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在本书中,你会看到 21世纪以来,中国高校校园规划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趋势,了解中国大学校园规划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在本书中,你会看到 中国大学校园建设管理的各个组织维度,了解、理解规划管理、设计管理等驱动中国大学校园建设前行的“6驾马车”的运转原理及运转轨迹; 在本书中,你会看到 当前方兴未艾的中国大学新校区空间成长的方方面面,选择和决择的两难,困难和困境的突破,并和我们一起注视她前行的方向…
内容简介
《开物成境:中国大学校园规划与建设》案例丰富,理念鲜明,理论和实践并重,有助于读者从多重视角认知中国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的基本规律及变革方向。
目录
序1 前言3 *章新时期大学校园规划发展和演变趋势 法定规划还是非法定规划?如何定格转型期角色多变的大学校园规划 1.1大学校园规划“空间层面”的新特征 1.1.1注重校园特色和个性的营造 1.1.2注重校园空间使用效率的提升 1.2大学校园规划“编制层面”的新特征 1.2.1规划设计主体趋于多元化 1.2.2规划方案选定方式趋于多元化 1.2.3规划编制体系构成趋于多元化 1.2.4规划后评价的发展和演进 1.3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一大学校园规划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专栏一“化零为整”——同济大学嘉定校区的景观营建4 专栏二珍惜大自然的礼物——康奈尔大学“峡谷梯田”的特色景观5 专栏三历史的睿智——山东大学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6 专栏四生物多样性利用的典范——中国药科大学新校区8 专栏五绿茵下的别有洞天——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图书馆11 专栏六从分散到集聚——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校区12 专栏七封而不闭、隔而不断的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主楼15 专栏八“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山东建筑大学建筑材料的选择策略15 专栏九模数化设计与组合的集约效益——西安外国语大学淮安校区17 专栏十清华大学三创中心及其周边环境规划设计国际方案征集26 专栏十一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校园规划方案竞赛27 专栏十二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校园规划委托27 第二章大学校园规划的编制与管理 谁来揭开大学校园规划的变革之谜?且听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讲述 2.1大学校园规划的组织管理 2.1.1管理机构 2.1.2主体构成 2.1.3基本目标 2.2大学校园规划编制的技术路线 2.2.1发展概述 2.2.1机遇和挑战 2.2.3传承和创新 2.3结语 参考文献 专栏一清华大学校园总体规划修编57 专栏二欧美高校绿色循环贷款可资借鉴的经验61 专栏三清华大学总体规划修编技术路线66 专栏四关于学生公共活动空间的思考68 专栏五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校园发展框架71 专栏六摩西·萨夫迪教授眼中校园规划的编制72 第三章新校区专题一 ——新校区规划类型及模式 先有城还是先有市?大学城模式和新校区模式的双管齐下 3.1类型一:“大学城模式”的大学新校区规划 3.1.1广州大学城规划设计解析及后评价 3.1.2松江大学城规划设计解析及后评价 3.1.3仙林大学城规划设计解析及后评价 3.2类型二:“独立校区模式”的大学新校区规划 3.2.1杭州师范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解析及后评价 3.2.2天津工业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解析及后评价 3.2.3上海海洋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解析及后评价 3.3结语 参考文献 第四章高校基建项目筹划与立项管理 土地利用、资金来源、建设指标……从容打理项目筹划及立项中不可缺少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4.1高校基建项目筹划研究 4.1.1大学校园项目筹划原则及意义 4.1.2从清华大学校园建筑谈项目筹划 4.1.3大学校园基建项目筹划的主要工作内容 4.2高校基建项目立项管理研究 4.2.1高校基建项目立项管理现状及分析 4.2.2高校基建项目立项管理改进措施及建议 4.3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一高校基建项目筹划调查问卷 附件二直属高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情况调查问卷 访谈一项目筹划要深思熟虑107 访谈二项目筹划“任重而道远”119 访谈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研”vs.