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日子清簡如水。
禪的時光,
語默安然心坦蕩。
用心甘情願的態度,
過輕安自在的生活。
內容簡介
本套書分彆用禪畫、星雲大師法語來詮釋古德偈頌,一畫一偈一大師法語,希望藉此讓更多讀者得大師慈悲智慧,在生活中修行養性。藝術傢、禪者方雲先生藉用筆墨,以禪畫呈現齣古代高僧大德和星雲大師心靈的聲息,在有限的人生水月中,創造廣大無邊的境界;而讀者“以禪悅為味”,通過禪畫、偈頌、以及大師法語,産生輕安寂靜的感覺,適悅身心,如靈山會上的拈花一笑,完成圓滿的妙高頂上不可言說的禪的境界,或是根治當今社會浮躁功利時弊的一帖良藥。
作者簡介
星雲大師,江蘇揚州人,1927年生,宗教傢、思想傢、哲學傢、教育傢、文學傢。一生緻力於使佛教成為世界瞭解中華文化的窗口,近七十年來,他將佛教遍傳三十多個國傢、一百七十多個地區,成為當今世界影響zui廣、佛教著述zui多、活動力zui強的大德高僧之一。星雲大師是人間佛教在颱灣、大陸及世界各地的推廣者;是兩岸和平交流、和諧相處的示範者;是宗教、文化與教育的整閤者。
方雲,1962年生於南昌,祖籍雲南麯靖沾益。南昌大學四方藝術研究院院長,江西四方書畫院 四方緣齋主。長期緻力於用藝術傳播中華文化,用禪畫弘揚人間真善美。代錶作《雲禪畫》。“雲禪畫——方雲禪畫作品展”作品於2011年應邀赴法國巡展、2013年4月---2016年8月應邀於海峽兩岸巡展。
目錄
序當遇見瞭該遇見的人/釋如常
菩提路
為有源頭活水來
聞道無情能說法
豁然自覺是真珠
迷悟間
雨笠煙蓑歸去也
春天月夜一聲蛙
坐清涼
凝然心是白蓮花
佛境界
明月在天心
真如性
韆尋路
退步高
一花一葉一如來
無心於道
仙語丹歌圖
光明寂照
雲中金毛
塵外虛
觀無邊
醒世歌
卻把柴扉永夜開
無我人
野僧傢
曹溪水
相伴有煙霞
但能放下自天然
橋流水不流
我是誰
黃粱一夢間
隻此浮生是夢中
廬山煙雨浙江潮
空容萬象是吾傢
門前自有韆江月
夢幻空花
妙供
如來原是賣花人
踏葉行
吉祥行
林下何曾見一人
念自心
人間無事人
須彌燈
蓬頭稚子學垂綸
菩薩清涼月
菩提本無樹
隱雲水
韆年石上古人蹤
瓊花一夜滿空山
隱幾坐忘中
水雲身
無災無難到公卿
飛鴻踏雪泥
梅花雪月交光處
清淨行
心如明鏡颱
忘機圖
常寂靜
春山春水綠
滿院桃花
選佛場
超彼岸
世界光如水月
春深花
瞭即空
流水春風圖
泛清波
水上蓮花舌上經
夜吹簫
香山居士問鳥窠
滿目青山
夢中夢
明窗高掛菩提月
一路雲霓
舒處周流遍大韆
無去無來
碧潭清皎潔
五蘊山頭一段空
溪聲盡是廣長舌
韆澄鏡水
淨光照我
行覺路
悲欣集
寂寞禪心
聽竹雨
一念普觀無量劫
如是觀
一樹春風
蓮花淨
林空觀雪月
澄心
月色鬆聲
醉清風
念念菩提
花間事
蓮花托體清淨心
落桃花
平常心
坐擁群峰覆白雲
跋流水今日明月前身/文萍
精彩書摘
【偈 頌】
不怕虎生三個口,隻怕人懷兩樣心。
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古德
----------------------------------------
【星雲禪話】
人,因為立場不同,看法不同,道理也就不同。所謂真理,是不經語言、不立文字、不假思維的,所以真正的道理還是不說。就如《維摩詰經》裏,菩薩談到什麼是不二法門,維摩居士眼睛一閉,默然以對,所以文殊菩薩贊嘆他“一默一聲雷”。道理本來就不在說,道理是要自己去體會,是當下感受的。
世間上,道有理,天也有理,地也有理,人也有理,情也有理,法也有理,事也有理,你說哪一個道理纔是對的呢?
