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太空旅行/宇宙飞船简史:从百余年前的幻想到当今科技的前沿,呈现宇宙飞船发展脉络,重温人类太空梦。
★美国史密森学会出品,1000余幅珍贵历史照片+太空美术作品。
★雨果奖得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爱因斯坦天文馆艺术总监、资深太空艺术家罗恩·米勒集大成之作。
★航天史×科幻×艺术×流行文化:非凡的想象力与时代前沿的科学技术交相辉映。航空航天爱好者和科幻迷的必藏珍品。
科幻作家、《2001:太空漫游》的作者亚瑟·克拉克曾说过,宇宙飞船是“人类数个世纪以来的执着梦想”,他还写过“我们有幸生在了能够实现梦想的年代”。
这是一部记录了人类梦想轨迹的作品,宇宙飞船从概念一步步成为现实,其中无尽的可能性令人着迷。
本书以时间为轴,通过航天史以及太空文化中的标志性事件展示了一部幻想与现实交织的宇宙飞船发展史:18世纪的热气球,20世纪
初期的火箭实验,早期电影人眼中的太空旅行,冯·布劳恩在二战期间设计的大名鼎鼎的V-2导弹,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太空竞赛,航天飞机以及国际空间站的发明,X大奖宇宙飞船大赛,未来的星际宇宙飞船的设计……作者罗恩·米勒将带你一起回味太空旅
行的浪漫过往,畅想星际遨游的未来图景。
罗恩·米勒(Ron Miller):曾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爱因斯坦天文馆艺术总监,雨果奖得主,现为自由作家及插画师。他参与写作并编辑了五十多部天文以及科学主题著作,插画曾发表于《科学美国人》《天文学》《焦点》《新发现》等杂志。米勒还曾参与过电影摄制和太空主题邮票的设计,其中一枚邮票随着“新视野号”掠过了冥王星。
太空是人类的边界,我们一直以来都在探索进入太空的方法。这本书插图极为丰富(大概只有目录页没有插图!),向读者直观地展示了关于人类进入太空的一切。米勒的新书不仅得以让人重温来自一代人共同记忆中关于宇宙飞船的幻想(《星际迷航》《星球大战》和《巴克·罗杰斯》等),同时也细数了我们制造的各类航天器(阿波罗号飞船、国际空间站以及航天飞机等)。无论是历史爱好者、科幻读者还是科学家,都能从这本书中获得乐趣。
——《书单》杂志
序1
序2
第一章 梦想家们
引言
哥白尼&伽利略
火箭的发明
火箭是如何工作的
早期的航天科幻小说
第二章 工程师
引言
开拓者
“砖做的月亮”
乘气球登月
儒勒·凡尔纳
维多利亚时代以降
“太空炮”
科学家&工程师
第一艘核动力宇宙飞船
乘“月球号”登月
第三章 实验者
引言
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
罗伯特·戈达德
苏联航天博览会
火箭专家
少年与青年
火箭学会
赫尔曼·奥伯特
纸上飞船
月里嫦娥
火箭汽车与火箭滑橇
火箭飞机
马克斯·瓦里尔
火箭与宇宙飞船模型
《巴克·罗杰斯》与《飞侠哥顿》
《太空飞船1号发射》
平流层气球
第四章 二战与火箭竞赛
引言
V-2导弹
V-2改型
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星际学会
20世纪40年代的英国星际学会
20世纪40年代流行文化中的宇宙飞船
绕地球飞行
尤金·桑格尔
追随桑格尔
航天服
“二战”期间的火箭飞机
第五章 黄金时代
引言
电力宇宙飞船
《科利尔》航天研讨会
克拉夫特·恩里克
登陆月球
20世纪50年代大众文化中的宇宙飞船
早期的运载火箭
亚当计划
戴纳-索尔计划
戴纳-索尔飞船
达雷尔·罗米克
电影中的宇宙飞船: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
电影中的宇宙飞船:20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
沃尔特·迪士尼的“太空人”
畅想月球
埃尔温·安吉尔
康斯坦丁·P. 伦特
环球航空公司月球干线
G.哈利·斯泰恩
20世纪50年代的宇宙飞船玩具
斯普特尼克&探索者
新的火箭飞机
X-15验证机
第六章 梦想照进现实
引言
“东方号”载人飞船
“水星号”的演进
水星计划
2001:太空漫游
双子星座计划
空间站
“阿波罗号”的演化
阿波罗计划
阿波罗-联盟实验计划
苏联登月计划
单级入轨火箭
升力体
早期的航天飞机概念
航天飞机的演进
航天飞机
航天飞机轨道飞行器
第七章 未来
引言
“暴风雪号”
第二代空天飞机
世界各地的航天飞机
空天飞机概念
未来的推进方式
X大奖
X大奖的愿景
太空船1号
维珍银河公司
现代电影中的宇宙飞船
重返月球
早期火星计划
现代火星计划
火星探索
NASA的猎户座飞船
太阳帆
恒星际飞船技术
恒星际飞船的想象
结语
资源/致谢
图片来源
序
