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27
中国民俗艺术(汉族卷 2015国家出版基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1. 《中国民俗艺术》(汉族卷)具有学术价值和。20世纪80年代末,钟敬文先生约请到费孝通、马学良、王朝闻、常沙娜等在国内外有着巨大影响的学者和艺术家担任顾问,开始筹划编辑出版大型画册《中国民俗艺术(汉族卷)》。可惜2002年钟敬文先生仙逝,画册的出版便搁置下来。本书现约请现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继任主编,以完成钟敬文先生未竟的事业。这本大型画册的主创人员都具有高级职称,凝聚了中国学者的心血和学术智慧,其学术性毋庸置疑。
2. 《中国民俗艺术》(汉族卷)具有艺术收藏价值。本画册由著名书籍设计师宁成春先生设计封面和书匣,装帧精美,高雅大气。画册采用8开的大开本,厚达400多页,容量大,颇有气势。画册收入民俗图片800余幅,现在画册中的大量民俗事象已在我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中消失,这部画册成为弥足珍贵的视觉记录和历史见证。画册由北京市雅昌艺术印刷有限公司印刷,印制精美,装帧精致,极具收藏价值。
大型画册《中国民俗艺术》(汉族卷)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担任主编,民俗学泰斗钟敬文担任名誉主编,画册分为四大部分(岁时节令、人生仪礼、衣食住行、信仰崇拜),每一部分又分为若干单元,以精美的图片为主、简洁的文字为辅,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气势恢宏的汉族民俗文化艺术画面,比较全面和系统地、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很多逐渐消失的汉族民俗传统和民俗文化,具有非常珍贵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冯骥才,男,1942年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慈溪县(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民间文艺家,画家。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其大力推动了很多民间文化保护宣传工作。其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小说和绘画作品。其并有多篇文章入选中小学、大学课本,如散文《珍珠鸟》。曾经担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是“伤痕文学运动”代表作家,一九八五年后以“文化反思小说”对文坛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民俗艺术是中国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它既富有诱人的艺术魅力,又具有丰厚的生活基础和文化内涵;它既给人以审美享受,又可成为了解中华文明的窗口。此次推出的大型图册《中国民俗艺术(汉族卷)》仅是汉族部分,对于中国56个民族的民俗艺术来说,它只是全豹之一斑。虽然如此,但在中国,汉族的人口最多,分布的地域最广,民俗艺术的内容最丰富,所以独立成卷,率先出版。至于中国其他民族部分,将作为续编奉献给读者。仅就反映汉族的民俗艺术而言,这部图册已足以令人赞叹,诱人遐想。它仿佛是一座琳琅满目的民俗艺术之宫,从中可以窥见汉族民众如何珍视、传承和发展固有习俗,如何别具匠心地创造民俗艺术,以及在民间生活中如何追求美好的理想和满足审美的需求。
中国民间艺术,不像一般艺术那样具有鲜明的独立性,大多附属于各种民俗事象之中,也就是说它是伴随着各种民俗事象而出现的。艺术与民俗两者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促进了中国艺术的发展。民间艺术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年画、剪纸、漆画、皮影、面塑、泥塑、雕刻等)以及各种民间工艺品(刺绣、编织、陶瓷等)的制作和传承。民间艺术主要起源于人类生产实践、日常生活、原始宗教信仰和祭祀,对于人生仪礼、岁时节日、衣食住行、家族制度、伦理道德方面起到了深刻的影响,并且从多方面反映出中国文化的特质。
中国民俗文化的形态,就其大的方面说来,至少可以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两种。有形的习俗大多依靠习俗形式及传承者的行为、仪规来表现;无形的、也是内在的习俗则属于心意现象。这种深层的民俗意识,需要寻求各种形式加以表现,通常的媒质和载体就是与各种民俗事象密不可分的民间艺术。正是种类繁多的民间艺术与民俗事象的有机结合,才使民俗艺术呈现出与一般艺术不同的独有风貌。
随着时代的变迁,某些民俗意识和民俗活动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但民俗艺术却依然具有永久的魅力。南方泥塑大阿福,北方绣品五毒服,产育习俗中的长命锁,仪礼习俗中的百寿图,民居建筑中的彩绘、砖雕、影壁,以及印织绣品、窗花年画、彩扎工艺等等,无不具有经久不衰的观赏价值。古老的傩仪已成过去,但傩面具、傩仪的活动形式至今依然存在。钟馗镇鬼的习俗多有消失,可是钟馗画像却依然留存于世,而且艺术家们仍在创造着钟馗的种种
艺术形象。民俗艺术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它给予人们的美感往往可以超越它所产生的时代。
当然,任何时代的民俗艺术都有其产生的社会基础,也有其形成、发展、消亡的历史过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民俗艺术为中国民俗文化写下了辉煌的篇章。在远古,当人们对外界(包括自然的、社会的)造成的疑惑与困扰还不能认识,也无力与之抗争的时候,先民们曾借助于各种民俗活动,强化了人类自身的能力,求得心理平衡,获得精神支柱,达到生息、繁衍的目的。纵观历史,人类每前进一步,无不是对进步的肯定和对愚昧、落后的否定。正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辩证法,才推动了中国民俗艺术的发展,使之成为了解中华民族生活历程的一把重要钥匙。
民俗事象和民俗艺术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作为历史,它留给人们的是民俗文化的变异;作为现实,它又是民俗文化的新生,引导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不断追求。它们所共同引起的是爱乡爱国的情怀,激励着神州赤子充满信心,面向未来!