“可批”128 访谈四基建项目立项决策是否应引入“民主决策”方式135 专栏一大学校园基建项目筹划的困境与现实117 专栏二大学校园基建项目筹划与校园规划的分与合118 专栏三大学的包容与开放——共享设施资源120 专栏四土地合理利用是土地集约利用吗?121 第五章高校基建项目造价管理 同样难为的“有米之炊”,全过程造价管理的经验之谈 5.1全过程造价管理的重点环节及影响因素 5.1.1全过程造价管理的目标和内容 5.1.2全过程造价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 5.1.3全过程造价管理的重点环节 5.2高校基建项目投资总目标控制管理措施 5.2.1投资估算费用构成 5.2.2投资估算风险影响因素 5.2.3合理确定投资控制目标 5.2.4投资控制管理的措施分析 5.3高校基建项目造价管理与设计管理互动关系 5.3.1设计管理及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目标 5.3.2设计方案与经济指标的互动影响分析 5.3.3造价管理与设计管理的互动和联动 5.3.4设计管理与造价管理有效措施的验证性分析 5.4高校基建项目招标阶段招标人造价管理风险 5.4.1招标范围 5.4.2招标人在招标过程中主要风险因素分析 5.4.3高校建设方工程造价管理的风险控制措施研究 5.5基于工程结算审计分析的造价管理风险管控 5.5.1工程结算审计的概念及步骤 5.5.2工程结算审计中主要的风险事件分析 5.5.3风险事件对工程结算价的影响分析 5.5.4基于工程结算审计角度的结算风险事件的管控措施 5.6结语 参考文献 访谈一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的轻与重163 访谈二限额设计可行否178 访谈三基建项目招标面面观189 访谈四说说基建审计的难和易200 专栏一什么是限额设计?177 第六章高校基建项目合约体系及适应性分析 探寻基建行业的契约精神,建立“备而不用”的合约观 6.1构建不同项目管理模式的合约体系 6.1.1自管模式的合约体系 6.1.2代建制模式的合约体系 6.1.3共管模式的合约体系 6.2不同合约体系下各类合同的关键控制点 6.2.1自管模式合约体系中各类合同的有效控制 6.2.2代建制模式合约体系中代建合同的有效控制 6.2.3共管模式合约体系中项目管理合同的有效控制 6.3各类合约体系的适用性分析 6.3.1自管模式合约体系适用情况 6.3.2代建制模式合约体系适用情况 6.3.3共管模式合约体系适用情况 6.3.4复合模式合约体系的选用 6.4结语 参考文献 访谈一合同管理——角色明确,立场坚决212 访谈二合同管理的“困境”与“突围”213 访谈三工程担保在合同中的实践225 专栏一固定总价合同是不是就不能调整合同价了?218 专栏二定金和订金是一码事吗?222 专栏三合同后评价——合同管理的“自我反省”230 专栏四漫谈合同信息化管理231 第七章高校基建项目风险管理 机制探索+队伍建设,风险管理无捷径,有备方能无患 7.1高校基建项目风险管理概述 7.1.1基建项目风险的基本概念 7.1.2基建项目风险管理过程 7.1.3风险管理过程与项目管理过程的关系 7.2高校基建项目风险分析 7.2.1设计因素风险分析 7.2.2组织结构因素风险分析 7.2.3人力资源因素风险分析 7.2.4合同因素风险分析 7.2.5招标因素风险分析 7.3高校基建项目风险应对 7.3.1对设计因素的风险应对 7.3.2对组织结构因素的风险应对 7.3.3对人力资源因素的风险应对 7.3.4对合同因素的风险应对 7.3.5对招标因素的风险应对 7.4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一高校风险管理调研问卷 专栏一高校基建风险管理的特点241 专栏二风险管理方法比选242 专栏三层次分析法265 第八章新校区专题二 ——高校新校区建设融资模式 从“举债无门”到“债券融资”,高校建设资金筹集的迷途与坦途 8.1高校新校区建设融资模式的发展历程 8.1.1中国高校新校区建设融资发展概述 8.1.2国外发达国家高校融资现状概述 8.1.3国内高校新校区建设融资渠道概述 8.2高校新校区建设融资模式典型案例分析 8.2.1厦门大学新校区案例分析 8.2.2大连理工大学新校区案例分析 8.2.3山东大学新校区案例分析 8.2.4南京大学新校区案例分析 8.2.5南开大学及天津大学(津南校区)案例分析 8.2.6北京化工大学昌平新校区案例分析 8.3高校新校区建设融资模式及适用性探讨 8.3.1高校新校区建设主要融资模式研究 8.3.2现行各种融资模式的差异性及适用性分析 8.4高校新校区建设融资模式的风险及管控措施研究 8.4.1融资模式的主要问题 8.4.2融资模式的风险及其管控措施 8.5结语 参考文献 访谈一漫谈南京大学仙林新校区建设287 访谈二展望高校新校区建设的未来295 专栏一探讨“教育债券融资模式 ”在国内高校中的发展前景302 插图目录及来源 表格目录及来源
精彩书摘
