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栽培技术(柏玉平)(第二版)

花卉栽培技术(柏玉平)(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柏玉平,王朝霞,刘晓欣 编
图书标签:
  • 花卉栽培
  • 园艺技术
  • 植物学
  • 农业科技
  • 园艺园林
  • 种植技术
  • 柏玉平
  • 第二版
  • 花卉养殖
  • 实用农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78739
版次:2
商品编码:1203746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52
字数:5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作为园林、园艺专业的教材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教师、学生及广大花卉生产与爱好者的参考用书。
全彩四色印刷,图文并茂。
“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全书以花卉栽培技术为主线,对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知识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构建。全书共十章,划分为三个不同知识体系的单元,即花卉的认识、花卉的栽培条件、花卉的栽培管理技术。每个单元又由五部分组成,即单元内容提要、学习目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复习思考题、实训指导。单元包含三章,即花卉的概述、分类和应用,是对花卉含义、种类及园林与生活应用的基本认识和了解;第二单元包含两章,即花卉栽培的环境条件和设施条件,是对花卉栽培所需环境条件和设施及设备条件的熟悉与了解;第三单元包含五章,即花卉的繁殖技术、花期调控技术及露地花卉、温室花卉、专类花卉的栽培管理技术,是技术、技能的主体,是对花卉栽培技术实践应用的具体阐述。本教材插入了大量自拍图片,结构新颖,系统性强,可参考的技能实训内容多,并吸收了行业新研究与应用动态,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本书可作为园林、园艺专业的教材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教师、学生及广大花卉生产与爱好者的参考用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单元 花卉的认识
单元学习目标/2
单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3
第一章 花卉的概述/3
第一节 花卉的含义/3
一、花卉的含义和范畴/3
二、花卉栽培的目的/3
三、花卉栽培技术课程的研究内容与学习方法/4
第二节 花卉栽培的意义和作用/4
第三节 中国花卉种质资源的特点及其对世界园林的贡献/6
第四节 国内外花卉产业发展概况/6
一、花卉产业的涵义及范畴/6
二、中国花卉产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7
三、世界花卉产业的概况/9
第二章 花卉的分类/11
第一节 花卉分类概述/11
第二节 人为分类法/12
一、按生活型及生物学特性分类/12
二、按栽培生境分类/14
三、按观赏器官分类/14
四、按自然花期分类/14
五、按用途分类/15
第三节 自然分布分类法/15
第三章 花卉的应用/17
第一节 花卉的地栽应用/17
一、花坛与花境/17
二、花丛与花群/23
三、篱垣与棚架/23
四、花钵与花台/24
第二节 花卉的盆栽应用/25
一、花卉盆栽的应用特点/25
二、花卉盆栽的室外应用/25
三、花卉盆栽的室内应用/26
四、花卉盆栽应用的注意事项/27
第三节 花卉的切花应用/27
一、常见的鲜切花种类及其花语/27
二、切花的保鲜措施/30
三、鲜切花的应用特点/32
四、鲜切花的应用形式/32
单元复习思考题/35
单元实训指导/36
实训一 当地花卉产业情况调查(课外作业)/36
实训二 花卉种类的辨识/36
实训三 球根花卉的种球识别/37
实训四 花卉露地应用形式调查/38
实训五 花坛设计与花卉配植/39
实训六 花境设计与花卉配植/39
实训七 盆花装饰调查/40
实训八 鲜切花的种类及营销调查/40

第二单元 花卉的栽培条件
单元学习目标/43
单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44
第四章 花卉栽培的环境条件/44
第一节 温度/44
一、花卉生长发育对温度的要求/44
二、温度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46
第二节 光照/47
一、光照强度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47
二、光照长度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48
三、光的组成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49
第三节 水分/49
一、土壤水分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49
二、空气湿度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50
第四节 土壤/51
一、土壤物理性状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51
二、土壤化学性状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52
第五节 营养/53
一、营养元素对花卉生长发育的作用/53
二、花卉栽培常用的肥料/54
三、花卉营养缺乏症的诊断/56
第六节 空气/57
一、必需气体/57
二、有害气体/57
第五章 花卉栽培的设施条件/59
第一节 温室/59
一、温室的概念及作用/59
二、温室的类型/59
三、温室的设计与建造/62
第二节 花卉栽培的其他常用设施/64
一、冷床与温床/64
二、塑料大棚/65
三、荫棚/66
四、风障/67
五、中、小拱棚/67
第三节 花卉栽培设施内常用的设备/68
一、调温设备 /68
二、调光设备/69
三、灌溉与空气调湿设备/70
四、通风设备/70
五、其他设备/70
第四节 花卉栽培常用的器具/71
一、花卉栽培常用的容器/71
二、花卉栽培常用的工具/74
单元复习思考题/75
单元实训指导/76
实训九 温室内光照、温度和湿度调控措施/76
实训十 花卉营养缺乏症的认识/76
实训十一 当地花卉栽培设施的认识/77
实训十二 花卉栽培容器的认识与了解/77

