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心理学相关专业学生、教师 本书学科体系完整、规范,内容较全面、丰富;文字的撰写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注重教材的趣味性、生动性,灵活引入各种故事、案例,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该书不仅可供各高校、电大等的师生作为社会心理学的教材或参考资料,而且还可供社会各界爱好心理学的读者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为中国政法大学全校通识主干课《社会心理学》所编写的教材,共分为10章,分别是绪论、社会化、自我、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人际关系、助人行为、攻击行为、社会影响和群体心理。其中绪论阐述了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研究方法、发展简史等基础知识;社会化主要包括社会化的定义和内容、影响因素和社会角色;自我讲述了自我意识、自我概念、自尊和自我表现;社会认知讲述了印象形成和归因;社会态度这一章讲述了社会态度的形成与改变、偏见;人际关系讲述了人际吸引、人际关系的改善和亲密关系;助人行为这一部分讲述了助人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攻击行为主要介绍了什么是攻击行为以及怎样移转和消除它;社会影响讲述了从众、服从以及其他社会影响;群体心理讲述了集体领导、群体决策等。
作者简介
刘萃侠,1967年3月生,副教授,博士。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心理学教研室教师,社会学院心理学实验室副主任。1985年—1992年在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读本科、研究生;毕业后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工作。1995年—2000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研究室工作。2000年9月—2003年7月在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读博士研究生。2003年9月起到中国政法大学任教。2005年9月晋升副教授。为本科生讲授课程:心理学概论、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范围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社会化
第一节社会化的含义与内容
第二节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社会角色
第三章自我
第一节自我意识
第二节自我概念
第三节自尊
第四节自我表现
第四章社会认知
第一节社会认知的概述
第二节印象形成
第三节归因
第五章社会态度
第一节态度的概述
第二节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第三节特殊的态度——偏见
第六章人际关系
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
第二节人际吸引
第三节人际关系的改善
第四节亲密关系
第七章助人行为
第一节助人行为及其相关的概念
第二节助人行为产生的原因
第三节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
第四节如何促进助人行为
第八章攻击行为
第一节攻击行为的界定与分类
第二节对攻击行为的解释
第三节攻击行为的转移与消除
第九章社会影响
第一节从众
第二节服从
第三节其他社会影响现象
第十章群体心理
第一节群体概述
第二节群体领导
第三节群体决策
精彩书摘
(一)重要他人的评价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他人的评价是客观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可以帮助自己了解“现实自我”的形象,知道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所处的地位。如,学生可以通过竞赛评比、表扬与批评、学习成绩报告单等途径获得他人的评价,也可以通过相互交谈等获得别人的评价,这些评价都可能对学生的自我认识产生影响。
我们很多有关自己的信息都来源于他人,尤其是我们信任的、敬佩的、对我们很重要的他人,如父母、老师、同伴、领导等。个体最早的社会环境是家庭,家庭对个体自我概念的形成、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许多研究者认为,儿童对自己的看法是他们父母如何看待他们的反映,因为在这一过程中,父母属于“重要他人”,是文化的传递者,通过对儿童行为的奖惩来影响其自我概念的形成。经常受到父母肯定奖赏的儿童倾向于形成肯定的自我;相反,苛刻的父母所给予的否定评价则易使儿童形成否定的自我。上学以后,老师、同伴可能成为个体的“重要他人”,他们的评价对个体自我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如,国内学者研究发现,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已经形成十分清晰的自我概念,他们对自己多方面的认识都高度接近教师与同伴对他们所作的评价,与他们的实际状况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工作以后,单位的领导、同事可能成为个体的“重要他人”,从而对个体的自我认识产生重要的影响。
