朵》讲述了1933年4月24日,一对年轻夫妇在租借的巴黎公寓内死去。那个晚上,这对小夫妻应该去过舞厅,还认识了一些人。这是一桩谋杀案还是自杀案?30年后,一个偶然得知此事的年轻人重新开始调查这桩陈年疑案,并试图还原当晚的情形。他渐渐发现,案件中的很多当事人,他都碰到过。一场调查并没有得到期许的答案,反而开启了调查。那些挥之不去的如幽灵鬼魅般的故人,那些被时间模糊的姓名和背影,还有迟迟未至的解释,都是巴黎的秘密。他能否找到案件的真相?
作者简介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是当今仍活跃于法国文坛并深受读者喜爱的著名作家。1968年,莫迪亚诺发表处女作《星形广场》,离奇荒诞的内容和新颖独特的文笔,使他一跃而成为法国文坛一颗熠熠闪光的新星。1978年的《暗店街》获龚古尔文学奖。2010年的《地平线》获得了西蒙娜和奇诺-德尔杜卡基金会之世界奖,米兰·昆德拉、略萨、博尔赫斯等人也曾获此奖。2014年,莫迪亚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迪亚诺是这个时代的普鲁斯特,他在用写作和“遗忘”进行着悲壮的斗争。
精彩书摘
《废墟的花朵》:
据调查,于尔班和吉塞尔夫妇晚餐后好像去了蒙帕纳斯,的一家酒吧。另一个晚上,我从福塞一圣雅克路经过天文台黑乎乎的花园,一直走到圆顶饭店和圆亭饭店所在的十字路口。1933年的那个晚上,T夫妇跟我走的是同一条路。我惊讶地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自60年代以后我就避开的地方。蒙帕纳斯区就像乌尔苏拉修女会一样,总让我想起林中睡美人的城堡。二十岁的时候,我在德朗布尔路的一家旅店住过几个晚上,曾有同样的感觉:我那时就已经觉得蒙帕纳斯像一个死了的街区,正远离巴黎,慢慢地腐烂。下雨的时候,我觉得奥德萨路和德·帕路就像毛毛雨中的布列塔尼:港口,布雷斯特人或洛林人一群群地从尚未拆毁的车站里拥出来。这里的寻欢作乐早就结束了。我记得老吉米家的招牌还挂在于根斯路的墙上,缺了两三个字母,被海风刮走了。
那对年轻夫妇是第一次——据1933年的报纸说——到蒙帕纳斯过夜生活。他们是不是晚餐时酒喝得太多了?或仅仅是想在那个晚上打破生活中的平静?有个证人信誓旦旦地说,半夜两点左右,在玛丽娜咖啡馆见到过他们,那是拉斯帕伊大街243号的一家舞厅;还有一个证人说在瓦凡路的伊勒人小酒吧见到过他们,跟他们在一起的还有两个女子。警方怕证据不可靠,还出示了他们的照片,因为有许多像于尔班那样的褐发小伙子和像吉塞尔·T那样的金发姑娘。几天来,警方试图查清T夫妇带到福塞一圣雅克路家里的那两对人是什么身份,后来调查就结束了。吉塞尔·T伤重身亡之前还能说话,但记忆已经模糊。是的,他们在蒙帕纳斯遇到了两个女人,完全不认识的两个陌生女人……这两个女人把这对夫妇带到了佩勒,去了一家舞厅,两个男子在那里跟他们见面。然后,大家一起前往一栋装有红色电梯的房子。
那天晚上,我沿着他们的足迹来到一个阴森森的街区,蒙帕纳斯大楼给它罩上一层悲伤的面纱。整个白天,它都挡住了阳光,把影子投掷在埃德加~吉内大道和周边的小路上。我走过正被水泥外墙压垮的圆顶饭店,很难相信蒙帕纳斯以前曾有过那么热闹的夜生活……
我究竟是在什么时期住过德朗布尔路的那家旅店?1965年前后吧,认识雅克琳娜的时候,是动身去奥地利的维也纳之前。
我隔壁的房间里住着一个三十五岁左右的金发男人,我在走廊里碰到过他,后来认识了他。他叫什么?好像是德韦或者是杜韦尔兹之类的名字。
他总是衣冠楚楚,衣扣眼里戴着一枚勋章。他多次请我到旅店旁边一家叫“玫瑰花蕾”的酒吧去喝一杯,我不敢拒绝。他好像很喜欢那个地方。
“这里氛围不错……”
他说话带齿音,出身良好的小伙子的那种齿音。他告诉我,他在北非的阿拉伯山区待了三年多,他在那里获得了勋章。但阿尔及利亚战争让他感到恶心,他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正常。他经常去接替他父亲,在北部的一个大纺织厂当头。
很快,我就发现,他跟我说的并不是真话。关于那家“纺织厂”,他含糊其辞。有一天,他自相矛盾地向我保证说,他毕业于圣梅西安学校,离开学校后马上就去了阿尔及利亚。然而第二天,他又告诉我说,他只在英国念过书。有时,他的齿音不见了,代而取之的是水手的那种油腔滑调。
那个星期天晚上,我必须去蒙帕纳斯走走,那样才能让这个德韦或者是杜韦尔兹突然从虚无中复活过来。我想起来,有一天,我们在雷恩路相遇,他在阴暗的圣普拉西德十字路口的一家咖啡店请我喝了一杯啤酒。
在瓦凡路的伊勒人小酒吧,人们好像见过那对夫妻。
……
前言/序言
《废墟的花朵》是一部侦探小说式样的作品,写一对生活和谐、平时规规矩矩的年轻夫妇,一天晚上餐后不尽兴,破例去蒙帕纳斯的酒吧消遣,遇到两个陌生女人,那两个女人又带他们去舞厅结识了两个陌生男人,然后这六个人一同回到他们的住处。第二天一早,邻居发现他们的屋内有呻吟声,推门一看,发现妻子倒在血泊之中,而丈夫已经身亡,手里拿着一把手枪,旁边有封揉皱的信,上面写着:“我太太自杀了。我们醉了,我也自杀。用不着……”不久,妻子也因伤重去世,临死前只说了一句:“带红色电梯的房子……”