第三单元 花卉的栽培管理技术
单元学习目标/80
单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81
第六章 花卉的繁殖技术/81
第一节 有性繁殖技术/81
一、有性繁殖的概念/81
二、种子的采收与贮藏技术/81
三、种子发芽的条件/83
四、播种技术/84
第二节 无性繁殖技术/88
一、无性繁殖的概念及优缺点/88
二、无性繁殖技术/88
第七章 花期调控技术/96
第一节 影响花卉开花的因子/96
一、自身因子/96
二、环境因子/97
第二节 花期调控的方法/97
一、温度处理法/97
二、光照处理法/98
三、药剂处理法/99
四、栽培措施处理法/100
第八章 露地花卉的栽培管理技术/102
第一节 露地花卉的栽培管理措施/102
一、整地作畦/102
二、育苗/102
三、定植/104
四、管理措施/104
第二节 一、二年生花卉/106
一、露地一、二年生花卉的范畴及栽培特点/106
二、露地常见的一年生花卉/107
(一)一串红/107
(二)鸡冠花/108
(三)万寿菊/109
(四)矮牵牛/109
(五)翠菊/110
(六)凤仙花/111
(七)千日红/112
(八)百日草/112
(九)半支莲/113
(十)紫茉莉/113
(十一)藿香蓟/114
(十二)石竹/114
(十三)波斯菊/115
(十四)雁来红/116
(十五)麦秆菊/116
(十六) 醉蝶花/117
(十七)地肤/117
(十八)银边翠/118
(十九)香雪球/118
(二十)五色草/118
(二十一)霞草/119
(二十二)长春花/120
(二十三)茑萝/120
(二十四)牵牛花/121
(二十五)旱金莲/122
三、露地常见的二年生花卉/122
(一)金盏菊 /122
(二)三色堇/123
(三)美女樱/124
(四)紫罗兰/124
(五)雏菊/125
(六)羽衣甘蓝/125
(七)福禄考/126
(八) 金鱼草 /126
(九)虞美人 /127
(十)花菱草 /127
(十一)毛地黄/128
第三节 宿根花卉/130
一、露地宿根花卉栽培特点/130
二、常见的露地宿根花卉/130
(一)菊花/130
(二)芍药/132
(三)荷包牡丹 /133
(四)鸢尾 /133
(五)荷兰菊/134
(六)玉簪 /135
(七)大花萱草/135
(八)大花金鸡菊/136
(九)宿根福禄考/136
(十)八宝景天/137
(十一)黑心菊/138
(十二)石碱花/138
(十三)蜀葵/138
(十四)金光菊/139
(十五)宿根天人菊/139
(十六)假龙头/140
第四节 球根花卉/141
一、露地球根花卉栽培特点概述/141
二、常见的露地球根花卉/142
(一)大丽花 /142
(二)大花美人蕉/142
(三)唐菖蒲/143
(四)郁金香/144
(五)百合/145
(六)晚香玉/146
(七)水仙/146
第五节 水生花卉/148
一、水生花卉的栽培特点概述/148
二、常见的水生花卉/148
(一)荷花/148
(二)睡莲/149
(三) 凤眼莲/149
第九章 温室花卉的栽培管理技术/151
第一节 温室花卉的栽培管理措施/151
一、温室花卉的盆栽特点/151
二、培养土的配制/151
三、温室花卉栽培管理的技术措施/154
四、温室花卉的常见病害及其防治/157
第二节 温室一、二年生花卉/158
一、温室一、二年生花卉的栽培特点概述/158
二、常见的温室一、二年生花卉/158
(一) 瓜叶菊/158
(二)彩叶草/159
(三)四季报春/159
(四) 蒲包花/160
第三节 温室宿根花卉/161
一、温室宿根花卉的栽培特点概述/161
二、常见的观花类温室宿根花卉/161
(一)大花君子兰/161
(二)非洲菊/162
(三)四季秋海棠/163
(四)温室凤仙类/164
(五)非洲紫罗兰/165
(六)鹤望兰/166
(七)花烛/167
三、常见的观叶类温室宿根花卉/167
(一)一叶兰/167
(二)吊兰/168
(三)绿萝/169
(四)万年青/169
(五)镜面草/170
(六)虎耳草/170
(七)吊竹梅/171
(八)旱伞草/171
(九)龟背竹/171
(十)广东万年青/172
(十一)黛粉叶属(花叶万年青属)花卉/173
(十二)喜林芋属(蔓绿绒属)花卉/173
(十三)白鹤芋/174
(十四)观赏凤梨类花卉/175
(十五)竹芋科花卉/176
第四节 温室球根花卉/177
一、温室球根花卉的栽培特点/177
二、常见的温室球根花卉/177