宇宙飞船——这个词语使我想起20世纪50年代自己痴迷航空航天的童年。我是在凡尔纳、威尔斯、克拉克、海因莱因和阿西莫夫的陪伴下长大的。儿童时期阅读的有关太空的书籍已经被翻得破破烂烂了,但是它们仍旧在我的书架上占有一席之地,包括《真正的太空旅行》《关于火箭和导弹的一切》及《火箭、飞机、导弹和太空船》,后者的封面上还有杰克·柯金斯所绘制的耀眼的有翼宇宙飞船的配图。1955 年 3 月 9 日晚上,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平躺在地板上,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小小的闪烁屏,里面,沃尔特·迪士尼正手持一枚火箭模型向观众介绍剧集《太空人》。
我房间的墙上布满了从旧的《科利尔》杂志上剪下来的切斯利·邦艾斯泰、罗尔夫·克勒夫和弗雷德·弗里曼所绘制的彩色插图。随着我渐渐长大,我开始津津有味地阅读莱伊和冯·布劳恩所撰写的带有美妙插图的太空飞行相关书籍。当我听到“宇宙飞船”一词时立刻想到的就是这些画面。我最喜欢的是在发射台上的三级火箭飞船的剖视图,它展现出了 90 台硝酸肼燃料引擎。其中的细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冯·布劳恩、莱伊和艺术家们制定了整个太空计划的每一步:从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巨大的运载火箭,从可以降落回地球的有翼飞行工具到环形空间站,再到可以将人类探险家带到月球和火星的飞船。尽管激励和鼓舞了一代年轻的太空探险发烧友,但是 20 世纪 50 年代关于太空探索的蓝图被证明是非常不切实际、充满荒谬的野心并且非常昂贵的。受限于展现国家技术实力的竞争,美国和苏联都选择了一条更加快捷实惠的方式来利用弹道式返回舱绕行月球轨道并登上月球。有翼的航天飞机和国际空间站随后问世。尽管这些现实生活中的飞行工具并不像20世纪50年代所梦想的飞船那样时髦或令人难忘,但是它们完成了使人类可以成为太空飞行的物种这一基本目标。
作为一名艺术家和作家,我的朋友罗恩·米勒权威地呈现了太空船的历史。在本书中,他邀请读者一起参与了一次美妙的旅行,从17世纪认识到月亮和行星是和我们地球相似的世界,到某一天人类可能以某种方式进行太空旅行,再到宇宙飞船最终实现了这一梦想,以及在未来会带领我们去往更远的地方。这是一本会紧挨着我童年时期的珍宝摆放在书架上的著作。
——汤姆·克劳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航空工程部高级策展人
我最近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它那种近乎学术的严谨性与流行科普的易读性之间达到了完美的平衡。它没有那种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堆砌,而是通过非常清晰的叙事结构,将复杂的航天技术概念巧妙地融入到飞船的演化故事中。作者似乎非常擅长讲故事,他不仅仅是描述“这艘飞船有什么功能”,而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它会是这个样子”。例如,对早期火箭推进原理的介绍,并不是生硬地搬出公式,而是通过比喻和历史情境,让你理解为什么必须采用某种特定构型。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窗口去窥探硬核航天史的魅力。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侧边栏小知识,它们像是散落在星图上的小行星,虽然不直接影响主航线,但却丰富了整个阅读体验,让人感觉知识点汲取得非常自然,绝无负担。
评分阅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工程美学”有了全新的理解。作者在文字中不断强调的观点是,功能决定形态,但同时,人类对美感的追求又在不断推动功能边界的拓展。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飞船造型哲学的探讨非常深刻。例如,它对比了西方设计中常见的锐利、以速度为导向的流线型,与东方某些设计中对稳定性和对称性的偏爱,并将这些设计理念映射到实际的航天器上。这种宏观的文化比较,让原本冰冷的技术讨论变得有温度、有人性。它成功地将飞船从单纯的运输工具,提升到了人类文明和想象力的载体的高度。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是,下一代的太空探索工具,必然是技术极限与审美哲学融合的产物,我非常期待未来能够看到更多这样的深入解析。
