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童中焘先生是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当代中国山水画大家,受教于潘天寿、陆俨少、顾坤伯诸位先生,曾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童先生笔力清醇,学养高深,对近现代国画大家潘天寿的艺术多有研究。本书即是童先生对潘天寿艺术的多方面解读,其中既有对潘天寿绘画思想之学术价值的探讨,也有对潘天寿代表作品的详细解读,更有专题性的论述,如对潘天寿写生观和变体画的分析。可以说,童中焘先生通过自己的笔墨实践和文化涵养,不但将潘天寿艺术的“超逸高雄、警奇古厚”剖析得入木三分,而且也有助于读者通过典型个案研究进一步了解中国画的学术高度与文化内涵。
作者简介
童中焘,字孟焞,1939 年生,浙江鄞县人。1957年入学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山水师从顾坤伯先生,1962 年毕业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画系主任。从事山水画教学和创作。出版有《童中焘画集》《荣宝斋画谱(167)写意山水部分/童中焘绘》《山水画》《中国画画什么》等。
内页插图
目录
超豁高雄 警奇古厚
——略谈潘天寿绘画思想的学术价值/ 1
方刚静凝 奇异不拘
——潘天寿代表作品解读/ 25
得意忘象
——潘天寿的写生观与中国画写生要义/ 85
进进不止
——潘天寿先生的变体画/ 113
精彩书摘
刘熙载论书法曰:“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艺概》)可以移来论画。“画如其人”,于潘天寿先生得到充分的证明。
我曾有幸聆听潘天寿先生的教诲,并十余年目睹他的处世为人,每一回忆,一位最有原则的谦谦君子,刚正敦厚,儒家的高尚风范,学者的宏大谨严气象,就清晰地浮现出来。尤其是他“超豁高雄”的思想境界,处处富含艺术辩证法的画学理论与绘事、教育实践,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下面仅从“高峰意识”、“立奇达和”、“奇平之道”和“边角学问”四个方面,根据亲身经历、切身体会,谈谈潘天寿的绘画理论与实践的学术价值。
——《超豁高雄警奇古厚——略谈潘天寿绘画思想的学术价值》
用笔的平、留、圆、重、变和用墨的清、润、沉、和、活,这些已经是物质层面的提升。西方人拿笔画画,就像小孩子(甚至动物)拿笔画画,这是物质层面的。我们的要求和标准就高了一层,这就是中国画的“超越性”。平、留、圆、重、变和清、润、沉、和、活,是对物质材料的第一层的超越,但是光有这个超越还不够。宋代之前的好多画都能达到平、留、圆、重、变的要求,范宽、郭熙、董源、巨然等,都已经达到了。到了元代,元人提出“以书入画”,把书法放进去,又增加了一种味道。比如王蒙以金文入画,画是屋漏痕,如锥划沙,显得很细劲,有点类似于顾恺之“高古游丝”的味道。再比如赵孟頫,他把草书的方法用进去了,而黄公望、倪云林则是把楷书的方法用进去。尤其是倪云林,有晋人的精神,很有风度,用笔潇洒而变化多,很雅。这是从横向来看,元代以书入画以后丰富了用笔,出现“屋漏痕、折钗股、如锥画沙、飞鸟出林、惊蛇入草、银钩蚕尾”等情味。从纵向看,宋人“无我”,主意境;元人“有我”,重意兴,以书入画,笔墨趣味多。正因为宋人达到了第一层要求,元人达到第二层要求,所以我们说中国画以宋元为最高峰。但这依然不够,后来又加入了境界和格调,和人生境界有关。比如我们常说倪云林比其他人高,就高在境界和格调。人生境界,用冯友兰先生的话来讲,由自然境界到功利境界,再到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画家的人生境界决定了作品的艺术境界,如倪云林有一种“荒寒”之气。潘先生说,“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境界层上,一步一重天。虽咫尺之隔,往往辛苦一世,未必梦见”(论画残稿)。要看元人的境界,大家最好去看恽南田的《南田画跋》,读后你就能体会到元人的气息。这种气息,就是气象、情致、气格。所以潘先生的画中有段题跋:“间似文君春鬓影,清若冰雪藐姑仙。应从风格推王者,岂仅幽香足以传。”画兰花不光要画出幽香,还要讲品格,这就又高一层。所以,我们对笔墨的理解要一层一层往上推,只有这样才能理解潘先生的作品。
——《方刚静凝奇异不拘——潘天寿代表作品解读》
……
高峰意识-20世纪中国画大师研究书系:童中焘解读潘天寿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