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一部立着的史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图书介绍


贺兰山:一部立着的史诗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唐荣尧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22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出版社: 中国地图出版社
ISBN:978750319501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359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纯质纸

贺兰山:一部立着的史诗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相关图书



贺兰山:一部立着的史诗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贺兰山:一部立着的史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行走记者唐荣尧历时16年,查阅近千种文献,跋涉10余万里,数十次深度探寻,以学者的严谨、记者的求实、诗人的情怀、文学的语言,对贺兰山进行的具有人文历史气息的解读。
  ◎中国著名美术大师韩美林题写书名,《中国国家地理》执行总编单之蔷、北京大学人文学教授唐晓峰、央视大型纪录片《贺兰山》总导演金铁木联袂推荐。

内容简介

  贺兰山位于宁夏和内蒙古的交界处,在历史和地理上都具有显著的地位。贺兰山是西夏王朝的发源地,是中国北方游牧部族的历史长廊,是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首度相会的地方,这里,同时也是宁夏平原绿洲和阿拉善荒漠的界山,是中国内流区和外流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本书是作者在研读了近千册文献,跋涉10余万里,对贺兰山进行了16年不间断科学考察和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写出来的。作者以文学的语言、参照纪录片拍摄的叙事手法,从贺兰山的历史、地理、宗教、人文等各个视角来挖掘这座山的文化,还原了一部史诗般的山脉。

作者简介

  唐荣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记者、作者、修者、行者与学者。
  迄今为止出版个人诗集《腾格里之南的幻象》,西夏学专著《王朝湮灭——为西夏帝国叫魂》、《王族的背影》、《西夏帝国传奇》、《消失的帝国:西夏》、《西夏史》、《西夏王朝》、《神秘的西夏》,人文专著《中国新天府》、《文字背后的美丽》、《宁夏之书》、《青海之书》、《大河远上》、《月光下的微笑》、《一滴圣蓝青海湖》等。曾担任央视大型人文纪录片《中国回族》、《神秘的西夏》,以及大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纪录片《西夏陵》、大型城市人文专题片《这里是银川》总撰稿、编剧以及多部人文类纪录片编剧、监制。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科考者的背影 001
第二章 渠水染绿的黄土 025
第三章 农垦出的绿洲 041
第四章 刀光淬硬的战争史 053
第五章 褪色的军工记忆——『102』069
第六章 褪色的军工记忆——『304』 076
第七章 石头的传奇之旅 082
第八章 会燃烧的黑色石头 093
第九章 酒神眷顾的夜晚 102
第十章 神赐一味白与咸 111
第十一章 驼峰上的白色财富 124
第十二章 狂欢中,不曾老去的声音 139
第十三章 蘑菇下山 145
第十四章 一张红白黄三色巨照 155
第十五章 岩画——石头上的诗 174
第十六章 佛音塔中来 188
第十七章 追忆一个王朝的盛衰242
第十八章 王爷在此270
第十九章 水润诗地一座城289
第二十章 穿越者的背影 311
后记 367