第三章新校区专题一——新校区规划类型及模式 我国高校新校区规划建设的井喷期主要集中在两个阶段: 一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学习苏联模式,创办了大批高校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求; 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之前政治运动的冲击,高校以整治和改造为主,这一阶段高校增长较为平缓; 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特别是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给高校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大发展。从物质形态上看,这一时期高校新校区规划建设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在城市大学周边地区发展新校区,进而多个高校形成高校集聚区(如海淀区),之后随着高校进一步扩张,在郊区发展新校区,渐渐形成大学城(如昌平大学城)。从发展节奏和发展时序看,20世纪末“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对高校新校区的规划建设影响深远。高校的扩张,新校区的建设是为了适应新时代条件下高校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但发展过快、过急也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事实上,2003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达到了17%,普通高校的在校生规模逾1100万人,提前7年达到了第三届教育工作会议的原定目标,办学规模快速发展,造成各类教育资源呈现超负荷运转,在某些方面导致了高校教学质量的下降,也引发了高校市场化运作的兴起。 综合各类研究文献来看,2000—2003年是新校区建设的高峰时期,同期,关于新校区建设的文章层出不穷,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现状,直到2004年才稍稍降温。2003年,全国规划及已建的大学城达50多座,涉及21个省市,校园建筑总面积达1436.97万平方米,容纳高校134所,在校学生59.7万人。新校区建设规模从几百亩到几千亩不等,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宁新校区占地750亩,上海大学新校区占地1500亩左右,南京经济学院的仙林校区占地3000余亩,而浙江大学新校区占地3300余亩,是当时建设规模*大的新校区。 从驱动机制来看,招生人数不断增加,高校对环境要求不断变化以及政策对校区建设倾斜是新校区建设的三大关键因素。扩招可以说是*直接的影响因素; 新校区的修建也是一个契机,便于学校进行整治,一方面可以改善校舍年久失修、校区分散、教学资源不集中的状况,另一方面也便于进行现代化教学升级。对于政府来说,新校区建设也有利于新社区的发展,因为新校区的师生是比较固定的顾客流。虽然益处多多,但新校区的大规模建设也有不好的影响,一方面是给师生带来了通勤上的不便(许多新校区在郊外),影响了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是部分院校盲目跟风,贪大求高,造成了大量重复建设。 从办学特点来看,新校区一般有四种类型,即集中低年级的基础部,民办二级独立学院,部分学院搬迁和学校整体搬迁。在新校区具体的规划设计上,网络化、园林化、生态化、现代化是新校区建设的普遍要求,强调以人为本,而且新校区建设一般要和地域特色相结合,特别是江浙一带的大学,如浙江大学、南京经济学院等,特别强调在新校区中体现当地文化。而沈阳工程学院新校区则是新校区建设与当地气候环境相结合的典型实例。新校区就像一个小社会,其规划设计与一般城市设计已差别不大,都强调“点、线、面”的结合,引入了城市设计中的功能分区、人车分流等概念,但也有其特点。有学者就提出大学的设计应突出一个“大”字,即大气、大师、大树、大楼,注重品位,有层次感和纵深感,景观要精美,在选址上要依山傍水,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一般新校区的设计对景观设计都有着较高的要求。 2004年以后学者们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新校区的管理、后勤以及对当地发展的带动等方面,新校区的文化建设是近几年的文献都很关注的问题。因为新校区大部分是在一片“文化荒漠”上建起的,没有文化基础,而且许多新校区与老校区距离比较远,文化联系困难,新老校区可能产生文化不对称的现象,对文化的传承是一大挑战。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大体可以概括为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两种思路。物质层面即从标志物、服装、景观等角度在新校区重塑老校区的记忆,唤起学生的文化共鸣; 精神层面即开展文化沙龙,举办各种联谊和活动,推动新校区的文化建设。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要双管齐下。 