(一)仙客来/177
(二)大岩桐/178
(三)马蹄莲/179
(四) 朱顶红/180
(五)球根秋海棠/181
(六)小苍兰/182
(七)花毛茛/182
(八)葱兰/183
(九)虎眼万年青/183
第五节 温室亚灌木花卉/184
一、温室亚灌木花卉的特点/184
二、常见的温室亚灌木花卉/184
(一)香石竹/184
(二)天竺葵/185
(三)倒挂金钟/186
(四)文竹/186
(五)天门冬/187
第六节 温室木本花卉/187
一、温室木本花卉的特点/187
二、常见的观花类温室木本花卉/188
(一)杜鹃花/188
(二)月季/190
(三)牡丹花/191
(四)八仙花/193
(五)一品红/193
(六)山茶花/194
(七)扶桑/195
(八)花石榴/196
(九)叶子花/196
(十)夹竹桃/197
三、常见的香花类温室木本花卉/198
(一)桂花/198
(二)米兰/199
(三)茉莉花/199
(四)栀子花/200
(五)含笑/201
(六)白兰花/201
四、常见的观叶类温室木本花卉/202
(一)变叶木/202
(二)印度橡皮树/202
(三)垂榕/203
(四)朱蕉/203
(五)富贵竹/204
(六)常春藤/205
(七)马拉巴栗/205
(八)非洲茉莉/206
(九)八角金盘/206
(十)鹅掌柴/207
(十一)苏铁/207
(十二)香龙血树/208
(十三)棕榈科常见植物/209
1.散尾葵/209
2.观音棕竹/209
3.袖珍椰子/210
4.短穗鱼尾葵/210
5.蒲葵/211
6.棕榈/211
五、常见的观果类温室木本花卉/212
(一)冬珊瑚/212
(二)火棘/212
(三)南天竹/213
(四)佛手/213
(五)金橘/214
第十章 专类花卉的栽培管理技术/215
第一节 蕨类植物/215
一、种群特点/215
二、形态特征/215
三、常见种类/215
(一)桫椤/215
(二)鹿角蕨/216
(三)铁线蕨/216
(四)二叉鹿角蕨/216
(五)巢蕨/216
(六)肾蕨/216
(七)凤尾蕨/217
(八)荚果蕨/217
(九)波士顿蕨/217
(十)卷柏/217
四、生态习性/217
五、繁殖方法/217
六、栽培要点/218
七、园林应用/218
第二节 兰科花卉/218
一、栽培历史/218
二、形态特征/218
三、品种分类/219
四、生态习性/219
五、繁殖方法/219
六、栽培管理/220
七、中国兰常见的栽培品种/220
(一)春兰/220
(二)蕙兰/220
(三)建兰/220
(四)墨兰/221
(五)寒兰/221
八、洋兰常见的栽培品种/221
(一)卡特兰/221
(二)大花蕙兰/222
(三)兜兰/222
(四)石斛兰/222
(五)蝴蝶兰/223
第三节 仙人掌及多汁多浆花卉/223
一、仙人掌及多汁多浆花卉的栽培
  特点/223
二、仙人掌类花卉的常见种类/226
(一)仙人掌/226
(二)仙人球/226
(三)令箭荷花/226
(四)仙人指/227
(五)假昙花/227
(六)蟹爪兰/228
(七)金琥/228
(八)昙花/229
(九)山影拳/229
(十)量天尺/230
(十一)绯牡丹/230
三、多汁多浆类花卉的常见种类/230
(一)虎皮兰/230
(二)芦荟/231
(三)龙舌兰/232
(四)虎刺梅/232
(五)长寿花/233
(六)石莲花/233
(七)露草/233
(八)条纹十二卷/234
(九)燕子掌/234
单元复习思考题/235
单元实训指导/237
实训十三 花卉种子的采集、处理与包装贮藏(秋季进行)/237
实训十四 花卉种子的认识及品质鉴定/237
实训十五 整地作畦/238
实训十六 露地花卉苗床育苗技术/239
实训十七 幼苗的间苗、移植与定植技术/239
实训十八 花卉的分株、分球繁殖技术/240
实训十九 花卉的扦插繁殖技术/241
实训二十 菊花、杜鹃花的嫁接繁殖技术/242
实训二十一  露地花卉识别/243
实训二十二  露地花卉整形、修剪技术/243
实训二十三 切花菊的张网、剥芽技术/244
实训二十四 唐菖蒲的定植技术/244
实训二十五 花卉培养土的取材与处理/245
实训二十六 盆栽花卉的上盆、换盆与翻盆技术/245
实训二十七 温室花卉浇水与施肥技术/247
实训二十八 温室花卉整形、修剪技术/247
实训二十九 香石竹的摘心、疏芽与抹蕾技术/248
实训三十 切花月季的采收与保鲜技术/248
实训三十一 温室花卉的识别/249
实训三十二 仙人掌类植物的嫁接繁殖技术/249