精彩书摘

  第十三章
  蘑菇下山
  “你上去了,蘑菇下来了!”
  我一直记着那个场景。几年前,在阿拉善左旗的那家小面馆里,听完我的这句,老范愣了一下,很快便回过味了。继而放下筷子,仔细地咂摸着刚吃下的那碗面里的贺兰山紫蘑菇——“对,我上山,就是为了请蘑菇下山!”
  几年后,当我在电脑上敲出这段文字时,老范已经走了,永远留在了贺兰山。他再也没下山,但贺兰山的紫蘑菇却年年如约,被采摘后运至山下,接着走向不同的餐桌,不同人的口里。
  对四川人老范来说,贺兰山原本是一个遥远的陌生,他并不知道这座山究竟地处何处。后来,贺兰山变成他年年要赴的约,变成程序般的一次次亲近,他那瘦小的身躯走进昏暗的、海拔2400米以上的云杉林,为的是采摘那一株株无毒的紫蘑菇。最后,贺兰山成了一场再也没醒来的噩梦,他永远地在那里闭上了眼睛,再也看不到蘑菇、树林、雨水、积雪的模样。
  20多年前,前往银川打工的老范,在鼓楼西侧的那家小面馆吃饭时,点了一碗贺兰山蘑菇面,紫色的蘑菇在白色的面条和红色的辣椒中显得格外醒目。通过闲聊,他才知道:这种紫色的蘑菇野生于海拔2400米以上的贺兰山原始云杉林中,因为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种氨基酸、菌糖、脂肪、维生素和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被誉为“贺兰山山珍”。它因为稀少和营养价值高,自然就成为贺兰山两侧人们餐桌上的上等食物。
  后来,我也常常在一碗贺兰山蘑菇面、一盆紫蘑菇炖土鸡、一盘紫蘑菇炖羊肉前遐想:在山此侧,西夏王朝10代帝王的宫廷盛宴上,岂能少了这份人间珍物?在山彼侧,阿拉善王爷府10代王爷们在招呼贵宾时,又怎会少了这道珍馐?
  和人有着不同的肤色一样,蘑菇也有着属于各自的体色。紫蘑菇,是贺兰山和雨邂逅出的一张食材名片。而一碗面汤里的紫蘑菇能产生怎样的诱惑?事实证明,老范后来的生活轨迹,完全被这碗面中的紫蘑菇牵引着发生了改变。
  20多年来,家在四川的老范就像一艘茫茫海域上的小船,每年夏天来临之前,他就守着电视里的天气预报,或者通过小收音机了解银川和阿拉善的天气。贺兰山的第一场雨水,就像一盏亮起于他那茫茫海域上的航灯,让他看到希望,并循着这丝光亮来到贺兰山下。他将20年的时光嫁给了银川、阿拉善和贺兰山,紫蘑菇就是他们之间的媒人。
  靠山吃山,贺兰山的紫蘑菇自然就养活着进山的采集者。就如同贺兰山成就了伐木者、驼客、护林员、采石客、背盐工一样,也滋育了老范这样的身份:采菇者。
  那一年,我在雨季来临之际候到了四川人老范。
  我冲着他那不为人知的身份:采蘑人!
  对贺兰山的理解,老范有着别人没有的体会。在他眼里,贺兰山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而雨是它难得的、奇妙的道具。由于地处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附近,承迎一场雨水,对贺兰山来说是一种奢侈,一场吝啬的恩赐。老范曾目睹,一场雨过后,林木隐蔽下的土层会滋生不少破土的植物,而耸立在黛色山体上的丛林,会有一抹新绿亮相。
  在贺兰山东麓的贺兰山口内,他亲耳听到那些平时死寂的沟谷,会在一场或大或小的雨过后充满水流声,他甚至曾眼见那条四季不断的瀑布会在一场雨后陡然增加流量,划过干黄山体的白色之练变粗了腰身,瀑布落池的水声更加响亮。他也曾向西翻过贺兰山,进到属于阿拉善的水磨沟,每每一场雨后,那里会有变魔术般呈现出的神来之笔:山谷里的人工湖水位会更高,周围的芦苇倒影和一片氤氲水汽,以及山谷更深处的松柏,让置身此处的他产生追问:这是贺兰山吗?