《中国民俗艺术(汉族卷)》主要以岁时节令、人生仪礼、衣食住行和信仰崇拜等民俗活动为内容,介绍和展示与之相关的民俗艺术。其选材对象兼顾古今,但以近世流传的民俗艺术为主。
岁时节令是传统民俗的重要方面。它的形成与处于农耕文化带的生产者对于农时季节的观察与体验有着直接的关系。岁时习俗是一年之中,随着季节、时序的变化而形成的民俗事象和传承,它关系到耕种、收获、养殖、储藏等生产环节和寒暑旱涝等天时气象。在此基础上再与宗教信仰、民间祭祀等结合便形成贯穿全年的岁时节令,并以民俗艺术的诸多形式在岁时节令民俗中加以体现。
辞旧迎新的春节,是农历新年的开始。民众贴年画、写春联、裱门神、张挂笺、制供品、拭祭器、剪窗花,妇女的绒花头饰、儿童的节日盛装以及使室内焕然一新的窗帐绣品等等相映成趣,形成和谐一致、喜庆吉祥的民俗气氛。上元灯节,同庆元宵,千姿百态的彩灯造型,社火花会中的云车、旱船、竹马、龙灯、秧歌、高跷等游艺表演及演员的服装彩绘,也都在特有的民俗艺术中体现了人们深刻的民俗意向。这些民俗活动,大大提高了千家万户的生活情趣。
人生仪礼是社会民俗事象的重要部分,是人生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以仪礼形式表现的传统民俗活动,往往从多方面反映出家庭伦理关系和社会人际关系,在中国民间生活和仪礼民俗中占有重要位置。
人在社会中的存在,是一个生命的过程。围绕生(诞生礼)、冠(成丁礼)、婚(婚礼)、丧(葬礼)等重大环节产生的礼俗规仪,反映人一生的轨迹,祈祝幸福安康,完成人伦之序,表达喜庆与哀丧之情。
人生仪礼,贯穿于人们生活过程的始终,在人们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影响深远。民俗艺术以其生动的形象表现出人的生命的起点和终点,为中国传统的仪礼习俗增添了异彩。
衣食住行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的基本生活方式。围绕衣食住行展开的各种民俗活动,是人们生活习惯的表现。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由于自然条件、生产水平、生活方式及社会文化因素等条件的制约,形成在服饰、饮食、居住、交通等方面的稳固的习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深刻的民俗意义。
服饰文化向来与时代风尚、民族习惯、地方特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年龄、性别、季节、职业、身份、用途等不同呈现出鲜明特点,集中表现在质料、颜色、款式、佩戴、装饰等方面,具有实用和审美的特征。妇女做针线所用的鞋花、彩样、枕绣、帐绣的图案蓝本,以及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民间绘画中所表现的服饰,都是服饰民俗艺术的瑰宝。
饮食习俗具有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大体可分为日常饮食、民族饮食、宗教饮食以及喜寿饮食、官宴、民宴等诸多方面,其中民俗意味最浓的是节日饮食、喜寿饮食和具有独特风味的地方小吃。众多的饮食品类及烹调技艺,构成丰富的饮食民俗文化,反映在民俗艺术中,则出现丰富多彩的民俗画面。以街头馄饨摊、大壶茶汤、车夫饮豆汁、元宵店面、饭馆市招等各种饮食活动为题材的市井风俗画,其意义已经超出饮食本身,是民间文化场景的生动写照。
居住民俗,反映人类文明的进程,从原始的穴居野处,到现代的民居建筑,表现出不同的历史地理特征和民族习俗。现时南方、北方、农村、城市、沿海、山区存在许多不同的居住类型,取材因地制宜,建筑格局、房型结构、院落景观、室内布置、居住起卧均具有不同的民族和地区特色。塔桥寺庙、宫苑陵园、民用建筑(庐舍茅厩、仓栏棚圈)各有其实用目的和审美追求,表现出传统的建筑习俗心理。建房中的择基、选日、上梁立柱,以及贺新房都伴随着许多喜忌习俗,既是时代风尚的见证,又是民俗文化的体现。灶头画、炕围画、门楣、影壁、檐头、廊榭,以及桌椅、屏风、箱笼、橱柜的装饰,无不带有民俗艺术的色彩。各种描绘渔村、山村、街巷、湖区、牧场、市镇、市民家庭生活的民间风俗画,表现出社会民俗的丰富多彩。各种建筑石雕、砖雕、木雕以及铜铁铸品,也以内容广泛的民间生活为题材,表现出民俗艺术与民俗事象的联系和意蕴。