评分这本关于宇宙飞船的书简直是视觉盛宴!插图的质量高得惊人,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一丝不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展现不同历史时期飞船设计演变时的细腻笔触。从早期科幻小说中那些充满想象力的概念草图,到后来工程学逐步介入后那些更具现实可能性的设计,那种跨越时代的对比感让人沉醉。书中不仅仅是罗列图片,它更像是在讲述一部流动的历史,每艘飞船的设计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在支撑。比如,书中对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航天竞赛中飞船造型差异的分析,就非常到位,能让人清晰地感受到那种隐形的竞争张力。那些早期登月舱的粗犷结构,与后来国际空间站模块化设计的精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光是看着那些线稿和渲染图,就能想象出工程师们当初为了解决那些基础物理难题所付出的心血。这本书的排版和用纸质感也相当出色,翻阅起来是一种纯粹的享受,完全配得上它所描绘的主题——那些人类对星辰大海的永恒向往。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棒了,这几乎是我近年来收藏的实体书中,在工艺上最令人赞叹的一本。书籍的开本选择非常明智,使得那些全景式的飞船剖视图得以充分展现,那些复杂的内部结构图,在这么大的尺寸下,那些管线布局、生命维持系统的细节才能真正被看清。我甚至花了好几个小时,只是盯着其中一幅关于未来殖民飞船的想象图,去研究那些看似随机的纹理和阴影是如何共同营造出那种宏大而又冰冷的机械美感的。书脊的装订非常结实,我敢肯定,即便是经常翻阅,它也能保持得很好,这对于一本我打算反复参考的工具书/艺术品来说至关重要。这种对实体载体的重视,本身就是对“飞船”这一主题的一种致敬,它本身就是一件工艺品。
评分坦白说,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比较沉闷的纯历史回顾录,但这本书的“幻想”元素处理得极其巧妙,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没有让幻想凌驾于事实之上,而是将那些伟大的科幻设想作为一种对照和激励,来反观现实中的工程是如何一步步逼近那些曾经的“不可能性”。书中对一些标志性科幻飞船的分析,不仅仅是停留在外观描述,而是加入了对“如果它真的存在,它需要克服哪些现实障碍”的深入探讨,这种思维的跳跃性非常迷人。这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不再是线性的,而更像是在一个巨大的知识迷宫中穿梭,上一页还在讨论阿波罗计划的材料学突破,下一页可能就在对比《2001太空漫游》中的“发现号”在能源驱动上的理论可能性。这种虚实交错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读者对于“太空探索”本身的定义。
评分屯书让人有种满足感,等孩子长大了给她看。
评分外面没有塑封,像一本旅行手册,内容没细看,全彩铜版纸。不全是观星,整体讲了一下天文常识。
评分不思,寝食难安,辗转反侧无法忘怀,于是乎紧衣缩食,凑齐银
评分 人们总是希望,有关科学的一切都是理性的、客观的、可测量的,但事实并非如此,科学并不能活在社会的真空里,只按自己的规则、只在自己的天地里运行,这态度本身就是反科学的。哈勃身上,集中了这样的证明,一个脱离了大气层,集中了无数天文学和物理学专家,造价达到天文数字的科学工具,也不能脱离人类社会强大的引力,最终反射出层层叠叠的不同光谱。所以,与《时间简史》《平行宇宙》《量子力学史话》等相比,这本书似乎更应该和米开朗基罗、梵高的大画册或者安塞尔亚当斯的摄影集摆在一起,哈勃本身是当之无愧的摄影艺术,其图像特征实在太类似于百年前亚当斯面对美国山川时用F64留下的印记,只是对象挪到了太空,尺度更大了无法计量的倍数。然而即使不谈美学特征的相似,很多人从哈勃的系列图片看到的,并不是各种科学理论和实证,而是在大尺度的壮观图景面前产生的震撼感与渺小感,就像面对米开朗基罗的穹顶、梵高的星空、亚当斯的峡谷,感觉只是惊叹和沉醉,绝少有人会去问到底用了什么颜料或者何种光圈。
评分相信京东,一如既往。物流快,货物有保证,服务态度好,售后及时,总之,信赖京东。
评分非常厚重的一本书,很精致,但是包装太差了,用个塑料袋,简直是侮辱读书人,还赶不上一袋小米,都用个纸箱。
评分太美了,哈勃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他在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本书质量非常好!值得珍藏!
评分两,倾吾之所有而能买,东哥之热心、快递员之殷切,无不让人
评分儿子10岁,一直对浩瀚的星空比较感觉兴趣,在书店看到他就很想要,不过书店没有折扣,恰好在京东看到了,折扣很优惠,果断出手,臭小子翻看了一遍,以后有时间有兴趣再多看几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