  老范对这些所谓的美景并不感兴趣,他只是对雨后的贺兰山里生长的紫蘑菇感兴趣。
  那年,我和老范一起等待一场雨的到来。我们知道,只有雨才会拉开紫蘑菇登场于贺兰山的大幕。
  一场雨就是一道无声的召集令,雨刚过,不仅分布在贺兰山两侧的宁夏人、内蒙古人前往山中采摘蘑菇,像掌握了采菇规律的老范这样的陕西人、甘肃人、四川人也纷纷而来。老范告诉我,20年前,他被一场雨、一个招募他的贺兰县的采蘑菇者引领着,开始了他的采蘑人生活。
  那是8月第一场雨停住的第二天,凌晨3点多,他和几个招来的采菇人一道,坐上皮卡车出发,天刚亮就抵达山下,乘着护林员还没上班,将车停放在隐蔽处,带上一天吃喝的东西和盛蘑菇的袋子,选择向苏峪口的兔儿坑、头道沟、二道沟、红石峡子、小口子,甚至拜寺口、贺兰口、黄旗口等紫蘑菇产量多的地方进发。经过三四个小时的攀登,他们进入海拔2400多米的原始云杉林,那些见雨就长的紫蘑菇正舒展着身体,亮出的却是一小片的褐红。看着这些贺兰山馈赠的礼物,他才知道,真正的贺兰山紫蘑菇并非紫色,菇的“伞面”呈现的是褐红色,蘑菇要运到山下晒干,缩去水分才会变成紫黑色。那些吃到贺兰山蘑菇的人,眼见的是一片黑紫,便称贺兰山野生菇为紫蘑菇。而它那浪漫的“丁香蘑菇”的学名,也逐渐被人们淡忘了。
  老范那时才发现,随行的有经验的采菇人,在阴湿的坡地上,在各种疯长的野生菌中,会很快发现紫蘑菇。采摘完后,采菇人会用地上的腐土将菌坑盖好,唯其如此,他们才能在来年的这个季节,在同样的地方采摘到紫蘑菇。这便是“廊檐水照窝窝下滴,紫蘑菇照坑坑长大”谚语的由来。
  采菇人也一直恪守着这样的朴素理念,期待着来年在这里能够采摘到新长出的蘑菇,这份人和蘑菇之间不成文的约定就这样悄悄地延续着。
  在阴昏的山林间,采蘑菇是一项辛苦活儿,常常是转悠大半天才能采摘到100斤的鲜菇。为了保证在天黑前能下山,下午时分,他们就得告别山林,往山下走。
  采摘来的蘑菇运出山后,要连夜晾晒,否则会滋生许多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会迅速吞噬掉伞肉,影响收购时的数量。晾晒也有讲究,不能摊在地上,而是平铺在吊起来的丝网上,在网下架起火炉,让火炉带来的高温逼出蘑菇里的微生物,然后那些纷纷爬出来的微生物会掉到丝网下。丝网上的蘑菇,经过贺兰山秋天骄阳的暴晒,三两天后才能完全晒干。
  闻风而来的收购者和采蘑人开始讨价还价,原本20元左右一斤的鲜蘑菇,晒干后的市场价每斤最高时曾超过600元。贺兰山的紫蘑菇就这样养活着采蘑人、收蘑人、餐厅经营者。
  那几年,老范和那些采蘑人一样,和贺兰山的8月有着年年不割的约会。贺兰山的8月,就是他的牵挂和希望,紫蘑菇带给他的是越来越好的收入。
  9月来临后,天气转凉,即便有几场缠绵秋雨,因为气温转低,紫蘑菇无法再大面积长出,像一个个完成演出的演员,它们集体谢幕休息去了,和采蘑人的身影一道消失了。
  像老范这样的外省人越来越多地集聚于8月的贺兰山,一股采摘狂潮让贺兰山开始了不能承受之重。于是,林业部门开始了限时、限沟、限人、轮采的管理方式,老范这样的外地人失去了进山采集的资格。
  老范发动了几个四川老乡,决定从贺兰山西麓的阿拉善进山采蘑。
  出了阿拉善左旗旗府所在地巴彦浩特镇,顺着贺兰山西麓往北,他们雇的车行驶在314省道上。老练的司机在快到木仁高勒苏木处向右拐,走进水磨沟嘎查(嘎查,蒙古语,村庄的意思,类似内地的村,作者注)。一条简易的土路连接着不远处的沟口,司机指着沟口的那个牌子告诉他们,前面有检查站,他只能送到这里,从这里往采蘑菇点的路他们只能步行了。他们这些不想办理采菇证的外地人,不绕开检查站是无法进山的。