参考文献/251

前言/序言

前 言
《花卉栽培技术》教材自2009年出版以来,已先后被全国三十多个高职高专院校的园林、园艺等专业选为教材,应用广泛,反映良好。目前已印刷了6次。经过近7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教材尚有需要完善之处,如某些语句不够简洁、逻辑性不强,个别内容排序与归属不够合理,一些问题的叙述尚欠详细和精准,部分章节和花卉种类的图片不足或不够清晰与美观,有些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的动态内容显得陈旧等。因此,有必要对教材进行修订。
本次教材修订的原则是保持教材第1版的原有结构,继续秉承图文并茂、条块清晰、重点突出、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强的编写特色,重点修订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正不准确、逻辑性不强及错误的文字与内容;二是更新和增补插图;三是修改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以反映新的产业动态,如章第四节中的“中国花卉产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四是调整内容设置与排序不尽合理的部分,如第五章节“温室的类型”、“温室的设计与建造”内容的归属与设置,第五章第四节“花卉栽培常用的器具”中内容的排序和论述;五是更新了部分花卉的栽培管理技术,增补了目前栽培和应用广泛的花卉种类。
本书配套有丰富的立体化数字资源,可从www.cipedu.com.cn 免费下载。
由于受编者水平和所在地域所限,书中不妥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不吝指正!