3.1类型一: “大学城模式”的大学新校区规划 3.1.1广州大学城规划设计解析及后评价 1. 新校区总体规划方案的筹划过程 广州大学城位于番禺区小谷围岛及其周边南岸地区,总用地面积约为43.3平方千米,首期开发面积约18平方千米,可容纳学生约20万人,总规划人口约40万人,预计总投资约为200亿~300亿元,采用了滚动开发、分期实现的开发模式。大学城于2003年动工兴建,至2005年,一期主要建筑物基本建设完成,有广东工业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广东药学院、中山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星海音乐学院等大学入驻,其中,广东工业大学规模*大,占地面积约2400余亩。广州大学城的目标定位为打造华南地区的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及文化交流的综合基地,同时带动城市新区的建设与发展。 1) 组织形式 广州大学城总体规划采取了政府主导,教育部门协助的组织形式。2001年3月,经广州市政府审批通过,番禺区小谷围岛及其周边南岸地区正式成为广州大学城的规划选址用地,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国际方案征集的组织形式,邀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广州城市规划设计院与广东省高教建筑规划设计院四家单位共同完成了广州大学城总体规划概念方案的编制工作。通过专家论证,对四家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研讨与评审,*终,在广州城市规划设计院方案的基础上完成了《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1]。 2) 实施周期 大学城建设开发以小谷围岛为中心,由北向南推进[1],共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分别为启动期、发展期和成熟期。时序为由北向南完成小谷围岛的建设后,再开发南岸。分为启动期、发展期和成熟期。[2]具体到大学城的建设,主要分两期完成: *期的建设内容为教学、科研、办公、生活用房及配套的道路、绿化等市政工程[3],2003年10月开工,2004年8月交付使用[4]; 二期工程于2004年5月启动[5],2005年6月竣工交付使用[6]。 3) 投资主体 广州大学城建设由国家拨款。 2. 新校区规划设计的理念及方法解析 广州大学城核心规划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TODTOD是Transit�睴riented Development的缩略语,意为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引导、组团生长、网络组织、生态化和数字化五个方面,在空间组织结构、人口和用地规模控制等方面均有体现,详述如下。 (1) 空间组织结构。“轴线延伸+组团放射”这一典型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被广州大学城所采用,并进一步细化为城市—组团—校园的三级结构。在空间轴线的设计上,以南北向的交通干道结合地铁站点形成空间发展主轴,依次串联其主要的城市发展单元。在地铁站的服务半径内,设立了城市级公共服务设施,方便大学城的交通与生活。规划中注意到了小谷围岛优质的生态条件,以其为中心建设了大学城的“生态绿心”,布置了生态公园、低密度城市设施等城市功能。大学城的基本功能单元为各个大学的校园,形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城市组团,分散在整个大学城的周边。每个组团围绕生态绿地设立共享公共服务设施,保持了足够的发展和扩散的空间。每个城市组团的规模控制在3平方千米左右,以充分满足教学科研活动对于合理规模的需求,保证运行效率。组团内部同样采用了轴线式的空间组织模式,从“生态绿心”到江滨这一向心发展轴成为功能组织的空间骨架,主要功能沿着这一骨架层层展开,形成了清晰明确的组团单元结构。考虑到大学校园的功能特点,每一个组团的功能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教学区、生活区、公共服务和生态区四个主要的组成部分。 (2) 道路交通体系。大学城南北向主干道不仅是空间发展主轴,也是整个大学城南北向的交通干道,同时也是串联生物岛、大学城和广州新城的重要道路,和城市快速线、滨江快速路、京珠高速、金山大道、兴业大道一起构成了整个大学城的外部交通骨架。为避免和降低对人流和景观的不利影响,采取了下穿形式通过小谷围岛中心。在内部交通体系的设计上,大学城采用了“环状+放射”的路网结构,主干道为外环路和内环路以及连接内外环之间的东西向道路,次干道为外环路与内环路之间的环形道路,主要为了方便各大学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系。为了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降低能源消耗,在内外部交通转换上还特别考虑了公交系统,以降低大学城对小汽车的依赖,并大力提倡绿色出行。 (3) 绿化景观体系。