  老范清楚,他这样的外地人很难得到进山采集蘑菇的许可证,他也懒得去留心林业管理部门制定的《入山须知》内容。
  我曾经仔细地看过对蘑菇的采摘规定:一是根据紫蘑菇的生长周期,进行定期开山和短期封山相结合,基本上是开5天封5天,保证合理采拾,杜绝为采拾小蘑菇而进行掀翻草皮的行为;二是采蘑菇期间,所有人员凭证入山,采蘑菇人员入山必须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遵守管理局的规定,按时出入山;三是各入山站点严查火源,任何人不得携带火源入山,一经发现严厉处罚;四是要求入山人员爱护环境,不得丢弃饮料瓶等垃圾,各站在短期封山期间,组织管护员捡拾采蘑菇人员遗弃的垃圾;五是管理局成立专门的搜救队,协助家属搜救因采蘑菇迷路走失人员,尽最大努力保证入山人员人身安全,护林员24小时轮流进行安全检查和巡防。
  为了省去办证的麻烦,老范他们决定绕开检查站,偷偷进山采摘。怀里揣的小收音机已经告诉老范,这两天会有一场雨。沿着那条土路往里行走,进沟后不久,几间废弃的旧房子映入眼帘,这是吴家老房子。封山育林政策出来后,这里的几家住户全搬走了,眼前的这几间房子成了老范他们的临时住处。
  后来的几天,老范在贺兰山水磨沟水源地看到了这样一番景象:一辆接一辆的越野车、客货车、摩托车沿水源地以东长驱直入贺兰山腹地,那些有“证”的采集者,在本没有路的山谷里碾压出一条“新路”,奔向山脚,准备上山采蘑。
  他在贺兰山西麓的采菇生活,就此开始了!一直到一场雨,像一把大手拧断一个发条一样,终止了老范每年8月准时出现在贺兰山采菇的摆钟。
  贺兰山的雨,往往很暴烈。加上山体大多是岩石,集雨效果不好,雨水容易冲下山坡,肆意于山沟中,常常暴雨成灾。走在沟里也好,行在山坡也罢,总是不安全。
  因此,上山采集蘑菇者都遵守着下雨后一两天再上山的古训。随着上山采菇者的增多,竞争也激烈了。很多采菇者担心雨后一两天上山,蘑菇会让别人采去。有人就开始在雨前进山,带着几天的干粮,忍着山上的暴雨,一等雨后蘑菇出来就采摘,甚至连小蘑菇不采的古训也丢了,更有甚者连草皮带蘑菇一起挖起,挖完后也不填土掩埋采摘后裸露的地表。
  老范就是这样开始冒险的。雨还没停,他已经止不住幻想蘑菇疯长的情形,幻想采菇者抵达山上开始采摘的情形。望着沟里还在流淌的浑水,他一个人出发了!
  那天,只有沟底流淌的水和偶尔飘落的雨丝在陪着老范。凭着几年来进山的经验,他将脚步送到海拔2400米以上的地方,在那里,一株株蘑菇迎雨而生,正努力地生长着。雨时下时停,披着雨衣的老范忍受着丛林里的闷湿,兴奋于采菇中。他担心别人会紧跟而来,和他抢着采菇。往年采后填土的习惯也终止了,他的眼前只有一株株的蘑菇,不管大的小的,他都采。他觉得整个贺兰山的蘑菇都应该是属于他的。
  那天,是他采菇以来最丰收的一天。他觉得将装菇的袋子放在任何地方都不安全,担心其他采菇者会拿走装菇的袋子。每采完一处,他就背着湿漉漉、沉甸甸的袋子,小心翼翼地往另一处转移。
  悲剧就是在那一刻发生的。坡面的岩石在雨后变得湿滑起来,连续大半天的采摘,他连吃点东西都忘了,而身上的袋子似乎越来越沉。终于,脚底下一滑,老范失控的身体像一个线并不长的风筝,在整个坡面上划过一道歪歪斜斜的影子。他失控的身子下滑不到几米,遇到另一块横出来的岩石,他的头猛然撞到了那凸出的尖角。采菇人老范、四川人老范,就被那小小的岩石尖角夺走了生命。他连叫一声的时间都没有,离开他身体的袋子继续向下滑落,那些蘑菇陆续奔出袋子,然而老范连看它们一眼的时间都没有。