柏玉平
2016年5月


第1版前言
花卉产业是21世纪有希望和活力的产业之一,被誉为“朝阳产业”。花卉不仅以其绚丽的色彩、婀娜的姿态及沁人心脾的芳香深入人心,惹人喜爱,美化园林,改善环境,丰富生活内容,更以其潜在的商品价值,为人们创造财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当今世界贸易及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前花卉行业人才尤其是专业技术型人才缺乏,培养既有理论又有技能的花卉专门型人才已成为花卉行业的迫切需求。本教材即是根据高职园林与园艺专业对花卉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而编写的。
全书以花卉栽培技术为主体,对花卉栽培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知识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构建。全书共十章,划分为三个知识模块,即花卉的认识、花卉的栽培条件和花卉的栽培管理技术三个单元。为了加强对花卉栽培基本理论与技术的理解与掌握,每个单元都设置了相应的学习目标、复习思考题和实训项目,使学习更有目的性、技能训练更有针对性。单元包含花卉的概述、分类和应用三章,是对花卉含义、种类及花卉园林应用的基本认识和了解;第二单元包含花卉栽培的环境条件和设施条件两章,是对花卉栽培所需环境条件和设施、设备条件的熟悉与认识;第三单元包含五章,即花卉的繁殖技术、花期调控技术及露地花卉、温室花卉、专类花卉的栽培管理技术,是对花卉栽培技术在生产实践中运用的具体阐述。
本教材采用了大量的图片,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和对花卉种类的直观认识;内容设置上采取模块式,单元构建新颖、独特,知识体系条块划分清晰,知识系统性强,有别于国内高职同类教材;花卉选材来源于新的市场动态,技术阐述吸收了行业新研究与应用信息,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典型性和实用性;全书共设计了三十二个实训项目,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条件和情况任意选择,可操作性强。
本教材由12所院校的14名老师联合编写,其中教材单元初稿由柏玉平、陶正平统稿,第二单元初稿由姜春华统稿,第三单元初稿由王朝霞、柏玉平统稿。全书的终统稿、修改与审核工作由柏玉平完成,王朝霞、王洪习、陶正平协助审核、修改与整理。教材第二、三、六、八、九章所配图片,由柏玉平拍摄,第六章由杨玉芳补充,第八章由王洪习补充,第九章由杨运英补充;第五、十章由王朝霞拍摄,柏玉平、陶正平补充;柏玉平、刘晓欣负责全书图片的编辑与处理。
本书可作为园林、园艺专业的教材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教师、学生及广大花卉生产与爱好者的参考用书。
由于编者学术水平与能力有限,加之编写时间较为仓促,疏漏与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08年12月
百草集珍:古往今来,花木情深 自古以来,人们便对花卉怀有深厚的情感。它们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承载着情感、寄托着希望的生命。从皇家御花园的繁花似锦,到寻常百姓家的窗台盆景,花卉以其绚丽的色彩、芬芳的香气,点缀着我们的生活,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百草集珍:古往今来,花木情深》是一部集自然科学、人文历史、艺术鉴赏于一体的百科全书式著作,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界限,深入探寻花卉世界的奥秘,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老智慧。 第一卷:花木的生命史诗——从起源到演化 本卷将从宏观视角出发,勾勒出花卉植物漫长而壮丽的生命史诗。我们将追溯花卉最早的起源,探索它们如何在地球的演化长河中,从简单的孢子植物逐渐发展出复杂的有性生殖系统,最终演化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花朵。我们将详细介绍关键的演化节点,例如被子植物的出现、花粉的传播机制、授粉者的多样性等,并结合最新的古植物学研究成果,展示史前花卉的迷人形态。 远古的芬芳: 探访被誉为“活化石”的远古花卉,如苏铁、银杏等,了解它们如何历经沧海桑田,顽强地生存至今,并从中窥探早期花卉的生存策略。 传播的艺术: 深入解析花粉的传播方式,从风力传播的朴素,到昆虫、鸟类、甚至哺乳动物传播的精巧。我们将探讨不同授粉机制的演化优势,以及由此带来的花卉形态、颜色、气味的多样性。 生命的轮回: 详细阐述花卉的繁殖方式,从种子萌发到无性繁殖,深入解析植物的生长周期、开花机制,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各种方式繁衍后代,延续生命的传奇。 第二卷:千姿百态的生命画卷——花卉的分类与辨识 花卉世界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本卷将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的花卉分类体系,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和辨识各种花卉。我们将采用国际通行的植物分类学原则,从科、属、种等不同层级,系统地介绍常见的花卉家族,并着重介绍它们在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地理分布等方面的显著区别。 名门望族: 详细介绍各大花卉家族的代表性成员,如蔷薇科的玫瑰、月季,菊科的雏菊、向日葵,百合科的郁金香、百合等,并深入分析它们在解剖结构、花部特征上的共性与差异。 识别的智慧: 提供实用的花卉辨识技巧,通过叶片形态、花朵结构、果实特征等关键线索,帮助读者轻松区分相似的花卉,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地域的印记: 探讨不同地理环境对花卉演化的影响,介绍中国本土特色花卉,以及世界各地珍稀花卉的独特魅力,展现花卉的地理分布规律。 第三卷:诗意与科学的交融——花卉的文化意蕴与艺术表达 花卉不仅仅是自然的造物,更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本卷将从人文视角出发,深入挖掘花卉在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领域所蕴含的深厚文化意蕴。我们将追溯花卉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的意象,感受它们所寄托的思念、赞美与感悟;我们将欣赏历代画家笔下的花卉写意,领略它们在艺术创作中的无穷魅力;我们将探讨花卉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理解它们如何成为情感交流的媒介。 文人笔下的花魂: 细致解读历代经典诗词中关于花卉的描写,如桃花的烂漫、梅花的坚韧、莲花的清雅,分析诗人如何借花抒情,借花言志。 画卷中的生命律动: 欣赏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花鸟题材,探讨画家如何运用水墨丹青,赋予花卉以生命与灵魂,展现东方艺术独特的写意精神。 东西方的花语: 梳理不同文化背景下花卉的象征意义,如西方文化中的玫瑰代表爱情,东方文化中的牡丹象征富贵,并分析这些象征意义的渊源与演变。 节日与仪式中的花: 探讨花卉在各种传统节日、庆典、宗教仪式中的作用,理解它们如何成为传递祝福、表达敬意、烘托气氛的重要元素。 第四卷:自然实验室的奇迹——花卉的生理与生态 本卷将聚焦花卉的生命活动,从科学的角度揭示它们如何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繁衍并与其他生物相互作用。我们将深入浅出地讲解花卉的生理机制,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并探讨它们如何适应不同的光照、水分、温度条件。同时,我们将分析花卉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与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形成错综复杂的生态网络。 