警方没能找到那两个陌生女人,也找不到那两个男子,他们似乎失踪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随着妻子的死去,所有的线索都断了,最后只好停止侦查。
那是20世纪30年代的事。五十多年后,叙述者沿着“自杀者”事发晚上可能走过的路线,寻找着蛛丝马迹,试图弄清当年的这一悬案。其实那些区域都是他所熟悉的,二十多年前,他曾在那里读书和生活,留下了青春的脚印。现在,他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想,回忆起自己的过去,逃学、逛街、交友,认识了一个叫做克洛德的旧书商,遇到了一个身世神秘的老“大学生”帕切科。那个帕切科,他后来发现是假冒的,真帕切科是没落贵族出身,在法国被德国纳粹占领时期曾经通敌,解放后遭到通缉,于是隐姓埋名,失踪了。他眼前的这个帕切科,其实叫隆巴尔,在救济所寄居时,可能杀死了真帕切科,盗用了其身份。这个隆巴尔是干什么的?他自称是航空公司的职员,五十多岁了,却住在大学生公寓里,说是旁听生。但种种迹象表明,他似乎在扮演着什么,掩饰着什么,一下子失踪,一下子又突然冒出来。诡异的是,叙述者发现此人与当年的悬案有关,被害者一行曾去过一家餐厅,而招呼他们的侍应,正是隆巴尔,但他却矢口否认。接着,叙述者又发现,当年警方遍寻不着的“带红色电梯的房子”,好像就是他认识的那个书商在郊外的家。这时,“叙述者”的父亲也出现了,那个行为不端的父亲,当年曾交往过的一个女子,似乎就是那两个陌生女子中的一个。
一个遥远而神秘的案子,久久没破,现在却一下子都与自己发生了某种联系。那桩悬案也许能从此真相大白?但叙述者并没有深挖下去,他的兴趣好像并不在破案,目的也不在于弄清谜团,而是借破案来回忆往事,追寻过去。他以此为由,带领读者在巴黎一条街一条街地走,一个区一个区地看。他要找的,是过去的巴黎,他青春年少时期的巴黎。那时,他喜欢和弟弟在卢浮宫广场阴暗的角落玩耍,常和朋友们看电影,泡咖啡馆,还曾受到一个带口音的丹麦女人呵护,并从一个可怕的“猎装男人”那里抢得了漂亮的金发女子,俨然又是一部“青春咖啡馆”。
莫迪亚诺作品虽多,但可以看作是同一本大书,因为他所有的作品,不管题材如何,其实都是一个主题,那就是回忆和追寻,回忆往事与青春,寻找自己的身份和亲友的秘密,尤其是父亲的身世。父亲的形象常常以各种方式出现在他的小说中,使他的很多作品都带有一定纪实性,因为小说中的父亲可以说就是他真实的父亲的翻版。作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在《废墟的花朵》中,我想从1933年发生的一个真实社会事件出发:福塞一圣雅克路一对年轻夫妇自杀。但我忍不住回到被占时期,想起我父亲。我本想写一个真实的报道,但它却一次次被我自己的故事所搅乱。”父亲的影子他一辈子都无法摆脱,而自己的青春更难以忘怀。废墟中的花朵,指的是波德莱尔那样的恶之花,还是维昂笔下那朵在胸中无法根除、最后要了人命的睡莲?莫迪亚诺的小说,书名大多都有讲究,所以法国有学者曾研究他的“书名艺术”。但这朵废墟中的花究竟是什么意思,却是意见纷纭,争持不下。其实,这个书名跟书中的情节一样,也是无解的,它是开放性的,作者并没有给它确切的含义或定义,正如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最后都没有结果一样。对莫迪亚诺来说,寻找的本身比结果更重要。世界就像一团乱麻,人生的意义就在于理清它的头绪,寻找彼此间的关系。我们看到这部小说中有无数的人名、地名、店名、地址、招牌名、电话号码,有的似乎毫无意义,纯粹是为了罗列而罗列;许多人物闪现了一下就消失了,没有任何交代,既没有历史,也不知其将来;许多事情开了头就没有了下文,不知道为什么要说,跟主题又有什么关系。作者笔下的巴黎是阴暗的,潮湿的,不是被大楼挡住了阳光,就是阴雨绵绵,以至于看起来像是西部海滨雾气弥漫的港口。游走于这个城市是一些身份模糊面目不清的幽灵般的人物,作者有时候都不敢肯定那些人物是真是假,他们已被时间所扭曲。于是他执着地寻找证据、细节、痕迹,以便让自己确信“那些人真的存在过”。巴黎这个缺乏阳光的城市在他看来如同废墟,如有亮点,也仅仅是那一抹关于青春的回忆,尤其是青涩的爱情。所以,二十岁的“我”要逃离巴黎,前往维也纳。将来,朋友们会面,那也绝对不会在巴黎,“我在想,那段时期我认识的那些人现在都去哪了。我试图想象出我会在哪座城市遇到他们。我敢肯定他们已永远离开巴黎。我想起了罗马……”
译者
2016年3月
废墟的花朵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