  老范,就这样被定格在贺兰山的那一方岩石上,那些蘑菇继续散乱着脚步,往山下滚去。那些没有采摘的蘑菇,依然在山上等待着其他人的采摘!拿当地人的话说,老范,是被贺兰山收走了!
  同伴们发现老范不在了,心里很清楚他是提前上山采摘去了。等发现老范时,他已经彻底地离开了人世。这种事情不能张扬,几个人将老范的尸体偷偷运下山,给他家里人打电话。家人赶来后,连丧事都不敢举办,选择了一处向阳的坡地简单掩埋。
  2012年8月28日的《北方新报》这样报道:8月1日到25日的20多天时间里,贺兰山管理局工作人员协助报案人和采蘑菇人家属成功搜救迷路走失人员12人。一个叫张虎的采拾者,走失两天后被管理局搜救队成功解救。
  采菇人老范,悄悄地死在了贺兰山的视野里,却没死在管理局工作人员和记者的关注里。其实,老范不知道,当时每人每次只要给贺兰山管理部门交80元,就可进山采蘑。而他因为不愿意支付这笔费用,没在管理部门的登记册里。他的来与去,和山里的一道风没什么两样,轻飘飘地完成了属于自己的终结。
  老范走后,我曾经去过水磨沟水源地,看到昔日那条全部被绿草、树木覆盖的山沟,采蘑车辆的辙印依然清晰可见。沟底是采菇人丢弃的西瓜皮、矿泉水瓶、食品袋等垃圾;山谷里,依然有不少背着筐上山采蘑菇的人群。
  站在凉飕飕的谷底,想着几次采访老范的情景,一条现代采菇人心态和生活变化的轨迹,逐渐在脑海里浮现。我清楚,一场秋雨一场寒,当一年中最后的采蘑菇者的身影退去时,贺兰山海拔超过3000米的峰顶上就会落雪。元末官员贡师泰笔下“太阴为峰雪为瀑,万里西来一方玉”的浪漫,只能存在于诗人的篇章里。采菇人的8月艰辛之幕,来年依然会如约拉开。
  没想到,当初对老范说的那句——“你上去了,蘑菇下来了”,竟然一语成谶。
  念叨着这句,脚步跟着那些下山的蘑菇,开始了另一种追寻。
  随着封山禁牧政策的实施,贺兰山下的居民被下令搬离。一处处石头房子成了一片片有关贺兰山民的记忆废墟。旧主人走了,但他们的生活痕迹却如石头缝里的蜥蜴,乘人不注意时,会冒出头来张望一下四周。
  新的主人来到时,石头房子成了旅游时代的餐馆。外来的旅客经过石头房围成的院子时,闻得见一股陌生的香味。这是走下山的贺兰山紫蘑菇和山下农家饲养的土鸡,相遇于一柄盛装贺兰山泉水的铁锅内,经山柴的烧煮,慢慢飘出的味道。
  每年夏秋季节,我如果陪伴外地来的文友登贺兰山,一定会去山上人家的石头房子吃“贺兰山紫蘑菇炖土鸡”。我常戏言,这个菜名是宁夏乃至中国菜名中最长的。喝着石头房四周出产的酸枣泡的茶、望着偶尔飘过山腰的一片云彩、听凭阵阵凉风送走爬山带来的热与累,看着那个直径达60厘米的大碗,朋友们惊奇不已,说那简直就是一个盆。而紫蘑菇静静地躺在土鸡旁,等待着执筷者的享用。
  征得主人同意后,我踱进后面的厨房,仔细观看紫蘑菇入菜的过程。只见掌勺大厨将干蘑菇放进盆内,用开水浸泡,使蘑菇充分吸水、变软;接着,仔细清洗菌根及菌帽上的松针泥土;然后将洗干净的蘑菇,放入炖土鸡的锅内。当蘑菇的香气和土鸡的肉味充分融合时,一顿“贺兰山紫蘑菇炖土鸡”基本就完成了!
  跟着紫蘑菇再往开移一下脚步,当紫蘑菇和羊肉相遇时,一碗此味只属贺兰山的羊羔肉便出现了。
  在贺兰山西麓,阿拉善的蒙古族牧民吃羊肉时,提倡清炖,下山的紫蘑菇便少了和羊肉邂逅的机遇。而在贺兰山东麓的滩地上,一直有牧养滩羊的历史,蘑菇下山后,和滩羊的相遇,飘出的羊肉香味,不仅温热着宁夏平原上众多的胃,也使北距银川300公里之外的巴彦淖尔市的一些县、镇感受着它的魅力。
  ……

