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除掉冰冷和憎恶以外,还有温暖和爱。”
◆鲁迅超级欣赏的女作家,萧红真正的杰作。
◆本书以1940年出刊的定本《呼兰河传》《生死场》为底稿,精心编校,保留原汁原味的萧红特色;新增11幅手绘原创插图,再现火烧云、后花园追蜻蜓等经典文学场景,画面优美温馨,彻底还原小说故事背景。
◆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是一幅色彩浓烈的东北风情画卷,祖辈、父辈和我辈在日常生中的无奈凄凉和悲欢离合,人性的残酷与美好,浸透在书中的每一页,读来令人触目惊心。
◆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用细腻而悲悯的笔调,记录大时代变迁下女性命运的沉浮,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对于命运的反抗……时至今日,依然震撼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作家榜经典之民国经典推荐:
《呼兰河传》:萧红的绝笔杰作,带有自传性质的经典小说,更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她记忆里呼兰河小城里的人们始终在一成不变地生活着,年复一年地做着他们认为应该做的事,至于为什么这么做,他们似乎并不明确。一年四季小城的人们都在上演着不同的故事。除了琐碎的生活,还有精神的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而这多半与鬼神有关。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有二伯的古怪性情,冯歪嘴子的顽强生命力都在她的童年记忆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而她童年温馨的记忆却是祖父与后花园,这是她精神生命中温暖的情愫与皈依,更是引发万千读者共鸣的故乡情感。
《生死场》:萧红的早期成名作,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讲述了在大时代变迁下,人们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对于命运的反抗,全文对人性、人的生存进行了透彻而深邃的诠释。萧红创作此文时年仅23岁,但已经历母亡、挚爱的祖父去世、抗婚求学、被软禁、出逃、流浪、与人同居怀孕、被遗弃、官司败诉、被扣人质、向报社求救、与萧军相爱、产女送人、出版与萧军的合集《跋涉》、从哈尔滨到青岛等人生苦难……《生死场》的初稿经鲁迅先生亲自修改,作序推荐,出版后轰动文坛。
萧红(1911——1942)
民国传奇女作家,被誉为“文学洛神”,原名张迺(nǎi)莹,笔名萧红。
生于黑龙江呼兰县城的富裕家庭,幼年丧母,童年时由家人定下娃娃亲。19岁与已婚表哥私奔。21岁与作家萧军相识相恋,正式开始文学创作。24岁时在鲁迅的帮助下出版成名作《生死场》,此后创作了近百万字的文学作品。
萧红感情炽热,毕生追求自由和爱,生命中先后出现过五个男人,三次婚恋,两次失子。一生历经艰险,颠沛流离。31岁病逝于香港,去世前完成重要的作品《呼兰河传》。
经典代表作:《呼兰河传》《生死场》
◆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强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鲁迅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
——著名作家茅盾
◆我偶然读到了《呼兰河传》,没读几页,马上就喜欢上了她,看得真的是爱不释手,一看就一整天。后来有机会去了哈尔滨,去了呼兰河,到了那个地方,我激动得热泪纵横。
——美国著名汉学翻译家葛浩文
◆萧红的文学成就一点也不比张爱玲逊色。中国现当代小说史没有收录萧红是不可饶恕的疏忽,她是20世纪中国优秀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将成为此后世世代代都有人阅读的经典之作。
——著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
◆萧红在香港写的《呼兰河传》感人至深,我阅此书,径去浅水湾她的墓前凭吊一番,深恨未能得见此才女……
——金庸
◆我看萧红的文字,感觉有一种纯洁的灵魂。
——汤唯
◆萧红1911年出生在呼兰河畔,旧中国的苦难和她个人情感生活的波折,让她饱尝艰辛,一生颠沛流离,可她的笔却始终饱蘸深情,气贯长虹。萧红留下了两部传世之作《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前者由鲁迅作序,后者则是茅盾作序。
——迟子建(茅盾文学奖得主)
◆看过萧红的《呼兰河传》和《生死场》,我很惊讶于她的一些笔法。这些文章读起来,让我们现代人知道,那时候,人和人之间的幸福都是简单的、共鸣的。
——罗大佑(华语音乐教父)
◆我听人家告诉我,其实东北人、哈尔滨人、黑龙江人,虽然今天会觉得萧红是他们的骄傲,觉得萧红的作品很了不起。但私底下其实很多人对她很有怨言,虽然说萧红为呼兰这个地方立传《呼兰河传》。而这本《呼兰河传》我认为当之无愧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品之一。
——梁文道(著名主持人)
◆萧红是真实描写中国乡村荒野图景的作家,她是世界优秀的女作家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呼兰河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尾声
《生死场》
序言|鲁迅
一 麦场
二 菜圃
三 老马走进屠场
四 荒山
五 羊群
六 刑罚的日子
七 罪恶的五月节
八 蚊虫繁忙着
九 传染病
十 十年
十一 年盘转动了
十二 黑色的舌头
十三 你要死灭吗
十四 到都市里去
十五 失败的黄色药包
十六 尼姑
十七 不健全的腿
文摘一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可是白云一来了的时候,那大团的白云,好像撒了花的白银似的,从祖父的头上经过,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那么低。
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文摘二
后园中有一棵玫瑰。一到五月就开花的。一直开到六月。花朵和酱油碟那么大。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因为花香,招来了很多的蜂子,嗡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
别的一切都玩厌了的时候,我就想起来去摘玫瑰花,摘了一大堆把草帽脱下来用帽兜子盛着。在摘那花的时候,有两种恐惧,一种是怕蜂子的勾刺人,另一种是怕玫瑰的刺刺手。好不容易摘了一大堆,摘完了可又不知道做什么了。忽然异想天开,这花若给祖父戴起来该多好看。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
“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
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等我插完了,祖父还是安然地不晓得。他还照样地拔着垅上的草。我跑得很远地站着,我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还没有等我回到园中,祖父也进屋来了。
那满头红通通的花朵,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以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
