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由于喜欢,背诵起来就不会生厌。甚至在读专科的时候,我利用一个暑假在瓜田看瓜的机会,背完了唐圭璋先生的《宋词三百首笺注》。后来工作期间练习五笔字型打字,别人是靠背字根的,我则是将字根表放在眼前,把曾经背诵过的经典诗词敲了一遍,就全部掌握了五笔字型输入法,而且至今不忘。
喜欢背诵别人的诗词,渐渐比葫芦画瓢,也学着写一点。开始时总是先打造外形,只要整齐、有韵脚就可以。后来慢慢地平仄粘对、“四声八病”也讲究起来了。再后来才知道,语感出不来,再工整的诗也没有味道;没有自己想法的诗,再有味道也是拾人牙慧。
当然,在格律方面,我尽可能做到守得住,否则那叫顺口溜。倘若不是因律失义或因格失味,一般不会出格。在用韵方面,我基本坚持使用新韵。因为现代人倡导讲普通话,用普通话朗诵出来上口就行。如果刻意追求古音韵,有底子、做学问的架子是端起来了,但拗口却是难以避免的事情。但我也偶尔有拿古音来使用的例子,只是习惯的自然表达而已,绝非刻意为之。
其实,诗歌也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方式,不是只有学问做到多大才能够写得了诗的。古代一些天才童子,有些一点儿大就已经很不得了了。夏完淳高吟“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的时候,才是个十六七岁的孩子呢!正因为如此,我也是拿古体诗词做工具用的。包括记游、咏物、感事、抒怀、唱和等,都尝试用这样的形式来表达思想和情感。久而久之,也便习惯了。习惯比能力更重要。只要有了习惯,能力便会一点点提升上去。
作者简介
李志强,1963年8月生,河南原阳人。1982年师专毕业,先后从事过8年教学、15年地市教育行政和7年半的中学校长工作,2012年12月以后从事数字出版方面的工作。
李志强是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焦作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焦作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焦作市杂文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焦作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是内蒙古现代教育研究院特聘讲学专家、2010年度“河南教改人物”10位校长之一,2011年被全国新教育研究院聘为新教育实验讲师团讲师,是河南理工大学、焦作师专特聘教授。曾出版随笔杂文集《玩深沉不容易》、教育随笔集《期待是美丽的》,主编出版教育科研成果集《跋涉者的足迹》。
书法方面,李志强幼承家学,遍习古今碑帖,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书法大赛,曾先后获全国“交通杯”书法大赛三等奖,并入选首届中国书法艺术高奖“兰亭奖”,获“牧野杯”国际书法大赛书法优秀奖,曾入选全国首届“杏花村”杯电视书法大赛。2002年,获河南省行草展一等奖。2003年,获河南省书画名家邀请展银奖。
内页插图
目录
沁园春
临江仙
采桑子
卖花声
永遇乐
鹧鸪天
摊破喜春来
词牌戏凑鹧鸪天
临江仙
五言诗
沁园感事
解州关帝庙
圣诞日感事
秦中吟
除夕感事
校园即景
莫高窟
与朋友谈禅
学苑感事
自临汾赴壶口观瀑布
丙寅中秋夜述怀
登紫金顶
回乡偶得
张家界揽[览]胜
湘西凤凰游纪事
圣诞节感事四十句
杏花辞
另一只眼睛看中秋
己丑初冬大雪
咏槐花六十四句
悼亡友乔希庆君
千岛湖观鱼
绝句
论书之一
论书之二
日常二首
(之一)
(之二)
津门书友来访
抱冰客网友戏作
洛汭二首
(之一)
之二
晋中五首
乔家大院
晋祠董寿平艺术馆
(台怀镇)
平遥古城
洪洞大槐树公园
云南组诗
滇池
大理二首
(之一)
之二
路感
缅国归来
植物园
曼听公园
石林
桂林漓江二首
(之一)
之二
欧阳文忠
早春
井岗一冈一山二首
(之一)
之二
黄洋界
炎帝陵
湘潭二首
(之一)
白石纪念馆
滴水洞
刘少奇纪念馆
富阳瑶琳
黄山即景
溪口蒋氏故里
普陀山
潮后看钱塘
千岛湖
和清灯照影网友
百脉泉
新春感事
早春
……
前言/序言
我喜欢古体诗词,是从背诵毛泽东诗词开始的。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经典诗文多数被打入了另册。父亲教我识字,便是让我背诵毛泽东诗词;辅之以枝画沙,顺便把汉字的间架结构也掌握了。
因了这种朗朗上口的韵律,无论那诗词的意义是明朗还是晦涩,我都喜欢得不得了。后来渐渐长大,便对古典文学上了瘾,甚至高考过后我把所能见到的文言作品乃至于片段都工工整整地抄了下来,与如今高考过后学子们的撕书庆典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由于喜欢,背诵起来就不会生厌。甚至在读专科的时候,我利用一个暑假在瓜田看瓜的机会,背完了唐圭璋先生的《宋词三百首笺注》。后来工作期间练习五笔字型打字,别人是靠背字根的,我则是将字根表放在眼前,把曾经背诵过的经典诗词敲了一遍,就全部掌握了五笔字型输入法,而且至今不忘。
喜欢背诵别人的诗词,渐渐比葫芦画瓢,也学着写一点。开始时总是先打造外形,只要整齐、有韵脚就可以。后来慢慢地平仄粘对、“四声八病”也讲究起来了。再后来才知道,语感出不来,再工整的诗也没有味道;没有自己想法的诗,再有味道也是拾人牙慧。
当然,在格律方面,我尽可能做到守得住,否则那叫顺口溜。倘若不是因律失义或因格失味,一般不会出格。在用韵方面,我基本坚持使用新韵。因为现代人倡导讲普通话,用普通话朗诵出来上口就行。如果刻意追求古音韵,有底子、做学问的架子是端起来了,但拗口却是难以避免的事情。但我也偶尔有拿古音来使用的例子,只是习惯的自然表达而已,绝非刻意为之。
其实,诗歌也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方式,不是只有学问做到多大才能够写得了诗的。古代一些天才童子,有些一点儿大就已经很不得了了。夏完淳高吟“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的时候,才是个十六七岁的孩子呢!正因为如此,我也是拿古体诗词做工具用的。包括记游、咏物、感事、抒怀、唱和等,都尝试用这样的形式来表达思想和情感。久而久之,也便习惯了。习惯比能力更重要。只要有了习惯,能力便会一点点提升上去。
这本小集子里东西虽然不多,但时间跨度很大,《回乡偶得》是我20世纪80年代初写的,刚刚专科毕业去教书,二十来岁,要“归真朴”那是“赋新词强说愁”之类的做作。但到了1986年写的《丙寅中秋夜述怀》,就已经基本形成了能够“想得开”“不钻牛角尖儿”的思维方式。其后许多篇什都有这样的影子。在我这里没有真正躲不开的愁苦,这或许是儒道兼修给自己引入的境界。
因为抄录时是按诗歌体裁分类的,所以时序很乱,故不再标明诗作时间。又因为这些东西都是我在焦作时期的诗作,焦作背依太行,这本小集子就叫《啸余诗草》吧!
遗憾的是,作为诗歌小集,这里没有七言律诗。其实我对自己的七言律作是蛮得意的。但是,为了保持书写的原貌,就不再画蛇添足了,留些遗憾再想其他途径弥补吧。
啸馀诗草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