在丰富的民俗事象中,各种民间工艺制作、民间游艺、民间体育、交通运输、商贾贸易,也都在民俗艺术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特别是民间信仰,诸如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民间诸神信奉、鬼神观念、生殖崇拜、冥界观念、占卜兆验等更成为民俗艺术多见的题材,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民俗艺术提供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历史认识价值,更重要的是它对文化变革的要求和思想的诱发,文化价值的参比,以及对移风易俗的促进。民俗艺术作为人类的智慧创造,其艺术价值是久远的,并且它可为新的民俗艺术的创作提供重要的借鉴。我们希望本书能够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和国际文化的交流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国民俗艺术(汉族卷)》得到了各方面专家的支持,他们对编写工作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并提供许多资料。本书的出版尚属第一次,我们力求使这本画册较全面地反映中国民俗艺术研究的新成果和新水平,希望它能够得到各方面的关注,希望它能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给海内外读者带来欣赏的喜悦和学术的补益。
民俗是任何民族(包括氏族、部落等)所不能缺少的传承生活文化。它不仅有专门的或比较集中的部分(例如婚丧仪礼、年节习尚等),而且广泛地、或深或浅地存在于生产、日常生活及各种社会组织当中。在人类社会里,民俗活动差不多像水银泄地,无孔不入。要探索一个民族的生活文化,忽略了对它的风俗、习尚的考察,分明是有缺陷的,甚至于是有些不可能的。
民俗艺术是民族文化的有机成分,也是民俗事象的构成部分。它跟其他民俗事象一样有着一定的共同性质和特点。因此,现代许多民俗学家在规定民俗事象的范围时(也就是规定民俗学搜集、研究的范围时),大都把民俗艺术列在众多项目之中。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民俗艺术又有自己相对的独立性——其实民俗艺术内部各个种类,如民间绘画、民间雕刻及各种民间实用工艺品,也大都各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因此,民俗艺术,既在民俗事象(广义的)之内,又在民俗事象(相对地狭义的)之外。两者的关系是复杂而又密切的。在许多场合,民俗艺术的活动,不仅跟其他民俗事象联结在一起,往往还是许多民俗事象的载体。
中国民俗艺术十分丰富,它作为民俗活动的关联者千姿百态,使人目眩神往。但是,由于过去对民俗艺术缺少应有的重视,目前又值社会变革,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正在迅速发生变化,对于传统的民俗艺术,如不急加搜集、保存,并有选择地加以发扬,我们将永远失去那些不可再得的文化瑰宝。因此,关心民族文化,特别关心民俗艺术的学者们,一谈到这点,无不感到忧心忡忡。
大型画册《中国民俗艺术(汉族卷)》的编辑出版,就是出于保存和发扬中国民俗艺术这种心愿的有力表现。跟中国民间流传的资料相比,这项成果还很微小。但是,此举无疑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它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必然会有更多的后继者出现。它预示着未来丰美的收获。
这部民俗艺术画册的出版,好处甚多。首先是有益于民族传统艺术的保存和发扬;其次,它将有利于当前新文化的创造、借鉴与吸收;再次,它还有利于我们对民族艺术文化及其历史的研究。至于它将唤起世界各地华裔人士对祖国的感情,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爱慕,同样是值得重视的收获。
中国民俗艺术(汉族卷 2015国家出版基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