軍中的教育,對你講理,這是訓練,是要求;對你不講理,是給你人生的磨煉。佛教的教育也說,以無情對有情,以無理對有理;在無情無理之前你都能接受,將來在有情有理的時候,你還能不服從嗎?
釋迦牟尼佛說:“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我一個字也沒有說!”這不是佛陀客氣,更不是佛陀說謊,真正說來,道理是不能說的,說也說不清,說也說不盡。因為道理是用來給人覺悟的,所以禪門講“言語道斷”,就是錶達有理的意思。
有理不在聲高,有理也不一定說明!原來不說,也是真理。
選自《迷悟之間?說理》
……
星雲禪話與方雲禪畫:般若 引言 在浩渺的宇宙中,星辰以其璀璨的光芒指引著方嚮;在寜靜的心田中,禪意以其深邃的智慧啓迪著生命。本書《星雲禪話與方雲禪畫:般若》正是這樣一部將宏大宇宙的哲思與個體生命體悟融為一體的獨特之作。它並非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或畫麵的組閤,而是意圖通過星雲大師智慧的“禪話”,與方雲居士洗練傳神的“禪畫”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這對話的核心,便是那貫穿古今、普照萬物的“般若”——那不可思議的智慧,那洞徹萬法、究竟圓滿的真理。 本書的書名本身就蘊含著深意。“星雲”二字,讓人聯想到宇宙的宏偉與神秘,也象徵著星雲大師其人,如星辰般照耀著無數尋求心靈慰藉的眾生。“禪話”則直接點明瞭內容的主體,是大師以淺顯易懂、生動活潑的語言所闡述的禪宗妙諦,旨在破除迷執,開啓智慧。“方雲”是藝術傢方雲居士的署名,其名字本身就帶著幾分飄逸與超脫。“禪畫”意味著其作品並非僅僅是技巧的展現,更是將禪的意境、禪的精神融入筆墨之中,以無聲的畫麵訴說著有聲的禪理。“般若”作為書名壓軸,更是點明瞭全書的主旨——探尋、體悟、證得那超越一切言語、概念的究竟智慧。 本書的創作初衷,便是希望能夠搭建一座橋梁,讓更多人能夠藉由星雲大師的文字引導,以及方雲居士的畫作意象,去親近禪,去理解禪,最終在自己的心中播下智慧的種子,體驗般若的甘露。它不是一本艱深晦澀的佛學著作,也不是一本純粹的藝術畫冊,而是兩者巧妙融閤的結晶,旨在以一種更加貼近生活、更加引人入勝的方式,帶領讀者進入一個澄澈、光明、充滿智慧的世界。 第一篇:星雲禪話——智慧的星光 星雲大師以其博大精深的佛學造詣和對現代社會的深刻洞察,用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語言,講述瞭無數個關於禪的“話”。這些“話”,或短小精悍,或娓娓道來,卻無不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和生活智慧。它們如同夜空中閃爍的星辰,雖然遙遠,卻能照亮前行的道路。 在這一篇中,讀者將接觸到關於“無我”的探討。星雲大師會從不同角度解析“我”的虛幻,引導讀者放下對自我的執著,從而獲得真正的解脫。他可能會講述一些生動的故事,比如一個執著於“我”的漁夫,在麵對大海的浩瀚時,纔漸漸明白個體的渺小與自然的偉大;又或者一個時刻計算得失的商人,在經曆一場重大變故後,纔領悟到財富的虛浮和內心的平靜纔是真正的寶藏。這些故事並非空穴(這裏應該有文字,但由於上下文不完整,我無法推測。請您提供更多信息,以便我繼續生成。),而是通過具體的案例,讓讀者感同身受,從而理解“無我”並非否定自我,而是超越小我的局限,融入更廣闊的生命場域。 “緣起性空”是佛教的核心教義之一,也是星雲大師常常提及的智慧。在本篇中,大師會深入淺齣地闡釋“一切皆有因緣而生,因緣而滅”的道理。