总之,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很多人会对我们的品质、能力、性格等给予评价,从而增加了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如,当父母告诉我们不要害羞、老师告诉我们在数学上要更加努力时,我们就会知道自己是一个害羞的人、数学成绩不好的人。特别是当许多人对自己的看法都一致时,我们就会相信这种看法是真的,从而确信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二)他人的态度与反应
有时,他人,特别是与我们无关系的人,并不会给予我们清晰的反馈与评价,但我们可以从他们对我们的态度(如冷淡、瞧不起)及反应(如拒绝)来了解自己。如,我们去商场准备买一双鞋,想让售货员拿一双试试。而售货员却围着一位时髦的小姐转,干脆不理我们。那么我们就会想:在售货员眼中,我们一定是没有钱的穷学生,买不起那双鞋,所以不理我们;而我们就可能对自己形成这样的认识:我们是穷酸的学生。
早在1902年,心理学家库利(Cooley)就提出了“镜中我”(looking-glass self)这一概念。他认为,我们感知自己就像别人感知我们一样,镜子中的我或别人眼中的我就是我们感知的对象。所以,我们常根据别人如何对待我们来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三)个体的行为与表现
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毕竟要以自己的特征、行为及表现为客观基础;尤其是性格、态度、品质、爱好等心理特征,常常需要人们根据自己的外在行为与表现来推断。如当一个人常去打篮球的话,就会认为自己喜欢打篮球;当一个人从未和同学闹过矛盾,就会认为自己是一位随和的人;当一名学生考试全班第一时,就会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很强。
(四)社会比较
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常是通过比较进行的:当别人不漂亮时我们就觉得自己美丽;当别人愚笨时就觉得自己聪明;当别人冷漠时就觉得自己善良。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指通过将自己与他人比较以获取有关自我的重要信息的过程。
费斯汀格(Festinger,1954)提出的“社会比较过程理论”认为,当个体为了准确地对自己进行认知评价或失去判断的客观标准时,往往同社会上与自己地位、职业、年龄等相类似的人进行对比。例如,当学生做作业遇到困难时,常常通过了解其他同学做作业的情况以确定是老师未讲清、作业题太难,还是自己能力太差。
目前,费斯汀格的理论已被扩展。如,伍德(Wood,1989)把社会比较的动机概括为准确的自我评价、自我美化( self-enhancement)、自我保护(self-protection)与自我提高(self-improvement )四种;把社会比较的方式分为向上比较(upward comparison )、相似比较(similar comparison)与向下比较(downward comparison)三种。
很多研究已表明,当个体的目的与动机不同时,所采用的社会比较策略、方式也不同。如自我美化的动机使个体倾向于与不如自己幸运、成功、幸福的人比较,即向下比较,以证明自己还不错。自我提高的动机常驱使人们与更成功的人比较,即向上比较,以激励自己更上一层楼。
我们从以上各个渠道获得的对自我的认识还是零零碎碎的片断,还需要我们对它们进行加工,如去除不一致的、互相矛盾的信息,挑选出对我们重要的、核心的特质,如好心肠的、能干的,然后把这些片断整合成统一的、稳定的有机体——自我概念。而形成后的自我概念就会对个体的心理与行为等发生重要的作用。
……
前言/序言
本书是为中国政法大学全校通识主干课《社会心理学》所编写的教材。根据学校对通识教材编写的要求,本教材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学科体系完整、规范,内容较全面、丰富。
2文字的撰写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3注重教材的趣味性、生动性,灵活引入各种故事、案例,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4各章插入了“想一想”练习,以便学生把正在学习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各章置入了二维码,链接下设置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一些拓展性知识,以便为学生提供内容载体多样化的选择,并开阔他们的视野。
本书由绪论、社会化、自我、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人际关系、助人行为、攻击行为、社会影响与群体心理十章构成,可供各高校、电大等的师生作为社会心理学的教材或参考资料,还可供社会各界爱好心理学的读者阅读。
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作者及分工如下:刘萃侠:第一、三、四、五、十章及全书的统稿、修订;片成男:第二章;王国芳:第六、八章;胡延强:第七章;张甜、王国芳:第九章。
在本教材出版之际,首先要感谢的是我校社会学院的前院长乐国安教授,他最早在我校开设了社会心理学这门课;时至今日,由他负责主持的、由全国13所高校的老师所编写的《社会心理学》一直是社会心理学必修课所用的教材;2010年,他又在此书的基础上主编了适合广播电视大学师生使用的教材《社会心理学教程》。本教材就是以上述两本书为基础,并参考了已有的国内外同类教科书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编写而成的;在此,也向这些文献的作者致以衷心的感谢。另外,为本书的出版付出辛勤劳动与心血的还有:社会心理学通识主干课前负责人刘邦惠教授,社会学院副院长马皑教授,我校教研科的赵强老师,我校出版社的阚明旗老师、唐朝老师、马旭老师、艾文婷老师,等等,在此深表谢忱。最后,衷心地感谢中国政法大学为本教材所提供的出版补贴及应用心理学校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资助。
由于我们能力和学识有限,书中肯定会有许多不妥之处,谨望读者批评指正。
社会心理学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