光合的奥秘: 详述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影响光合效率的关键因素,揭示花卉如何将光能转化为维持生命的有机物。 水分的旅程: 讲解植物水分的吸收、运输和散失机制,分析不同花卉对水分的需求与耐受能力,以及根系、茎、叶在水分调节中的作用。 温度的魔法: 阐述温度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包括春化作用、休眠、以及不同花卉对极端温度的适应策略。 相互的生存: 探讨花卉与传粉者、食草动物、病原菌之间的协同与竞争关系,分析植物如何演化出防御机制,以及它们在维持生物多样性中的重要作用。 土地的馈赠: 深入了解土壤的组成、性质对花卉生长的影响,以及植物如何从土壤中获取养分,并影响土壤的肥力。 第五卷:人与花木的共生乐章——花卉的利用与保护 花卉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密不可分。本卷将从实用角度出发,介绍人类如何利用花卉的观赏价值、药用价值、食用价值等,并强调在利用的同时,保护花卉及其生存环境的重要性。我们将探讨花卉在园林艺术中的应用,介绍各种风格的园林设计理念;我们将梳理花卉的药用历史与现代研究,揭示它们在医药领域的潜力;我们将关注花卉的商业化种植与贸易,并呼吁可持续的利用方式。 园林之韵: 介绍中国古典园林、日本枯山水、欧洲宫廷花园等不同风格的园林艺术,以及花卉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激发读者的园林设计灵感。 草本的智慧: 追溯花卉在传统医药中的应用,介绍具有药用价值的常见花卉,并探讨现代科学对这些药用价值的研究进展。 舌尖上的花香: 介绍可食用花卉的种类与烹饪方法,让读者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感受花卉的独特风味。 绿色经济的脉动: 探讨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花卉种植、育种、销售等环节,并关注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自然的守护者: 强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介绍濒危花卉的现状,呼吁读者积极参与花卉保护活动,为守护地球的绿色生机贡献力量。 《百草集珍:古往今来,花木情深》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花卉的书,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自然、关于人类文明的宏大叙事。它融合了科学的严谨、历史的厚重、艺术的灵动、人文的关怀,旨在唤醒读者内心对自然的热爱,激发对生命的好奇,并引导我们以更加尊重和可持续的方式,与花木一同,奏响和谐共生的美妙乐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古典和严谨,读起来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但回报是知识的深度。它似乎受到了十九世纪博物学著作的影响,充满了对自然细节的痴迷与敬畏。书中有一部分专门讨论了植物的化学防御机制,描述了次生代谢产物如何精妙地抵御昆虫和病原体的侵袭,这部分内容详尽到令人咋舌,每一个化合物的命名和作用都清晰可见。我读到关于某种植物如何通过释放特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来“召唤”捕食性昆虫,从而清除害虫的那一段时,简直被大自然的精巧设计所折服。此外,这本书对工具和器械的讨论也十分超前,它探讨了现代传感器技术在监测植物生理信号方面的应用,并对未来农业的可能性进行了大胆的预测。遗憾的是,这本书的配图大多是技术性的剖面图和数据图表,对于视觉学习者来说,可能略显单调。但对于喜欢钻研原理和数据分析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座宝库。它提供了一个从分子到生态系统的完整框架,让你能够以一种科学家的视角去看待你面前的每一片叶子。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读起来像是在与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园艺大师进行深度对话,他的知识体系横跨了生物学、土壤学乃至基础物理学。它对“水文学”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的论述,是我读过的所有园艺书籍中最深刻的。作者不仅仅讲了浇水,而是深入到土壤水势、毛细管作用、以及蒸腾拉力这三者之间复杂而精妙的平衡关系。他用生动的比喻解释了为什么在不同温度下,同样的浇水量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这极大地优化了我对日常养护的理解。书中还包含了一整章关于“土壤微生物群落与营养素循环”的深入探讨,虽然内容偏向于生化,但作者用非常直观的方式解释了氮磷钾是如何在土壤中被“捕获”和“释放”的。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告诉你如何快速种植出某种花,而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强大的知识框架,让你在面对任何一种植物、任何一种新的环境挑战时,都能基于科学原理做出最合理的判断。它真正培养的是一种“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园艺实践中最为宝贵的财富。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环境适应性”主题贯穿始终,但并非仅仅停留在气候带的划分上。作者更侧重于探讨植物如何在微环境——比如一块岩石的阴面、两条水管之间的狭小缝隙——中求生存的“韧性”。书中详细分析了植物如何通过改变叶片蜡质层的厚度、根系分布的深度和角度,来适应极端微小的环境压力变化。我记得其中有一个案例,是关于在城市高楼间的“峡谷效应”下,植物如何调整其气孔导度的复杂机制,这段描述非常具有现实意义。这本书的结构非常独特,它不是按植物科属来编排,而是按照“压力源”(如干旱、盐碱、光照不足)来组织章节,这种结构迫使读者必须跳出传统的分类思维。它教会我的,是如何去“诊断”环境问题,而不是仅仅去“识别”植物病害。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很多过去认为是“偶然”的植物现象,其实都是其长期适应压力的必然结果。这本书的文字简练有力,没有一句废话,每一个句子似乎都承载着一个重要的科学信息,读完后感觉自己的观察力都被提升了一个档次。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印象是,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植物生命周期的史诗巨著,而不是一本实用的技术手册。作者似乎对时间这个维度有着近乎偏执的关注,书中对植物从种子萌发到衰亡的每一个阶段,都进行了极其细致入微的描摹。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休眠期管理”的那几章印象深刻,它详细阐述了不同气候带的植物如何通过生理机制来应对极端环境,简直是一部生物适应性的教科书。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历史轶事,讲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植物生命周期的理解和利用,比如古埃及人如何通过观察特定植物的开花时间来制定历法。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让原本枯燥的生物学知识变得鲜活有趣。不过,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本书的门槛可能有点高,因为它假设读者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完全理解作者关于细胞壁渗透压调节的复杂公式,但一旦理解了,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宏大的叙事结构和对生命过程的深刻洞察,它让你重新审视生命本身的奥秘,而非仅仅关注于如何让花开得更艳丽。