他可能會用一個簡單的比喻,比如種子發芽,需要陽光、水分、土壤等多種因緣的聚閤,一旦任何一個因緣缺失,種子便無法成長。反之,當因緣具足,即使是微不足道的種子,也能長成參天大樹。這種對因緣的理解,不僅能夠幫助讀者更理性地看待生活中的順境與逆境,更能培養感恩之心,珍惜當下所擁有的一切。大師還會強調“性空”的意義,即萬事萬物本質上都沒有固定不變的實體,它們的性質和形態都在不斷變化之中。理解這一點,有助於我們減少對外在事物的依戀和執著,保持內心的靈活與開放。 此外,星雲大師還會分享關於“慈悲”的實踐。他會告訴我們,慈悲不僅僅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行為。它體現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體現在對眾生的關懷之中。他可能會講述一些關於慈善、助人的故事,通過這些故事,讓讀者明白,真正的慈悲是發自內心的,不求迴報的,而這種無私的付齣,最終也會迴饋到自身的幸福之中。大師還會教導我們如何以慈悲心來處理人際關係,如何化解怨恨,如何用愛來溫暖世界。 再者,本篇還會涉及“止觀”、“定慧”等禪修的法門。大師會以他特有的方式,講解如何通過觀照內心,來達到身心的寜靜,如何通過培養定力,來增強智慧。他可能會鼓勵讀者嘗試簡單的靜坐,引導大傢如何調整呼吸,如何排除雜念,如何在紛繁的世界中找到片刻的寜靜。這些方法並非遙不可及,而是任何人都可以實踐的,關鍵在於持之以恒。 總而言之,星雲大師的“禪話”如同顆顆智慧的種子,播撒在讀者的心中。它們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讀者的思想和行為,引導讀者去發現內心的光明,去體悟生命的真諦。 第二篇:方雲禪畫——意境的筆墨 方雲居士的禪畫,以其獨特的筆墨風格和深邃的意境,為“般若”的體悟提供瞭另一條通往智慧的路徑。他的畫作,往往寥寥幾筆,卻能勾勒齣萬韆氣象;簡簡單單的色彩,卻能渲染齣無盡的禪意。他的畫,不是對現實世界的簡單模仿,而是對生命本質的藝術解讀。 在本篇中,讀者將有機會欣賞到方雲居士一係列精心創作的禪畫作品。這些作品,並非孤立的存在,而是與星雲大師的“禪話”相互呼應,相互印證。每一幅畫,都仿佛是對大師某一句禪語的具象化錶達,又或是對某種禪宗境界的生動寫照。 例如,方雲居士可能會畫一幅“孤山獨釣圖”。畫麵中,一位老者身披蓑衣,獨自一人坐在孤舟之上,靜靜地垂釣。山巒疊嶂,雲霧繚繞,整個畫麵寜靜而遼遠。這幅畫,或許正是對星雲大師所講的“內心的寜靜”的絕佳詮釋。在喧囂的世界裏,能夠尋得一份屬於自己的寜靜,不被外界的乾擾所動搖,這本身就是一種大智慧。老者專注的神態,也暗示著一種“活在當下”的境界,不為過去的遺憾所睏擾,也不為未來的憂慮所束縛。 再如,方雲居士可能會創作一幅“枯木逢春”的畫作。一株飽經風霜的枯木,在乍暖還寒的早春時節,卻頑強地吐露齣幾點新綠。這幅畫,則象徵著生命的力量和希望。它告訴我們,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生命依然會尋找齣路,依然會孕育新生。這與星雲大師所強調的“放下執著,擁抱變化”的禪理不謀而閤。當舊的生命形態消逝,新的生命力量便會悄然萌生。 方雲居士的畫作中,常常齣現的意象還有“留白”。他的畫麵並非填滿,而是留有大量的空白。這“留白”,並非是畫傢的疏忽,而是其刻意為之的藝術手法。這些空白,給予瞭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讓觀者能夠根據自己的心境和理解,去填補畫麵中的含義。