前言/序言

  借山而文
  公元1871年5月的一天,一位远路而来的俄国探险家,走进第七代第八位阿拉善王爷多罗特色楞的王爷府,向王爷提出要去距离王爷府东北方几十公里的一座山考察。他的这一请求当即被断然拒绝——当时,整个阿拉善地区将这座山奉为神山,当地居民进山伐木、采摘蘑菇、打猎等都需得到王爷府的特许才行,何况这样一位西方人。然而,当拿出大清帝国开给他的特别通行证,以及送给王爷的望远镜、枪支、药品后,王爷的内心刹那间动摇了,他允许这位俄国人及其团队可以进入那座神山!探险家带领随从从容地从西麓进山,开始了他的探险和勘察。
  那位探险家叫普热瓦尔斯基,那座山叫贺兰山,阿拉善的蒙古族牧民习惯称之为阿拉筛山!
  这标志着,贺兰山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考察,由俄国人完成了!
  山是有魅力的,有魅力自然就能够吸引人!时隔12年后,普热瓦尔斯基被贺兰山吸引,于1883年的夏天再次来到阿拉善,拜见第八代第九位王爷塔旺布鲁克札勒后,他的足迹再次出现在贺兰山。这次,他又捕猎了大批动物并将其制成标本带回俄国,也探测到了关于贺兰山的不少气象、植物等方面的资料。他是第一个将贺兰山动植物标本带到域外的西方人!
  1905年6月,一个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伊尔斯顿城的美国人,在他40岁的夏天,出现在贺兰山东侧,他是一路循着长城而来的。在贺兰山下的银川,挖掘完“庙宇菩萨、凌云宝塔和险峻壁垒的故事,以及当地人讲也讲不完的其他种种传说”后,顺着贺兰山的走向,在东麓的宁夏平原继续他的长城之旅,从贺兰山下的银川城来到祁连山下的嘉峪关西南7.5公里的陡峭悬崖之上——他认为的长城终点!他就是W.E.盖洛,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旅行家、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他确实做到了“我们的研究要完善到让未来的长城史学家除非抄袭我们的记录便无从下笔”。
  W.E.盖洛离开贺兰山东麓南端100多年后的今天,无论是贴着贺兰山南端马夫峡的长城,还是穿越贺兰山中部的三关口长城;无论是贺兰山腹地平罗县境内的大水沟长城,还是贺兰山北段大武口区内那几段湮于荒草中的长城,还真很少有人像我一样,系统地丈量这些长在贺兰山里的长城!
  上面两个真实的故事,让我感到汗颜!贺兰山的两侧,从植物考察到长城探究,对这片地域自然或人文的最初考量,都是由外国人来完成的!
  1923年5月,美国华府国立地理学会组织的一个名为甘蒙科学考察团,年轻的中国植物学家秦仁昌跻身其中,考察仅仅7天时间,便匆匆离开!他的科考仅仅限于植物范畴。目前,关于这次考察的完整报告,被封存在美国!一个月后,贺兰山东麓的水洞沟,法国的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考古学家德日进和桑志华来到这里,完成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次考古”!
  我不是受一种狭隘的民族情绪支配,抱憾国人对祖国山河的冷漠!我只是觉得,无论哪个国家的科学家、作家、探险家,对养育自己的山河的漠视,是一种亏欠!
  山无言,但山一定在等待。贺兰山一定在等待着属于中国的考察、写作!
  我和贺兰山在互相等待中,迎来了20世纪末期的时光!当我以记者的身份选择在山下的银川市居住、工作时,其实就选择了一场对贺兰山的认知之旅!于是,从《贺兰山大型真菌图鉴》这类专业书籍,到《宁夏通史》这样的历史巨著,10多年间,捧卷昼读、披衣夜阅中学习了近千种有关贺兰山的各类书籍,既有从《卫拉特蒙古史纲》这种专著中抽丝剥茧般辨认和硕特 贺兰山:一部立着的史诗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贺兰山:一部立着的史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了解一座山,一座城市,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

评分

还没看。

评分

好书,太值得购买了,推荐。

评分

不错

评分

好的谢谢亲爱的们

评分

好书,太值得购买了,推荐。

评分

了解一座山,一座城市,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贺兰山:一部立着的史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分享链接


去京东购买 去京东购买
去淘宝购买 去淘宝购买
去当当购买 去当当购买
去拼多多购买 去拼多多购买


贺兰山:一部立着的史诗 bar code 下载
扫码下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