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一想起来,又笑了。
祖父刚有点忘记了,我就在旁边提着说:
“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
一提起,祖父的笑就来了。于是我也在炕上打起滚来。
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刮了风,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样,在我却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没有去处,玩没有玩的,觉得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长。
……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着实令人着迷,仿佛作者手里握着一根无形的指挥棒,精准地掌控着每一个情节的起落和情感的涌动。初读时,我甚至有些跟不上那跳跃的思绪,但很快就被那种独特的韵律感所吸引。作者似乎并不急于将一切和盘托出,而是如同一个技艺精湛的说书人,懂得如何用恰到好处的留白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那些细微的场景描写,比如光影的变幻、人物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被赋予了不同寻常的重量。读到一些关键的转折点,那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并不是情节推动的结果,更多是作者巧妙设置的铺垫在读者心中自然发酵的产物。而且,语言的运用简直是一场盛宴,时而古朴凝练,时而又带着一股现代的锐利,这种跨越时代的语感融合,让整个故事在厚重之余又不失轻盈,读起来完全没有负担,反倒像是与一位学识渊博却又极富生活情趣的长者促膝长谈,收获的不仅是故事,更是对生活细微之处的全新体察。
评分从装帧和排版上来说,这本书的细节处理无疑是花了心思的。我是一个非常注重阅读体验的人,纸张的触感、字体的选择,乃至内页的留白,都直接影响着我沉浸其中的程度。这次的版本,可以说做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纸张略带微黄的色泽,既保护了视力,又增添了一种时间的质感,配合着恰到好处的字号,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惫。更值得称道的是,那些被精心安插在章节之间的插图,它们并非简单的装饰品,而是真正起到了对文字内容的补充和视觉引导的作用。这些插图的风格是统一而克制的,它们没有喧宾夺主,而是如同精确校准的旁注,在关键的意象处提供了一个可视化的锚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营造的氛围。整体感觉非常舒服,每一次翻页都像是一种享受,显示了出版方对这部作品的敬畏之心。
评分故事情节的构建,展现了一种近乎数学般精确的结构美感。它并非线性的叙事,而是采取了一种回环往复、层层递进的方式,像一个精密的机械装置,每一个齿轮都咬合得天衣无缝。初看时可能会觉得信息量略大,线索繁多,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那些看似散乱的片段,其实都被巧妙地编织进了更大的图景之中。作者的叙事线索控制能力简直是大师级的,他能在保持主要矛盾推进的同时,并行处理多条次要线索,并且确保这些支线最终都能汇入主河流域,没有丝毫的拖沓或赘余。这种高密度的信息组织,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但回报也是巨大的——每当一个被遗忘的细节突然在后文重新浮现,并点亮了整个局面时,那种结构上的惊喜感,是很多情节松散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它考验的不仅是作者的功力,也提升了读者的阅读智商。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奇特的“在地感”,仿佛瞬间就被传送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理和文化空间中去。作者对特定地域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的描摹,达到了近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的深度。从日常的饮食起居,到那些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再到那些充满地方特色的俚语和习惯,无一不透露出一种扎实的、未经粉饰的生活气息。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远胜于那些走马观花的旅行指南。通过这些具体的、可感知的细节,我不仅是阅读了一个故事,更像是短暂地“活过”了书中所描绘的那个时代和那片土地。这种真实的质感,让人物的喜怒哀乐都变得触手可及,也让故事的悲剧性或喜剧性拥有了无可辩驳的根基。每一次呼吸,仿佛都能闻到泥土和柴火混合的味道,这才是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所能赋予读者的,超越时空的陪伴感。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人性深处那些微妙灰色地带的捕捉与呈现,那种毫不留情却又充满同情的审视,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得不时常停下来,陷入沉思。它没有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二元对立,每一个角色,哪怕是定位相对负面的存在,其动机和行为逻辑都构建得极其复杂且真实可信。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刻画人物内心挣扎时的那种细腻入微,仿佛能穿透文字,直达人物的灵魂深处,感受到他们身不由己的无奈与抗争。这种对复杂人性的尊重,使得故事的张力远超一般的情节驱动型小说。读完后,我合上书页,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不是某个惊心动魄的事件,而是几个主要人物在特定环境下,那种矛盾、纠结又带着一丝悲剧色彩的侧影。它强迫你去思考,在特定的社会结构和个人命运的交织下,“正确”与“生存”之间,究竟该如何权衡取舍,这种思考的深度,远超出了阅读本身带来的娱乐性。
评分中文:我来打酱油
评分趁着618活动囤一波,囤书靠京东
评分这本书是老师推荐的,不错!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选择这本《你是人间四月天》,除是作家榜出品,最想看看这版独特之处手绘林微因影像插图。到手打开插图是一本随书附赠小册子,插画就更小了,失望。这么好的创意为什么不直接放入书中。
评分初中要求看的书,赶上618活动,超级划算。质量好,印刷清楚。
评分芬兰文:Minun täytyy taistellasoijakastiketta
评分培根说:“读书足以怡静、足以博采、足以长才。”由古至今,世界上有很名人都曾介绍阅读的好处,也有学者曾说过:“读一本好书,犹如同高尚的人谈话阅读不但令你增广见闻,还可以增加课外知识。课本里的知识是不够的,要靠自已去阅读课外书才行,因此读书足以博采;阅读更可以帮助你解闷,当你十分纳闷时,你可以读读书、看看文章,就可以帮助你陶养性情……除此之外,你还可以选择不同的书籍来阅读
评分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