這恰恰也是禪的精髓所在——“言有盡而意無窮”。通過留白,觀者可以在畫麵中看到自己的心,看到自己的禪。 此外,方雲居士還擅長捕捉自然景物的精神。一株竹子,在他的筆下,不僅是植物,更是一種風骨的象徵,象徵著正直、虛心、堅韌。一輪明月,在他的描繪下,不僅是天體,更是一種清淨、光明、圓滿的象徵。這些對自然意象的藝術提煉,正是對“萬物皆有佛性”的印證。 方雲居士的禪畫,以其簡潔、樸素、空靈的藝術風格,為讀者提供瞭一種直觀的感官體驗。通過欣賞他的畫作,讀者可以暫時放下語言的束縛,用心去感受那份寜靜、那份智慧、那份超脫。畫中的每一個細節,每一處筆觸,都蘊含著深刻的禪意,等待著讀者去細細品味和體悟。 第三篇:般若——智慧的光芒 “般若”,是本書的核心,是貫穿星雲大師禪話與方雲禪畫的靈魂。它並非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可以被體悟、被證得的究竟智慧。在本篇中,本書將深入探討“般若”的內涵,並引導讀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般若。 “般若”究竟是什麼?簡單來說,它是一種超越二元對立的智慧,一種瞭悟諸法實相的智慧。它不被分彆心所染,不被概念所縛,能夠洞察事物的本質,看到事物之間相互關聯的真相。星雲大師可能會用“如來智慧”來形容它,它是佛陀所證悟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的智慧。 在探討般若的實踐層麵,本書將強調“觀照自心”的重要性。星雲大師的禪話,往往是在引導我們嚮內看,去認識自己的念頭、情緒和習氣。方雲的禪畫,則通過意象來啓發我們,讓我們在靜觀畫麵的同時,也能夠靜觀自心。當我們在欣賞一幅山水畫時,我們的心會隨著畫麵的意境而起伏,這時,我們便可以觀察這份起伏,去理解念頭的生滅。 “照見五蘊皆空”,是般若智慧的經典闡述。本書將結閤大師的開示和畫作的意象,來解讀“五蘊”——色、受、想、行、識——的虛幻性。我們會看到,我們所執著的“我”,其實是由這五蘊聚閤而成,而它們本身並無實體,都在不斷地變化之中。方雲居士可能會畫一幅“水月觀音”的畫作,觀音菩薩皎潔的月光映照在水中,水中月影雖然清晰可見,但卻觸不可及,這便是對“空性”的一種形象比喻。 本書還將強調“無所得”的般若境界。當智慧真正生起時,我們便不再執著於任何所得,無論是名利、情感,還是佛法本身。因為我們已經瞭悟,一切都是因緣和閤,一切都在變化之中,沒有永恒不變的“所得”。這種“無所得”的狀態,恰恰是獲得真正自在的關鍵。 如何將般若智慧融入生活?本書將提供具體的指導。它會鼓勵讀者在日常生活中,時刻保持覺察,不被煩惱所轉。無論是在工作、學習,還是在人際交往中,都要嘗試用般若的智慧去觀察和處理問題。例如,當遇到衝突時,不再是立刻被情緒所控製,而是嘗試去理解對方的因緣,用慈悲和智慧來化解矛盾。 本書的最後,將以一種升華的方式,來描繪般若所帶來的生命體驗。它是一種超越二元對立的喜悅,是一種與宇宙萬物融為一體的和諧。當般若的光芒照耀大地,我們便能看到一個充滿希望、充滿光明的美好世界。 結語 《星雲禪話與方雲禪畫:般若》是一本邀您踏上智慧之旅的書。它以星雲大師的語言智慧為引,以方雲居士的藝術意境為伴,共同引領讀者探索那無盡的“般若”。願本書能夠成為您心靈的明燈,照亮您前行的道路,讓您在紛繁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屬於自己的寜靜與自在,最終證得那至高無上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