评分

最近入手了一本关于园艺的书籍,虽然不是专门讲花卉栽培的,但它的内容深度和广度着实让我眼前一亮。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独特,它并没有一开始就聚焦于具体的植物品种,而是从园艺哲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植物之间更深层次的联系。作者似乎花了大量篇幅来描述不同地域土壤的微观结构,以及这些结构如何影响植物的生长习性,读起来像是科学论文和散文的完美结合。比如,书中对某个热带雨林土壤层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详细分析,简直让我感觉自己真的置身于那片潮湿而生机勃勃的森林之中。它不仅仅是教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让你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光合作用效率与环境湿度之间非线性关系的论述,简直是重新颠覆了我过去对光照和水分平衡的认知。这本书的排版也很有品味,大量的黑白插图,虽然没有色彩,却用精准的线条勾勒出了植物形态的力与美。这本书适合那些对园艺有更深层次探究欲望的爱好者,它能帮你构建一个更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操作指南。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自己阳台上的几盆绿植进行思考,那种由内而外的认知提升,是很多速成手册无法给予的体验。

评分

说实话,本书一般,和别的同类书籍区别不大

评分

很全面

评分

说实话,本书一般,和别的同类书籍区别不大

评分

很全面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说实话,本书一般,和别的同类书籍区别不大

评分

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