在绿化景观体系的构建上,广州大学城注重大生态环境的贯通与融合。采用了“中心放射+景观廊道”的绿化布局,将小谷围岛的绿化系统与整个城市的绿化系统联通为一个整体,相互渗透,相互延伸,并构建了多层级的绿化景观中心,丰富了整个大学城的绿化空间网络。大学城的“城市绿心”位于小谷围岛中心,为中央生态公园; 每个组团设立生态中心,作为次一级的“组团绿心”。内环的绿化与外环的绿化不仅起到了内外部空间连接纽带的作用,自身也成为了绿化资源丰富的景观廊道。 (4) 人口和用地规模控制。一个合理的城市新区人口规模通常控制在50万人以内,广州大学城的人口控制目标进一步压缩到40万人以内,总人口规模预计为35万~40万人: 其中,预计学生数量为18万人左右,教师数量为2万人左右,辅助人员数量为5万人左右,产业人员数量为3万人左右,不可预测人口为3万~5万人左右,其他村镇人口规划为5万人左右。在用地规模控制方面,广州大学城规划范围约43平方千米,除去水域面积、生态农业保护用地及村镇发展用地后,可建设用地面积实际约30万平方千米。规划组团用地规模控制为每个组团用地约2平方千米,供3万名左右学生学习生活,其学习与生活用地比例约为2∶1。由于大学校园是大学城的用地主体,在用地规模上,与学生数量呈现出了明显的比例对应关系。 ……
前言/序言
前言 步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大学的数量、在校生人数、校园占地面积、校园建筑规模的增长速度不断刷新着一个又一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纪录。2000年,中国高等教育尚处在精英化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12.5%; 2015年,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的统计数据,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攀升至40%,完全步入大众化阶段。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的增量远远超过了建国前50年的总量,中国高等教育真正迎来并经历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大发展时期。 在这样的一个大发展时期内,老旧校园的吐故纳新,新兴校园的拔地而起,巨尺度大学城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中国大学校园的空间形态进入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发展时代。 在这样的一个大发展时期内,中国各级政府、大学管理机构、规划设计者、工程建设者在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的征程中风雨同舟,携手同行,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和丰碑。 在这样的一个大发展时期内,围绕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的规划管理、设计管理、工程管理、合约管理、立项管理、风险管理的新型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层出不穷,相互碰撞,火花四溅,不断地更新和推动着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管理走向新的时代。 …… 在本书中,你会看到—— 21世纪以来,中国高校校园规划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趋势,了解中国大学校园规划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在本书中,你会看到—— 中国大学校园建设管理的各个组织维度,了解、理解规划管理、合约管理等驱动中国大学校园建设前行的“6驾马车”的运转原理及运转轨迹。 在本书中,你会看到—— 当前方兴未艾的中国大学新校区空间成长的方方面面,选择和抉择的两难,困难和困境的突破,并和我们一起注视她前行的方向… 本课题研究得到清华大学985三期经费资助。课题总负责人为龙奋杰,负责研究目标的设定、研究内容的分解、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的统筹与衔接。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将课题分为八个子课题同步进行。本书*章课题内容的主要研究人员为盖世杰,第二章课题内容的主要研究人员为汪潇潇,第三章课题内容的主要研究人员为盖世杰,第四章课题内容的主要研究人员为任莹、刘芳,第五章课题内容的主要研究人员为惠京颖,第六章课题内容的主要研究人员为刘芳,第七章课题内容的主要研究人员为杨海勇,第八章课题内容的主要研究人员为任莹、惠京颖。全书图文的整理、编辑、统筹和定稿工作由龙奋杰、盖世杰和任莹负责。在本书成稿过程中,惠京颖、汪潇潇、杨海勇、刘芳等同志在文献收集、资料整理、现场调研、专家访谈、成果汇总等方面做出了
开物成境:中国大学校园规划与建设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